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浅谈高中欣赏课
展开全部
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学校音乐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综合学力,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为目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最能强烈的打动人的感情,极大地调动和发挥欣赏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欣赏者情感上得到陶冶,思想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升华。因此,高中阶段为学生开设了音乐鉴赏课,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对我们每位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实践的活动中认识、理解、鉴赏音乐,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少讲多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是用旋律、节奏等构成特殊的音乐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的风格、体裁、形式等一切东西都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宣讲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听觉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来进行教育,必须通过声音,通过作品本身来完成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应将重点放在聆听音乐上。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教师就不需要对本曲的配器、表现意境做过多的介绍,只需要讲解乐曲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自己从其优美的旋律、细腻的配器、诗情画意的意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有学生主动的参与。一些学生学过的和方便查找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课外查找资料等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述,因为那样枯燥无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行性。《欢乐颂》的作者大家非常熟悉,贝多芬的生平及作品也是家喻户晓,根本不需要老师的讲述,只对学生不了解的地方做画龙点睛的补充即可。
音乐是用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细心倾听,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感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在课堂上避免冗长的讲解,引导学生多听音乐,启发学生利用已知道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体味,去总结,是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关键。
二、整体把握音乐,注意音乐的完整性
音乐鉴赏中,歌曲和乐曲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点。只有完整的欣赏一部作品,学生才能随着乐音的跌宕起伏、激荡回旋、层层推进和反复渲染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材于中国的四大传说,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个段落都有一定的情节,只有完整欣赏乐曲,才能通过音乐情节的变化,对每部分的进行理解和对比,整体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要力求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以便于学生情感体验,但有些乐曲比较长,在了解了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后,再欣赏时间已经不够了。这种情况下可分段、分节、有重点的讲解,但要求乐思必须是完整的。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的作品,含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欣赏时就要抓住其文化脉络,整体把握乐思,即使某个乐章不能完整聆听,也能够体会作品的内涵,把握整部作品的风格。
三、注意提问技巧,采用启发式提问
音乐教育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提倡学生认真阅读、聆听、吟唱,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空间,没有标准性的答案。正如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首优美的乐曲,每个人也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表现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的却认为是描绘的迷人的山水画,不论哪一种答案,都表明了音乐给学生提供的是产生灵感的土壤,最终发展了学生心灵的创造力。因此,音乐教学不谋求统一答案,不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结述真理,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巧妙把握提问点,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之源和想象之源,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再造音乐形象,把握音乐情感。
四、强调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有人认为,音乐教学中强调趣味性,就会消弱其知识性,其实恰恰相反,培养学生兴趣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很多老师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就利用古琴这件乐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当他们对这种乐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理论技术知识讲述乐曲。
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引起兴趣,音乐鉴赏中有许多作品属于高雅音乐和严肃音乐,要使学生对这类作品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熟悉主题。音乐具有弥漫特点,艺术歌曲也是一样,要调动学生了解一些好的主题和片断,才能激发起学生兴趣。所以,欣赏一部作品时,可以将主题部分摘出,教唱主题,复杂的可以反复聆听,让学生记住主题,从而认真、准确的分析作品、理解作品。
总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动的表现方式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最易被接受。我们教师要抓住素质教育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机遇,上好音乐鉴赏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少讲多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它是用旋律、节奏等构成特殊的音乐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的。音乐的风格、体裁、形式等一切东西都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宣讲就能完成的,必须通过听觉引起人的情感反应来进行教育,必须通过声音,通过作品本身来完成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说教,应将重点放在聆听音乐上。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教师就不需要对本曲的配器、表现意境做过多的介绍,只需要讲解乐曲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自己从其优美的旋律、细腻的配器、诗情画意的意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起自己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一堂好的音乐鉴赏课,必须有学生主动的参与。一些学生学过的和方便查找的知识,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课外查找资料等方法让他们自己解决,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述,因为那样枯燥无味,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行性。《欢乐颂》的作者大家非常熟悉,贝多芬的生平及作品也是家喻户晓,根本不需要老师的讲述,只对学生不了解的地方做画龙点睛的补充即可。
音乐是用声音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细心倾听,深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感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在课堂上避免冗长的讲解,引导学生多听音乐,启发学生利用已知道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体味,去总结,是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关键。
二、整体把握音乐,注意音乐的完整性
音乐鉴赏中,歌曲和乐曲是培养学生情感体验的重点。只有完整的欣赏一部作品,学生才能随着乐音的跌宕起伏、激荡回旋、层层推进和反复渲染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材于中国的四大传说,有一定的故事性,每一个段落都有一定的情节,只有完整欣赏乐曲,才能通过音乐情节的变化,对每部分的进行理解和对比,整体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
欣赏音乐作品时,虽然要力求音乐作品的完整性,以便于学生情感体验,但有些乐曲比较长,在了解了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后,再欣赏时间已经不够了。这种情况下可分段、分节、有重点的讲解,但要求乐思必须是完整的。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的作品,含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在欣赏时就要抓住其文化脉络,整体把握乐思,即使某个乐章不能完整聆听,也能够体会作品的内涵,把握整部作品的风格。
三、注意提问技巧,采用启发式提问
音乐教育过程是一个“悟”的过程,提倡学生认真阅读、聆听、吟唱,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空间,没有标准性的答案。正如有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一首优美的乐曲,每个人也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的学生认为表现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的却认为是描绘的迷人的山水画,不论哪一种答案,都表明了音乐给学生提供的是产生灵感的土壤,最终发展了学生心灵的创造力。因此,音乐教学不谋求统一答案,不提倡教师在课堂上结述真理,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要巧妙把握提问点,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之源和想象之源,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再造音乐形象,把握音乐情感。
四、强调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有人认为,音乐教学中强调趣味性,就会消弱其知识性,其实恰恰相反,培养学生兴趣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很多老师在欣赏《高山流水》时,就利用古琴这件乐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好奇心,当他们对这种乐器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旋律、力度、速度、音色等理论技术知识讲述乐曲。
只有熟悉的东西才能产生感情,引起兴趣,音乐鉴赏中有许多作品属于高雅音乐和严肃音乐,要使学生对这类作品感兴趣,首先要让他们熟悉主题。音乐具有弥漫特点,艺术歌曲也是一样,要调动学生了解一些好的主题和片断,才能激发起学生兴趣。所以,欣赏一部作品时,可以将主题部分摘出,教唱主题,复杂的可以反复聆听,让学生记住主题,从而认真、准确的分析作品、理解作品。
总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由于音乐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动的表现方式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最易被接受。我们教师要抓住素质教育给艺术教育带来的机遇,上好音乐鉴赏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