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有阴晴圆缺为话题的作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月有阴晴圆缺”话题作文导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诗歌:“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膈膈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写的是阴月缺月;
苏轼《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写的是晴月圆月.
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现代人:月缺时我想你,月圆时我念你.无论月缺月圆,我都祝福你.
——写的是缺月圆月阴月晴月.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月有阴晴圆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 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7年台州市高三第一次调考文题)
点拨提示
文章由古诗到现代人的歌词,再引出话题,最后引出一个暗含关系的话题作文,可从多方立意,这实际上与2006年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取向是一致的,带有猜题的性质.应该说,这是一道很有意蕴的文题.文题可从三方面立意:
一、我们呼唤月明月圆,这可以照亮我们前方的路,为我们的人生路铺就一条坦途,因此,生活中,我们努力让自己的明月变得又明又圆.
二、我们要直面月阴月缺.人生之路漫漫,有时繁花似锦,阳光明媚;有时乌云密布,风雨交加.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失去很多,但,当我们继续前进或换个角度看人生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过了不久我们会得到失去之前的更多的东西,包括坚毅、快乐、自信、幸福.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圆满,圆满只会让生命之花放不出原有的光彩.我们要对缺憾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毕竟,在这世界上,人们少有一帆风顺,挫折坎坷往往伴随左右,一如天上的月圆月缺.“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是缺”,我们所要做的是“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
三、无论月明月圆,还是月阴月缺,都是自然现象,我们要豁达对之.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份开朗、豁达的心,不管大千世界怎样变化,纵然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又怎会使我们失去一颗平和爱美的心.
写作上,作者的思想修养与文学积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下.
◆例文一
月如无恨月常圆
赵晨
寂静的夜,灯火阑珊,月色也阑珊,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玻璃窗上淡淡的月色,却在不经意间回想起这样一个人,还有他生命中的明月.
或许他的月亮没有《春江花月夜》中的那般华丽与缠绵,“滟滟随波千万里”;亦没有王维的明月那般清新而充满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没有李白的明月那般浪漫与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他心中的那轮明月却用惨淡而坚毅的光辉洒遍了他人生坎坷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他,便是苏轼.或许,在更多后人的眼中,苏轼是豪放旷达的,他可以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可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但即便这样的他,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坎坷与不顺.他遭遇了“乌台诗案”,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生命中的大不幸.这原本会让逆境中的他更加困苦不堪——被贬的失落,无人倾诉的寂寞,足以让一个人心中仅存的光明燃尽,让一个仕人对前途失望!然而,他没有,生活的泥淖让他满身是伤,却并没有挫伤他的内心,他心中的明月依然放射着光芒.一枝竹杖,一双芒鞋,他吟啸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是向来的萧瑟处,而他,却安然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无言,只是用一颗最安静的心细细地想像着他的人生过往.他的这种大境界,用一种庞大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着后人在迷途中寻找光明.虽然他也曾吟唱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悲歌,也曾抒发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感慨,但他对人生的希望却和他心中的那轮明月一样永不黯淡,持久地发出了光亮.他,连同他的明月,他的人生,终将走进历史的永恒,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印迹.
苏轼是真正读懂月的人.相比张继在落榜后所吟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苏轼的明月给人的不是消沉,却是振奋.这正如余秋雨所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就了苏轼.当苏轼驾着扁舟泛在赤壁下的时候,他懂得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明白月的时缺时圆,明白生命的时阴时晴,最终,他将生命与月融为一体,得到亘古的延长.此时此刻,我们或许才能隐约明白他为什么甘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了.
如果说是王维的月教会我们心静如水,李白的月教会我们放荡不羁,那么,苏轼的明月便教会了我们宠辱不惊.有人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苏轼自己也说过:“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的,我们确实不应有恨,不应恨生活中的苦难、荆棘、泥泞、低谷,不应恨人生路上的一切不如意,一切失意与彷徨.这样,生命的月亮才会虽有阴晴,却终圆.
点 评
作者很懂得思维的开拓与收束.文章从眼前的月亮切入,想到苏轼的明月,并与张若虚、王维、李白笔下的明月作了比较,突出了苏轼的“无恨”,写出了苏轼的旷达.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延伸到张继诗中的月亮,最后回到王维、李白与苏轼的比较上,点明了题意,思路自然,思维放得开,收得拢,开合自如,内涵也丰富.
◆例文二
从别后
吕陈童
古老的东方确是个离愁暗涌的地方.上至始有国家的年代,生民碌碌于王事,男儿出征,女儿垂泪.虽知无力改变,但仍阻不断此恨绵绵无绝期.
男儿离家多是不得已.告别了妻子,漫漫长路惟有慧彼小星为伴,仰望星空犹要遥怜.想那月夜伴读,星下噬卜,当时只道是寻常.惟今黄沙百战,尸冢累累,念征战几人归,一咏三叹,肠断复肠断.
有人离去,便有人等待.她采完野菜,陟彼高岗,守候那于彼的君子.即使风雨如晦,只要努力没有白费,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可是日已式微,尔胡不归?
于是,一代代人都要被魂梦牵绊,被浊酒麻醉.一个“离”字,是我们民族心中丛生的春草,乱淌的浊水,在千年的血脉里滋生漫流.
但是,你还记得那个为友人击筑而歌的高渐离吗?还记得那个为了民族大义把弟弟送上死路的聂政的姐姐吗?还有那托思心于西风的李白,只求同弟弟同瞻明月的苏子?同样是离,他们现出的是坚强和豁达,这一份气度透着璧玉之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愁本是真情的流露,但是除了麻痹心灵,再找不到别的作用了.而且离绪就像一杯苦水,有人仰头一饮而尽,有人抿着嘴啜着,等到喝完,已错过了无数美好的风景.而这不仅仅体现了性情志趣的分异,更多还预示了不同的人生.伤心人如淮海小山,他们一生都无暇感到快乐,虽然他们的痛苦或许能因此而结晶;开阔者若子瞻太白,遭遇越苦也无法阻止他们享受人生,并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或许就可称为“仙风道骨”了.
我看着一弯缺月独挂帘间,用她的冷光抚着沉睡的大地.缺,未必是憾;只有人心缺了,那才是永久的憾事.而那远方的亲人、故乡,此刻正同我一样被月光笼罩,正如几千年在印度沉睡的《沙恭达罗》的呓语:“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我的心,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点 评
作者很注意扣题.古老的东方离愁暗涌,男儿出征在外愁肠满腹,女子想念亲人望穿秋水.面对离愁,另外一些人却作出不同之举:高渐离击筑而歌,聂政的姐姐大义送弟,李白托思心于西风,苏子与弟弟只求千里共明月……作者由此感到:离愁除了麻痹心灵,再找不到别的作用了.缺,未必是憾;只有人心缺了,那才是永久的憾事.文章遥接古今,正反相生,立意高远.
古诗歌:“两头纤纤月初生,半白半黑眼中精.膈膈膊膊鸡初鸣,磊磊落落向曙星.”
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写的是阴月缺月;
苏轼《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写的是晴月圆月.
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现代人:月缺时我想你,月圆时我念你.无论月缺月圆,我都祝福你.
——写的是缺月圆月阴月晴月.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月有阴晴圆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 意
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7年台州市高三第一次调考文题)
点拨提示
文章由古诗到现代人的歌词,再引出话题,最后引出一个暗含关系的话题作文,可从多方立意,这实际上与2006年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取向是一致的,带有猜题的性质.应该说,这是一道很有意蕴的文题.文题可从三方面立意:
一、我们呼唤月明月圆,这可以照亮我们前方的路,为我们的人生路铺就一条坦途,因此,生活中,我们努力让自己的明月变得又明又圆.
二、我们要直面月阴月缺.人生之路漫漫,有时繁花似锦,阳光明媚;有时乌云密布,风雨交加.不是一切失去都意味着缺憾,不是一切得到都意味着圆满.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失去很多,但,当我们继续前进或换个角度看人生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过了不久我们会得到失去之前的更多的东西,包括坚毅、快乐、自信、幸福.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圆满,圆满只会让生命之花放不出原有的光彩.我们要对缺憾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毕竟,在这世界上,人们少有一帆风顺,挫折坎坷往往伴随左右,一如天上的月圆月缺.“花开自有花谢时,月圆必有月缺日,且常常是花开之后便是谢,月圆之后即是缺”,我们所要做的是“达观以处世,宽心以养身”.
三、无论月明月圆,还是月阴月缺,都是自然现象,我们要豁达对之.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荣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生活中,我们需要一份开朗、豁达的心,不管大千世界怎样变化,纵然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又怎会使我们失去一颗平和爱美的心.
写作上,作者的思想修养与文学积淀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下.
◆例文一
月如无恨月常圆
赵晨
寂静的夜,灯火阑珊,月色也阑珊,我独自坐在窗前,望着玻璃窗上淡淡的月色,却在不经意间回想起这样一个人,还有他生命中的明月.
或许他的月亮没有《春江花月夜》中的那般华丽与缠绵,“滟滟随波千万里”;亦没有王维的明月那般清新而充满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没有李白的明月那般浪漫与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他心中的那轮明月却用惨淡而坚毅的光辉洒遍了他人生坎坷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他,便是苏轼.或许,在更多后人的眼中,苏轼是豪放旷达的,他可以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可以“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但即便这样的他,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坎坷与不顺.他遭遇了“乌台诗案”,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他生命中的大不幸.这原本会让逆境中的他更加困苦不堪——被贬的失落,无人倾诉的寂寞,足以让一个人心中仅存的光明燃尽,让一个仕人对前途失望!然而,他没有,生活的泥淖让他满身是伤,却并没有挫伤他的内心,他心中的明月依然放射着光芒.一枝竹杖,一双芒鞋,他吟啸着:“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是向来的萧瑟处,而他,却安然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无言,只是用一颗最安静的心细细地想像着他的人生过往.他的这种大境界,用一种庞大而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着后人在迷途中寻找光明.虽然他也曾吟唱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悲歌,也曾抒发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感慨,但他对人生的希望却和他心中的那轮明月一样永不黯淡,持久地发出了光亮.他,连同他的明月,他的人生,终将走进历史的永恒,成为人们心中难以抹去的印迹.
苏轼是真正读懂月的人.相比张继在落榜后所吟的“月落乌啼霜满天”,苏轼的明月给人的不是消沉,却是振奋.这正如余秋雨所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就了苏轼.当苏轼驾着扁舟泛在赤壁下的时候,他懂得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明白月的时缺时圆,明白生命的时阴时晴,最终,他将生命与月融为一体,得到亘古的延长.此时此刻,我们或许才能隐约明白他为什么甘愿“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了.
如果说是王维的月教会我们心静如水,李白的月教会我们放荡不羁,那么,苏轼的明月便教会了我们宠辱不惊.有人说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苏轼自己也说过:“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的,我们确实不应有恨,不应恨生活中的苦难、荆棘、泥泞、低谷,不应恨人生路上的一切不如意,一切失意与彷徨.这样,生命的月亮才会虽有阴晴,却终圆.
点 评
作者很懂得思维的开拓与收束.文章从眼前的月亮切入,想到苏轼的明月,并与张若虚、王维、李白笔下的明月作了比较,突出了苏轼的“无恨”,写出了苏轼的旷达.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延伸到张继诗中的月亮,最后回到王维、李白与苏轼的比较上,点明了题意,思路自然,思维放得开,收得拢,开合自如,内涵也丰富.
◆例文二
从别后
吕陈童
古老的东方确是个离愁暗涌的地方.上至始有国家的年代,生民碌碌于王事,男儿出征,女儿垂泪.虽知无力改变,但仍阻不断此恨绵绵无绝期.
男儿离家多是不得已.告别了妻子,漫漫长路惟有慧彼小星为伴,仰望星空犹要遥怜.想那月夜伴读,星下噬卜,当时只道是寻常.惟今黄沙百战,尸冢累累,念征战几人归,一咏三叹,肠断复肠断.
有人离去,便有人等待.她采完野菜,陟彼高岗,守候那于彼的君子.即使风雨如晦,只要努力没有白费,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可是日已式微,尔胡不归?
于是,一代代人都要被魂梦牵绊,被浊酒麻醉.一个“离”字,是我们民族心中丛生的春草,乱淌的浊水,在千年的血脉里滋生漫流.
但是,你还记得那个为友人击筑而歌的高渐离吗?还记得那个为了民族大义把弟弟送上死路的聂政的姐姐吗?还有那托思心于西风的李白,只求同弟弟同瞻明月的苏子?同样是离,他们现出的是坚强和豁达,这一份气度透着璧玉之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离愁本是真情的流露,但是除了麻痹心灵,再找不到别的作用了.而且离绪就像一杯苦水,有人仰头一饮而尽,有人抿着嘴啜着,等到喝完,已错过了无数美好的风景.而这不仅仅体现了性情志趣的分异,更多还预示了不同的人生.伤心人如淮海小山,他们一生都无暇感到快乐,虽然他们的痛苦或许能因此而结晶;开阔者若子瞻太白,遭遇越苦也无法阻止他们享受人生,并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或许就可称为“仙风道骨”了.
我看着一弯缺月独挂帘间,用她的冷光抚着沉睡的大地.缺,未必是憾;只有人心缺了,那才是永久的憾事.而那远方的亲人、故乡,此刻正同我一样被月光笼罩,正如几千年在印度沉睡的《沙恭达罗》的呓语:“你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我的心,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点 评
作者很注意扣题.古老的东方离愁暗涌,男儿出征在外愁肠满腹,女子想念亲人望穿秋水.面对离愁,另外一些人却作出不同之举:高渐离击筑而歌,聂政的姐姐大义送弟,李白托思心于西风,苏子与弟弟只求千里共明月……作者由此感到:离愁除了麻痹心灵,再找不到别的作用了.缺,未必是憾;只有人心缺了,那才是永久的憾事.文章遥接古今,正反相生,立意高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