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西方人思维方式不同?

 我来答
可心读书分享
2022-11-15 · 知识分享,读书拆解,发现生活的智慧。
可心读书分享
采纳数:629 获赞数:25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中国和西方由于历史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又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近代社会的发展变革使两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差异互补,不断提升和塑造着我们的思维,但有一些观点一直在我们的意识里交织着,就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差异性,西方人和东方人的思维差异性,现实中我们如何吸收东西方文化,这是时常和朋友聊天会触及到的话题,在此作一个浅显的梳理。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塑造着华夏名族的内在性格和品质,不管有没有读过书,我们的祖辈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给我们留下了中国人思维的烙印,这个烙印是什么呢?我觉得是易经、儒家、佛法、道家这些哲学思想根植在我们血液之中,指引我们做人做事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道理。华夏文明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一直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足以说明我们的文明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文明,它的内在驱动力非常强大,历史上多次战乱洗礼,城墙摧毁,但文明一直延续着生生不息。
那么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是什么呢?总体上来说就是和,讲求天道自然法则,我们是农耕文明,沃野千里使得大部分时间生活稳定,只要风调雨顺,不发生战乱,我们在安稳中滋养着内心的和与道。儒家思想是一种精神美德,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思想观念,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里面有很强的精神品质,这也造就了我们讲品格、追求道德修养的思想内在,也形成了我们柔性、保守、含蓄、凡事追求圆满的意识形态,钢则易断,柔则长存,这也许是我们文明一直持续的底层原因。
事物都有两面性,柔另一方面是我们缺乏西方或草原民族的冒险、争斗、拓展的精神,多少与次草原民族的冲突最后不得已修筑长城抵御外敌,近代以来屡次被西方列强敲开国门,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国土面积大本身已经很富足,没必要往外拓展,外敌入侵往往都是国力衰弱的时候,中国历代强势王朝军事上还是很强的。但我们历史上没有强调过狼性文化、没有建立海权意识,没有完整的商业体系却是事实,甚至在很长时间对以上文化特性是一种冲突对立状态。
直至近代工商业社会的发展,有大量的仁人志士开始反思。但是这种反思在某些阶段过犹不及,直接否定了我们文化,觉得我们文化有很多糟粕,束缚了人的思想,让人缺乏拓展精神等等。所以国学式微,西学旺盛,但这也同样出现了问题,没有国学的根底,相当于不了解国家的历史,不了解自己思想的来龙去脉,挥舞着西方知识的武器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己,然后又有仁人志士指责西方的文化侵害了我们,提出盛兴国学的口号,看起来左右都有些问题,事实上两种文化对我们都是有益处的方面,但在平时与人的大量沟通中也感受出对这两者不明就理的状态,也就是我们该把时间花在哪方面更有利于我们的发展,那我们该怎么抉择与权衡呢?
我们先来搞清楚国学和西学对我们的都有什么影响,国学按照《四库全书》划分为经、使、子、集四大类,平时常听到的诸子百家、易经、左转等。国学总的来说是树人树形,哲学思想,人文政治方面,也就是我们思想的基座,基座稳固,那么我们行走于世间才能通达,有处世智慧。但我们的国学真正要学透学精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孔子三千门徒也就七十二贤士,换句话说我们的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只有智力才能卓越者才能悟到前人思想和知识的内核,想想古代或者现代吟诗作画者都是出类拔萃之人,每年科举考试秀才也好、状元也罢基本都是顶尖人才,数量有限。其余的芸芸众生基本上是来自父辈言传身教或者上几天私塾,依葫芦画瓢略知一二,悟到文化的精髓变得很困难,最后就形成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状况,个人对历史、道德甚至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所以我们又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经验文化的状态。
上面说到精英文化,那我们先来看看精英思维的模式,大道理或者哲理性的语句通常就是一句话,说白了是先祖们从各种现象、经验、规律总结出的一个抽象结论,我们要理解到就得反过来论证、推理、拆解、例证,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的“悟性”,这个悟性在没有推理轮证阶梯的前提下依赖于个人的智力摸索和长期沉下心来学习的。这种思维模式应用在现实场景:一个人要在生活中混得风生水起,首先是要领悟力特别强,领悟领导意图,领悟周围人的想法,然后做出一系列对路的推断抉择,但是往往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对,大量的沟通偏差或者无效沟通导致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我们平时不断和人讲“道理”,你有你的理,我有我的理,其实最终谁都说不服谁,每个人对道理的理解千差万别,因为真正“通理”的人少之又少。最后是道德的问题,我们总体上对道德有一条标准,就是不能骗人、不能害人、不能随地吐痰等等,但往往事情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你觉得骂人没有道德,他觉得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然后各自拿着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对方,道德制高点、道德大棒成了诟病,也造成了大量矛盾,这就是经验文化导致的模糊边界产生的问题。生活中我们碰到有的人天资聪颖有自己一套推理阶梯能够顺着正确方向推进,走得通,说服力强,有的人天资一般,就会堵在某处,显得愚钝,这就导致理解的问题参差不齐,体现出来就是沟通上的不协调。
人类的文化都是前人从日常行为、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技巧,然后形成方法流程,第三步上升至科学原理,最后形成哲学思想,后人再通过解读这些思想转化成当时便于理解的书面语言或者大白话来学习文化。其实我们民族“制造”文化思想主要是春秋时期,后续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做解读这些文化思想,或者做知识的“集成”,钱穆、梁启超、梁漱溟等文学大家以及前些年比较火的易中天、余秋雨、马未都等当代文化名人都是在给我们做解读知识的事情。我们的文化发展要么是普通大众形成的经验文化,要么是精英阶层能理解的哲学思想,而且古时的文言文表达和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人对古文古意“啃”得费劲就会容易放弃,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最懂文化的人来解读。由于人的成长、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的差异性,就会导致每一个人的解读与另一个人解读有偏差的情况,然后接收的人因为悟性和角度的不同在理解中也会产生偏差,这可能是我们文化中模糊边界以及文化可复制性偏弱的问题,也可能跟我们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直缺失着中间方法流程和科学原理那两个环节有关。
西学主要是西方哲学并由哲学衍生出来的心理学,物理、化学、数学基础理论以及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起来的机械工程、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当然还有达尔文进化论以及牛顿力学,总体上西学偏自然学科以及人文学科,西方的哲学和中国哲学有很大差别但也有共通性,互补性,西方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开始强调二分法,以个人为核心,以理性和斗争为主要表现,强调对世界的拓展性。中国古代哲学则强调天人合一的圆满,以集体、社会、家庭为核心,强调整体和共融和谐,强调个人修为。这样的底层思维注定了发展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以及欧几里得几何,这两个学术研究的发展可能是奠定西方思维形态最重要的基石,上面我们说的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文化基本只有经验技巧和哲学视角两端,而西方就是因为构建了逻辑体系和数学体系让西方思维体系弥补了方法流程、科学原理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这带来什么发展呢?就是文化的可复制性传导性大大提高,这种复制性让一般人对文化的解读有一种广泛的共通性,数学公式、流程化、逻辑层层推理严谨,边界清晰,对事物认知变得清晰。当然近代中国也建立了大学,也有同样的课程,通过知识的复制源源不断“生产”出大量各型人才,但普通大众的思维体系依然保持在经验技巧层面。
西方文化同样有天然的缺失,那就是缺乏人文关怀和宗族观念,缺乏个人感知世界的温度,什么东西都讲究标准化,就会忽略每一个个体的知觉,这种可复制性在人工智的到来就会率先被替代掉,而中国的诗词歌赋或者与大自然共生产生出来的个人感受与境界,这在未来的世界弥足珍贵。罗列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意义在于现实中我们如何优势互补,增强自我思维能力。并在困惑于中西方文化如何分配时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打造我们的知识体系,让结构更加合理,更适应现实社会。
那么我们如何取长补短,在这两者之间平衡出最好的状态呢?幼儿园到高中应该在国学方面多下功夫,国学是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根底,这个根底打牢了以后的人生道路才能稳健。大学到45岁左右应该多一些时间研读西方知识文化,特别是我们文化里缺少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定要在大学建立起来,易中天在一次采访中就说过中国人为什么写不出特别好的侦探小说?就是因为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另外我们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的各个专业,比如:市场营销、金融投资、建筑工程、企业管理等等都是起步于西方,这方面的书籍其实对现代化社会各行业具有针对性的,也是形成现代化思维的有效工具,国学更偏重个人修为,内向型特征,提倡无用之用,西学更偏重社会化,外向型特征,属于有利之用,在事业需要前冲的阶段尽可能多学西方专业知识也是一条必经之路。最后从40岁左右又返回来像第一个阶段一样大量修习国学,这个阶段通常有一定事业基础,心境也和之前完全不一样,历经世事无常再修习国学,从祖先的思想中源源不断吸取精神营养,这时候更能理解无用之用的大智慧,搞明白自我存在这种哲学问题,国学中的大智慧对于人生下半场更具挑战性的经营生活,经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