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计算题300道_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 我来答
进击的宋苗同学
2023-03-03 · TA获得超过280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0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1万
展开全部
  “做”数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操作活动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从而学好数学做中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充分彰显其个性。   
  一、做中学,激发兴趣,化抽象为形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抽象的数学知识面前保持学习兴趣?惟有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做的机会,才会在积累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触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在指导学生认识钟面时可谓是别出心裁,匠心独运,首先,他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生活中见得最多的是圆形钟面,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3根针等,然后,着重引导学生画钟面――先画一个圆,标出3、6、9、12的位置,将钟而平均分成4份,“再想想其余8个数字的位置,这时钟面平均分成了几份?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跃跃欲试,在动手操作中问题迎刃而解,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他还知道每个大格有5个小格,贲老师依旧没有单纯地讲述,而是引导学生先在12和l之间画5个小格,“到底应该画几条短线?”这一问题再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高潮,在画一画、数一数、辩一辩的过程中,那些画5条短线的小朋友悄然大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动手做数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钟面的知识,而且从中体验到了数学那有趣、有序、有理的独特韵味,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了,孩子们怎么会学得不深刻呢?
  
  二、做中学,突破难点。在亲历中建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灌输的结果,而是通过亲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
  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对于角,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如何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教学时,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让学生看角、指角;再拿出圆形纸片,让学生折角、摸角;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过把图钉转换成点,两根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在亲历中建构了角的知识。
  
  三、做中学,彰显个性,激发创新潜能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实践,真正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应将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圆的认识”这个内容,在教学有关半径、直径问的关系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在画好的图中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然后告诉学生“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个结论,这样的操作就是走形式,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教师不妨这样设计――在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后,让学生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直径与半径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简短而又带挑战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无框架的约求下,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有的组采用了折的方法,有的组采用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有的组测量的是同一圆内,也有的测量的是大小不同的圆……学生们因为观察角度不同,学习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偏差,但通过小组的合作、群体的交流,最终归纳出“在同圆(或等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一正确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学生彰显个性,挖掘潜在的创新潜能,使操作活动落到实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