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压岁钱
如果说小时候过年最期待哪个环节,可能大多数人会说:发压岁钱。
在孩子的心目中,如果给各个过年必备的项目排序的话,“发压岁钱”应该是毫无疑问的无冕之王,这意味着自己的“小金库”又累积了一笔。
时代更迭,但总有一些东西稳定不变。
发压岁信备钱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额越来越大。但不论如何,大人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意也像发压岁钱的习俗一样,从未改变。
放鞭炮
临近年关,窗外面总会时不时响起孩子放鞭炮的声音,晚上也时不时会见到小孩子点烟花的场景。越接近大年三十,这样的声音和场景会越多,到大年三十会到达峰值,然后随着新年过去而慢慢减少。
小孩子对烟花爆竹这类漂亮绚烂的滑悉毁东西,总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如果说拿压岁钱是他们心中的第一位的话,那么放鞭炮和烟花绝对能排在第二位。鞭炮噼里啪啦作响,烟花带着绚烂的火光在空中绽放。这应该是每个孩子心中最美的画面了。
但由于现在楼房居多,在城区燃放烟花爆竹,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并且空气和噪音污染也日益严重,很多地区已经严禁燃放烟花爆竹。记忆中过年最美的画面,现在或许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守岁”这一习俗,来历已久,传承了几百上千年,就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家里点着灯度过。相传,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灯光、火光,除夕夜通宵点燃灯光、旺火、放鞭炮,可以把这些对人们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吓跑。
时至今日,点灯守岁的习俗也依然保留了下来。但各地点灯时间可能各有不一样,有些地方是点一只蜡烛到天亮,中间蜡烛不陆烂能熄灭,所以家里还要有专门的守夜人守着。有些地方是只开灯到天亮,甚至都不到天亮,只开中间0点到1点这1个小时,表示一下。
但不管时间长短,都是在守岁,也都是在为来年的运势祈福。吃年夜饭
对中国人来说,“团圆”是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团圆”的奥义在于“吃饭”。民以食为天,过年则将这句话诠释到淋漓尽致。一年到头,可能就是在过年这天吃得最好,饭桌上基本是应有尽有,饭桌下也准备了各色水果零食供不应求。
曾有人戏称:过年胖三斤。“三斤”当然只是虚指,很可能不止“三斤”。但不论怎样,“年夜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没有“年夜饭”的春节。
“一夜连双岁滑颤饥,五更分两天”这是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其实我个人在成年以后是不大喜欢纯洁的。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过一次春节太繁琐了。
我是一个在外打拼的“工作人”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每每到了春节来临的时候,乖都觉得异常难受。
首先是父母,不停催我回家的电话。再者就是排也排不上“春运”的车票。我都不知道我有几次是除夕的前一天才赶到家里。小的时候这么令我期盼的一个节日,现在却是最令我有压力感的一个日子。
在我的家乡,相比于城市来说,除夕的那一天还算是比较热闹的。早上和父亲贴好了春联,母亲打理着供奉祖先的事宜,到了傍晚时分,我和父亲就要出门带上几捆“纸钱”还有两个“二踢脚”向西南方向走去,到了一个路口以后,将纸钱燃尽,然后点燃“二踢脚”意在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了。这种看起来有些封建的行动,洞陵是我们那里的风俗,小时候作为小孩子,我并不参与,可是长大了以后,作为家中的长子,将来“供奉”这种事情是要我接手的,父亲就带着我提前出去让先祖们“认认脸”。虽然我知道这只是“封建迷信的一种活”但是,每次和父亲出去的事,都会感觉背后有丝丝凉意,今我毛骨悚然,更何况是天意擦黑,我们就出来“迎神”回去的时候自然是黑天,脚踩在雪地上“嘎吱嘎吱”地响,一路上心都在提着。
到了晚上,也就是我们所说“发纸”。先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然后再试点燃各式烟,每家每户就像在竞赛一班,那烟花放的“争奇斗艳”烟花着实是好看,但是你在抬头看它的时候,稍有不幸,燃尽的烟花碎片就会落入眼睛里。这还不算是折磨人的,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就是燃放完烟花爆竹以后,空气中弥漫的那股火药的味道,真的信返是呛坏人了。接下来就是进屋吃“年夜饭了”。我是一个不太爱吃夜宵的人。这顿年夜饭,端上桌的时候,基本上是晚上的十点以后了,根本就没有胃口去吃什么东西,然后饺子里面还会放上硬币,稍有不慎,你的牙可能就会陷入到一个很危险的境地。
我想在过春节的这天夜里,我们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吧?。或许是长大以后的我,对于春节不是那么太喜欢,所以说没有那么多的感触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