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九个月没来了,怎样使月经正常 30
我已经九个月没来了,今年16为什么呀肚子也不疼,人也很健康。只是经常不吃早点。没有太大压力没有过初夜怎样使月经正常...
我已经九个月没来了,今年16
为什么呀
肚子也不疼,人也很健康。只是经常不吃早点。
没有太大压力
没有过初夜 怎样使月经正常 展开
为什么呀
肚子也不疼,人也很健康。只是经常不吃早点。
没有太大压力
没有过初夜 怎样使月经正常 展开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又称为月事、月水、月信、例假等。严格说来,伴随着这种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有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做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 8岁。我国各地区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经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左右。
月经应该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
出血(即经血来潮)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周期长短因人而异,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仍可视为正常,即月经周期不应少于21天,也不能超过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经会停止。
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为4~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
经色是指月经血的颜色。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经质是指月经血的性状,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经质的病理改变,不仅是常见的月经疾病,还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了解经质的改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辨证资料。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粘腻者,称为“经质粘稠”。
月经病泛指与月经或月经周期有关的各种病证。包括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和月经气味等的异常,或经期及其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较为明显的证候。如果临近月经来潮之前或经行初期,伴有轻微的小腹胀痛或腰部酸痛,或乳房轻微作胀,或情绪不太稳定等现象,但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月经来潮后或干净后便自然消失者,这是常有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疗。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经初潮后的头一二年之内,月经不能按时来潮,或提前或延后,甚或停闭数月,这是由于肾气未能充盛所致,这些女子只要无明显全身证候,待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后,自能恢复正常。还有一些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其周期、经期、经量以及经质都不甚正常,情绪也表现得不太稳定,只要是对生活与健康没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态而论。
此外,有少数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而定期两个月或三个月,甚至一年,月经来潮一次者,古人分别将定期两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也有极个别的妇女,终生没有月经来潮,但又不影响正常生育者,古人称之为“暗经”。还有的妇女在怀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经来潮,但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古人称之为“激经”,这都属于个别现象。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坠感觉,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抑制、易于激动,肠胃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来潮并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但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劳动,禁止性交,注意经期卫生。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为以下4期: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2)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第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3)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瘀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4)月经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周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
月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月经周期?
月经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的脱落而导致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脑一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渐发育。在垂体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呈增殖期变化。在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体上皮细胞分泌而呈现分泌期变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萎缩,一般黄体的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萎缩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萎缩,且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于是出现阴道出血,即通常所说的月经来潮。
月经第1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其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
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妇女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妇女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怎样才算正常的月经
由于月经可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变化的范围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属于正常月经。正常的月经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月经周期大多数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约有20%的妇女月经周期要长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内,临床即属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贯为40天或更长,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没有受影响,仍可视为正常。
(2)月经天数一般为3-7天。一次月经量出血30-80毫升。多数人来月经的第二三天偏多,相当于每天更换卫生巾3-5次。
(3)经血性质经血与人体内的血液没有区别,但经血流出时混有子宫内膜碎片和粘液,因而为暗红色,比较粘稠,不易凝结。
(4)伴随症状月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血管张力的变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现以下反应:1)精神和情绪的改变,如焦虑不安、激动、头疼等;2)乳房可有轻微的胀痛和触痛;3)轻微的腰痛、下腹胀痛或下坠感。
妇女为何常有经前期情绪低落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也反映出与生殖功能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月经周期中无论是性激素,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将通过一定的神经机制影响着妇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引起一些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和紧张也能影响生殖激素的水平.并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
众所周知,许多妇女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情绪十分低落,抑郁或脾气急躁。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疲劳、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浮肿等,她们常常会说:"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妇女对月经的俗称。统计结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妇女暴力犯罪活动和自杀都发生在经期4天和经期前4天这段时间内。将近半数的工厂女工会认为她们的工作有危险性,将近半数的女精神病患者是这几天入院的,将近半数的妇女紧急事故也发生在这几天。就连带孩子看病也受到这种情绪波动的影响,母亲因自身焦虑,哪怕孩子没多大问题也要往医院跑一趟。当然,并非所有妇女都存在这种情绪改变,情绪改变也不会全这么严重。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药物。
那么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生物学角度看,显然要涉及到月经周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动。在经前期、绝经期、产后及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常见抑郁的发生。看来性激素和抑郁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药控制激素水平时的情绪波动问题,把受试者分为三组。 (1)过去和现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药。 (2)服用复合口服避孕药(提供稳定、高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贯口服避孕药(前15天服雌激素,后5天服雌、孕激素复合片,摸拟自然周期,但激素处于高水平)。
然后观察这些妇女在月经第4,10,16天和经前2天的情绪。结果表明,不服药组妇女在月经周期中焦虑、易怒和敌对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服序贯片的妇女也有类似发现;而服复合避孕药的妇女的情绪、敌对行为和焦虑则无明显变化。因此该项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恒定时情绪也是稳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情绪波动与文化修养、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由于传统习俗的长期影响,使妇女认为月经前必然出现焦虑,这是对妇女文化压迫的结果,她们在经前期总是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的发生。实验研究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告诉预期1周后会来月经的妇女,医生可以用一套新仪器准确测出她们下次行经的日期。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告诉她们月经在 1-2天后发生;第二组:告诉她们至少在 7--10天后才会行经;第三组:什么也不告诉。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经前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第一组经前浮肿、乳房胀、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明显多于第二组。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证据说明情绪与激素水平的关系。如痛经妇女的心理发展可能不成熟,表现有神经质的性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的问题,这都是因为紧张情绪会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血管变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则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后多年未孕的妇女确信自己已怀孕时可见有类似妊娠的闭经、乳房肿胀和早孕反应。这种现象有雌激素的变化因素,而更多的是渴望怀孕和害怕怀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宫内膜切片或阴道涂片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病人在经前一周内的雌激素量增高,黄体酮量减少;经前抑郁病人的黄体酮则略低。
看来,生物学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学因素(文化、社会、环境)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它又因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于是出现一些妇女情绪低落的问题。
月经生理
月经是子宫内膜生理性的脱落出血,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现象。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个月发生一次,所以称做“月经”。
女孩子大约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初潮。通常以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算作周期的第1天,到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止是一个月经周期。周期的长度长短不一,平均28天左右,但是在25—40天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每次月经出血持续3—7天,出血总量大约30—50m1。在第2—3天时子宫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月经血一般粘稠不凝,其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细胞。如果月经出血鲜红大量,并有血块,则不是正常现象,应去医院检查。
月经来潮一般不影响妇女的生活与工作,但是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可引起腰酸、腹坠,偶尔可有稀便。月经期全身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所以应注意月经期保健。
为什么有月经
子宫内膜的脱落是周期性的,每月一次,它受到卵巢内分泌 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每次内膜脱落后,卵巢中卵泡开始发育, 在它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包括其中的上皮细胞、血管 及腺体开始重新生长增厚,这时的内膜叫做增生期。大约在月经 周期的中期,确切地说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卵巢中的卵 泡发生排卵(以28天周期为例,第14天为排卵日)。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能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这些激素作用在子宫内 膜上,使内膜变得更厚,血管弯曲充血,腺体变粗扩张分泌很多 营养物质,这时的内膜称为分泌期。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供给受 精卵种植在内膜后的营养发育所需。如果这个月排出的卵子没有 受精,卵巢中黄体就要退化,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就减少,子 宫内膜得不到雌、孕激素的支持,就发生萎缩、塌陷,内膜中的 血管痉挛收缩,最后破裂出血,内膜层就从子宫腔剥离脱落,经 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除非受孕,这种变 化周而复始,所以称为月经周期。也可以这样理解,月经是每月 一次排卵后未能受精的表现。
卵巢怎样控制月经周期
卵巢的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至关重要,既担负人类繁衍后 代的生殖功能,又担负着产生重要的女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两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协调。
女婴脱离母时,她的卵巢中就带有数十万个小的卯泡,此 后一生中不会再产生新的卵泡。每一个卵泡中间是一个卵母细 胞,周围被一层扁平的称为卵泡细胞的小细胞包绕,两者组成一 个原始卵泡。女孩出生后卵巢并未发育,一直要等到大约十二三 岁进入青春期后,卵巢里的原始卵泡开始有少数逐渐发育,并分 泌少量雌激素。在这些雌激素作用下,女孩表现出女性特征,有 阴毛、腋毛生长,乳房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呈女性等。
当卵巢发育到——定程度时,原始卵泡逐渐向成熟卵泡发育, 产生更多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这时卵巢通过与它的上级 中枢——垂体与下丘脑的协调,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使成 熟卵泡发生排卵。卵子排出后落入腹腔中,被就在附近的输卵管 伞部拣拾,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而排出卵子后的卵泡在卵巢中 继续发育形成黄体。黄体是一个黄色花采样组织,直径l一2cm, 黄体细胞中含有大量脂类物质,分泌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变为分泌期。如果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发 育到一定程度,由于得不到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继续支持,在排卵 后大约8—9天就要发生萎缩衰退,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减 少,不能支持子宫内膜的生长而终于使内膜脱落月经来潮。黄体 本身逐渐被吸收纤维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成为受精卵,受精 卵外层的绒毛发育,绒毛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j), 后者替代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在卵巢黄体,使黄体继续发 育形成妊娠黄体,持续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来维持妊娠。
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同时有一批(十几个)卵泡开始发育, 其中多数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先后退化闭锁,其中只有一个卵泡 可以充分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直径可达2cm,并且发生排卵与黄 体形成。一般两个卵巢每月轮流排卵,所以妇女一生中只有400个 左右卵泡能最竿成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的命运不济,十途夭拆。
月经周期由谁调节
月经是子宫内膜的脱落出血,但是子宫内膜仅仅是卵巢分泌 雌激素与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受脑垂体前 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调控的;而垂 体又是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的。三者形成了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这样一个三级调控机制,管理生殖周期。每一级都产 生相应激素管理其下一级,但是下一级产生的激素又能够反过来 . 作用于其上级,影响上级激素的分泌,这种作用称为反馈。反馈 可以是加强作用的正反馈,也可以是抑制功能的负反馈。通过这 样的调控机制,产生了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任何一级发生异常 情况,都可以导致月经周期的异常。此外,这个三级调控机制还 受到更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的影响,如精神极度紧张激动、营养 状态改变等都可以影响月经周期。明显的例子是二战中大量妇女 闭经,以及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导致大量女学生闭经。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
一、增生期
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 8岁。我国各地区初潮年龄相差不大,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经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左右。
月经应该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
出血(即经血来潮)的第一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和农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周期长短因人而异,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仍可视为正常,即月经周期不应少于21天,也不能超过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经会停止。
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为4~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日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ml,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ml。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
经色是指月经血的颜色。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也有一些小凝块。
经质是指月经血的性状,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经质的病理改变,不仅是常见的月经疾病,还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通过了解经质的改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辨证资料。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粘腻者,称为“经质粘稠”。
月经病泛指与月经或月经周期有关的各种病证。包括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和月经气味等的异常,或经期及其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的各种较为明显的证候。如果临近月经来潮之前或经行初期,伴有轻微的小腹胀痛或腰部酸痛,或乳房轻微作胀,或情绪不太稳定等现象,但不影响工作与生活,月经来潮后或干净后便自然消失者,这是常有的生理现象,一般不需作任何治疗。有的青年女子,在月经初潮后的头一二年之内,月经不能按时来潮,或提前或延后,甚或停闭数月,这是由于肾气未能充盛所致,这些女子只要无明显全身证候,待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后,自能恢复正常。还有一些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常会出现月经紊乱,其周期、经期、经量以及经质都不甚正常,情绪也表现得不太稳定,只要是对生活与健康没有危害,一般也不作病态而论。
此外,有少数妇女,身体无特殊不适,而定期两个月或三个月,甚至一年,月经来潮一次者,古人分别将定期两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三个月月经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也有极个别的妇女,终生没有月经来潮,但又不影响正常生育者,古人称之为“暗经”。还有的妇女在怀孕早期,仍按期有少量月经来潮,但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古人称之为“激经”,这都属于个别现象。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有些妇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沉重下坠感觉,个别可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抑制、易于激动,肠胃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粘膜出血等现象。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来潮并不影响工作和学习。但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应避免洗冷水浴及下水田劳动,禁止性交,注意经期卫生。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所引起,可分为以下4期:
(1)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2)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第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3)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瘀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4)月经期: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周期的开始。
参考资料:
月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计算月经周期?
月经是由于卵巢激素周期性变化引起子宫内膜周期性的脱落而导致的阴道出血。青春期后卵巢在下丘脑一垂体所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逐渐发育。在垂体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卵泡逐渐生长,发育成熟,并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增生变厚,呈增殖期变化。在黄体生成激素的作用下,成熟的卵泡破裂排出卵子,排卵后卵泡形成黄体,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在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子宫内膜进一步增殖,并由于其腺体上皮细胞分泌而呈现分泌期变化。若卵子未受精,黄体即开始萎缩,一般黄体的寿命平均为14天。黄体萎缩后,卵巢雌、孕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萎缩,且由于缺血坏死而脱落,于是出现阴道出血,即通常所说的月经来潮。
月经第1次来潮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大多在13~15岁之间,其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气候、个人体质、营养状况等。出血的第1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
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月经周期,因此月经周期的计算应包括月经来潮的时间。有些妇女只计算月经干净的时间,这样就可能认为月经周期缩短了,临床上有的妇女常自诉月经不正常,一个月月经来潮两次。其实仔细算来,月初及月末各来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经周期为28~35天,周期长短可因人而异,提前或错后7~10天可视为正常范围,只要
能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就不能认为是月经不调。末次月经是指距就诊日最近的一次月经,应从出血第1天计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经系指此次月经与通常一样的行经持续时间及量,不要将阴道不正常出血误认为是月经。此种出血一般量较月经少,时间或短或延长,或失去平时月经来潮的规律。
月经来潮的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内,以第2~3天为最多。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固,除血液外,还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阴道上皮细胞。一般妇女月经期无症状,少数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坠感、乳房胀痛、便秘或腹泻、头痛等不适,一般不影响日常的工作、学习及生活。
怎样才算正常的月经
由于月经可能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故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变化的范围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就属于正常月经。正常的月经应具有以下特征:
(1)月经周期大多数女子的月期周期在28-30天,约有20%的妇女月经周期要长些或短些,只要在20-36天限度内,临床即属正常,即使有些人的周期一贯为40天或更长,但其生理及生殖功能没有受影响,仍可视为正常。
(2)月经天数一般为3-7天。一次月经量出血30-80毫升。多数人来月经的第二三天偏多,相当于每天更换卫生巾3-5次。
(3)经血性质经血与人体内的血液没有区别,但经血流出时混有子宫内膜碎片和粘液,因而为暗红色,比较粘稠,不易凝结。
(4)伴随症状月经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波动,血管张力的变化以及盆腔器官充血,可以出现以下反应:1)精神和情绪的改变,如焦虑不安、激动、头疼等;2)乳房可有轻微的胀痛和触痛;3)轻微的腰痛、下腹胀痛或下坠感。
妇女为何常有经前期情绪低落
月经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周期既反映了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变化,也反映出与生殖功能有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变化。月经周期中无论是性激素,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它们将通过一定的神经机制影响着妇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引起一些情绪变化。当然,情绪变化和紧张也能影响生殖激素的水平.并导致排卵抑制和周期紊乱。
众所周知,许多妇女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情绪十分低落,抑郁或脾气急躁。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疲劳、头痛、乳房胀痛、腹胀、浮肿等,她们常常会说:"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妇女对月经的俗称。统计结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妇女暴力犯罪活动和自杀都发生在经期4天和经期前4天这段时间内。将近半数的工厂女工会认为她们的工作有危险性,将近半数的女精神病患者是这几天入院的,将近半数的妇女紧急事故也发生在这几天。就连带孩子看病也受到这种情绪波动的影响,母亲因自身焦虑,哪怕孩子没多大问题也要往医院跑一趟。当然,并非所有妇女都存在这种情绪改变,情绪改变也不会全这么严重。目前尚未发现有任何有效的、特效的经前期综合征的治疗药物。
那么造成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呢? 从生物学角度看,显然要涉及到月经周期中固有的性激素的波动。在经前期、绝经期、产后及服用避孕药的妇女中常见抑郁的发生。看来性激素和抑郁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例如,有人研究了用口服避孕药控制激素水平时的情绪波动问题,把受试者分为三组。 (1)过去和现在都不服用口服避孕药。 (2)服用复合口服避孕药(提供稳定、高剂量的雌激素、孕激素)。 (3)服序贯口服避孕药(前15天服雌激素,后5天服雌、孕激素复合片,摸拟自然周期,但激素处于高水平)。
然后观察这些妇女在月经第4,10,16天和经前2天的情绪。结果表明,不服药组妇女在月经周期中焦虑、易怒和敌对行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服序贯片的妇女也有类似发现;而服复合避孕药的妇女的情绪、敌对行为和焦虑则无明显变化。因此该项研究提示,女性性激素水平恒定时情绪也是稳定的。
另一些研究人员则认为情绪波动与文化修养、社会环境因素有关。由于传统习俗的长期影响,使妇女认为月经前必然出现焦虑,这是对妇女文化压迫的结果,她们在经前期总是期待焦虑、情绪低落的发生。实验研究也提供了类似的证据:告诉预期1周后会来月经的妇女,医生可以用一套新仪器准确测出她们下次行经的日期。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告诉她们月经在 1-2天后发生;第二组:告诉她们至少在 7--10天后才会行经;第三组:什么也不告诉。然后让她们报告自己经前的一系列问题。结果表明第一组经前浮肿、乳房胀、头痛等症状的发生明显多于第二组。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证据说明情绪与激素水平的关系。如痛经妇女的心理发展可能不成熟,表现有神经质的性格。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人中有70一80%具有情绪障碍和性生活的问题,这都是因为紧张情绪会促进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异常,进而引起血管变化而大量出血 。 假孕则是更典型的事例,婚后多年未孕的妇女确信自己已怀孕时可见有类似妊娠的闭经、乳房肿胀和早孕反应。这种现象有雌激素的变化因素,而更多的是渴望怀孕和害怕怀孕的矛盾心理所致。子宫内膜切片或阴道涂片研究发现,经前焦虑病人在经前一周内的雌激素量增高,黄体酮量减少;经前抑郁病人的黄体酮则略低。
看来,生物学因素(激素水平)和非生物学因素(文化、社会、环境)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激素、其他生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影响,它又因文化、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得到放大,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于是出现一些妇女情绪低落的问题。
月经生理
月经是子宫内膜生理性的脱落出血,这是女性所特有的生理现象。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一般每个月发生一次,所以称做“月经”。
女孩子大约到十三四岁进入青春期后开始有月经来潮,第一次月经称为月经初潮。通常以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算作周期的第1天,到下次月经的前一天为止是一个月经周期。周期的长度长短不一,平均28天左右,但是在25—40天范围内都属于正常。每次月经出血持续3—7天,出血总量大约30—50m1。在第2—3天时子宫内膜剥脱最多,流血量也最多。月经血一般粘稠不凝,其中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粘液及脱落的阴道细胞。如果月经出血鲜红大量,并有血块,则不是正常现象,应去医院检查。
月经来潮一般不影响妇女的生活与工作,但是由于月经期盆腔充血,可引起腰酸、腹坠,偶尔可有稀便。月经期全身抵抗力降低易患感冒,所以应注意月经期保健。
为什么有月经
子宫内膜的脱落是周期性的,每月一次,它受到卵巢内分泌 的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每次内膜脱落后,卵巢中卵泡开始发育, 在它分泌的雌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包括其中的上皮细胞、血管 及腺体开始重新生长增厚,这时的内膜叫做增生期。大约在月经 周期的中期,确切地说是下次月经来潮前的14天。卵巢中的卵 泡发生排卵(以28天周期为例,第14天为排卵日)。排卵后的卵泡形成黄体,能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这些激素作用在子宫内 膜上,使内膜变得更厚,血管弯曲充血,腺体变粗扩张分泌很多 营养物质,这时的内膜称为分泌期。这些变化主要是为了供给受 精卵种植在内膜后的营养发育所需。如果这个月排出的卵子没有 受精,卵巢中黄体就要退化,产生的雌激素、孕激素就减少,子 宫内膜得不到雌、孕激素的支持,就发生萎缩、塌陷,内膜中的 血管痉挛收缩,最后破裂出血,内膜层就从子宫腔剥离脱落,经 阴道排出,这就是月经。在生育年龄的妇女,除非受孕,这种变 化周而复始,所以称为月经周期。也可以这样理解,月经是每月 一次排卵后未能受精的表现。
卵巢怎样控制月经周期
卵巢的作用在女性生殖系统中至关重要,既担负人类繁衍后 代的生殖功能,又担负着产生重要的女性激素的内分泌功能。两者密不可分又相互协调。
女婴脱离母时,她的卵巢中就带有数十万个小的卯泡,此 后一生中不会再产生新的卵泡。每一个卵泡中间是一个卵母细 胞,周围被一层扁平的称为卵泡细胞的小细胞包绕,两者组成一 个原始卵泡。女孩出生后卵巢并未发育,一直要等到大约十二三 岁进入青春期后,卵巢里的原始卵泡开始有少数逐渐发育,并分 泌少量雌激素。在这些雌激素作用下,女孩表现出女性特征,有 阴毛、腋毛生长,乳房开始发育,脂肪分布呈女性等。
当卵巢发育到——定程度时,原始卵泡逐渐向成熟卵泡发育, 产生更多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这时卵巢通过与它的上级 中枢——垂体与下丘脑的协调,垂体分泌大量促性腺激素,使成 熟卵泡发生排卵。卵子排出后落入腹腔中,被就在附近的输卵管 伞部拣拾,进入输卵管等待受精。而排出卵子后的卵泡在卵巢中 继续发育形成黄体。黄体是一个黄色花采样组织,直径l一2cm, 黄体细胞中含有大量脂类物质,分泌大量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由增生期变为分泌期。如果排出的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发 育到一定程度,由于得不到垂体促性腺激素的继续支持,在排卵 后大约8—9天就要发生萎缩衰退,它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减 少,不能支持子宫内膜的生长而终于使内膜脱落月经来潮。黄体 本身逐渐被吸收纤维化。如果排出的卵子受精成为受精卵,受精 卵外层的绒毛发育,绒毛能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j), 后者替代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作用在卵巢黄体,使黄体继续发 育形成妊娠黄体,持续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来维持妊娠。
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内同时有一批(十几个)卵泡开始发育, 其中多数都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先后退化闭锁,其中只有一个卵泡 可以充分发育成熟,成熟的卵泡直径可达2cm,并且发生排卵与黄 体形成。一般两个卵巢每月轮流排卵,所以妇女一生中只有400个 左右卵泡能最竿成熟排卵,绝大多数卵泡的命运不济,十途夭拆。
月经周期由谁调节
月经是子宫内膜的脱落出血,但是子宫内膜仅仅是卵巢分泌 雌激素与孕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是受脑垂体前 叶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与黄体生成素)调控的;而垂 体又是受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的。三者形成了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这样一个三级调控机制,管理生殖周期。每一级都产 生相应激素管理其下一级,但是下一级产生的激素又能够反过来 . 作用于其上级,影响上级激素的分泌,这种作用称为反馈。反馈 可以是加强作用的正反馈,也可以是抑制功能的负反馈。通过这 样的调控机制,产生了卵巢周期与月经周期。任何一级发生异常 情况,都可以导致月经周期的异常。此外,这个三级调控机制还 受到更高级中枢如大脑皮层的影响,如精神极度紧张激动、营养 状态改变等都可以影响月经周期。明显的例子是二战中大量妇女 闭经,以及三年自然灾害营养不良导致大量女学生闭经。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随卵巢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改变,一般分为四期,简述如下:
一、增生期
经期后,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开始增生,先是修复剥脱处创面,随后因继续增生而变厚,腺体增多、变宽,并渐屈曲。血管也增生,渐呈螺旋状。间质则增生致密。
此期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即月经周期的第5~14天左右。
二、分泌期
约为月经周期的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
黄体分泌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将使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屈曲、出现分泌现象。血管也迅速增长,更加屈曲。间质变疏松并有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有丰富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发育。
三、月经前期
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约经期的24~28天。黄体退化时,孕激素、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激素的这一减退,将使内膜间质水肿消退变致密,致血管受挤压而使血流郁滞。最后轮番地出现局部血管的痉挛性收缩,造成内膜缺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
四、月经期
为月经周期第1~4天。在内膜功能层(在基底层以上的部分,厚约5~6mm形成的散在小血肿,将使坏死的内膜剥脱,随血液排出,称之为月经。内膜的基底层随即开始增生,形成新的内膜。故月经期实际上是一个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周期的开始。
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及临床表现
下丘脑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受到兴奋即产生Gn-RH,通过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的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之分泌FSH和少量LH。这些垂体激素使卵巢内的卵泡发育成长,并随着卵泡的逐渐成熟而分泌愈来愈多的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生。日益增多的雌激素,将对下丘脑和垂体产生负反馈作用,使FSH的分泌减少,但促进LH的分泌。排卵前LH分泌明显增多,卵泡生长迅速,终至破裂而释放出成熟的卵子,即排卵、排卵后LH急聚下降,而后LH和FSH协同作用,使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其中粒层黄素细胞及卵泡细胞将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并随着黄体发育产生愈来愈多的孕激素,使增生的内膜转入到分泌期或月经前期。黄体期孕激素与雌激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将协同对下丘脑及垂体起负反馈作用。排出的卵子如未受精,黄体即退化,孕激素及雌激素的分泌随之渐减少,导致子宫内膜的退化剥落,月经来潮。下丘脑、垂体因卵巢激素浓度的下降而不再受抑制,于是一个新的性周期又从此开始。
一、初潮 月经首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气候及健康状况等,一般在13~15岁之间,也有早到10~12岁或迟到17~18岁的。
二、周期 自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一般25~35天,平均28天。
三、持续时间和经血量 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可从1~2天到7~8天不等,多数在3~6天之间。经血量通常以用多少纸垫及浸透程度来作粗略的估计,有人用放射性59Fe或51C同位素标记红细胞来测定人的经血量,前者为10~55ml,后者为35~58ml,并认为总失血量超过80ml者为病理状态。
四、经血特点 为暗红色,血量过多时为鲜红。血内含有退变的内膜碎片、宫颈粘液、阴道上皮细胞、细菌及白细胞等。经血一般不凝固,但偶亦有小凝血块者。如有较大血块出现,说明经血量超过正常。经血不凝的主要原因为破坏后的内膜释放出多量活化物质,将经血内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使纤维蛋白裂解成流动的分解产物,内膜内还含有破坏其它凝血因子的活化酶,使凝血受到影响。
五、经期症状 一般无特殊症状,有时可有全身不适、困乏、乳房胀痛、手足发胀、下腹及背部酸胀下坠等,还可有便秘、腹泻(前列腺素作用)、尿频及纳差。个别的有头痛、失眠、心悸、精神抑郁或易激动等,多在月经后自然消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02-19
展开全部
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这样最放心了,否则我们说的也不准确啊。身体要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