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二战还有必要吗?
如果失败了,重要的是分析失败的原因,继续的成本和收益,而不是死磕到底,有时候死磕会让自己越来越痛苦。但是也不是说放弃就是握手言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以我为例,二战199失败。
一战目标是北大,复习三个月考了240+。由于一战准备时间短,英语完全没有复习,对比其他人的英语88+,我七十多分的英语显然拉了后腿。我认为这是可以补救的。
二战降低目标为上财,再复习三个月考了238。和去年类似的分数,但是去年是主客观各扣约30分,今年是客观题扣20-,主观题40+。中文作文没有跑题,英语的单词也都写对了,写字不算太好,应该也算不上很拉垮。
反思原因,一方面一直在北方生活和在北京读书,我可能对上海地区的阅卷情况不太了解,不太庆祝写字状况在阅卷中的占比,以及怎样的英语主观题更能让老师给一个高分。另一方面199的不稳定性因素太大。对比我的主观题和客观题,实际上我们能控制的,比我们不能控制的可能还要多。
对比成本与收益。再考一年,成本是一年的时间和精力,机会成本是放弃海外读研和工作的机会,同时还要比海外读研的同学晚两年毕业,收益是不确定的,可能能考上北大,比我本科的院校两财一贸能高两个级,或许出来就业的选择能够从中部券商到头部券商。但是也可能考不上,明年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今年选择工作,能够积累一年的实践经验,之后再去留学。如果留学,我本科成绩85+,雅思7分,也能选择一个前一百的学校,或者前五十的学校,家庭也能够负担得起,出来就业可能会有一些影响,但是也不至于有巨大差别。
综上,我放弃了三战,选择投工作和申请。
但是这也是根据我的情况所作出的选择。如果你考的是确定性较大的科目,或许三战的考虑再高一些。如果你春招有个了还不错的offer,三战的考虑再降低一些。再如果,你本科是三本,但是你今年和北大就差了1分,那我可能就一定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