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1、管控情绪
想要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得要先学会认识情绪,以及控制情绪开始。只有让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为何不高兴或者难过,才能表达出来。清楚的认识情绪之后,孩子才能知道如何管理这些不好的情绪。日常交往中,具备管控情绪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
2、共情能力
所谓的共情,就是让孩子具备理解他人情绪和感受的能力。与人交往时,懂得识别他人的情绪,并且理解,真的会为人际交往加分不少。可能有不少家长还不懂共情能力,说简单点,就是懂得“看脸色”行事。与人相处中,难免会遇到对方情绪低落的时候,因此学会共情很重要。
3、表达能力
既然是与人接触,自然避免不了需要相互沟通和表达。若是孩子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相信他在人群中也会闪烁光芒。表达能力分为两部分:一个是语言能力,另一个则是肢体表达,不管用哪种方式,只要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完整的表述出来就好。
4、应变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也是社交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只有在不同环境中,懂得应变和调整自己的孩子,他们才能更受欢迎。身处不同的环境,自然会接触不同的人,有同龄小朋友,自然也会有很多不同性格的长辈。
总结:
孩子只有不断的适应环境,才能跟不同的人熟悉。
看来,社交能力远比家长想的要复杂很多。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人缘,家长就要着重的培养他管控情绪,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6个技巧
1、在交往中要尊重他人
人际关系需要遵守的第一条规则就是,尊重他人。我们也会发现,在幼儿园或者是小学,有点孩子喜欢给人取外号,或者是动手打人。在孩子到新环境之前,家长们应该和孩子强调与人交往要注意礼貌,尊重别人。
不打断别人说话,别人说完了你再说;见到人说“你好”,告别时说“再见”,别人帮助自己要说“谢谢”;麻烦别人了要说声“对不起”;别人的东西不随便拿;不去主动找别人麻烦,别人如果欺负自己,要学会反击。
2、让孩子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不仅需要用眼睛,更要用心灵去观察;不仅要看到孩子的外在表现,更要看到孩子的内心深处。要帮助孩子提高人际关系,首先要仔细观察孩子和别人互动时的表现,用心去理解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和孩子进行讨论,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孩子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如何学会与人相处。
3、让孩子们交换分享
安排到同龄小朋友家里去玩玩具,想玩别人的玩具时,应说请借我玩一下,也要学习把自己手上的玩具借给别人玩,不可以硬抢。
4、鼓励孩子走出去
培养孩子的人际关系,就得让孩子走出去。孩子在同别的小伙伴们玩耍的时候,会逐渐学会交朋友,并能够尝试着学会信任他人、尊重他人,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培养自己乐于助人等的、有助于人际交往的优秀品质。
5、给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
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孩子爱说话、敢说话的性格。家庭大小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大胆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和谐交往带来的种种乐趣。
6、多参加聚会
对于孤僻胆小喜欢独玩的孩子,家长要多给他们创造社交的机会,比如多参加一些亲子聚会,多带接触外面的世界,当孩子感受到与同伴相处的快乐,即会对交友产生兴趣。
武志红的畅销书《为何家会伤人》里有这样一段话:
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和人交往。
父母给足孩子安全感,孩子才有勇气去向外探索。
网络上曾曝光过一个事件。一个10岁的女孩因为上网课不专心,被情绪失控的妈妈拖往海水深处,所幸最后被民警救了回来。
被这样养大的孩子,内心是极度脆弱,没有安全感的,也就更难与他人建立信任,并且保持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
因为他时刻处在害怕被抛弃,被拒绝、被嫌弃的情绪中,也会非常敏感,别人一句无心的话,在他心里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崩溃的导火索。
相反,安全感十足的孩子,即使被拒绝100次,也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能感受到别人的爱。
而孩子的安全感,99%来自于父母:用心育儿的爸爸+情绪稳定的妈妈+良好的夫妻关系=内心富足的孩子。
对任何人来说,背后有个可以随时依靠的坚实依仗,不管面前是怎样的狂风暴雨,都会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做好言传身教,主动营造社交氛围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比较安静内向的人,很难培养出一个社交小达人。
我有一个朋友,夫妻俩都喜欢安静,带女儿出去玩,也总是挑选人少的地方。慢慢地他们发现,女儿在小区里很少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即使有小朋友主动邀请她加入,女儿也会拒绝。
幼儿园老师也多次跟他们反馈,说孩子在幼儿园不太跟其他小朋友说话,活动的时候也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配合。
这时候,他们才意识到,可能自己的行为,让女儿对社交产生了回避的态度。
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家长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1. 创造社交机会:
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如家庭聚会、生日派对、社区活动等,让他们有机会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互动。
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和玩具,让他们自由交流和玩耍。
向孩子解释基本的社交规则,如打招呼、分享、轮流、尊重他人等,并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规则。
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使用礼貌用语和合适的语气与他人交流。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模拟不同场景下的社交行为,如购物、做客、聚餐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交情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设定一些简单的社交场景,让孩子参与其中,锻炼他们的社交技巧。
让孩子参加一些团队运动或集体活动,如足球、篮球、舞蹈等,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团队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教育孩子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阅读故事、观看影片等方式,引导孩子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当孩子在社交方面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对于孩子在社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要以理解和引导为主,避免过度批评或指责。
家长和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展示出良好的社交行为和态度,为孩子树立榜样。
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社交经验和故事,引导他们从中学习和借鉴。
2. 教授社交规则:
3.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
4. 鼓励孩子参加团队活动:
5.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6. 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
7. 树立榜样:
总之,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需要家长和教育者的耐心和努力。通过创造社交机会、教授社交规则、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鼓励参加团队活动、培养同理心、给予正面反馈和鼓励以及树立榜样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