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读池莉新作《所以》2007-03-11 19:16早前就已经在报纸上看到池莉出了新作品《所以》的消息。池莉的文章看过的虽不多,并且差不多都忘记了,记得是喜欢的类型,温存的语言,细腻的笔调,淡然的味道。所以对《所以》很期待,何况单《所以》这个题目就已经很引人注目了。很想知道《所以》的结果。
时不时上迅雷搜索有否《所以》的电子版本,无。索性上新浪看了。据说新浪的连载有部分省略,与市面上售销的书有出入。不过,跳跃一段也无关紧要,后现代的格式不是都很脱节的么。时尚的说法就是比较意识流。而我,喜欢意识流。像《碧奴》。《所以》的风格也比较现代,文字对人的冲击扑面而来,令人透不过气。盲目、速度是青春的宏观写照。同时也透露出了中国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人却迷惘的忙碌。
刚开始读《所以》的时候,觉得小说文采一般,写作随意,连我这个非池莉FANS都觉得不像池莉风格。如果事前不知道是名家作品,估计也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不像小说像自传。缺少精彩场景,大篇幅的是女主人公叶紫的心理描写,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以叶紫这个特殊个例来描写单纯女孩成长的过程。当我越看越深入的时候,我看到生活的沉重、挣扎。才觉得这部小说 说值得一看。
为什么成长的路上总要付出代价,才会学得聪明、平和?才能获得人生智慧。这是每个人的成长必然遭遇的么?叶紫的遭遇太过悲惨,一生充满疑问与失败。分开来看她的际遇是那样真切,哪一桩哪一件没有在生活中上演过呢?叶紫与华林的故事,其实就很像我写的《艺术家和他的妻》的故事。
年少的时候遇到爱情,并不懂得爱情,一些珍贵的东西糊里糊涂的就失去了。青春的时光呼啸而过。曾娇好年青的女子伤痕斑驳。命运从此更改、急转跌落,一发不可收拾。人被磨去锐利凌角,克制,向社会、人际妥协。宁弯不折。是如池莉所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寻解决方式”。
个人的糟遇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之下显得无足重轻。历史伤害了你,历史从不会补偿、安慰你。多年以后回想曾经的种种,觉得彼时的咬牙坚持捏卫的其实都毫无意义。有什么比这种知晓更让人觉得心寒。不堪回首。可是多少人不是这样固执的走过自己的人生路的呢?池莉的文字里常常让你忍不住反思自己的人生。
复沓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夸张的感叹茫然之情。这种急迫情绪对于六七十年代的生人来说,并不觉得适合,不过确实适合当代读者口味。动态词语、短句使用得很好,使文章跳跃,简明。而一些静态语言,克制着伸张正义的欲望。也许是提示题意,生活中有太多因为,所以“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
看完《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虽是长篇,但因使用的词语有力度,再加上括号补充的运用,使小说不显得古板,冗长。原来小说可以简炼成这样,所有的意思得以准确传达,又给读者无限空间。
时不时上迅雷搜索有否《所以》的电子版本,无。索性上新浪看了。据说新浪的连载有部分省略,与市面上售销的书有出入。不过,跳跃一段也无关紧要,后现代的格式不是都很脱节的么。时尚的说法就是比较意识流。而我,喜欢意识流。像《碧奴》。《所以》的风格也比较现代,文字对人的冲击扑面而来,令人透不过气。盲目、速度是青春的宏观写照。同时也透露出了中国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人却迷惘的忙碌。
刚开始读《所以》的时候,觉得小说文采一般,写作随意,连我这个非池莉FANS都觉得不像池莉风格。如果事前不知道是名家作品,估计也就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所以》不像小说像自传。缺少精彩场景,大篇幅的是女主人公叶紫的心理描写,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以叶紫这个特殊个例来描写单纯女孩成长的过程。当我越看越深入的时候,我看到生活的沉重、挣扎。才觉得这部小说 说值得一看。
为什么成长的路上总要付出代价,才会学得聪明、平和?才能获得人生智慧。这是每个人的成长必然遭遇的么?叶紫的遭遇太过悲惨,一生充满疑问与失败。分开来看她的际遇是那样真切,哪一桩哪一件没有在生活中上演过呢?叶紫与华林的故事,其实就很像我写的《艺术家和他的妻》的故事。
年少的时候遇到爱情,并不懂得爱情,一些珍贵的东西糊里糊涂的就失去了。青春的时光呼啸而过。曾娇好年青的女子伤痕斑驳。命运从此更改、急转跌落,一发不可收拾。人被磨去锐利凌角,克制,向社会、人际妥协。宁弯不折。是如池莉所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寻解决方式”。
个人的糟遇在历史的车轮滚滚之下显得无足重轻。历史伤害了你,历史从不会补偿、安慰你。多年以后回想曾经的种种,觉得彼时的咬牙坚持捏卫的其实都毫无意义。有什么比这种知晓更让人觉得心寒。不堪回首。可是多少人不是这样固执的走过自己的人生路的呢?池莉的文字里常常让你忍不住反思自己的人生。
复沓的语言风格,透露出一种夸张的感叹茫然之情。这种急迫情绪对于六七十年代的生人来说,并不觉得适合,不过确实适合当代读者口味。动态词语、短句使用得很好,使文章跳跃,简明。而一些静态语言,克制着伸张正义的欲望。也许是提示题意,生活中有太多因为,所以“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
看完《所以》,我非常喜欢这样的写作风格。虽是长篇,但因使用的词语有力度,再加上括号补充的运用,使小说不显得古板,冗长。原来小说可以简炼成这样,所有的意思得以准确传达,又给读者无限空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被称为“人气最旺作家”之一的著名女作家池莉,也是“最不喜欢出头露面的作家”之一。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所以》,是她费时3年时间,精心打造的一部智慧之书,亦是她沉静思考、求新求变的结晶。这部书融合了中国当代生活的种种时代因素,从近40年的政治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展开了一个知识女性叶紫追求生命和生存尊严,最终完成由外界向内心追寻和探究过程的凄美故事。该书刚一上市,便引起广大读者和媒体的关注,在今年2月份全国文学类新书排行榜中排名第3,在全国各大书城的排行榜上也遥遥领先。
池莉讲述了这部书的写作过程:拒绝上镜,远离喧嚣,关掉电话甚至停机。小说三易其稿,已经写出40多万字,又花了3个多月时间修改,最后删至21万字,也就是说,删了一半!“这都是钱啊。”她开玩笑说。池莉是把叶紫当成一位普通女性写的。叶紫的人生充满疑问和矛盾,也充满错误和失败,但她在收获这些人生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始终努力维护自己的心灵和个性,在与社会、家庭,与亲情、爱情,与亲人、男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停地寻找和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后,通过她对世界的观察、凝视、思考与对话,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在痛苦和不幸之外,让读者感知到更大的爱、美和自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池莉对创作一直是极其认真的,“不重复自己”是她的一贯追求,在每部新作中都努力求新求变,争取用最恰当的文本结构、语言表述和节奏,把故事讲好,让人物立起来。本书中她有一个突出的努力,即寻求运用短句子,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尽量口语化、短句化,她把这归结为“是为了让读者觉得好读,也是为了更准确表达出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这是池莉写作的新变数,也是她献给读者的一片殷殷之心。
池莉个人自述
有些作品是为载入史册而写,有些作品是为建立学术流派而写,有些作品是为自己而写,等等。别人为什么写,不关我的事。为什么而写都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我清楚的是我不为什么而写。只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和感动。不为什么也是一种原因和存在。我说过我的所知是极其有限的,在我的视线里清晰的是别人,我总是看不见自己。我不强求我一定要弄懂自己。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我这辈子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作,那时候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写作是否可以顺利地成为我的职业的问题。我也不太了解作家是一个不太平常的职业和人物,可以沽名钓誉和大把赚钱。在后来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懂得了。我有一些懊丧也受到了一些诱惑。懊丧使我远离文人,诱惑使我变得有一些装模作样。谢天谢地,眩晕了一阵子,这一切都过去了。我又听到了我自己内心的召唤,重获了儿时的感觉。现在,懊丧与诱惑都没有了。我明白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人们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生活。人们可以用自己的任何观点来观照这个世界。我就是我。
我的写作是在做一件我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我在表达我对生活的感知。而如果我的作品有人阅读并喜欢,那就是为他而写的,那也就是我的荣幸。这种荣幸感使我温暖。使我感到自己的呼有了别人的应。呼应是人生的幸福之一,我为此而深感喜悦。
针对读者对她关掉博客的遗憾,池莉称,关博纯粹是个人的原因。因为“一上去面对那么多的人,形形色色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既然我做不到和大家不停地交流,我何必吊在上面呢?”此外,也是因为“确实没时间”。她说自己比较喜欢看书写作,家里只要父母不在家,从来不开电视,另外她还有一小块地,自己种菜自己吃,“我觉得这种方式好极了,我终于在我这个年龄达到了,我很喜欢。我不否定博客的意义,但是我个人不选择这种方式。”
池莉讲述了这部书的写作过程:拒绝上镜,远离喧嚣,关掉电话甚至停机。小说三易其稿,已经写出40多万字,又花了3个多月时间修改,最后删至21万字,也就是说,删了一半!“这都是钱啊。”她开玩笑说。池莉是把叶紫当成一位普通女性写的。叶紫的人生充满疑问和矛盾,也充满错误和失败,但她在收获这些人生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始终努力维护自己的心灵和个性,在与社会、家庭,与亲情、爱情,与亲人、男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不停地寻找和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后,通过她对世界的观察、凝视、思考与对话,终于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在痛苦和不幸之外,让读者感知到更大的爱、美和自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池莉对创作一直是极其认真的,“不重复自己”是她的一贯追求,在每部新作中都努力求新求变,争取用最恰当的文本结构、语言表述和节奏,把故事讲好,让人物立起来。本书中她有一个突出的努力,即寻求运用短句子,不管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尽量口语化、短句化,她把这归结为“是为了让读者觉得好读,也是为了更准确表达出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这是池莉写作的新变数,也是她献给读者的一片殷殷之心。
池莉个人自述
有些作品是为载入史册而写,有些作品是为建立学术流派而写,有些作品是为自己而写,等等。别人为什么写,不关我的事。为什么而写都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我清楚的是我不为什么而写。只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和感动。不为什么也是一种原因和存在。我说过我的所知是极其有限的,在我的视线里清晰的是别人,我总是看不见自己。我不强求我一定要弄懂自己。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确定了我这辈子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写作,那时候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写作是否可以顺利地成为我的职业的问题。我也不太了解作家是一个不太平常的职业和人物,可以沽名钓誉和大把赚钱。在后来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懂得了。我有一些懊丧也受到了一些诱惑。懊丧使我远离文人,诱惑使我变得有一些装模作样。谢天谢地,眩晕了一阵子,这一切都过去了。我又听到了我自己内心的召唤,重获了儿时的感觉。现在,懊丧与诱惑都没有了。我明白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人们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生活。人们可以用自己的任何观点来观照这个世界。我就是我。
我的写作是在做一件我非常喜欢做的事情,我在表达我对生活的感知。而如果我的作品有人阅读并喜欢,那就是为他而写的,那也就是我的荣幸。这种荣幸感使我温暖。使我感到自己的呼有了别人的应。呼应是人生的幸福之一,我为此而深感喜悦。
针对读者对她关掉博客的遗憾,池莉称,关博纯粹是个人的原因。因为“一上去面对那么多的人,形形色色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既然我做不到和大家不停地交流,我何必吊在上面呢?”此外,也是因为“确实没时间”。她说自己比较喜欢看书写作,家里只要父母不在家,从来不开电视,另外她还有一小块地,自己种菜自己吃,“我觉得这种方式好极了,我终于在我这个年龄达到了,我很喜欢。我不否定博客的意义,但是我个人不选择这种方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池莉三年力作《所以》重述女性生命成长历程
★池莉蛰伏三年最新长篇力作!
★2007年最受瞩目的严肃文学作品,全国热读
这是一部直逼灵魂深处的小说。这是一部追寻美好与德行的小说。这是一部启迪生存智慧的小说。池莉这部耗时三年完成的新作,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
因为我不得不在母亲的热牛奶里下药,因为我邻居般的父亲, 因为我惨遭横死的妹妹,因为我处境微妙的哥哥,因为我的何阿姨已经无法离开心脏病监护病护……
因为我的床寂寞的空着,因为这是我一个人的秘密……
这是一部直逼灵魂深处的小说。这是一部追寻美好与德行的小说。这是一部启迪生存智慧的小说。
池莉这部耗时三年完成的新作,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
我实在无法想像生活中会有那么多因为,所以……
媒体评论
《所以》以一个女主人公对世界的凝视,完成了一个人由外界向内心追寻和探究的凄美过程。通过她自己在一种专制生长环境的痛楚与无奈,在物质化泡沫社会中感到的迷惑与窒息,发现了她与父母、与兄妹、与男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错误与失败。她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最隐秘之处剧烈地疼痛着,顽强地寻找和认识着生活的智慧。
——《新京报》
池莉《所以》用短句铺陈女性的命运:
作为汉派小说的领军旗帜,名作家池莉的小说一直很有口碑,但在2003年,因《有了快感你就喊》的敏感书名,池莉也曾引发了广泛争议,但争议归争议,池莉仍然成为当年“人气最旺的作家”。至今,池莉依然是一个可以和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文学新贵”比拼畅销、瓜分盗版商们的“注意力”的实力作家。比方这本《所以》,开印就是20万册(重庆各大书城有卖)。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池莉透露,《所以》从构思到成书,用了她整整三年,其间曾三易其稿。 谈新书 “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立场和无奈 记者:这部小说的名字很有意思,用了一个表示因果的连词“所以”,它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池莉:“所以”背后大有深意,不过我说了不算,读者读出来的才算。我只能说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因为”,于是“所以”。是那些太多的因素导致了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就会这么做那么做。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追索答案的小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寻解决方式,“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小说的缘起正是由于发现了生活深处的种种“因为”。
记者:《所以》中出现的男性可以说完美者甚少,主人公经历的三次失败的婚姻,更是充满了偶然和欺骗。这与你的婚姻观有关吗?在你看来,婚姻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池莉:本来大千世界就是人无完人,《所以》里面也没有完美女人。这与我的婚姻观没有关系。我这部小说的主题不是写婚恋,我写的是一个女人的遭遇和命运。
记者:你觉得这部作品较之以前主要的突破在哪?在你目前的所有小说中,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池莉:我自己偏爱《所以》,我用了大量的短句子来铺陈一个知识女性在40多年中的遭遇和命运。因为短句的阅读更有弹性,更加机警,内涵更加个人,也更加辽阔。位置问题就谈不上了,我没有为自己的小说排过位置。
记者:此前你很多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都受到了热烈欢迎。这部《所以》有改编成电视剧的计划吗?如果有,你会不会参与编剧?
池莉:一般都是小说出来以后才有电视剧的改编。我觉得我的小说并不是很容易改编,因为文字里面含着的东西太多,屏幕艺术不好表现。只有比较厉害的导演和演员,才有迎难而上的可能。如果有人要改编,我照例不会参与,写剧本并不是我的专长。 谈写作 如果感觉我的小说模式化,那多半是读到盗版或假书了
池莉的小说拥有很大的读者群,网友们甚至还在网上建了“池莉贴吧”。不过,除了大量的赞誉之外,也有人提出池莉的小说中存在模式化的问题,说“池莉小说读多了,就跟读琼瑶读到第19本的感觉差不多,模式化的人物,语言,情节……让人索然无味。”并举例如“所有的小说,都选择武汉为背景,同时有一种对北京和深圳的盲目崇拜。当小说中的人物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时,池莉就会安排他们到宝地‘镀金’一次,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记者:你认为你的小说是否存在网友所言的模式化问题吗?作家如何避免让读者有重复之感?
池莉:首先,我不知道百度上有一个“池莉贴吧”。我希望在这里向“池莉贴吧”的读者朋友表达我真诚的谢意。
其次,如果有谁感觉我的小说模式化,那多半是读到盗版或者假书了。也许我的小说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却惟独不可能有模式化。我写历史,写当代,写乡村也写城市,写男女老少,写工农商学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不雷同。并且由于题材的不同,使用的语言、语气、语感以及语言节奏都不相同。我看过不少冒名的假书,倒是在无休止地重复和模仿我写过的东西。那么,如何让读者避免对我作品的重复之感呢?那就是:绝对不买我的假书和盗版。 谈自己 关了博客,开始写诗,还有一个最喜欢是体力劳动
身为武汉市文联主席的作家池莉,如今名声远播:各种获奖证书塞满了她的抽屉;由她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遍遍在各个频道热播。然而,近年来,她不再在电视台访谈节目出现,降低了在媒体的“曝光率”,而且不再参与申报任何奖项。最出人意外的是,除了小说和散文外,她又开始写起诗来。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避世倾向”?能否透露一下你现在的生活状态?除了写作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池莉:可能低调更符合我的天性吧。躲开了电视、媒体、奖项申报、大学演讲之类的热闹,自己的个人空间就更大了,时间更多了,心情也更加平静,全部精力都可以集中在写作之中。除了写作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温暖的阳光房里阅读喜爱的书籍。就是一边喝绿茶,一边思考、笔记自己的所思所想,看着夕阳在窗口逐渐淡去。还有一个最喜欢是体力劳动:种植蔬菜和树木花草。
记者:据说除了小说外,你目前还写了不少散文,甚至诗歌。似乎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因为一般人会在年轻时写诗,在激情耗尽,有了生活阅历后开始写小说。你怎么做到同时兼顾?
池莉:作家完全是个体的。我是和一般人不一样。我十几岁也写诗歌,现在几十岁了,回头才发现,那时候,毛孩子一个,头脑热烘烘的,把青春冲动当创作激情,把社会潮流当主题,把名利心当事业心。现在,在有了一定经历包括挫折之后,眼睛冷了,心沉静了,见多识广了,懂得放弃了,作为人的真正激情,那种单纯而丰厚的激情,才喷薄而出,诗句它自己就流淌出来了。
记者:你前一段时间把自己的博客关闭了,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读者交流?
池莉:我的博客开了很短的时间就关闭了。博客还是太热闹,不是我的性格。我觉得在相对的安宁和单纯中,我的时间才能够细水长流。喧闹也许有喧闹的意义,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浪费生命。我与读者交流的方式是默契。当我感觉我与他们应该见见面的时候,我会举办一个小型的读者见面会,与喜欢我作品的读者面对面交流。
在这本新作中,池莉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她最擅长的“残酷”的手法,以近四十年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知识女性叶紫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故事。用出版社的话来说,“《所以》是一部端然凝视个人生命尊严的小说。”
当谈到小说为何取名颇有哲学意味的“所以”时,池莉说:“我们的历史与生活如此复杂,有太多的‘因为’,所以我要触摸最隐秘的疼痛。‘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
据悉,《所以》三年来曾三次易稿,作者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创作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叙述上,作者采用一种剪辑性的叙事,穿插嵌入,并大量采用以动词为主的短句子叙述。池莉说:“短句子的动感和活力符合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适合当代读者阅读口味。” 池莉将推长篇系列 下一部写男人视野
池莉昨天告诉记者,尽管她写了很多理解当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但那都不够系统全面,她准备就此写一个长篇系列。由女性视野组成的《所以》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接下来一部,她要写男人的视野。
在这本《所以》中,女主人公很痛苦,她在物质化的社会中感到窒息和茫然,她发现了自己与父母、与兄妹、与男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错误与失败。池莉说,这些心灵的痛楚,也是她自己曾经感到过的,“我一直想把它们体现出来,现在我知道,时候到了。”
在线阅读:http://book.qq.com/s/book/0/5/5886/index.shtml
★池莉蛰伏三年最新长篇力作!
★2007年最受瞩目的严肃文学作品,全国热读
这是一部直逼灵魂深处的小说。这是一部追寻美好与德行的小说。这是一部启迪生存智慧的小说。池莉这部耗时三年完成的新作,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
因为我不得不在母亲的热牛奶里下药,因为我邻居般的父亲, 因为我惨遭横死的妹妹,因为我处境微妙的哥哥,因为我的何阿姨已经无法离开心脏病监护病护……
因为我的床寂寞的空着,因为这是我一个人的秘密……
这是一部直逼灵魂深处的小说。这是一部追寻美好与德行的小说。这是一部启迪生存智慧的小说。
池莉这部耗时三年完成的新作,讲述了一位女性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凄婉故事……
我实在无法想像生活中会有那么多因为,所以……
媒体评论
《所以》以一个女主人公对世界的凝视,完成了一个人由外界向内心追寻和探究的凄美过程。通过她自己在一种专制生长环境的痛楚与无奈,在物质化泡沫社会中感到的迷惑与窒息,发现了她与父母、与兄妹、与男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错误与失败。她在自己精神世界的最隐秘之处剧烈地疼痛着,顽强地寻找和认识着生活的智慧。
——《新京报》
池莉《所以》用短句铺陈女性的命运:
作为汉派小说的领军旗帜,名作家池莉的小说一直很有口碑,但在2003年,因《有了快感你就喊》的敏感书名,池莉也曾引发了广泛争议,但争议归争议,池莉仍然成为当年“人气最旺的作家”。至今,池莉依然是一个可以和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文学新贵”比拼畅销、瓜分盗版商们的“注意力”的实力作家。比方这本《所以》,开印就是20万册(重庆各大书城有卖)。近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池莉透露,《所以》从构思到成书,用了她整整三年,其间曾三易其稿。 谈新书 “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立场和无奈 记者:这部小说的名字很有意思,用了一个表示因果的连词“所以”,它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池莉:“所以”背后大有深意,不过我说了不算,读者读出来的才算。我只能说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因为”,于是“所以”。是那些太多的因素导致了我们的行为,所以我们就会这么做那么做。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追索答案的小说,人有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地找寻解决方式,“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立场,还是一种无奈。小说的缘起正是由于发现了生活深处的种种“因为”。
记者:《所以》中出现的男性可以说完美者甚少,主人公经历的三次失败的婚姻,更是充满了偶然和欺骗。这与你的婚姻观有关吗?在你看来,婚姻对女性意味着什么?
池莉:本来大千世界就是人无完人,《所以》里面也没有完美女人。这与我的婚姻观没有关系。我这部小说的主题不是写婚恋,我写的是一个女人的遭遇和命运。
记者:你觉得这部作品较之以前主要的突破在哪?在你目前的所有小说中,它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池莉:我自己偏爱《所以》,我用了大量的短句子来铺陈一个知识女性在40多年中的遭遇和命运。因为短句的阅读更有弹性,更加机警,内涵更加个人,也更加辽阔。位置问题就谈不上了,我没有为自己的小说排过位置。
记者:此前你很多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后都受到了热烈欢迎。这部《所以》有改编成电视剧的计划吗?如果有,你会不会参与编剧?
池莉:一般都是小说出来以后才有电视剧的改编。我觉得我的小说并不是很容易改编,因为文字里面含着的东西太多,屏幕艺术不好表现。只有比较厉害的导演和演员,才有迎难而上的可能。如果有人要改编,我照例不会参与,写剧本并不是我的专长。 谈写作 如果感觉我的小说模式化,那多半是读到盗版或假书了
池莉的小说拥有很大的读者群,网友们甚至还在网上建了“池莉贴吧”。不过,除了大量的赞誉之外,也有人提出池莉的小说中存在模式化的问题,说“池莉小说读多了,就跟读琼瑶读到第19本的感觉差不多,模式化的人物,语言,情节……让人索然无味。”并举例如“所有的小说,都选择武汉为背景,同时有一种对北京和深圳的盲目崇拜。当小说中的人物无法突破自己的局限时,池莉就会安排他们到宝地‘镀金’一次,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记者:你认为你的小说是否存在网友所言的模式化问题吗?作家如何避免让读者有重复之感?
池莉:首先,我不知道百度上有一个“池莉贴吧”。我希望在这里向“池莉贴吧”的读者朋友表达我真诚的谢意。
其次,如果有谁感觉我的小说模式化,那多半是读到盗版或者假书了。也许我的小说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却惟独不可能有模式化。我写历史,写当代,写乡村也写城市,写男女老少,写工农商学兵,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不雷同。并且由于题材的不同,使用的语言、语气、语感以及语言节奏都不相同。我看过不少冒名的假书,倒是在无休止地重复和模仿我写过的东西。那么,如何让读者避免对我作品的重复之感呢?那就是:绝对不买我的假书和盗版。 谈自己 关了博客,开始写诗,还有一个最喜欢是体力劳动
身为武汉市文联主席的作家池莉,如今名声远播:各种获奖证书塞满了她的抽屉;由她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遍遍在各个频道热播。然而,近年来,她不再在电视台访谈节目出现,降低了在媒体的“曝光率”,而且不再参与申报任何奖项。最出人意外的是,除了小说和散文外,她又开始写起诗来。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种“避世倾向”?能否透露一下你现在的生活状态?除了写作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
池莉:可能低调更符合我的天性吧。躲开了电视、媒体、奖项申报、大学演讲之类的热闹,自己的个人空间就更大了,时间更多了,心情也更加平静,全部精力都可以集中在写作之中。除了写作之外,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温暖的阳光房里阅读喜爱的书籍。就是一边喝绿茶,一边思考、笔记自己的所思所想,看着夕阳在窗口逐渐淡去。还有一个最喜欢是体力劳动:种植蔬菜和树木花草。
记者:据说除了小说外,你目前还写了不少散文,甚至诗歌。似乎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因为一般人会在年轻时写诗,在激情耗尽,有了生活阅历后开始写小说。你怎么做到同时兼顾?
池莉:作家完全是个体的。我是和一般人不一样。我十几岁也写诗歌,现在几十岁了,回头才发现,那时候,毛孩子一个,头脑热烘烘的,把青春冲动当创作激情,把社会潮流当主题,把名利心当事业心。现在,在有了一定经历包括挫折之后,眼睛冷了,心沉静了,见多识广了,懂得放弃了,作为人的真正激情,那种单纯而丰厚的激情,才喷薄而出,诗句它自己就流淌出来了。
记者:你前一段时间把自己的博客关闭了,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和读者交流?
池莉:我的博客开了很短的时间就关闭了。博客还是太热闹,不是我的性格。我觉得在相对的安宁和单纯中,我的时间才能够细水长流。喧闹也许有喧闹的意义,但是对于我来说是浪费生命。我与读者交流的方式是默契。当我感觉我与他们应该见见面的时候,我会举办一个小型的读者见面会,与喜欢我作品的读者面对面交流。
在这本新作中,池莉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她最擅长的“残酷”的手法,以近四十年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为背景,讲述了知识女性叶紫成长的生命历程,以及三次失败婚姻的故事。用出版社的话来说,“《所以》是一部端然凝视个人生命尊严的小说。”
当谈到小说为何取名颇有哲学意味的“所以”时,池莉说:“我们的历史与生活如此复杂,有太多的‘因为’,所以我要触摸最隐秘的疼痛。‘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
据悉,《所以》三年来曾三次易稿,作者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创作寻求突破和创新。在叙述上,作者采用一种剪辑性的叙事,穿插嵌入,并大量采用以动词为主的短句子叙述。池莉说:“短句子的动感和活力符合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适合当代读者阅读口味。” 池莉将推长篇系列 下一部写男人视野
池莉昨天告诉记者,尽管她写了很多理解当代都市生活的小说,但那都不够系统全面,她准备就此写一个长篇系列。由女性视野组成的《所以》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接下来一部,她要写男人的视野。
在这本《所以》中,女主人公很痛苦,她在物质化的社会中感到窒息和茫然,她发现了自己与父母、与兄妹、与男人以及与整个社会的错误与失败。池莉说,这些心灵的痛楚,也是她自己曾经感到过的,“我一直想把它们体现出来,现在我知道,时候到了。”
在线阅读:http://book.qq.com/s/book/0/5/5886/index.s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是像这样的么?
刚刚推出新作《所以》的著名女作家池莉,近日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来京参加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池莉周身洋溢着知性美,面对从全国赶来的热情读者,她兴致颇高,滔滔不绝地回答读者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由于出版社已事先提醒记者,池莉在京不接受任何媒体的专访,因此在读者见面会后,记者抓紧时间对她进行了现场采访。
��
��新作之新:颠覆了括号的意义
��记:读《所以》,感觉跟您以前的作品有很多不同。
��池:对。我写每部小说希望是完全不同的文本。文字和内容是相配的,比方说我们穿衣服,如果今天穿了件绿衣服,肯定想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小说也一样,一旦选择写某个人物,就考虑用什么样的语言匹配内容,才能表现最完美的文本形式。实际上,我在每部小说中都精心地设计语言、内容和形式,这样出来的东西才不一样。
��《所以》更特别的是,我对自己有个强行要求,一定要用短句,因为我觉得叶紫的性格属于冲动型、神经质型的,有点一根筋,内心会有被压抑的强烈情绪。这种人说话或短或长。但我认可选其短,因为长句子看起来累,跟现在的阅读习惯和生活节奏不匹配。小说原来是40多万字,被我砍掉了一半。而且,我特意用了括号,这是受现在语言习惯的启发,网络语言中有很多符号,发短信也有很多符号,不用很多话,一个符号就能明白高兴还是不高兴。因此我作品中的括号也不是以前的意义,我颠覆了它。
��记:现在很多人写作都是越写越长,因为稿费会高一些,您这个却是越改越短。将来会出40万字的完整版吗?
��池:从40万字砍到20万字,这个让我下了很大决心,因为我砍的都是钱(笑)。如果我写40万字出版社也会给我出,但我不是个物质的人,艺术还是超过一切,钱是小意思了。
��记:小说中叶紫是悲剧命运,她一再跟命运抗衡,却总是面对诸多不顺。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悲剧女性?
��池:在我看来叶紫的结果不是悲剧。从通俗意义上讲,叶紫离婚了,但离婚不是不幸。我觉得现在婚姻的选择对女人来说是一种福气,过去的社会中你如果离婚了就是坏女人,但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了,能离婚是幸运的事情,你就要解放自己。所以叶紫应该感到的是人身自由;而且她依旧在寻找,在故事结尾,叶紫站在黑夜的高楼上,看万家灯火一盏盏熄灭,依旧感到有人在和她对暗号,只是暂时还没对上,她还会继续努力。一个人只要有尊严,只要努力地活着,我就觉得是好事情。
新作主角:我是不写自己的作家
��记:小说中叶紫有原形吗?
��池:原型不是一个,是很多个。我在创作前,会像猎犬一样嗅来嗅去,一旦找到能调动我的灵感,我就会关注,在这个人身上融合很多因素,比如历史的、政治的,再把她用文学的方式虚构提炼出来。所以这个人谁都不是,但也许她的身上以及心灵深处又谁都有。
��记:但作家写作很难摆脱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很难把自己从作品中完全择除。
��池:当然,任何人的写作都与自己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有关,但与她具体生活情节无关。并不是我把自己、母亲和孩子直接写进作品就有关,不直接写进来就没关,这是两回事。有的作家专门写自己,他自己的生活就是他创作的源泉;但我不是,我的生活是不对外的。
��记:但也有人说,您个人生活和叶紫有相似之处,莫非是巧合?
��池:一点也没巧合,那是别人猜的,我是一个不写自己的作家。我是1957年出生的,叶紫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年纪上相差很多。
��记者:婚姻生活呢?
��池:婚姻上也一点都不像,我的婚姻生活很幸福。这二十多年,我的个人生活从没直接见诸于我的文字,我可能是中国最没办法对号入座的作家了。
��
��写作计划:以男性的角度写
��记:现在《所以》对您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有新的创作计划吗?
��池:《所以》是我以女性角度写的。但当你用女人的目光看世界时,你会发现还有一个男人的目光,男女合起来才是立体的,才是真实的现实。所以下一部长篇我会以男性的角度创作,因为我想要表达一个由两性组成的完整世界。
��记:已经开始写了吗?
��池:构思已经成熟了。我写小说构思的过程非常长,短则5年,一般10年左右才动笔。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早就撒下去了,就看哪天阳光雨露合适。有的很快就发芽,有的可能要几天才发芽。
��记者:能透露一下大概内容吗?
��池:内容我肯定不能说。只要我一说,肯定有人抢在我面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而且也用我的名字出版。再等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吧,我估计就能写出来了。
书外生活:不爱热闹 喜欢种地
��记:看您的散文,知道您很喜欢种田,而且在家附近也开辟了一块地。这是怎样一种心态呢?
��池:我天生不习惯社会上热闹的场面,如果有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我会弄得一塌糊涂,回答不出问题。我更习惯阅读、写作、思考,以及一个人出去旅行,剩余的时间我会用来种地。这是一种农民情结,我的父辈、祖父辈都是从土地走出来的,我自己也当过知青。有人喜欢去健身房,我特别不喜欢,健身房是什么,不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锻炼吗,空气又不好,我觉得那种运动出的汗都是虚的。但你在土地上,呼吸着土地的气息出的汗都是真实的,你会有收获,会有爱心,会认识很多问题。
��记:《所以》这个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池:其实这个小说是很复杂的,写到人与社会,与政治,与历史,与家庭等等很多方面的矛盾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反映出社会力量对个人命运支配的强大力量,还是有惨烈的一面。但可能读者从表面读不大出来。
��因为这么多的关系和矛盾,我不想让书名太具体,太具体就限制了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因为”“所以”,是基于已发生的所有现象,因为这个,因为那个,所以我们这么做。至于你说到禅的意味,我觉得可能和我看很多宗教书有关系,但可能作用不是那么直接。人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有点书名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希望读者记住我的书名。
��【记者手记】
��两个女人的不同幸福观
��见到池莉前一天,刚刚见到推出自传《幸福深处》的宋丹丹。有意思的是,在采访中,她们都谈到了婚姻和幸福,而且观点有很大不同。
��在“幸福深处”的宋丹丹看来,婚姻是带给她幸福的关键因素。因此她在与英达分手后,陷入人生最大的低谷,甚至第一次想到死亡;也因此,在遇到第三个丈夫28天后,火速结婚,似乎婚姻这个形式能够给她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池莉则认为一个女人可以选择从一而终,但离婚未必不幸福,“如果你能从婚姻中得到幸福,那么就去获取;如果获取不了幸福,就可以去解除婚姻关系。”她认为,关键是要选择幸福,而不是固定在某种形式中。
��两个女人都人到中年,但对幸福和婚姻体味却大相径庭。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到了罗马,怎么走到的并不是关键。谈到情感和幸福,这本身就是人性之谜,真正解开反而索然无味。惟其如此,人世间的生活才多姿多彩。(记者赵明宇)
还找到的: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4/02/content_5920416.htm
http://www.2688.com/Shop/dProduct.aspx?Pid=718600&Mt=BOOK
http://www.cnr.cn/library/xssj/200703/t20070322_504425594.html
刚刚推出新作《所以》的著名女作家池莉,近日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邀,来京参加了一场读者见面会。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池莉周身洋溢着知性美,面对从全国赶来的热情读者,她兴致颇高,滔滔不绝地回答读者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由于出版社已事先提醒记者,池莉在京不接受任何媒体的专访,因此在读者见面会后,记者抓紧时间对她进行了现场采访。
��
��新作之新:颠覆了括号的意义
��记:读《所以》,感觉跟您以前的作品有很多不同。
��池:对。我写每部小说希望是完全不同的文本。文字和内容是相配的,比方说我们穿衣服,如果今天穿了件绿衣服,肯定想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小说也一样,一旦选择写某个人物,就考虑用什么样的语言匹配内容,才能表现最完美的文本形式。实际上,我在每部小说中都精心地设计语言、内容和形式,这样出来的东西才不一样。
��《所以》更特别的是,我对自己有个强行要求,一定要用短句,因为我觉得叶紫的性格属于冲动型、神经质型的,有点一根筋,内心会有被压抑的强烈情绪。这种人说话或短或长。但我认可选其短,因为长句子看起来累,跟现在的阅读习惯和生活节奏不匹配。小说原来是40多万字,被我砍掉了一半。而且,我特意用了括号,这是受现在语言习惯的启发,网络语言中有很多符号,发短信也有很多符号,不用很多话,一个符号就能明白高兴还是不高兴。因此我作品中的括号也不是以前的意义,我颠覆了它。
��记:现在很多人写作都是越写越长,因为稿费会高一些,您这个却是越改越短。将来会出40万字的完整版吗?
��池:从40万字砍到20万字,这个让我下了很大决心,因为我砍的都是钱(笑)。如果我写40万字出版社也会给我出,但我不是个物质的人,艺术还是超过一切,钱是小意思了。
��记:小说中叶紫是悲剧命运,她一再跟命运抗衡,却总是面对诸多不顺。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悲剧女性?
��池:在我看来叶紫的结果不是悲剧。从通俗意义上讲,叶紫离婚了,但离婚不是不幸。我觉得现在婚姻的选择对女人来说是一种福气,过去的社会中你如果离婚了就是坏女人,但现在的社会不是这样了,能离婚是幸运的事情,你就要解放自己。所以叶紫应该感到的是人身自由;而且她依旧在寻找,在故事结尾,叶紫站在黑夜的高楼上,看万家灯火一盏盏熄灭,依旧感到有人在和她对暗号,只是暂时还没对上,她还会继续努力。一个人只要有尊严,只要努力地活着,我就觉得是好事情。
新作主角:我是不写自己的作家
��记:小说中叶紫有原形吗?
��池:原型不是一个,是很多个。我在创作前,会像猎犬一样嗅来嗅去,一旦找到能调动我的灵感,我就会关注,在这个人身上融合很多因素,比如历史的、政治的,再把她用文学的方式虚构提炼出来。所以这个人谁都不是,但也许她的身上以及心灵深处又谁都有。
��记:但作家写作很难摆脱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很难把自己从作品中完全择除。
��池:当然,任何人的写作都与自己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有关,但与她具体生活情节无关。并不是我把自己、母亲和孩子直接写进作品就有关,不直接写进来就没关,这是两回事。有的作家专门写自己,他自己的生活就是他创作的源泉;但我不是,我的生活是不对外的。
��记:但也有人说,您个人生活和叶紫有相似之处,莫非是巧合?
��池:一点也没巧合,那是别人猜的,我是一个不写自己的作家。我是1957年出生的,叶紫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年纪上相差很多。
��记者:婚姻生活呢?
��池:婚姻上也一点都不像,我的婚姻生活很幸福。这二十多年,我的个人生活从没直接见诸于我的文字,我可能是中国最没办法对号入座的作家了。
��
��写作计划:以男性的角度写
��记:现在《所以》对您来说已经是过去时了,有新的创作计划吗?
��池:《所以》是我以女性角度写的。但当你用女人的目光看世界时,你会发现还有一个男人的目光,男女合起来才是立体的,才是真实的现实。所以下一部长篇我会以男性的角度创作,因为我想要表达一个由两性组成的完整世界。
��记:已经开始写了吗?
��池:构思已经成熟了。我写小说构思的过程非常长,短则5年,一般10年左右才动笔。就像农民种庄稼,种子早就撒下去了,就看哪天阳光雨露合适。有的很快就发芽,有的可能要几天才发芽。
��记者:能透露一下大概内容吗?
��池:内容我肯定不能说。只要我一说,肯定有人抢在我面前把这个故事写出来,而且也用我的名字出版。再等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吧,我估计就能写出来了。
书外生活:不爱热闹 喜欢种地
��记:看您的散文,知道您很喜欢种田,而且在家附近也开辟了一块地。这是怎样一种心态呢?
��池:我天生不习惯社会上热闹的场面,如果有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我会弄得一塌糊涂,回答不出问题。我更习惯阅读、写作、思考,以及一个人出去旅行,剩余的时间我会用来种地。这是一种农民情结,我的父辈、祖父辈都是从土地走出来的,我自己也当过知青。有人喜欢去健身房,我特别不喜欢,健身房是什么,不就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锻炼吗,空气又不好,我觉得那种运动出的汗都是虚的。但你在土地上,呼吸着土地的气息出的汗都是真实的,你会有收获,会有爱心,会认识很多问题。
��记:《所以》这个书名的含义是什么?
��池:其实这个小说是很复杂的,写到人与社会,与政治,与历史,与家庭等等很多方面的矛盾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反映出社会力量对个人命运支配的强大力量,还是有惨烈的一面。但可能读者从表面读不大出来。
��因为这么多的关系和矛盾,我不想让书名太具体,太具体就限制了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因为”“所以”,是基于已发生的所有现象,因为这个,因为那个,所以我们这么做。至于你说到禅的意味,我觉得可能和我看很多宗教书有关系,但可能作用不是那么直接。人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有点书名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希望读者记住我的书名。
��【记者手记】
��两个女人的不同幸福观
��见到池莉前一天,刚刚见到推出自传《幸福深处》的宋丹丹。有意思的是,在采访中,她们都谈到了婚姻和幸福,而且观点有很大不同。
��在“幸福深处”的宋丹丹看来,婚姻是带给她幸福的关键因素。因此她在与英达分手后,陷入人生最大的低谷,甚至第一次想到死亡;也因此,在遇到第三个丈夫28天后,火速结婚,似乎婚姻这个形式能够给她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池莉则认为一个女人可以选择从一而终,但离婚未必不幸福,“如果你能从婚姻中得到幸福,那么就去获取;如果获取不了幸福,就可以去解除婚姻关系。”她认为,关键是要选择幸福,而不是固定在某种形式中。
��两个女人都人到中年,但对幸福和婚姻体味却大相径庭。如同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到了罗马,怎么走到的并不是关键。谈到情感和幸福,这本身就是人性之谜,真正解开反而索然无味。惟其如此,人世间的生活才多姿多彩。(记者赵明宇)
还找到的: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4/02/content_5920416.htm
http://www.2688.com/Shop/dProduct.aspx?Pid=718600&Mt=BOOK
http://www.cnr.cn/library/xssj/200703/t20070322_504425594.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