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的小说主题探析】永别了,武器主题
展开全部
作为1953年普利策文学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 被公认为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杰出之处在于通过简洁的电报体文风表现深刻的主题,并且创建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笔者将以语言学作为研究手段,通过具体话语剖析《永别了,武器》中蕴涵的欲、战、殇主题。旨在剖析小说各行各业角色的话语,对比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来揭示小说的反战主题。
一、通过引用诗歌与《圣经》表达厌战主题
海明威对词语选择的用心考究,从他对小说《永别了,武器》的题目推敲中可见一斑。在放弃了32个拟定的题目之后,海明威从乔治·皮尔的诗歌标题中找到了小说题目——《永别了,武器》。与乔治·皮尔探索爱情的主题不同,海明威的小说标题采用语意双关的修辞手法揭示战场上没有所谓光荣与荣誉,爱情终将消亡的事实。小说题目既可以理解为“永别了,武器”,也可以理解为“永别了,爱情”,小说题目让小说战争与欲望的主题跃然纸上。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尔德曾说:“作家的文风往往表现在他喜欢使用的语法句型和词语的选择上,二者同样重要。遣词是一种更深刻的语言视角,既能深化已有的观点,还能提供新视点。”遣词与造句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海明威在1939年写给俄国文学评论家伊凡·卡什金的信中说:“我们都知道战争很糟糕,然而有时人们必须战斗。但战争是可怕的,任何否认这一点的人都是在撒谎。”在《永别了,武器》小说中,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是逐步从一位旁观者转变为逃避者和反对者,这种转变可以从海明威精准的用词、诗歌和《圣经》引用中得以证实。
以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下文简称亨利)为例,起初他对于一战还心存幻想,认为战争和死亡离他很遥远。亨利在1917年春天对战争的印象是模糊的,更像是个旁观者。海明威在独白中三次使用 “也许” 虚拟语气来描绘亨利对于战争和死亡的不确定。
亨利在前线受伤后,住在米兰的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伤愈后不得不返回前线。就在出发前往火车站之前,他对情人凯瑟琳感慨道:
我总能听见从身后传来
时光马车匆匆而至的声音
(《永别了,武器》,第158页)
海明威通过引用诗人安德鲁·马维尔在《致狡猾的情人》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亨利对凯瑟琳的依依惜别之情。显而易见,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从之前的冷漠转变成厌恶。战争不再是一件与他无关的事,而是将他与情人分隔开的残忍折磨。他对于重返部队的勉强暗示了他在爱情与战争之间的两难抉择。
凯瑟琳开亨利玩笑时,也引用了文学作品。她笑话亨利是 “失业的奥赛罗”。(《永别了,武器》,第260页)当亨利看透战争的残酷本质逃离军队时,他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军衔、收入都因为远离战争而失去。《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海明威通过凯瑟琳的台词,类比预示了《永别了,武器》的悲剧结局,谴责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除了引用诗歌与文学作品,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还大量引用《圣经》典故来反思战争对人类灵魂的摧残。意大利军医雷纳迪,亨利的室友,通过酗酒和寻欢作乐来宣泄做太多手术的压力。以下是雷纳迪与牧师之间的争执:
“你为什么吃肉?难道不知道今天周五应该斋戒?”雷纳迪对牧师说。
“今天是周四。”牧师回答道。
“你撒谎,今天星期五。你在吃耶稣的尸体,上帝的肉。我知道,这是奥地利士兵的肉,你吃的就是这个。”
(《永别了,武器》,第176页)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国家,罗马天主教徒周五应该吃斋。尽管牧师辩解“今天星期四”,可是雷纳迪依然寻衅滋事。由此可见,战争让乐观幽默的医生堕落成攻击弱势同胞取乐的纸老虎。
《圣经》新约第26章记录了门徒彼得在花园里试图把耶稣从罗马人手中救出却被耶稣拒绝的故事。亨利的无神论与牧师的罗马天主教宿命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师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希望上帝保佑意大利获胜。亨利则认为不应该消极接受命运的安排,而要为了更好的生活奋起反抗。海明威热爱阅读《圣经》,在写作中经常引用《圣经》典故。董衡巽认为,“海明威借鉴了《圣经》的写作特点:表述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少用形容词、副词修饰;句子结构简单;用具体生动的词,不用抽象的词。”
总之,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引用诗歌、文学作品与《圣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小说文采,而是通过词语甄选加强对战争摧残人性的谴责。
二、通过专业术语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
作为一部优秀的战争题材小说,《永别了,武器》包含许多与武器、军衔、急救、医疗有关的专业术语。小说中出现的军事术语有助于读者真切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地审视战争的血腥本质。
在亨利受伤之前,他在战壕里与四位机械师讨论炮弹的规格:
“420直径迫击炮。”贾伍兹说道。
“山区没有420直径迫击炮。”我说。
“敌军有大型斯柯达机枪,我见过弹孔。”
“305直径。”
(《永别了,武器》,第58-59页)
如果不查专业字典,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迫击炮”是德语单词拼写。“斯柯达”是一战期间捷克一家兵工厂的名字,战后改造成汽车制造厂。“420” 和“305”描述的是炮弹直径。海明威使用精确客观的军事术语旨在为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紧张的战争环境,产生共鸣。这种写作手法也被运用在描写卡普热图大撤退的章节中。由于战败撤退的描写太过逼真压抑,二战时期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甚至禁止《永别了,武器》小说发行,这也是海明威对战争场面刻画的精准拿捏取得完美效果的又一例证。
作为战争的产物,受伤、手术与死亡在所难免,战争的残酷通过主人公在战地医院接受手术时医生说的医疗术语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大腿、右大腿、左膝、右膝、右脚多处表皮擦伤。右膝和右脚受重伤。头皮撕裂……头骨可能骨折。请注射破伤风疫苗,在双腿做十字标记。谢谢。我先清理伤口表面,然后冲洗,接着包扎伤口。你伤口的痂结得不错。最好别喝太多白兰地。如果骨折,没人希望伤口发炎。
一、通过引用诗歌与《圣经》表达厌战主题
海明威对词语选择的用心考究,从他对小说《永别了,武器》的题目推敲中可见一斑。在放弃了32个拟定的题目之后,海明威从乔治·皮尔的诗歌标题中找到了小说题目——《永别了,武器》。与乔治·皮尔探索爱情的主题不同,海明威的小说标题采用语意双关的修辞手法揭示战场上没有所谓光荣与荣誉,爱情终将消亡的事实。小说题目既可以理解为“永别了,武器”,也可以理解为“永别了,爱情”,小说题目让小说战争与欲望的主题跃然纸上。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尔德曾说:“作家的文风往往表现在他喜欢使用的语法句型和词语的选择上,二者同样重要。遣词是一种更深刻的语言视角,既能深化已有的观点,还能提供新视点。”遣词与造句相辅相成,使文学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海明威在1939年写给俄国文学评论家伊凡·卡什金的信中说:“我们都知道战争很糟糕,然而有时人们必须战斗。但战争是可怕的,任何否认这一点的人都是在撒谎。”在《永别了,武器》小说中,主人公对战争的看法是逐步从一位旁观者转变为逃避者和反对者,这种转变可以从海明威精准的用词、诗歌和《圣经》引用中得以证实。
以小说主人公弗雷德里克·亨利(下文简称亨利)为例,起初他对于一战还心存幻想,认为战争和死亡离他很遥远。亨利在1917年春天对战争的印象是模糊的,更像是个旁观者。海明威在独白中三次使用 “也许” 虚拟语气来描绘亨利对于战争和死亡的不确定。
亨利在前线受伤后,住在米兰的疗养院接受康复治疗,伤愈后不得不返回前线。就在出发前往火车站之前,他对情人凯瑟琳感慨道:
我总能听见从身后传来
时光马车匆匆而至的声音
(《永别了,武器》,第158页)
海明威通过引用诗人安德鲁·马维尔在《致狡猾的情人》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亨利对凯瑟琳的依依惜别之情。显而易见,亨利对战争的态度已经从之前的冷漠转变成厌恶。战争不再是一件与他无关的事,而是将他与情人分隔开的残忍折磨。他对于重返部队的勉强暗示了他在爱情与战争之间的两难抉择。
凯瑟琳开亨利玩笑时,也引用了文学作品。她笑话亨利是 “失业的奥赛罗”。(《永别了,武器》,第260页)当亨利看透战争的残酷本质逃离军队时,他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军衔、收入都因为远离战争而失去。《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海明威通过凯瑟琳的台词,类比预示了《永别了,武器》的悲剧结局,谴责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除了引用诗歌与文学作品,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还大量引用《圣经》典故来反思战争对人类灵魂的摧残。意大利军医雷纳迪,亨利的室友,通过酗酒和寻欢作乐来宣泄做太多手术的压力。以下是雷纳迪与牧师之间的争执:
“你为什么吃肉?难道不知道今天周五应该斋戒?”雷纳迪对牧师说。
“今天是周四。”牧师回答道。
“你撒谎,今天星期五。你在吃耶稣的尸体,上帝的肉。我知道,这是奥地利士兵的肉,你吃的就是这个。”
(《永别了,武器》,第176页)
众所周知,意大利是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国家,罗马天主教徒周五应该吃斋。尽管牧师辩解“今天星期四”,可是雷纳迪依然寻衅滋事。由此可见,战争让乐观幽默的医生堕落成攻击弱势同胞取乐的纸老虎。
《圣经》新约第26章记录了门徒彼得在花园里试图把耶稣从罗马人手中救出却被耶稣拒绝的故事。亨利的无神论与牧师的罗马天主教宿命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牧师把希望寄托在上帝身上,希望上帝保佑意大利获胜。亨利则认为不应该消极接受命运的安排,而要为了更好的生活奋起反抗。海明威热爱阅读《圣经》,在写作中经常引用《圣经》典故。董衡巽认为,“海明威借鉴了《圣经》的写作特点:表述直截了当、朴实无华;少用形容词、副词修饰;句子结构简单;用具体生动的词,不用抽象的词。”
总之,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引用诗歌、文学作品与《圣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加小说文采,而是通过词语甄选加强对战争摧残人性的谴责。
二、通过专业术语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
作为一部优秀的战争题材小说,《永别了,武器》包含许多与武器、军衔、急救、医疗有关的专业术语。小说中出现的军事术语有助于读者真切感受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地审视战争的血腥本质。
在亨利受伤之前,他在战壕里与四位机械师讨论炮弹的规格:
“420直径迫击炮。”贾伍兹说道。
“山区没有420直径迫击炮。”我说。
“敌军有大型斯柯达机枪,我见过弹孔。”
“305直径。”
(《永别了,武器》,第58-59页)
如果不查专业字典,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迫击炮”是德语单词拼写。“斯柯达”是一战期间捷克一家兵工厂的名字,战后改造成汽车制造厂。“420” 和“305”描述的是炮弹直径。海明威使用精确客观的军事术语旨在为读者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与主人公一起体验紧张的战争环境,产生共鸣。这种写作手法也被运用在描写卡普热图大撤退的章节中。由于战败撤退的描写太过逼真压抑,二战时期意大利法西斯政府甚至禁止《永别了,武器》小说发行,这也是海明威对战争场面刻画的精准拿捏取得完美效果的又一例证。
作为战争的产物,受伤、手术与死亡在所难免,战争的残酷通过主人公在战地医院接受手术时医生说的医疗术语表现得淋漓尽致。
“左大腿、右大腿、左膝、右膝、右脚多处表皮擦伤。右膝和右脚受重伤。头皮撕裂……头骨可能骨折。请注射破伤风疫苗,在双腿做十字标记。谢谢。我先清理伤口表面,然后冲洗,接着包扎伤口。你伤口的痂结得不错。最好别喝太多白兰地。如果骨折,没人希望伤口发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