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做错事时,父母需要做些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不是一个崇尚暴力的人,也不认为体罚是最好的方式。父母应顾及孩子的感受,绝对不能在人前进行体罚,这会让孩子感到特别羞耻,以至于积累怨恨,不再信任父母。所以,我没有在任何人的面前惩孩子,而是回到家中单独和他说清楚后再惩罚他。
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1.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意见需要统一。
如果爸爸要惩罚,妈妈一定要阻止,孩子有可能观察双方的态度,然后寻求庇护。一旦被庇护成功后,他以后还会继续按照这种方式逃避惩罚。在有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惩罚时意见不统一,父母想要惩罚,但宠溺孩子的老人不同意,老人就成了孩子逃避惩罚的庇护伞。
2.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冲动是魔鬼,当我们愤怒到极点的时候,做出的举动就不是惩罚孩子,而是泄愤。
有一些父母,一旦孩子在外面哭闹不止,他们就会失控,甚至伸起双手大打出手,这就是泄愤。他们丧失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一旦父母没办法察觉并控制情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遭殃。
3.我们要很好地察觉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明他还存有理智,如果没法察觉,孩子可能就会沦为父母发泄情绪的工具。
有些父母平时在外很和善,有教养的样子,但回到家里以后,对自己的家人特别尖锐、苛刻、冷漠。他在外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心里压抑了很多的愤怒不敢表达,却在家里伤害他最亲近的人,因为亲人不会离开他。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发泄愤怒和怨气的工具,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如果从小到大都被父亲打骂。你长大后,是个成功人士,工作也不错,但是你可能并不快乐。有了孩子以后,你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更宽容地对待孩子,不要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但是孩子犯了两次错误以后,你就失控了,把孩子暴打了一顿。那一刻,你体验到了小时候的感觉,把孩子当成伤害自己的人。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与攻击者认同,即被暴力对待的人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施暴者。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一个被暴力对待、无助、受伤的孩子,抚平心理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那个施暴者,所以也变成了自己爸爸的样子,你的孩子沦为了发泄工具。
4.惩罚者最好是父亲。
妈妈给予孩子的是温柔和安全的体验。如果一个妈妈给予孩子“冰火两重天”的两极体验,喜怒无常,孩子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孩子的认知里,妈妈是呵护者、保护者,不应该这样对我的。尤其是女孩,如果妈妈对她太过严厉,甚至体罚,她对妈妈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同时希望父亲帮助自己。如果父亲没有伸出援手,甚至冷漠地走开,她对父亲的愤怒会胜于妈妈。所以,不能体罚女孩,可以采用取消一次她憧憬已久的机会而惩罚她。例如,当她特别想出去玩的时候,禁止她出去玩;或者她想要一个玩具时,不满足她的愿望。相比体罚,这种惩罚方式更容易让她接受。
关于惩罚的一些小建议:
惩罚之后,要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的机会,这个机会对悲伤或产生强烈情绪波动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爸爸打了我,还不让我哭,那我只能自我攻击了,我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最孤单、最悲伤的。
因此,关于惩罚,我认为体罚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真需要体罚,也不要当众进行,同时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当然,家长们的态度、认知、观点要一致,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亲子关系,给孩子造成创伤性的体验。
这种体验会在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中被触发。所以,我建议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经常体罚孩子、发泄愤怒的父母能够进行自我察觉。如果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 育儿 前先育己,先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一个成熟、人格完整的人。
最后,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问题,也许是因为你的创伤还没有被化解,现在正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时,你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父母需要注意什么?
1.在惩罚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意见需要统一。
如果爸爸要惩罚,妈妈一定要阻止,孩子有可能观察双方的态度,然后寻求庇护。一旦被庇护成功后,他以后还会继续按照这种方式逃避惩罚。在有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惩罚时意见不统一,父母想要惩罚,但宠溺孩子的老人不同意,老人就成了孩子逃避惩罚的庇护伞。
2.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冲动是魔鬼,当我们愤怒到极点的时候,做出的举动就不是惩罚孩子,而是泄愤。
有一些父母,一旦孩子在外面哭闹不止,他们就会失控,甚至伸起双手大打出手,这就是泄愤。他们丧失了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一旦父母没办法察觉并控制情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遭殃。
3.我们要很好地察觉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如果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明他还存有理智,如果没法察觉,孩子可能就会沦为父母发泄情绪的工具。
有些父母平时在外很和善,有教养的样子,但回到家里以后,对自己的家人特别尖锐、苛刻、冷漠。他在外面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心里压抑了很多的愤怒不敢表达,却在家里伤害他最亲近的人,因为亲人不会离开他。于是,孩子就成了父母发泄愤怒和怨气的工具,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如果从小到大都被父亲打骂。你长大后,是个成功人士,工作也不错,但是你可能并不快乐。有了孩子以后,你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更宽容地对待孩子,不要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但是孩子犯了两次错误以后,你就失控了,把孩子暴打了一顿。那一刻,你体验到了小时候的感觉,把孩子当成伤害自己的人。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名词—与攻击者认同,即被暴力对待的人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施暴者。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一个被暴力对待、无助、受伤的孩子,抚平心理的唯一方式就是成为那个施暴者,所以也变成了自己爸爸的样子,你的孩子沦为了发泄工具。
4.惩罚者最好是父亲。
妈妈给予孩子的是温柔和安全的体验。如果一个妈妈给予孩子“冰火两重天”的两极体验,喜怒无常,孩子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在孩子的认知里,妈妈是呵护者、保护者,不应该这样对我的。尤其是女孩,如果妈妈对她太过严厉,甚至体罚,她对妈妈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同时希望父亲帮助自己。如果父亲没有伸出援手,甚至冷漠地走开,她对父亲的愤怒会胜于妈妈。所以,不能体罚女孩,可以采用取消一次她憧憬已久的机会而惩罚她。例如,当她特别想出去玩的时候,禁止她出去玩;或者她想要一个玩具时,不满足她的愿望。相比体罚,这种惩罚方式更容易让她接受。
关于惩罚的一些小建议:
惩罚之后,要给孩子一个表达情绪的机会,这个机会对悲伤或产生强烈情绪波动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爸爸打了我,还不让我哭,那我只能自我攻击了,我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是最孤单、最悲伤的。
因此,关于惩罚,我认为体罚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真需要体罚,也不要当众进行,同时要清楚地告诉孩子惩罚的原因。当然,家长们的态度、认知、观点要一致,这样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亲子关系,给孩子造成创伤性的体验。
这种体验会在孩子成年后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中被触发。所以,我建议那些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经常体罚孩子、发泄愤怒的父母能够进行自我察觉。如果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 育儿 前先育己,先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一个成熟、人格完整的人。
最后,如果自己没办法解决问题,也许是因为你的创伤还没有被化解,现在正复制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时,你也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