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个“杨烁”式的父母,正在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
《爸爸去哪儿》是近年来收视率较高的一档亲子节目,里面爸爸带孩子,或温柔耐心,或活泼欢闹,或严厉而不失慈爱。萌娃和明星老爸在轻松美好的氛围中一起做 游戏 完成任务,体验亲情共同成长,确实是一档温馨有爱的节目。
但是,有一个人的出现,却让这温馨有爱增添了一份不和谐, 他就是杨烁,在他身上我看见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影子,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正在摧毁自己的孩子。
杨烁是一个演员,常年在外奔波,他亲口所说,自己的儿子杨雨晨出生七年以来,他陪他的时间,不超过半年,因此, 这是一个在孩子成长中严重缺席的父亲 。那么,当在有了这么一个绝佳的父子相处机会后,杨烁是怎样对待自己儿子的呢?对此,我可以简便概括为: 虐待性的忽略和否定。
杨烁在车上问杨雨晨草原上用什么交通工具,7岁的杨雨晨回答错了,他毫不留情地嘲笑他否定他, 言语中不仅没有对一个7岁孩子知识量的包容和教导,反而是用指责的态度和轻蔑的语气攻击他, 仿佛他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一个自己讨厌的人,此时杨雨晨十足的尴尬和不适。
节目组让孩子选数字随机抽房子,杨雨晨选了5,并且扬起开心的小脸告诉杨烁5是自己的幸运数字。可是,就因为5号房在最远的山上,杨烁全程没给孩子好脸色,他阴阳怪气地跟杨雨晨说,5不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在海拔较高的地方他全程让杨雨晨自己走上山,连工作人员都说可以让他把孩子抱一段路,他无视就算了, 还在快到目的地时威胁杨雨晨如果不在他之前跨进门就让重新跑回去再回来,吓得早已经体力不支的杨雨晨挣着吃力的步伐赶在他前面进门了。
杨雨晨全程一副做了错事的样子,表情委屈不知所措,可选房子明明就是随机的!杨烁问杨雨晨下次他选多少, 杨雨晨红着眼眶小声地说1,杨烁立马嘲讽地说,那下次1号就更 远,摆明了杨雨晨就是扫把星。
杨烁更是当着别的小朋友责怪贬低杨雨晨,几句话没说就准备扬起手打人,一言不合罚杨雨晨跑步,甚至在杨雨晨完成任务后表现冷漠,和其他爸爸的暖心表扬对比鲜明, 杨雨晨哭着想要爸爸抱抱时他居然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看得实在让人心塞。
如此,杨烁一类的家长就有如下共性:
我相信除了极少数丧尽良知的家长外,大部分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屡次伤害孩子甚至像杨烁一样看起来根本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性。
杨烁亲口在节目中说自己的父亲,对自己十分苛刻,父亲毒打自己甚至到了可以被起诉的程度。由此可见,杨烁自己从小在父亲那里感受到的更多是虐待和痛恨,所以, 他不知道什么是父爱的感觉,只知道作为儿子他受尽了虐待,这就是为什么杨烁在女儿面前是一个女儿奴,却十足不待见儿子杨雨晨。
杨烁把对父亲的憎恨间接发泄到了杨雨晨身上,他对待杨雨晨更像是一种报复性的精神虐待,通过对杨雨晨的控制达到报复的快感,他下意识地想动手打人也是深受父亲的影响。 父母本身缺爱或是童年不完满心灵有创伤, 是“虐娃”行为背后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是挫折教育的误区。
杨烁在节目里说,男孩子就应该多接受挫折,这代表了大部分的家长意见。他们觉得,孩子就是应该多历练多受挫才能变得成熟坚强,因此开始对孩子任意的苛刻和打击,谓之为“挫折式教育”。
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误区, 那就是“挫折”的重点应该放在学习技能试探新领域当中,教会孩子如何直面困难越挫越勇,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否定孩子给予情绪上的打击,甚至苛刻自己对他们的爱与关心。
像“杨烁”一类的做法, 给孩子的只有挫折,没有挫折教育。
1、自卑怯懦
你会发现,那些在学校里经受校园暴力不敢反抗的孩子多半在家庭中并不受重视,他们有讨好型人格,他们从心底里觉得自己不重要,遇到事情只会忍让。
2、情商低
父母将消极情绪发泄给他们时苛责他们时,都忘了一个事实,那就是,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他们记住了父母最糟糕的样子,然后潜移默化进自己的行为 ,变得同样苛刻同样情绪控制力低,变得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
3、代际教育的恶性循环
破改不了相同的家庭环境,就只能继续培育出相同糟糕的家长。
最好的爱就是陪伴,父母的陪伴各有各的方式方法,记住下面几点能更好地提高亲子时光的质量。
1、陪伴孩子切忌各做各的,要有实质性的互动和交流 ,最好尝试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个稍有难度的事情,或者帮助孩子学会一项新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你的孩子,也让孩子了解你。
2、积极回应孩子,当他主动和你分享,倾诉,或是求助时 ,应该给他积极正面的回应,切不可置之不理不屑一顾,让他能够信任你。
3、在大道理上树立严格形象,但也要在小情绪上树立包容的形象 ,你的目的是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事情怎样做是正确的,而不是让他恐惧你臣服你。
4、不要在公众场合斥责孩子,要知道,即使孩子犯了错,但这个错一定不至于让他当众难堪留下自卑的阴影那么严重。 过于严厉的打骂可能让孩子变得表面看上去“百毒不侵”实则内心敏感又脆弱, 而那些被父母温暖爱着的孩子,虽然纯真娇弱,实际内心勇敢无畏 。孩子最初最深的自信力,一定是来自父母无私的爱。
最后,希望家长自己放好心态,孩子是借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他有自己的人生,他是相对于你完整而平等的生命主体,无论你经历过什么,他都不应该成为承载你过重寄托或是过多积怨的附属,即便你有不快乐的童年,好好爱他,也是一场对自己完美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