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去世后,该怎么让孩子理解死亡?
亲人去世后,应该让孩子理解死亡的意义。从这一件事件可以看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给孩子讲述生命,回答死亡的问题,应采取不避讳,清晰简单的原则。
尽量真实简洁的给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特别是当孩子提出疑问,因采取不避讳的态度给孩子讲解,让稚嫩无邪的孩子明白生与死不可逃避的人生过程。
死亡教育处于缺失状态的今天
限于陈旧观念,家长都避讳不愿意和孩子谈及,不想让孩子太早的接触这些话题。但孩子遇上类似问题,就要及时和孩子说清楚。虽然孩子懵懂,但千万不要视而不见,避重就轻,应让孩子产生一种生命概念。
比如跟孩子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天天的变老,隔壁的老爷爷忽然得了难以治疗的疾病走了。以简洁方式教懂孩子,生命来源去脉,从出生到少年青年,到中年老年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
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人生并不全是快乐,也会有生离死别,应正确态度对待失去,面对分离,这才是家长该告诉孩子的生命教育课。
针对四岁的孩子,对世界认知还很肤浅不明白死亡概念。因此,家长对孩子死亡教育,以比喻或者结合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进行。不要忽视孩子的自我意识,对世界的看法,生命以及死亡对小孩子来说显得太过于博大,可以侧重于安全讲解,以及死亡危险性方面讲述,给孩子简单科普。
生命教育需要直视面对
即然孩子提出疑问,应实事求是的告诉,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在听到死亡后的各种反应,以及尊重孩子面对死亡的一些恐惧。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用尊重的态度来讲述,给孩子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效果。众所周知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家长对生命体现出了尊重,才能端正孩子正常态度。
生命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对于孩子来说是很复杂的大问题,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清晰的认识。妈妈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理解生命。注定有一天要死去,那么活着的时候,更要深刻体会生命的快乐、悲伤、喜悦、痛苦,体会到人生的千滋百味。
真正会吓到孩子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面对他的情绪。如果你一想到“要跟孩子解释”就会哭,可以先缓缓,用“等会再跟你说”为自己争取平复心情的时间。
2. 情绪稳定后,留出大段完整的沟通时间,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问题。你真正的目的,是给孩子提供安抚。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孩子接下来一系列的情绪和追问。
3. 明确地告诉孩子“外婆去世了”。至于开场,就延续平时你与孩子聊重要事情时的语气和话术。比如“宝宝,妈妈想跟你说件事……”,语气语调都不用刻意。
4. 不能撒谎。不能说“外婆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更不能说“宝宝是不会死的/妈妈会永远陪着你的……”。这些回答如果孩子真信了,后果会更严重。
5. 没人真的理解死亡,你也不用装作无所不知。但是,无论孩子接下来如何追问,都不能把死亡解释成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
6. 你可以把死亡教育理解成一种生命教育,委婉地告诉她:“外婆是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然后就离开了。”
7. 时刻注意把话题拉回到“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因为只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具体来说,就是在所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回答后面,加一个“但是”,将话题转向对生命的思考。比如孩子问:“外婆去了哪里?”,你可以回答:“是一个现在我们还去不了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有好多要做的事情呀”;
又比如孩子问:“是不是人人都会死?”,你可以回答:“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呀……”
总之,转移注意力,永远是安抚孩子的最佳方法
;
8. 不要主动谈及“病”,是死的原因,这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惧。孩子年纪小,正是容易生病的时候。如果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人为什么会死”,可以把原因归结为“衰老”和“意外”。因为衰老跟孩子无关,意外则可以避免,这样对情绪的冲击比较小;
9. 多陪陪她。因为无论如何,孩子都会很难受,特别是独自一人时,最容易感受一种虚无感的恐慌发作。更何况你也正是需要人陪的时候。要记得,解释结束的时候,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失去亲人或朋友,大人也都难免伤心过度,所以第一步是要处理自己的情绪,确保你能情绪稳定地谈论这件事时再开口。
真正会吓到孩子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面对他的情绪。如果你一想到“要跟孩子解释”就会哭,可以先缓缓,用“等会再跟你说”为自己争取平复心情的时间。
2. 情绪稳定后,留出大段完整的沟通时间,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问题。你真正的目的,是给孩子提供安抚。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孩子接下来一系列的情绪和追问。
3. 明确地告诉孩子“外婆去世了”。至于开场,就延续平时你与孩子聊重要事情时的语气和话术。比如“宝宝,妈妈想跟你说件事……”,语气语调都不用刻意。
4. 不能撒谎。不能说“外婆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更不能说“宝宝是不会死的/妈妈会永远陪着你的……”。这些回答如果孩子真信了,后果会更严重。
5. 没人真的理解死亡,你也不用装作无所不知。但是,无论孩子接下来如何追问,都不能把死亡解释成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
6. 你可以把死亡教育理解成一种生命教育,委婉地告诉她:“外婆是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然后就离开了。”
7. 时刻注意把话题拉回到“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因为只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具体来说,就是在所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回答后面,加一个“但是”,将话题转向对生命的思考。比如孩子问:“外婆去了哪里?”,你可以回答:“是一个现在我们还去不了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有好多要做的事情呀”;
又比如孩子问:“是不是人人都会死?”,你可以回答:“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呀……”
总之,转移注意力,永远是安抚孩子的最佳方法
;
8. 不要主动谈及“病”,是死的原因,这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惧。孩子年纪小,正是容易生病的时候。如果一定要向孩子解释“人为什么会死”,可以把原因归结为“衰老”和“意外”。因为衰老跟孩子无关,意外则可以避免,这样对情绪的冲击比较小;
9. 多陪陪她。因为无论如何,孩子都会很难受,特别是独自一人时,最容易感受一种虚无感的恐慌发作。更何况你也正是需要人陪的时候。要记得,解释结束的时候,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第一,你应该如实地告诉孩子亲人离世的不幸消息,并且是用符合他所处的发展阶段所能理解的语言。比如,对于小一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说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不会回来了”等;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说“去了天堂,重新在那里开始了新生活”等。
第二,家里人的感情流露,包括震惊、无法想象、内疚、伤心和愤怒等,都是正常和有益的。其他亲人通过跟孩子一块承担他们的感情和回忆,可以缓解孩子的孤独感。比如,一起看照片或者回忆故事等。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故意表现得过于平静,这样孩子会对自己的感情感到困惑:为感觉到很痛苦,为什么别人看起来好像很平静?是不是我错了?
第三,你要让孩子确信,他将得到在世的亲人不变的照料和爱,亲人们会密切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此外,你还要让孩子确信,亲人们的离世不是他们的错,有时哪怕是意外,但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他们也不能让死去的亲人复活。家人应该维持家庭生活的习惯以及对孩子的教导。
第四,庄重的葬礼为孩子哀悼亲人的离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式,前提是孩子在葬礼中的参与得到了适当的支持和理解。同时,鼓励孩子以某种参与方式,加入到纪念逝去亲人的葬礼。比如,画一幅画、种一棵树或者留下心爱之物,来表达对亲人离世的纪念,这可以增加孩子的参与感,使得整个葬礼变得更有意义。
第五,孩子表达哀痛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的过程。一开始的震惊和对亲人离世的否认,将演变为持续数周或者数月的哀伤和愤怒。最终,如果情况理想的话,孩子将接受这个现实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在不幸事件发生的时候,家人依然要让孩子感受到充足的爱,并且及时对孩子的感情和心理进行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尽快走出悲伤。 希望能帮到你
1. 失去亲人或朋友,大人也都难免伤心过度,所以第一步是要处理自己的情绪,确保你能情绪稳定地谈论这件事时再开口。真正会吓到孩子的不是你的答案,而是你面对他的情绪。如果你一想到“要跟孩子解释”就会哭,可以先缓缓,用“等会再跟你说”为自己争取平复心情的时间。
2. 情绪稳定后,留出大段完整的沟通时间,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决的问题。你真正的目的,是给孩子提供安抚。地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时间面对孩子接下来一系列的情绪和追问。
3. 明确地告诉孩子“外婆去世了”。至于开场,就延续平时你与孩子聊重要事情时的语气和话术。比如“宝宝,妈妈想跟你说件事……”,语气语调都不用刻意。
4. 不能撒谎。不能说“外婆只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更不能说“宝宝是不会死的/妈妈会永远陪着你的……”。这些回答如果孩子真信了,后果会更严重。
5. 没人真的理解死亡,你也不用装作无所不知。但是,无论孩子接下来如何追问,都不能把死亡解释成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
6. 你可以把死亡教育理解成一种生命教育,委婉地告诉她:“外婆是完成了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然后就离开了。”
7. 时刻注意把话题拉回到“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做什么”。因为只有对生命意义的追寻,能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具体来说,就是在所有关于死亡问题的回答后面,加一个“但是”,将话题转向对生命的思考。比如孩子问:“外婆去了哪里?”,你可以回答:“是一个现在我们还去不了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有好多要做的事情呀”;
又比如孩子问:“是不是人人都会死?”,你可以回答:“是这样的,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呀……”
总之,转移注意力,永远是安抚孩子的最佳方法
如何给孩子讲述死亡
在我们国家,如果家里的亲人离开,对孩子会这样说,他们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或者说他们去月亮上生活了等等这样的话语,以这样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给孩子说死亡,但是总体上来说,孩子对于死亡还是缺乏理解。

给孩子讲述死亡,就要讲述出生。只有正确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才能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必须走过的路,孩子,你也会长大,爸爸妈妈也会变老,不能永远的陪在孩子身边,就算那一天爸爸妈妈走了,离你而去,但只要没有遗忘,我们就还在你身边,死亡并不可怕,有出生,就有死亡,死亡每天都会发生,就像医院每天都会有新生儿出生一样。

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死亡就好像是睡觉一直睡过去了,正常的人只有每天晚上睡觉,如果一个人死亡了,就会一直睡觉,永远不会醒过来了。永远离开我们了。
以后清明,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日去扫墓上坟时候,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去老人坟墓去看看,告诉孩子这是谁,告诉他人死亡后,都会有这样一个坟墓,在墓碑上会写上曾经发生的事迹。
在国外,小学会上死亡教育课,甚至会带孩子去殡仪馆,让小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死亡。同时如果班级中养育的小动物死了,老师也会召集学生们给小动物举办葬礼,给小动物开追悼会,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关于死亡讨论,让小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以后,如果孩子还问关于死亡的问题,作为家长应该坦陈给孩子们最简单的回答,不要再回复哪些模糊的答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别漏掉死亡教育这一个重要的教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