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75毫米步兵炮
二战德军75毫米步兵炮
包打全场,二战德军75毫米步兵炮,东西两线炮班推着满地跑
二战时期各国装备的步兵炮是一款重要的战场支援作战武器,各国营团两级一线部队火力支援具有重要意义。德军二战前开始对75mm口径步兵炮的研制装备计划。这款步兵炮在二战中得到不断改进优化,主要用于近距离提供直瞄火力支援,德国是应该是二战装备步兵炮型号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款火炮的研发历史能够追溯到1927年,由当时德国著名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火炮射程和其他野战炮比较并不占优,步兵炮最大的特色是射速高,轻便灵活,一个炮兵班就能推着它到处跑。
相比日军装备的92式步兵炮每分钟10发的射速,德军75mm步兵炮每分钟射速可以达到12发,尤其压制地方火力点的火力优势非常明显。
德军leIG18式75mm步兵炮在1937年最终定型量产,全炮自重仅400公斤,口径75mm,火炮最大射程约4000米,炮弹初速度达到259m/s,炮管身长约88mm,射界角度约12°,俯仰角度范围约为-10°~+73°。
早期型号步兵炮能够发射常规炮弹和高爆榴弹,后期改进型号还研发出空心装药穿甲弹,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火炮正面配备四块装甲,呈现波浪边缘的防护炮盾,炮管连接的一部分护盾能够随着炮管俯仰调整,这也是它最好辨认的明显特点。
炮栓采用炮尾起落式炮栓,炮手拉起炮尾右侧把手完成炮栓调整。早期火炮型号安装的是木质车轮,德军为了加强火炮拖曳移动能力,车轮升级为橡胶车轮。
leIG18式75mm系列步兵炮是德军二战期间产量最多的步兵炮,总产量约8266门,德军一线部队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列装了3000门,这款火炮被德军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战后德军部队还剩余2500门火炮。
德军1939年还生产一款轻量化伞兵型火炮,不过生产数量极其稀少,仅存的6门伞兵型火炮也被轻便的无后坐力炮替代。
德军在1937年同期推出leIG37式75mm步兵炮改进型号,这款改进型火炮变化还是比较大的。
leIG37式75mm步兵炮使用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收缩式炮架,部队行军时收拢炮架,作战时快速展开,炮架助锄能够深深地插入土地。火炮增加了炮身结构重量,原有小尺寸轮子更换为大尺寸型号,炮身加强悬挂能够适应更大的火炮重量和后坐力。
火炮仰角从最大73度降低到40度,加长炮管赋予了更加稳定的平直弹道,火炮最大射程增加到5000多米;炮口前方还加装了和英军25磅炮相似的炮口制退器。这款火炮产量只有2279门,全部服役于东线战场。因为德军75mm系列步兵炮是一线步兵重要的火力支援装备,德军炮组对火炮的保养和防护情况非常在意。
东线德军在1945年春季仍然保留大约1700门 leIG37式75mm步兵炮,将近八成的一线炮兵装备。德军最后一款leIG42式75mm改进型步兵炮在1944年才进行量产,炮架直接利用了克虏伯产量极少的80mm反坦克炮炮架,炮管长度没有改变,自身重量达到588公斤。
相较最初型号射程有所提升,火炮最大射程达到4800米,炮口前端安装了圆形多孔火炮制退器。直到德军投降前只生产了527门42式步兵炮。德军装备步兵炮的初衷是支援一线步兵拔除敌方火力点,随着战争的发展,75mm步系列步兵炮也不得不装备破甲弹承担反坦克的重任,虽然破甲弹的穿甲性能不错,炮组需要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应对机动目标。
二战后期德军75mm步兵炮早已不堪大用,它凭借轻巧的体型在战场上进行机动转移,让德军战争末期坚持防御作战发挥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