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尾狐传说故事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神话 传说 中的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想知道关于九尾狐的传说 故事 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尾狐的传说,供大家参考。
一、九尾狐传说故事
先秦
《山海经》就记载了青丘与九尾狐,九尾狐省称“九尾”,亦称“九尾禽”。始见于先秦,至汉传为瑞祥之兽,象征王者兴,在很多的古籍中屡屡被提及。据《山海经》中《海外东经》所记载的青丘位于朝阳谷之北、黑齿国之南《大荒东经》中记载青丘国位于黑齿国、明星山之间,与白民国和嬴土国相邻。《归藏·启筮》中记载黄帝杀东方九黎族首领蚩尤于青丘。” 因此说青丘位于中原地区的东部,青丘顾名思义是以丘为地貌的地方。据《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均载:“旧传初置县在濮水南,常为神狐所穿穴,遂移(城)濮水北,故曰离狐。” [5] 但也有学者认为《山海经》“青丘国”及“九尾狐”形象出于“东方青龙”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时遇“涂山氏女”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间的曲折传承。 [6] 上古时代中的九尾狐象征着祥瑞,其音如婴儿,能吃人。实际上,九尾狐在先秦时略有巫术性形象,至汉代才转为祥瑞,象徵了多子多孙、吉祥以及帝王之兆。六朝时期风气逐渐转变,唐代之後逐渐没落,再度转回负面形象。
汉唐
九尾狐汉代在符命思想影响下本为图腾神之一的九尾狐也被符命化成为祥瑞的象征符号。如《孝经》援神契说:“德至鸟兽,则狐九尾。”这些说法大致上是说,只要君主治理天下治理的好,人民生活好,那九尾狐就会出现而报祥瑞。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和《艺文类聚》卷九九所引《吕氏春秋》佚文记载,大禹来到涂山(据考在今河南嵩县),遇见一只九尾白狐,并听见涂山人 唱歌 ,说“绥绥白狐,庞庞九尾”,还说“如果你在这里成家立业,就会子孙昌盛”,于是大禹便娶了涂山氏的女孩子,叫作女娇。因此可推测涂山氏实为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族。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经把“能丧人家覆人国”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当九尾狐变成妖精时,妲己这个用美色把纣王迷惑得亡国丧身的王妃被说成是九尾狐精,实在是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南北宋儒林公议:九尾狐在北宋初期已被妖化了。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媚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是什么瑞狐、神狐,变成坏东西。而也在这个时期,中国远古史上一个著名女人被说成是九尾狐,而且传到日本,这便是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宋赵令畴《侯鲭录》卷八:“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日本《本朝继文粹》卷一一收有一篇江大府卿写的《狐媚记》,其中说“殷之妲己为九尾狐”。《狐媚记》记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事,相当于宋徽宗时期,可见在此前中国已经有这种说法了。
元明
九尾狐武王伐纣书、封神演义之中,九尾狐狸精附体妲己,在小说中的描写,则是由元代讲史话本《武王伐纣书》开了头,再由明代长篇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广而大之。在《武王伐纣书》中,吸尽妲己魂魄元气骨髓而借其空皮囊化形为妲己的是只“九尾金毛狐子”。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降妖镜逼住现出原形,然后把她装进袋子用木碓捣死。之所以费了这么多周折,原来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让九尾狐那“千妖百媚妖眼”撩拨得下不了手。 [8] 《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书》基础上对千年九尾狐狸精附体妲己的妖媚之性大加发挥,写了她做的许多坏事。相反商纣王“才兼文武”并不那么坏,而且外有忠臣良将,内有贤后淑妃,本来江山稳固得很,都是这个千年九尾狐狸精带着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把他迷惑得失去“真性”。有趣的是九尾狐被斩时也有一段媚人的描写,比《武王伐纣书》更为生动细致。小说极力渲染她如何如何“娇滴滴”地把行刑军士迷得“软痴痴摊作一堆”,最后还是姜子牙用宝贝葫芦取了她的首级。[9] 《封神演义》的九尾狐狸精化身妲己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把狐妖之最的九尾狐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性观念推向极致。
清此后还有一些小说写到九尾狐,比如清代通俗小说《狐狸缘》中的玉面仙姑便是九尾玉面玄狐精,最后被吕洞宾收服,割掉她八条尾巴。晚清小说《九尾狐》不是写狐妖而是写妓女——妓女胡宝玉绰号九尾狐。小 说说 九尾狐最淫最媚,“比寻常之狐尤为厉害”,所以拿来比胡宝玉这“一个极淫荡的娼妓”。清代流行狐妓一体的观念,妓就是狐,最坏的妓当然是九尾狐。
二、九尾狐历史起源
《山海经》中的《南山经》篇、《海外东经》篇、《大荒东经》篇有关九尾狐的记载:“青丘之国,其山有狐,九尾。”又云:“其有四足,其叫声如婴儿,有时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气。”西晋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郭璞在注释中说:“太平则出而为瑞。”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撰的《白虎通义》、敦煌汉魏《瑞应图》、北齐魏收的《魏书》等多有提及“王者不倾于色,则九尾狐至”,“王法修明,三才得所,九尾狐至”,“王者六合一统则见”等。《吴越春秋》将其与大禹治水娶涂山女娇联系在一起,可见其不仅吉祥而且贞贵。汉画像石中将九尾狐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以呈示祥瑞与子孙兴旺。夏朝君主姒杼曾东征后获得九尾狐,但是即便是象征诸多祥瑞的九尾狐亦有其负面寓意。《郁离子》:“青丘之山,九尾之狐居焉。将作妖,求髑髅而戴之”, 《戊戌 日记 》:“《山海经》:食人之兽如:青丘之九尾狐”,《历代通鉴》:“性奸诈,号九尾狐”。 九尾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具有复杂的 文化 内涵,总是和神秘文化联系在一起。在众多的兽类形象中,九尾狐形象的特征是鲜明的,社会覆面也极为广阔,一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和其他文学意象几样,九尾狐意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生活原型,有在原型基础上的分化演变。
三、九尾狐寓意
正面
九尾狐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 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性爱魅力,埋下伏笔。
负面
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吕祖全传》更有“九尾狐食人,何其暴也,而难逃渭水熊罴之歼”。 《东山经》曰:“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郭璞注:即九尾狐)。大量的食人记载彰显了九尾狐作为祥瑞同时又有着另一面的凶恶。 此外,在经历千年流变后的九尾狐不仅食人的形象越发突出,更多了魅惑的狐妓形象,不仅如此在元代时更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关于九尾狐传说故事相关 文章 :
★ 文化传说
★ 关于民间神话故事5篇
★ 经典历史故事2020精选
★ 历史典故故事
★ 夏商历史人物故事精选
★ 《哪吒之魔童降世》优秀观后感精选
★ 精选山海经心得体会例文5篇
★ 关于《姜子牙》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
★ 九尾狐的传说故事真实诡异
★ 九尾狐的传说故事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