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盐灶有什么历史
雍正皇帝赐名盐灶村,盐灶村分为上社、中社、上厝、港头四个管理区,有意思的是,只有上社是武营老爷,其他三个管理区都是文营老爷。什么叫营老爷,营老爷大概是潮汕地区正月里最传统隆重的民俗活动,所谓“老爷”是潮汕地区对各路神仙的一个统称,各地各村都有自己的“老爷”,而“营”则是潮汕话,潮汕话是古汉语,古汉语中“营”有回绕的意思,所以这个“营老爷”大概是把神仙抬出来兜一圈的意思,有的也写作“迎老爷”,其实这个不太准确,因为老爷本来就是当地的神灵,就住在当地的老爷庙里,所以谈不上欢迎,普通话“营”和“迎”读音一样,但潮汕话是不同的,所以营老爷,实际上就是游神,游神全国各地都有,但上社的却如此与众不同。
2024-10-21 广告
据说宋末(约1270年)刘布袋始到此定居,继而多姓聚居,始成村落。现在盐灶人口二万多人,分上社、中社、上厝、港头,四个管理区。据碑记考证,清雍正五年(1570年)村人李嵩德中进士觐见君时诉说村人多垒灶煮盐为业,雍正皇帝赐名盐灶村。
盐灶,又名新港埠。隶属广东省澄海县盐鸿镇,位于澄海城北二十公里。1849年基督教传入该村,是潮汕地区最早传教之地,继而天主教也传入,两教先后各建教堂一座于中社。黎力基牧师在盐灶港头租下了佩兰书屋,开设启蒙学校,教授小童。
教会除了办至上小学,还在1880年代创办“培德女校”,教当地的妇女识字读经。同时也将外国的抽纱技术传授给盐灶及周边的妇女。这样,盐灶也成为潮汕抽纱最早的发源地。
盐灶民俗
盐灶有拖神偶的奇特民俗,是潮汕各地所罕见。每年农历正月廿一、廿二两天为游神节日,要抬神偶游行,村中青壮年便需准备拖神。当年轮值抬神游行的壮汉则要保护神,每人都要斋戒沐浴净身,穿一件新缝制的短裤,袒胸赤膊,周身涂上豆油。
又用绳子把神偶捆缚在神轿里,抬神在村里游行时,要拖神的人便紧紧跟着,待游至指定的一片旷场上,众人吆喝一声,便猛冲猛拼,想把神拖下来;保护神的壮汉因赤身涂上豆油,滑溜溜的,很不容易揪住。
要拖神的人也各不相让,各显身手,扭成一团。围观者人山人海,热闹异常,有的还骑上墙头,登上屋顶,喝彩助威。最终仍然把神偶拖下来,弄得须脱脸破,脚断手折,再推下池里浸泡,至此方尽兴而归。拖神偶民俗过后,人们再择个吉日把神偶捞起,重塑金身,送回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