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喜欢戚夫人胜过吕雉,为什么不给戚姬安排好生路呢

 我来答
百度网友8fa0b7c
推荐于2017-10-08 · TA获得超过1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8万
展开全部
大概是他知道安排了也没用吧,首先吕雉不是个一般的女人,她很有手段,朝臣里有她的势力,甚至她可以从刘邦死对头项羽手上活着回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刘邦大概也知道他死之后根本没人压制得住吕雉,其二,戚夫人只是农夫之女,是刘邦宠妾而已,她所出的儿子一不是嫡子,二戚夫人受宠的时候根本没有拉拢过朝臣,当时一个十五岁还什么都听从周昌建议的皇子也说不上贤能,这种毫无政治敏感的女人还作出怂恿刘邦废太子这种事,完全触碰了吕雉的底线,安排什么后路也没用阿。最后,别人也就算了,戚夫人是谁,是吕雉带着儿子在项羽手下艰难求存的时候陪刘邦花天酒地的人,受宠的时候估计也仗着宠爱给过吕雉难堪,最后还挑拨刘邦废太子,不共戴天的大仇阿,吕雉根本不可能放过她,废太子失败后的刘邦和戚夫人估计心理都有数了,所以才有最后一舞吧。
zhuhouwolong
2012-04-01 · TA获得超过47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2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5.1万
展开全部
第一是因为吕后毕竟是他的第一个妻子就是正妻,因列为皇后。第一点是皇后比戚姬的官位大,如果刘邦为戚姬明确留下生路,即使刘邦死了以后,吕雉也会认为刘邦是在偏心与戚姬,迟早也会想出各种理由杀掉戚姬。这是第一。第二,是因为在西汉后期,吕雉已经基本掌控朝政大权,这个相信你也会知道,刘邦即使全力去留也无能为力,这是比较内在的原因。当然,从表面上是一个意思,其实却并不相同。第一个是延缓吕后持住,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已经不可能留了。他早就清楚吕雉迟早有一天,一定会将戚姬儿子和她杀掉,所以他只能默默叹息,而无能为力了。

迟早是指他死后,他没死的时候吕后绝对不敢。 一旦高祖过世,即使留下遗嘱,按照吕后的性格有几种做法。一是高祖虽说是一回事,但是高祖死后又是另一回事,是他的儿子登基杀个人还不简单? 第二种:高祖死前是这么说了,但是高祖已经死了,遗嘱不会完全有效。 第三种,会说高祖的这份遗书是给人看的,实际上他还留了遗书,借机说假的遗书杀掉戚姬。所以,高祖只能感叹而不能做出防备,带着遗憾过世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iguoping
2012-03-31 · TA获得超过363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2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210万
展开全部
刘如意(前208年—前194年),汉高祖刘邦第三子。他是刘邦和宠妾戚姬所生的儿子。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封代王,九年(公元前198年),徙为赵王。因母有宠,刘邦数欲立为太子,以大臣与吕后反对而罢。刘邦惧吕后谋害,乃以周昌为赵相护卫之。   因为是刘邦宠妾戚姬所生的儿子,从小便刘邦很受宠爱。刘邦几乎想立刘如意立为太子,幸而大臣周昌劝阻才暂时作罢,后吕雉请张良辅佐,为太子出主意,张良为自保,为以后隐世做打算,虽知道刘邦惧怕刘盈儒弱幷受制于吕雉但已觉刘邦时日不多,义无反顾的投入吕后阵营请来"商山四皓“,说是辅佐太子,刘邦见此,才放弃易储。但这件事让吕后深感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便想杀了刘如意。刘邦也知道吕后欲杀刘如意,便封周昌为赵王相,命他保护刘如意。   前195年,刘邦驾崩,享年62岁。吕后的儿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吕后扣留周昌,召刘如意入京,刘盈怕吕后把刘如意杀掉,便亲自迎接刘如意,且跟刘如意形影不离,极力保护刘如意。吕后数次欲杀刘如意,但每次都被刘盈阻止。   前194年十二月,吕后趁刘盈出外打猎,刘如意单独在寝宫时,找机会将其毒死,时年十五岁。谥为隐王,其母戚夫人也遭惨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37316ba55
2012-03-31 · TA获得超过46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2.7万
展开全部
毕竟吕后是他的正妻,再者说刘邦很了解吕后。况且刘邦也不知道他死后会发生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e438269
2012-03-31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万
展开全部
他安排了,比如废掉太子让戚姬的儿子上位,但是没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