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

9月25日,安徽六安。徐女士和4岁的女儿去爸爸生前工作的医院补牙,女儿哭嚷着要坐电梯去看爸爸,被她拦了下来。徐女士称,孩子爸爸去世10个月了,孩子太小,不太理解死亡的意义... 9月25日,安徽六安。徐女士和4岁的女儿去爸爸生前工作的医院补牙,女儿哭嚷着要坐电梯去看爸爸,被她拦了下来。徐女士称,孩子爸爸去世10个月了,孩子太小,不太理解死亡的意义,也就没有给她讲太多,孩子父亲之前的同事也出来哄孩子,看着孩子哭她也哭。 展开
 我来答
爱吃甜品的哎呀
2022-09-30 · 超过4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7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1万
展开全部
正确的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一、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认识死亡
1、处理好父母自己的感情
大多数父母要等到面对死亡才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个概念。这可能不是最佳时间特别是当父母自己也面临如何处理失去亲人的痛苦的时候。比较好的方式是,现在就开始,时不时的谈论你对死亡的看法,你自己的经历。然后,你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宠物死的时候,你的感觉,你自己的祖父死时,你的想法。这会给他们这样的感觉:死亡与损失是普遍的。当然是这样。
2、告诉孩子生命的周期

有很多机会可以告诉孩子,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大多数父母为了避免使孩子不愉快,都忽略了。专家们都建议父母抓住这样的机会。花园中玫瑰花的盛开与凋谢,都是使孩子明白生命与死亡的机会,就如季节的改变与家庭宠物的死亡一样。拜访年老的亲戚和朋友时,也可以向孩子解释什么是衰老,当然这不会总是愉快的。如果给孩子讯息:死亡话题是可以谈论的,那么他们就会自由地发问,将来在面对所爱的人死亡时,会更好地处理。
3、让孩子知道你的悲伤
某个亲密的人——祖父(母)、好朋友、或甚至是你的配偶——死了。父母的本能使你把孩子排除在你的痛苦之外。你要做的是,给孩子希望:痛苦总会过去。你的责任是让他们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会消失。那么,应不应该带孩子参加葬礼呢?想想我们举行葬礼的目的——帮助整个家庭在其他所爱的人的支持下,接受死亡带给我们的痛苦。孩子们应该参加葬礼,尽管不同的情况应该区别对待。
4、诚实
孩子们对死亡的问题常常叫人难以回答。你最好任何时候都直接和诚实地回答,并且只提供孩子们需要的信息。如果他们想知道棺材和泥土,那么就告诉他们。如果想知道,他们是不是也会死,你的答案完全应该诚实,虽然可以委婉一点, 比如,可以说:那会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孩子们最担忧的是他们自身的安全。他们想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不是总在那里。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很长时间都在他们身边,但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得到照顾。
5、给孩子精神上的教导
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生命有更高层次的意义。我们所爱的人去世了,但我们可以继承他的好品质,我们自己身上的好品质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包括死亡。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整个世界极小、但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他们保持希望。精神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当他们结束时,仍给我们希望:它没有结束。
6、保持鲜活的记忆
不要禁止谈论已去世的我们所爱的那些人,或避免提起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相反,应使大家保持对所爱的人的鲜活记忆。制作一本孩子与祖父(母)在一起时的影集,常常拿出来看;去餐馆时,提起他们最喜欢的食品或他们会点什么菜。总之,常谈起那些已去世的亲爱者,回忆他们的点点滴滴,好像他们还活在我们中间。
二、开展死亡教育的正确方式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了解到儿童死亡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对儿童正确开展死亡教育呢?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下,开展死亡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1、结合儿童的亲身经验谈论死亡。
儿童第一次接触死亡概念,可能是看到鱼缸里一条鱼浮在水面上,不动了;可能看到一次交通事故的新闻报道,被撞倒在地的人,不动了;也可能是家里老人躺在床上,不动了。结合已成、已见的事实谈死亡,能使孩子们对死亡的理解更直观、更全面。
2、结合影视、文学作品开展死亡教育。
《入殓师》《美丽人生》等影片,还有很多文学作品,包括绘本,可以帮助儿童认识死亡。比如,《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老鼠爷爷的告别信》《出生后的一天又一天》等读物,都可以帮助孩子升华对死亡的认知,增强孩子心理自助的能力。
3、开展“临终关怀”志愿活动,创设“濒死体验情境”。
邀请医务工作者开讲座,从专业角度讲述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性,领会个体生命的过程性;开展情境活动,触动孩子们对生命的珍视,自觉地规划人生,树立向死而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死亡教育的意义
1、死亡教育不仅让人们懂得如何活得健康、活得有价值、活得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它既强化人们的权利意识,又有利于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通过死亡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2、我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工作的丧失、生理机能的减退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均使得老年人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很多老年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死亡教育让他们学会调适不健康、趋向死亡的心理,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可从容地面对死亡。
3、死亡教育也是破除迷信和提高素养的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生观教育的组成部分。面对生死问题逐渐增多的这样的一个社会,死亡教育对死亡及濒死的正确了解和调试、以及充分认识生命的本质是非常必要的。
4、引导人们对生死进行思考,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使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的各种表象、情境和反应;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懂得尊重、维护和不伤害他人的生命;了解死亡的原因、预防与延缓死亡的措施;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快乐地度过一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江畔明月共潮生

2022-09-30 · 情感分析、小说书评、影视评析
江畔明月共潮生
采纳数:1520 获赞数:776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后,父母应学会坦诚回答,实话实说,不要为了保护孩子而编造故事,如去了天堂,去了游乐园等,这样会诱导孩子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死亡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情,当你如实相告后,或许孩子会伤心,会难过,但也会帮助他可以更好的看待自己,看待世界。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不要过于深奥。
可以在进行解释后让他看一些大自然的生命轮回,如花谢花开,叶落归根等,通过这些自然现象让他对死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可以跟孩子说,你看,大树的叶子在秋天就会落下,我们人也是一样,有一天也会落下。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过于残忍。
在解释时要注意孩子的情绪问题,他或许会害怕,会恐惧,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孩子,可以和孩子说自己小时候第一次知道死亡时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也曾有和他一样的感觉,从而产生安全感和依赖感。若孩子表现的过于惊慌,父母应立即停止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给孩子购买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让其慢慢渗透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要过于强调,那样很可能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失去生活的希望,注意书籍的尺度,不可过于血腥暴力,毕竟孩子还小,可以买一些比较悲伤的童话故事或者读一些类似于杜牧的《清明》的诗句。
当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时,证明孩子正在长大,作为父母在让孩子对死亡有初步了解后,也应告诉孩子该怎样做才可以更好的活着,让他明白生命只有一次,十分宝贵,要好好珍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任何时候都要对生活有希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76eb6d
高能答主

2022-09-30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3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4万
展开全部

如何给孩子讲述死亡
在我们国家,如果家里的亲人离开,对孩子会这样说,他们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或者说他们去月亮上生活了等等这样的话语,以这样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给孩子说死亡,但是总体上来说,孩子对于死亡还是缺乏理解。

给孩子讲述死亡,就要讲述出生。只有正确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才能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必须走过的路,孩子,你也会长大,爸爸妈妈也会变老,不能永远的陪在孩子身边,就算那一天爸爸妈妈走了,离你而去,但只要没有遗忘,我们就还在你身边,死亡并不可怕,有出生,就有死亡,死亡每天都会发生,就像医院每天都会有新生儿出生一样。

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死亡就好像是睡觉一直睡过去了,正常的人只有每天晚上睡觉,如果一个人死亡了,就会一直睡觉,永远不会醒过来了。永远离开我们了。
以后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去扫墓上坟时候,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老人坟墓去看看,告诉孩子这是谁,告诉他人死亡后,都会有这样一个坟墓,在墓碑上会写上曾经发生的事迹。
在国外,小学会上死亡教育课,甚至会带孩子去殡仪馆,让小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同时如果班级中养育的小动物死了,老师也会召集学生们给小动物举办葬礼,给小动物开追悼会,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关于死亡讨论,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以后,如果孩子还问关于死亡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坦陈给孩子们最简单的回答,不要再回复哪些模糊的答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漏掉死亡教育这一个重要的教育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廖老师课堂
高能答主

2022-09-30 · 用心创作内容,感谢您的关注。
廖老师课堂
采纳数:1686 获赞数:94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并不同,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能力也不同。父母可以通过以下这5点让孩子快速理解“死亡”的概念。


1、借助身边的情景来给孩子解释

随着孩子成长,身边会有很多类似“死亡”的情景,比如小草的枯萎、死去的蝉、死亡的小鱼等等。

这些孩子们可以常常看到的现象,也可以被父母有效利用起来,用于给孩子们解释“死亡”。

越小年龄的孩子父母越应该采用更温和的方式去让孩子理解,破裂的泡泡、死去的小鱼,这些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也可以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生命是有周期的不同的物种都有生命周期,人类也是一样,同时这些温柔的事物也不会给孩子们带来太多不好的体验,不会让孩子产生过度的恐惧,也有益于孩子们认知能力的提高。

2、坦然和孩子讨论“死亡”

当孩子们好奇发问时,很多父母都想要保护孩子,觉得孩子们不应该知道这种悲伤,要不然就是闭口不谈,要不然就是“家人去了很远的地方”,可是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孩子们满意,甚至会加深孩子们的疑惑:既然是爱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不再愿意看看自己,不愿意陪自己玩耍了呢?遥远的地方难道比这里更让他们留恋吗?

当孩子们对父母发问时,父母不要惧怕向孩子解释,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父母去向孩子正确的解释“死亡”,反而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这个现象。

3、对于0-5岁的孩子,可以结合现象和比喻来解释

一般来讲,年龄越小,孩子们对“死亡”的概念越不敏感,但是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可能会因为身边的经历或者是自然现象而像父母好奇的发问,当这些时候,父母可以结合现象和比喻去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解释“死亡”现象。

比如,父母也可以告诉孩子小树苗枯萎后就不会再生长了、小泡泡破了以后就不见了。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父母的解释不宜过于繁琐,点到为止,只要孩子不继续发问,父母不必过于延伸。

4、 针对5-9岁的孩子,消除孩子们的恐惧感,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教育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可能对“死亡”的恐惧感很大,孩子们会害怕鬼魂,甚至会因为害怕梦到故事中的情节。



同时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因为年龄稍长,他们已经对“死亡”有了一些最初的概念。父母除了向孩子正确的解释鬼魂并不存在,不需要害怕,也可以在这个时期开始给孩子们进行一些生命安全教育,教孩子们提高安全意识,珍爱生命。

如果这个阶段父母不知道如何向孩子们正确解释,也可以借助绘本、读物或者电影,去帮助孩子们了解生命和人类发展规律。

5、9岁以后的孩子,进行生命和挫折教育

9岁以后的孩子逐渐能够理解“死亡”,对这一时期的孩子父母除了教孩子们坦然面对现象,正确看待“死亡”以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正确看待活着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青春期孩子的自杀事件越来越多,孩子们明明知道“死亡”不可逆,却依然走向不归路,其实也是父母对孩子们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的失职。

借助“死亡”教育,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活着的意义,如何才能更好的活着,活出人生的精彩,才更应该是父母给孩子们的必修课!

“死亡教育”并非只是告诉孩子们“死亡”的意义,向死而生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正视痛苦和挑战的态度!也许不仅仅是孩子,对于每个人,活着的意义都不平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2-09-30 · TA获得超过83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559万
展开全部
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
1. 失去亲人或朋友,大人也都难免伤心过度,所以第一步是要处理自己的情绪,确保你能情绪稳定地谈论这件事时再开口。真正会吓到孩子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面对他的情绪。如果你一想到“要跟孩子解释”就会哭,可以先缓缓,用“等会再跟你说”为自己争取平复心情的时间。

2. 情绪稳定后,留出大段完整的沟通时间,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问题。你真正的目的,是给孩子提供安抚。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孩子接下来一系列的情绪和追问。
3. 明确地告诉孩子“外婆去世了”。至于开场,就延续平时你与孩子聊重要事情时的语气和话术。比如“宝宝,妈妈想跟你说件事……”,语气语调都不用刻意。
4. 不能撒谎。不能说“外婆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更不能说“宝宝是不会死的/妈妈会永远陪着你的……”。这些回答如果孩子真信了,后果会更严重。

5. 没人真的理解死亡,你也不用装作无所不知。但是,无论孩子接下来如何追问,都不能把死亡解释成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
6. 你可以把死亡教育理解成一种生命教育,委婉地告诉她:“外婆是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然后就离开了。”
7. 时刻注意把话题拉回到“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因为只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具体来说,就是在所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回答后面,加一个“但是”,将话题转向对生命的思考。比如孩子问:“外婆去了哪里?”,你可以回答:“是一个现在我们还去不了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有好多要做的事情呀”;

又比如孩子问:“是不是人人都会死?”,你可以回答:“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呀……”

总之,转移注意力,永远是安抚孩子的最佳方法;

8. 不要主动谈及“病”,是死的原因,这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惧。孩子年纪小,正是容易生病的时候。如果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人为什么会死”,可以把原因归结为“衰老”和“意外”。因为衰老跟孩子无关,意外则可以避免,这样对情绪的冲击比较小;
9. 多陪陪她。因为无论如何,孩子都会很难受,特别是独自一人时,最容易感受一种虚无感的恐慌发作。更何况你也正是需要人陪的时候。要记得,解释结束的时候,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