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利归因理论的基本要点 有哪些
展开全部
凯利的归因理论--协变分析理论
凯利(Kelley,1967)对于归因研究的重要贡献就是协变分析模型。
协变是指多个事件之间同时出现的现象,如果两件事情总是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就是高协变性,如果只是偶尔同时出现则是低协变性。例如,每次我穿皮大衣时,小狗都会打喷嚏,这就是高协变性,而如果它只是有时在我穿皮衣时才打喷嚏,这就是低协变性。我们想要了解某个结果出现的原因,就应该考察结果与各种可能的原因之间的协变性,将结果归因于协变性最高的原因。例如,如果小狗打喷嚏和我穿皮衣之间的协变性很高,就可以推测它打喷嚏是因为对皮衣过敏。
凯利认为,人们在进行协变信息评估时,会考虑与行为相关的三种因素即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特异性指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方式做出反应;一贯性指在其他情境、其他时候行动者的这种行为是否发生;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三种因素以及如何根据三种因素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例如,小裕在遇到菲菲时没和菲菲打招呼。在这个事件中,特异性是指小裕是否今天跟所有人都不打招呼?如果是则为低特异性,如果不是则为高特异性;一贯性指小裕在遇到菲菲时是否总是不招呼?如果是则为高一贯性,否则为低一贯性;一致性指是否今天所有遇见菲菲的人都不跟她打招呼?如果是则为高一致性,如果不是则为低一致性。
凯利认为,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基础,三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能为归因提供特定的信息。例如,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小裕从来不跟菲菲招呼(高一贯性),其他人也都不和她招呼(高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事情的原因在于菲菲,比如,她可能总是板着脸,或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让人感到难以接近,所以别人不敢和她打招呼。
如果今天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并且小裕以前遇见菲菲时打招呼(低一贯性),而今天所有遇见菲菲的人都不跟她招呼(高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事情的原因在于菲菲,她可能做错了什么事情得罪了大家,所以大家不愿意理睬她。
如果小裕今天只是不跟菲菲招呼而和其他人都招呼(高特异性),小裕遇见菲菲时从来不打招呼(高一贯性),而且今天只有小裕不和菲菲打招呼,其他所有人都跟她打招呼(低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小裕和菲菲之间可能有宿怨,所以他不理睬她。
如果今天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小裕以往都会和菲菲招呼(低一贯性),今天其他人遇见菲菲时都打招呼(低一致性),那么,事情的原因可能在于小裕,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适,没精打采也就顾不上和菲菲打招呼。
凯利的协变模型描述了一种理性的归因程序,他将每个人都比喻成一个朴素的科学家,会以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从资料中得出结论的同样方式来进行因果推断。尽管凯利的这一假设得到了很多实验的支持,但它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模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到关于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三个方面的所有信息。例如,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人先前的行为特点,于是无法得到关于一贯性的信息,我们也可能不知道其他人在同样情境下的行为,于是又丧失了关于一致性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凯利的理论就不适用。退一步来讲,即使完全具备了三方面的信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并不完全按照协变分析的方式进行原因的分析。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是,人们对一贯性的偏爱超过了特异性,而一致性用得最少。例如,你遇见一个熟人,和他打招呼,可他却不理你,这时你的第一反映往往是“这人今天怎么了?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呀!”而不是“他对别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单单不理睬我?”更不是“别的人也像他一样不理睬我吗?”──前者就是一贯性信息,而后两者则分别是特异性信息和一致性信息。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只要有机会,人们就运用关于行为者的额外信息(如个性)或行为的情境方面的信息(如情境的限制),而不是用协变模型所涉及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为了图省事而直接对行为给出最简单的一个解释,而不是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严密、客观的推理。
总之,协变模型描述了进行推理的一种理想的方法、一种严密的程序,人们在实际进行因果推理时并不一定完全与它相吻合。同时,对协变模型的运用也会受到个体能力的影响,并非所有时候协变模型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凯利(Kelley,1967)对于归因研究的重要贡献就是协变分析模型。
协变是指多个事件之间同时出现的现象,如果两件事情总是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就是高协变性,如果只是偶尔同时出现则是低协变性。例如,每次我穿皮大衣时,小狗都会打喷嚏,这就是高协变性,而如果它只是有时在我穿皮衣时才打喷嚏,这就是低协变性。我们想要了解某个结果出现的原因,就应该考察结果与各种可能的原因之间的协变性,将结果归因于协变性最高的原因。例如,如果小狗打喷嚏和我穿皮衣之间的协变性很高,就可以推测它打喷嚏是因为对皮衣过敏。
凯利认为,人们在进行协变信息评估时,会考虑与行为相关的三种因素即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特异性指行动者对其他对象是否以同样方式做出反应;一贯性指在其他情境、其他时候行动者的这种行为是否发生;一致性指该行动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我们可以以一个例子来解释这三种因素以及如何根据三种因素对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
例如,小裕在遇到菲菲时没和菲菲打招呼。在这个事件中,特异性是指小裕是否今天跟所有人都不打招呼?如果是则为低特异性,如果不是则为高特异性;一贯性指小裕在遇到菲菲时是否总是不招呼?如果是则为高一贯性,否则为低一贯性;一致性指是否今天所有遇见菲菲的人都不跟她打招呼?如果是则为高一致性,如果不是则为低一致性。
凯利认为,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是人们进行归因的基础,三种因素的不同组合能为归因提供特定的信息。例如,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小裕从来不跟菲菲招呼(高一贯性),其他人也都不和她招呼(高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事情的原因在于菲菲,比如,她可能总是板着脸,或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让人感到难以接近,所以别人不敢和她打招呼。
如果今天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并且小裕以前遇见菲菲时打招呼(低一贯性),而今天所有遇见菲菲的人都不跟她招呼(高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测,事情的原因在于菲菲,她可能做错了什么事情得罪了大家,所以大家不愿意理睬她。
如果小裕今天只是不跟菲菲招呼而和其他人都招呼(高特异性),小裕遇见菲菲时从来不打招呼(高一贯性),而且今天只有小裕不和菲菲打招呼,其他所有人都跟她打招呼(低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小裕和菲菲之间可能有宿怨,所以他不理睬她。
如果今天小裕和其他人都招呼只是不理睬菲菲(高特异性),小裕以往都会和菲菲招呼(低一贯性),今天其他人遇见菲菲时都打招呼(低一致性),那么,事情的原因可能在于小裕,他可能今天心情不好,或者身体不适,没精打采也就顾不上和菲菲打招呼。
凯利的协变模型描述了一种理性的归因程序,他将每个人都比喻成一个朴素的科学家,会以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从资料中得出结论的同样方式来进行因果推断。尽管凯利的这一假设得到了很多实验的支持,但它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模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得到关于特异性、一致性、一贯性三个方面的所有信息。例如,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人先前的行为特点,于是无法得到关于一贯性的信息,我们也可能不知道其他人在同样情境下的行为,于是又丧失了关于一致性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凯利的理论就不适用。退一步来讲,即使完全具备了三方面的信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并不完全按照协变分析的方式进行原因的分析。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是,人们对一贯性的偏爱超过了特异性,而一致性用得最少。例如,你遇见一个熟人,和他打招呼,可他却不理你,这时你的第一反映往往是“这人今天怎么了?他以前不是这样的呀!”而不是“他对别人也是这样吗?为什么单单不理睬我?”更不是“别的人也像他一样不理睬我吗?”──前者就是一贯性信息,而后两者则分别是特异性信息和一致性信息。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只要有机会,人们就运用关于行为者的额外信息(如个性)或行为的情境方面的信息(如情境的限制),而不是用协变模型所涉及的信息。也就是说,人们可能为了图省事而直接对行为给出最简单的一个解释,而不是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严密、客观的推理。
总之,协变模型描述了进行推理的一种理想的方法、一种严密的程序,人们在实际进行因果推理时并不一定完全与它相吻合。同时,对协变模型的运用也会受到个体能力的影响,并非所有时候协变模型得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