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通常要干什么?

春节需要干什么,不是春节前???... 春节需要干什么,不是春节前??? 展开
 我来答
资深锦衣卫
高粉答主

2019-08-17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万
展开全部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

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

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扩展资料:

春节名字的由来:

现在农历的“正月一日”,历史上称为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岁日、新正、新元、元旦等等;而现在过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概念,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政府创造的。

“春节”这一概念是在民国时期逐渐被提起。民国时期,公历被引进,而农历成为了进行农事的标准。1914年民国政府在内务部呈文中提到“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故,春节这一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公历,但用“民国”纪年,1月1日为公历岁首;1914年起把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作“春节”,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易书科技
2019-07-30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易书科技
易书科技是一家以内容制作、内容创意、内容运营为核心的多领域融合型发展的企业。本着内容精品化及跨界融合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出版(纸质、数字、音频、课程等载体)、影视IP、二维动画、视频等业务。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民俗二三事

详情
  • 官方电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运0522

2022-02-06 · TA获得超过48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21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36.1万
展开全部

春节通常要干什么


 

春节

一、    首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下春节的来历吧

 


 

2022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这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别的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如今过年的风俗!

 

年兽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年”字书把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24节气中的“立春”


 

万物复苏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称之为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延续到现在。

 

历史悠久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23或24的祭灶,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多种庆祝方式,这些方式大多以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热闹

二、    过春节前需要准备什么呢?

俗话说的好,过了腊八就是年!年味逐渐变浓,让我们来看看春节前都有什么习俗吧!



 

总结

 

腊月习俗

腊月习俗

  •  腊月23: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神上天”之日。每到这天,各家各户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灶神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给灶神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寄托着大家辞旧迎新、辟邪除灾的美好心愿!

 

 

  • 腊月24:扫房子

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  腊月25:做豆腐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前吃豆腐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 腊月26:炖大肉

之前穷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所以这天,也是办年货的日子。在各地乡村,这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


 

 

 

 

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26这天期盼的。即使到了现在,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在腊月26置办点猪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  腊月27:赶大集

这天,家家户户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27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如鞭、春联、香烛、烧纸、赠送小孩子的礼品、女孩子的头花饰物等。

 

 

  • 腊月28:把面发

腊月28指中国农历年12月(又称"腊月")28的俗称、中国春节传统节日之一。 腊月28的中国民谣有"腊月28,把面发"、"腊月28,打糕蒸馍贴花花"。中国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28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各家各户要准备主食过年。

 

 


 

 

 

  • 腊月29:蒸馒头

民谣还称“29 ,蒸馒头”。29发面,29就要蒸馒头了。这个蒸馒头在过去来说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而是要精心准备、认真用心,因为做的馒头是要跟相亲邻居交换,因此,一定要做得五味俱全,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地有讲究。

 

 

相信大家小时候肯定对馒头上涂红点很好奇吧,其实也是为了祈福的意思。

 

 


 

 

在蒸好的馒头上面要点上五个红点,以示鸿运当头。点红点就是先把一小块儿红纸蘸上点儿水,再将五根高粱秸秆儿捆在一块,然后蘸上被水浸湿了的红纸,点到即将成熟的馒头上面。

 

  •  大年三十:除夕夜!

除夕,中国传统节日。指腊月三十日(小月为29日),是一年的末尾一日,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这天有许多古老的民俗,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守岁等。

 


 

让我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1、贴春联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2、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的传统,大年三十这天一定要吃饺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早起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一元钱的饺子,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3、点灯笼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都要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不能关灯,这意味着益寿延年!


 

 

4、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日,也是合家团圆的一日。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5、看春晚

全家团圆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的春晚,春晚已经逐渐成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都坐在电视前收看春晚,这喜乐融融的氛围可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


 

6、放爆竹

当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历代的诗人墨客总是以最美好的诗句,赞颂新年的来临。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中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7、守岁

年三十守岁的习俗也是很久就留下来的,一是晚上全家都要说一些吉利的话,不要说一些晦气的话,然后是要在凌晨12点后入眠,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三、    如何度过这个快乐的春节?

 

总结


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下从初一到初七的春节习俗吧!

 

  • 初一: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

 

吃饺子或汤圆:大年初一早上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饺子,南方人的习俗是吃汤圆。吃饺子的寓意是一年交好运。汤圆又叫元宝,吃汤圆就是得了元宝。


 

 

 

 

 

 

 

拜年:大年初一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现在拜年多为到亲朋好友家里祝贺新春。


 

 

给压岁钱: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会给孩子一些压岁钱,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也称为“守岁"、“压岁"。


 

  • l  初贰:回娘家、“姑爷节”

这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天拍张全家福。


 

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回娘家并不只是在大年初贰,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在中国陕西、河南等一些地方,甚至有六月六回娘家的习俗,是与收麦打场的季节相关,俗谣云:“收了麦,打罢场,谁家的闺女不看娘。

 

 

  • l  大年初三:小年朝

据说正月初三称小年朝,是仅次于大年初一的天庆节。

1.    不拜年

大年初三不拜年,要待在家里,好好休息。防止发生争执或者口角是非。大年初三,旧习还称为“饿鬼日”,不能外出。现在看来,根本没有什么道理,已经破除


2.早入睡

大年初三不要点灯,早入睡。传说,大年初三是“老鼠娶亲”的大好日子,主要是让老鼠们举行婚礼。现在看来,因为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贰期间大伙大多都守夜劳累,所以到了初三这天便可以安睡迟起。

3.不杀猪

正月初三,被称为“猪日”。民俗一日为鸡,贰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是说初一为鸡日,初贰为狗日,初三就到了猪日。


4、扫卫生

在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一、初贰不扫地,不倒垃圾,寓意钱财满满。

但是,打扫卫生还有讲究,要从外往里扫,寓意钱财往家里扫,预示招财进宝!


5、烧门神纸

过去的人们到了大年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经营生意了。

 

  • l  大年初四:接灶神

大年初四,农历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民间迎神的日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下饭的日子。 大年初四这天全家在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形成的大杂烩,打扫年货;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这也是中国民俗中说的"扔穷"。

 

在有些地区,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区,由于近代历史的原因,有初四过太岁的习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l  大年初五:迎财神

 

中国民间有正月初五拜财神和财神爷巡游民间送福送财的习俗。

 

 

 


 

 

 

 

  • l  大年初六:送穷鬼

 


 

"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到门外。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l  大年初七:人胜日

据古代民间的传说,女娲造人之初,从正月前六天起,分别造了鸡、狗、羊、猪、牛、马,而正月初七造出了人,故此每年的正月初七就被认定为“人的节日”。

 

在汉朝时期,古人格外重视人日节,还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裁出人的模样,贴在自己头发上或者窗户上)。


 

 

后来到了魏晋时期,皇帝还会在人日节当天,赏赐忠臣“人胜”,或率领群臣登高设宴。

 

四、春节当然少不了吃喝玩乐呀!

春节期间也有多种项目供人们参加、玩耍!

 

l  烤盛火:关于烤盛火,甘坊民间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天上财神爷垂怜凡间穷人,每年除夕之夜,都要大开天门,向人间抛洒金银财宝,但有个规定,只有等卯时一到才能开门去捡;人们为了不错过时辰,家家户户都在厅堂里架起柴垛烤盛火御寒,等待那拾金捡银的时刻。起初人们每年都挺守规矩,后来有些贪心之人卯时还没到就打开大门冲了出去,财神爷一气之下从此便关了天门。虽然人们再也捡不到了金银财宝,大年三十烤盛火守岁的习俗却代代相传了下来。

 


 



过年期间,家里摆上几张桌子,一家人好不热闹啊!

 

l  打牌:既方便携带,又容易调动气氛。这已经是不少家庭的必备项目啦!


 

l  舞狮子:舞狮,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

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扮成狗或者其他瑞兽的样子,作出形态动作,以图喜庆与吉祥。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多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

 

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日子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五、    总结:


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各位同学,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心有所虎虎年忘烦虎劲十足如虎添亿虎年快乐虎气冲天生龙活虎虎年大吉金虎进宝玉虎送财虎灵虎气福虎临门爱老虎油大虎大贵虎星高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北大荒知青十一
高能答主

2022-02-06 · 偶尔动个情,但记得要醒
北大荒知青十一
采纳数:230 获赞数:28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小时候,总是盼着赶快过年,盼望着那个房间里堆满年货的日子,盼望着压岁钱塞满口袋的日子,也盼望着那个被各种习俗占据的日子。是的,无论哪里的春节好像都是固定的模式一样,这一天干什么,那一天做什么,年复一年好像都如此,而在我们这边春节需要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等,还有些地方会有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而这这就是春节。

那么春节都有哪些习俗,通常要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祭灶神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祭灶这一民俗活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最开始的时候祭灶的日子并不是在小年日。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传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除夕,这几天都是灶神回宫的日子。除夕当天,则要重新请灶神下降,百姓都会先贴上灶王爷的神像然后再开始准备除夕的年夜饭。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3.祭灶

地方习俗:江苏苏州乡贤宋朝诗人范成大有《祭灶词》传世,生动描写了宋时苏州人家送灶的习俗,其诗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少留恋,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争斗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据老苏州人回忆,送灶最重要的除了“糖元宝”外,还有另外一些供品,如灶神纸马、灶帘、灶锭等。

年末廿五

4.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5.接玉皇

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6.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7.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年末廿六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故此称为“年肉”。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窝头与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年末廿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

年末廿八

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挥春),迎接新年。


8.除旧迎新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圆饭、守岁等习俗,经久不息。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9.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10.祭祖

祭祖的形式各有不同,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11.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春联:即对联,亦名“门对”、“联对”、“桃符”等。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吊钱:贴吊钱的历史由来已久,因名称中带有“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倒“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倒"福"字。春节贴倒"福"字,取其谐音“福到了”,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横批:横批是指同对联相配的横幅,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12.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13.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14.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15.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


16.挂年画

年画起源于门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蔷薇谈学术

2022-02-03 · 认真答题认真生活认真做自己
蔷薇谈学术
采纳数:82 获赞数:20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众所周知,春节是我国千年以来一直继承至今的习俗。将时间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在每一年丰收年岁之末,新的一年开始之前,祭拜天地,感谢祖辈的保佑,祈年纳福。时至今日,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春节早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节日,而从腊月到正月十五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能做的事情很多。

1、扫尘

在腊月24左右的日子里,我们都会扫尘。扫尘即是打扫房间,寓意着除尘(陈),为新的一年祈福,驱灾辟邪。同时也为我们几年后亲戚朋友们拜年做准备,毕竟谁都不想在亲戚拜年的时候,给对方落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还记得前几天北方下了一阵大雪,这一场大雪可谓是为了春节特意下的。白雪皑皑的小区里,村子里,人们在辛勤地扫着雪,扫雪的同时贴上了对联和福字,碰面的同时互道一声过年好。在寒冷的冬季,因为热闹的过年气息和温暖的人心,一切都显得不再那样寒冷。

春节扫雪,邻里颇有一股年味

2、年夜饭,晚会和鞭炮齐鸣

除夕当天,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在那一刻我们享受的不是美味的年夜饭,而是来之不易的团圆气息,享受着加的温暖。

虽然晚会并非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但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春晚早就成为我们除夕当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记得小时候,看着赵本山等人的小品,欢声笑语伴随着窗外的鞭炮齐鸣,这个时候年味算是达到了顶峰。

年夜饭

3、拜年

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穿着崭新的衣服和弟弟妹妹们一起挨家挨户得拜年,因为这是我们一年以来为数不多相聚一堂的机会,所以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

拜年

在拜年结束之后年味渐渐就消散了,接下来就是回娘家、拜访一些离家较远的亲戚了。

春节结束了,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万象始更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