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也就是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关键特征是极端的心境波动,从躁狂的高峰跌到重度抑郁的低谷。
它之所以被称为心境障碍,是因为它深深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和“情感”(TA向他人表达情绪的方式)。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是因为患者的心境在高峰与低谷这两极之间来回波动,与心境只沿着单极——低谷发生波动(如抑郁症)形成对比。
在躁狂的“高峰”状态,患者会体验到如下心境的不同组合状态:兴高采烈或欣快的心境(极度快乐或欣喜若狂);急躁的心境(极度愤怒和敏感);睡眠的需要降低;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能力持有夸张的感觉;更加健谈;奔逸的思维或从一个想法跳跃到另一个想法;活动量和精力水平增加;思维、注意力和知觉上发生变化;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以上情绪障碍会间接性地交替出现,而在间接期内,患者变得抑郁、难过、阴郁、极度沮丧。对TA通常喜欢的东西不感兴趣,体重减轻,食欲减少,容易疲劳,难以入睡,对自己感到愧疚和觉得自己罪孽深重,难以集中注意力和做出决定,往往想自杀,等等。
双相情感障碍首次发作的典型年龄是介于15与19岁之间。
在总人口中有0.8%--1.6%的人患有“Ⅰ型双向”障碍,其症状表现为心境从极度抑郁转变为极度狂躁。约有0.5%(每两百人中有一人)的人患有“Ⅱ型双向”障碍,患者的心境从极度抑郁转变为轻躁狂(一种轻微的狂躁)。有些患者并未交替地体验到抑郁与躁狂的心境,而同时体验它们,这样的情况称为“混合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因复杂,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研究倾向认为,遗传与心理及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遗传因素的影响可能较为突出。
多项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中的发病率会比正常人高出将近十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生活中的不良事件、应激事件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导火线”,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
双向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时而处于极度的兴奋和欣快状态(Manic Episode),时而又陷入深度的抑郁状态(Depressive Episode)。该疾病会对患者的情绪、思维、行为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下面将对双向情感障碍进行详细的介绍。
疾病特点:双向情感障碍的特点是情绪极度波动,交替出现兴奋(Mania)和抑郁(Depression)的状态。在兴奋期中,患者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可能出现过度活跃、冲动行为、自大妄想等症状。而在抑郁期中,患者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可能出现拖延、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等症状。
症状表现:双向情感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兴奋期和抑郁期的表现。
兴奋期(Manic Episode):情绪极度高涨,充满活力,精力旺盛,自信心过高,思维跳跃,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睡眠减少,妄想或幻觉等。
抑郁期(Depressive Episode):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疲倦无力,睡眠问题(过多或过少),食欲改变,注意力不集中,自卑感,消极思维,自杀念头等。
分类: 根据症状和严重程度的不同,双向情感障碍可以分为双相I型(Bipolar I Disorder)和双相II型(Bipolar II Disorder)。
双相I型:至少有一次完整的兴奋期和抑郁期。兴奋期可能非常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双相II型:抑郁期和兴奋期交替出现,但兴奋期不像双相I型那么严重。
可能的原因: 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有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成员会增加患病风险。
生物学因素:大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可能与双向情感障碍有关。
环境因素:生活事件的压力、生活方式、儿童期的创伤经历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社会因素:个人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等因素都可能与疾病发生有关。
治疗方法: 双向情感障碍需要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抗精神病药、锂盐等药物来调节情绪和预防发作。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揭示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学会管理情绪,认识和改变不良思维模式,提高应对能力。
自我管理: 患者可以采取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来帮助缓解症状: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睡眠不足。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和朋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并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理解。
学习应对技巧:学会识别和应对情绪波动,避免冲动行为,寻找适当的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方法,如进行体育锻炼、冥想等。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患者应该积极接受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复诊检查。同时,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对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