
在蒙古和西夏最后一次大决战中,西夏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西夏一直是一个善战的国家,西夏曾经多次击败过宋朝的军队。然而,面对着草原上的后起之秀蒙古,西夏却显得手足无措。
公元1226年,蒙古发动灭西夏战争。八月,西夏很多地区被攻陷。而随着战争逐渐进入白热化,很多重要城市落到了蒙古人的手里。虽然西夏将领嵬名令公带着士兵们很努力地应对蒙古,但是最后还是没有逃过战败的结局。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西夏士兵的军事手段灵活,尤其是在沙漠中,作战的机动性很强。另外,西夏也有自己的战术和不同的兵种。
根据《宋史》记载,西夏的泼喜军还善于使用抛石机来应对敌人,抛石机飞出去的石头往往会像炮弹一样,让敌人在乱石下粉身碎骨,可见西夏的部队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的。但是,面对着蒙古发起的最后的灭国之战,以往英勇非常的西夏为何却表现得那么不堪一击?
土地兼并造成西夏后勤不足
士兵们想要持续拥有稳定的战斗力,必然要填饱肚子。而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粮草。然而,粮草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需要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出来。为了发展农业,西夏曾经积极向宋朝学习耕作技术,西夏的李元昊等皇帝还曾经积极发展水利,以促进农业的生产。可惜,皇帝们一时的惠农政策并不能解决西夏农民的根本问题。
尽管皇帝们曾经颁布过允许农民开垦荒地的法律,但是西夏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贵族必然会占据越来越多的土地。作为西夏之主,西夏的皇帝本人拥有大量土地,名为御庄。西夏贵族从西夏王朝建立开始就不断占据土地。虽然农民拥有荒地的开垦权,但是因为手中没有权力,手中的土地往往会被贵族侵占,自己也会沦为替贵族种地的奴隶。农民们想要重新获得土地耕种,往往需要给贵族们支付高价的租金,实在是苦不堪言。
随着年代的推移,西夏的贵族越来越多,无论是党项贵族、汉族的读书人还是回鹘等其它民族的新贵,只要皇帝认可他们的功绩,那就都可以得到土地。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夏的土地兼并问题越来越严重。根据《西夏书事》记载,西夏皇帝为了占领农田来安置军队,往往会以营田为借口。
为了对外作战,西夏皇帝还会大量征调耕作中的农民。长此下去,确实是打了不少胜仗,可是土地也越来越贫瘠了。尤其是在战后,土地贫瘠的地方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变得越来越低,西夏民心渐失。
西夏军事废弛问题日益严重
尽管西夏王朝曾经一度重视自身的军事发展问题,西夏也曾经多次在对宋作战的过程中获取胜利,然而,到了西夏发展的后期,西夏的军事训练方面已经逐渐废弛。根据《西夏书事》记载,看到蒙古军队已经深入西夏腹地了,西夏人才开始重新重视起军事来。
然而,此时再重视军事已经太迟了。《西夏书事》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细节,在和蒙古进行最后一次战斗之时,西夏正遭遇着春寒时的一场旱灾,士兵们已经因为严重的饥饿问题无法和蒙古士兵作战了。后来,随着蒙古的阿鲁术等将领采用长期包围的战术,到了西夏投降之时,士兵们因为苦撑半年没有吃东西,已经都患上了严重的疾病。本就废弛,再加上饥荒和敌军的摧折,西夏的士兵逐渐失去了战斗力,没有了应对外敌的动力。
蒙古的残酷战术
尽管农事荒废、军事废弛,但是在万分严重的情况下,西夏的一些将领还是在顽强地反抗着蒙古人。见到蒙古人来势汹汹,西夏将领嵬名令公带着十万部众前去援救灵州,然而,还是败在了蒙古兵的手里。不久之后,一直和蒙古人顽强抗争的领军佐里等将领先后战死,灵州、克兀纳剌城等先后落在蒙古的手中。
一路上,蒙古的士兵也曾经看到过西夏的老弱妇孺,但是为了蒙古的统一大计,他们遵循成吉思汗等蒙古首领的旨意,丝毫没有手软。为了击败西夏人,他们一路上每攻克一座城池,便会屠杀城中百姓以及士兵。
根据《西夏书事》记载,蒙古士兵就到处搜捕西夏百姓,百姓们即使藏在石头洞里,也只有很低的存活率。战后,白骨遍野,几千里土地尽被鲜血染红。其实,这种屠城并不是第一次发生,为了破坏西夏的有生力量,早在之前的灭夏战争中,蒙古士兵就开始杀戮西夏军民,抢劫百姓的存粮。蒙古军所到之处,西夏的城市防守往往会遭到很大的破坏,每个遭遇过蒙古铁蹄的州有生力量都会锐减。长此以往,兵源和军事后勤问题自然是雪上加霜。
就这样,在农业、军事以及城市防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西夏在最后一次与蒙古的作战之后失败了。公元1227年,西夏的末代皇帝李睍选择了开城投降,然而他的主动并没有换来蒙古将领的仁慈之心。由于成吉思汗刚刚去世,蒙古将领担心西夏贵族哗变,就将李睍杀死在了萨里川的附近。至此,发展了189年的西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