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的历史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09-24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0万
展开全部

中国服装的历史

中国服装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发掘出约 1.8万年前的骨针。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管状骨针等物出土。

可以推断,这些骨针是当时缝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国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连在一起制成的围裙。

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特点,这和当时农、牧业及纺织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男女衣着通用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深衣”式。

大麻、苎麻和葛织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大宗衣着用料。

统治者和贵族大量使用丝织物。

部分地区也用毛、羽和木棉纤维纺织织物。

汉代,丝、麻纤维的纺绩、织造和印染工艺技术已很发达,染织品有纱、绡、绢、锦、布、帛等,服装用料大大丰富。

出土的西汉素纱禅衣仅重49克,可见当时已能用桑蚕丝制成轻薄透明的长衣。

隋唐两代,统治者还对服装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使服装成为权力的一种标志。

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采用丝绸。

随着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响,如团花的服饰是受波斯的影响;僧人则穿着印度式服装“袈裟”。

现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着中国唐代的服装风格。

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宽衣大袖,外衣多为长袍。

清代盛行马褂、旗袍等满族服式,体力劳动者则穿短袄长裤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

《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I檀?胖分谐鐾凉?矶喙侵实姆Ⅲ恰?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

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

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

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

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

《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

"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

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

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

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

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

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

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

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

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

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

质地粗劣的襦叫褐。

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

"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

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

《释名》曰:跨也。

两股各跨别也。

"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

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

连裆的短裤,叫做裈。

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

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

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

紧窄的袖口叫祛。

袍有衬里,是夹衣。

单衣叫。

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

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 褕所取代了。

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 *** 的服饰之中。

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

《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

"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

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

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

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

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 *** 普遍接受。

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

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

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

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

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

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

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祛。

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

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

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

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

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

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

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

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

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

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

元朝时, *** 保持原来的服饰。

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 *** 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

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

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

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

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

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

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

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

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

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 *** 接受了满族的服饰。

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

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

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

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

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

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

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

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

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

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

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

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

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

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

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够具体了吧o(∩_∩)o...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