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岗位设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岗位设置一般将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工作性质来确定,主要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间的结构比例。
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前提和基础。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转变用人机制、增强单位活力、创新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能够激发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事业单位实行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本文结合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践,从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管理三个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岗位设置环节的主要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岗位是事业单位招录、竞岗、考核、绩效、职称、薪酬、培训等一系列人事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至关重要。岗位设置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完整意义上进行岗位分析,难度很大、成本太高。
1、操作步骤
1.1确定岗位设置目标
岗位设置总量。一般根据上级批复的编制数来确定岗位设置总量。
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岗位设置一般将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管理岗位分为一至十级职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七个等级,即一至七级,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五个等级,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工作性质来确定,主要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间的结构比例,管理岗位中一至十级职员岗位的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中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以及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的结构比例以及技术工岗位一至五级的结构比例。
1.2开展单位职能及部门职责分析
岗位设置工作是一个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过程,单位职能和部门职责分析是基础,在岗位设置过程中,要先开展单位职能及部门职责分析,明确单位职能,根据单位职能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应是各部门职责的分解。通过对单位职能、部门职责进行分析,分解职能任务,分解业务流程,对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的种类和属性进行分析,对岗位进行分类,确定岗位设置基本结构。
1.3开展岗位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
岗位设置基本结构确定后,开展具体岗位分析,通过对各个具体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以及任职条件(应具备的学历、经历、专业能力、任职资格、专项要求等因素)展开分析,编制规范性的岗位说明书。因岗位分析与岗位说明书编制工作量很大,专业性很强,也较为复杂,为保证工作效果,可采取以各部门为工作主体,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的方式进行。
2、岗位设置环节需注意的问题
因人设岗问题。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应当遵循“因事设岗、按岗用人”的原则,但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可能还要根据某些人或某个人所具备的资历、学历等条件,结合他们的特点和长处来灵活的设置岗位,这种以“事”为基础,从工作需要出发的“因人设岗”现象,应该是合理的。但是,从长期来讲,可能会由于激励不足等原因,对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不从工作需要出发设置“照顾岗”、“人情岗”等因人设岗现象,是不应当出现的,这种现象将导致岗位设置管理的作用被削弱。
岗位任职条件设置过低过高问题。岗位任职条件设置过低,不利于竞争,失去激励,容易挫伤人员进取心;岗位任职条件设置过高,空着职数造成资源浪费,容易引发人员不满。因此,应合理设置岗位任职条件
免条件过低过高现象。
岗位设置固化问题。在岗位设置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完善的岗位设置调整、变更的程序和方法,导致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地、科学地调整岗位结构、总量、职责、任职条件等,从而造成岗位设置相对固化的问题,不利于岗位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完善岗位调整的程序和方法,形成一套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岗位设置动态管理。
岗位聘用环节的主要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岗位聘用环节是在全面设置岗位的基础上,实现按岗用人的途径,也是强化岗位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重要手段。
1、在具体操作步骤
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宣贯,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施岗位设置的首聘工作。岗位设置管理首次聘用力求平稳过渡,一般采取岗位双向选择的方式择优聘用。
建立空缺岗位竞聘工作机制。岗位设置首聘工作完成后,单位内部如出现空缺岗位,一般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岗位人选,应建立空缺岗位竞聘工作机制,竞聘上岗可采取个人自荐、民主推荐、组织推荐等方式,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运用笔试、面试、考核、民主测评等方法。通过工作机制的建立,实现岗位聘用制度化、常态化。
2、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勤技能人员竞聘管理、专技岗位问题。工勤技能人员竞聘管理、专技岗位问题是岗位聘用乃至整个岗位设置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在国家现行相关政策尤其是退休政策的框架下,研究转岗人员年龄界限、身份认定、资格取得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需要考虑工勤转岗后的逆转岗(即从管理
技岗位回到工勤技能岗位)问题以及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相关问题。
跨专业竞聘问题。在岗位竞聘过程中,由于岗位任职条件的要求,如学历、任职经历、专业能力等,对非相关专业或无相关任职经历的人员跨专业竞聘造成一定的限制,在人员交流调整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制定竞聘工作机制的时候需要予以考虑。
落聘人员安置问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行竞聘上岗,有些人在竞聘中不可避免地要落选。对于落聘人员,如果不妥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对于落聘人员安置,理想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单位与其解除聘用关系,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让落聘人员直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正常的人力资源流动。但采用这种办法的外部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应立足于单位内部消化,可采取内部退养、转岗、高职低聘、待岗培训等方式妥善安置。
人员退休岗位认定问题。岗位聘用人员,凡到退休年龄,应执行国家退休政策的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自然解聘。按照国家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的相关政策,生活补贴标准按退休时所在岗位标准执行,存在退休时岗位认定的问题。目前主要是退休办理部门以退休人员退休时所在岗位认定,对于“双肩挑”人员,按照现行政策就高的原则认定,但可能会由于今后国家政策的改变,出现原来就高的标准变低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岗位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聘后岗位管理,它关系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否成功。不进行严格的聘后岗位管理,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和合同签订等工作将流于形式。
1、在岗位管理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
科学准确评价绩效问题。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岗位聘用人员在各自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绩效的情况,兑现相应的绩效工资。但是,在实际管理中,缺乏科学完备、定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无法科学准确评价绩效。
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在人才。“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竞争上岗对于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聘期岗位考核机制的不健全,缺乏准确评价实绩的机制,不能完全形成有效竞争,无法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依然存在。
薪酬制度缺乏激励的问题。薪酬制度对履行岗位职责缺乏激励作用。工资待遇与履职情况相脱节,一些高级别岗位人员领着高薪水,但做着简单轻松工作;而一些在低级别岗位上的人员,薪水低却从事着高技术含量的繁重工作。任务轻重难易没有和薪资标准相挂钩,导致干好干坏、干多千少一个样,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便于操作的各类人员的聘期业绩的评价、考核机制,从而逐步形成各类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研究制订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岗位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切实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结合聘期考核及岗位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联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的前提和基础。此项工作的开展,对于转变用人机制、增强单位活力、创新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能够激发和调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是事业单位实行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本文结合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践,从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岗位管理三个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对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及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岗位设置环节的主要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岗位是事业单位招录、竞岗、考核、绩效、职称、薪酬、培训等一系列人事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至关重要。岗位设置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从完整意义上进行岗位分析,难度很大、成本太高。
1、操作步骤
1.1确定岗位设置目标
岗位设置总量。一般根据上级批复的编制数来确定岗位设置总量。
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岗位设置一般将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管理岗位分为一至十级职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专业技术岗位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七个等级,即一至七级,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三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分为五个等级,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及工作性质来确定,主要包括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间的结构比例,管理岗位中一至十级职员岗位的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中高、中、初级岗位的结构比例以及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的结构比例以及技术工岗位一至五级的结构比例。
1.2开展单位职能及部门职责分析
岗位设置工作是一个自上而下、逐级分解的过程,单位职能和部门职责分析是基础,在岗位设置过程中,要先开展单位职能及部门职责分析,明确单位职能,根据单位职能确定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岗位职责应是各部门职责的分解。通过对单位职能、部门职责进行分析,分解职能任务,分解业务流程,对所涉及的各项工作的种类和属性进行分析,对岗位进行分类,确定岗位设置基本结构。
1.3开展岗位分析,编制岗位说明书
岗位设置基本结构确定后,开展具体岗位分析,通过对各个具体岗位的职责范围、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以及任职条件(应具备的学历、经历、专业能力、任职资格、专项要求等因素)展开分析,编制规范性的岗位说明书。因岗位分析与岗位说明书编制工作量很大,专业性很强,也较为复杂,为保证工作效果,可采取以各部门为工作主体,由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的方式进行。
2、岗位设置环节需注意的问题
因人设岗问题。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应当遵循“因事设岗、按岗用人”的原则,但在实际管理中,往往可能还要根据某些人或某个人所具备的资历、学历等条件,结合他们的特点和长处来灵活的设置岗位,这种以“事”为基础,从工作需要出发的“因人设岗”现象,应该是合理的。但是,从长期来讲,可能会由于激励不足等原因,对人才队伍建设和优秀人才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外,不从工作需要出发设置“照顾岗”、“人情岗”等因人设岗现象,是不应当出现的,这种现象将导致岗位设置管理的作用被削弱。
岗位任职条件设置过低过高问题。岗位任职条件设置过低,不利于竞争,失去激励,容易挫伤人员进取心;岗位任职条件设置过高,空着职数造成资源浪费,容易引发人员不满。因此,应合理设置岗位任职条件
免条件过低过高现象。
岗位设置固化问题。在岗位设置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完善的岗位设置调整、变更的程序和方法,导致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地、科学地调整岗位结构、总量、职责、任职条件等,从而造成岗位设置相对固化的问题,不利于岗位管理。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完善岗位调整的程序和方法,形成一套岗位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岗位设置动态管理。
岗位聘用环节的主要做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岗位聘用环节是在全面设置岗位的基础上,实现按岗用人的途径,也是强化岗位管理,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重要手段。
1、在具体操作步骤
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宣贯,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施岗位设置的首聘工作。岗位设置管理首次聘用力求平稳过渡,一般采取岗位双向选择的方式择优聘用。
建立空缺岗位竞聘工作机制。岗位设置首聘工作完成后,单位内部如出现空缺岗位,一般通过竞聘上岗的方式产生岗位人选,应建立空缺岗位竞聘工作机制,竞聘上岗可采取个人自荐、民主推荐、组织推荐等方式,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运用笔试、面试、考核、民主测评等方法。通过工作机制的建立,实现岗位聘用制度化、常态化。
2、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勤技能人员竞聘管理、专技岗位问题。工勤技能人员竞聘管理、专技岗位问题是岗位聘用乃至整个岗位设置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在国家现行相关政策尤其是退休政策的框架下,研究转岗人员年龄界限、身份认定、资格取得等一系列问题。另外,还需要考虑工勤转岗后的逆转岗(即从管理
技岗位回到工勤技能岗位)问题以及退休年龄、退休待遇等相关问题。
跨专业竞聘问题。在岗位竞聘过程中,由于岗位任职条件的要求,如学历、任职经历、专业能力等,对非相关专业或无相关任职经历的人员跨专业竞聘造成一定的限制,在人员交流调整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制定竞聘工作机制的时候需要予以考虑。
落聘人员安置问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行竞聘上岗,有些人在竞聘中不可避免地要落选。对于落聘人员,如果不妥善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单位改革、发展和稳定。对于落聘人员安置,理想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单位与其解除聘用关系,纳入社会保障范畴,让落聘人员直接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实现正常的人力资源流动。但采用这种办法的外部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应立足于单位内部消化,可采取内部退养、转岗、高职低聘、待岗培训等方式妥善安置。
人员退休岗位认定问题。岗位聘用人员,凡到退休年龄,应执行国家退休政策的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自然解聘。按照国家退休人员生活补贴的相关政策,生活补贴标准按退休时所在岗位标准执行,存在退休时岗位认定的问题。目前主要是退休办理部门以退休人员退休时所在岗位认定,对于“双肩挑”人员,按照现行政策就高的原则认定,但可能会由于今后国家政策的改变,出现原来就高的标准变低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岗位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岗位设置管理的关键环节是聘后岗位管理,它关系到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否成功。不进行严格的聘后岗位管理,科学设岗、竞争上岗和合同签订等工作将流于形式。
1、在岗位管理环节主要存在的问题
科学准确评价绩效问题。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岗位聘用人员在各自岗位履行工作职责、完成工作绩效的情况,兑现相应的绩效工资。但是,在实际管理中,缺乏科学完备、定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无法科学准确评价绩效。
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事业发展,关键在人,在人才。“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事业单位实行岗位设置管理、竞争上岗对于解决“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有着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聘期岗位考核机制的不健全,缺乏准确评价实绩的机制,不能完全形成有效竞争,无法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依然存在。
薪酬制度缺乏激励的问题。薪酬制度对履行岗位职责缺乏激励作用。工资待遇与履职情况相脱节,一些高级别岗位人员领着高薪水,但做着简单轻松工作;而一些在低级别岗位上的人员,薪水低却从事着高技术含量的繁重工作。任务轻重难易没有和薪资标准相挂钩,导致干好干坏、干多千少一个样,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便于操作的各类人员的聘期业绩的评价、考核机制,从而逐步形成各类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工作特点,研究制订以岗位聘用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岗位绩效为重点、以服务对象满意度为基础的新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切实提高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结合聘期考核及岗位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相联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1123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武汉草原风1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杭州雪花飘飘5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沈阳星空之梦5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