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沐,浴,盥和洗有什么区别?
主要有以下区别:“沐”指的是洗头发,“浴”指的是洗澡洗身、全身浸泡于水中,“盥”指的是浇水洗手、泛指洗,“洗”指用水去掉污垢,古时称泡脚为洗。
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一、沐(mù)
释义:1. 洗头发:~浴。栉风~雨(喻辛苦奔波,饱经风雨)。
2. 润泽,或受润泽:~恩。
3. 古代官员休假:~日。休~。
4. 整治:助之~椁。(帮助其整治棺材)
5. 米汁。
6. 姓。
二、浴(yù)
释义:1.洗身,洗澡。
2.沉浸;浸染。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
3.特指浸洗蚕子。
4.鸟飞忽上忽下貌。
三、盥(guàn)
释义:1. 浇水洗手,泛指洗:~洗。~漱。
2. 洗手器皿。
四、洗(xǐ,xiǎn)
释义: 1. 用水去掉污垢:~脸。~涮。~涤。~澡。~心革面(喻彻底悔改)。
2. 清除干净:清~。
3. 像水洗一样抢光,杀光:~劫。
4. 昭雪冤枉:~雪。~冤。
5. 照相的显影定影:冲~。~印。
6. 玩牌时把牌搀和整理:~牌。
7. 基督教接受个人入教时的仪式:受~。~礼。
8. 盛水洗笔的器皿:笔~。
9. 把磁带上的录音或录像去掉。
10.读作xiǎn,同“冼”。
扩展资料
沐、浴、盥、洗的的字形演变
一、沐
木,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树木。沐,甲骨文(木,树)(水,雨水),表示雨洒树叶。造字本义:动词,雨洒树叶。金文、篆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的混合结构写成左右结构。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三点水”。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二、浴
浴,甲骨文(身上溅着水花的“人”)(皿,水盆),像一个人站在洗澡盆里洗澡。有的甲骨文加“止”(脚),表示整个人站在水盆里。有的甲骨文将“人”写成“倒人”,表示洗头。金文(水)(山谷),表示在山谷溪涧洗澡。造字本义:动词,洗澡。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三、盥
盥,甲骨文(朝下的手)(皿,盛器),像一只手伸进水盆洗手。有的甲骨文在手的周围加“水”,明确“洗手”的含义。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表示两只手在水盆里抱水搓洗。
造字本义:动词,在盆子里洗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将篆文字形中的“皿”写成,篆文字形中的手形被淡化。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泡脚为“洗”。
四、洗
先,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甲骨文对“人之止”的倒写,表示脚趾、脚板。洗,简体甲骨文(止,即“趾”,借代人的脚)(两点水,水花),表示洒水濯足。繁体甲骨文加带提手的浅底水桶,强调在居所用水桶濯足。有的繁体甲骨文用“皿”(水盆)代替桶形的,用“人之止”代替“止”,表示将脚浸泡在水盆里,净化双脚,放松神经。有的甲骨文省去“皿”(泡脚盆),并且误将上“人”下“止”的字形倒写成了上“止”下“人”的“先”。
篆文将甲骨文字形的混合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四点写成“水”,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写成。造字本义:动词,把脚放在水盆里泡净。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水”写成“三点水”,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古人称浸身为“浴”,洗头为“沐”,冲水为“澡”,洗手为“盥”, 泡脚为“洗”。
区别:沐指洗头发;润泽或受润泽;古代官员休假;整治;米汁;姓。浴指洗澡、沐浴。盥指舂米用的器具、洗涤等意思。洗指清除干净。
1、【沐】
沐是一个汉字,读作mù。指洗头发;润泽或受润泽;古代官员休假;整治;米汁;姓。语出《诗·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2【浴】
浴是一个汉字,读作yù。中国汉字,多理解为洗澡、沐浴。
《说文解字》里说:“浴,洒(xǐ)身也”,“洒(xǐ)身”就是用水清洗身体。
3、【盥】
盥是一个汉字,读音是guàn,有舂米用的器具、洗涤等意思。出自《南史·谢裕传》附谢述――述尽心视汤药,饮食心尝而后进,衣不解带不盥栉者累旬。
4、【洗】
洗是一个汉字,读作xǐ,本意是指用水洗脚,引申义是用水去掉污垢,也指清除干净。该文字在《论衡·讥日》和《汉书·黥布传》等文献均有记载。
扩展资料
1、【沐】
部首:氵部外笔画:4总笔画:7
五笔86:ISY
五笔98:ISY
仓颉:ED
笔顺编号:4411234 四角号码:34190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C90
郑码:VFVV,U:6C90,GBK:E3E5
笔画数:7,部首:氵,笔顺编号:4411234
篆体:沐
古籍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莫卜切,音木。《说文》濯发也。《诗·衞风》岂无膏沐。《周礼·天官》宫人共王之沐浴。《疏》沐用潘,浴用汤。
又《汉官仪》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
又润泽之意。《後汉·明帝纪》冬无宿雪,春不燠沐。《注》沐,润泽也。言无暄润之气。
又治也。《礼·檀弓》夫子助之沐椁。
又溟沐,细密之雨也。《扬子·太𤣥经》密雨溟沐。
又姓。汉有陈郡太守沐宠。
2、【浴】
简体部首:氵,部外笔画:7,总笔画:10
繁体部首:水
拼音:yù 注音:ㄩˋ
五笔86:IWWK
五笔98:IWWK
仓颉:ECOR
郑码:vooj
笔顺编号:4413434251 四角号码:38168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6D74
古籍解释
《唐韵》余蜀切《集韵》《韵会》兪玉切,𠀤音欲。《说文》洒身也。《周礼·天官》宫人共王之沐浴。《注》浴用汤。
又借为洁治意。《礼·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又《夏小正》十月黑鸟浴。黑鸟,乌也。浴谓乍上乍下也。
又水名。《山海经》泰冒之山,浴水出焉。
又阴山,浊浴水出焉。
又幽都之山,浴水出焉。
又《韵补》叶欲屑切,音悦。《苏轼·月砚铭》其受水者哉生明,而运墨者旁死魄。忽𤣥云之霮䨴,观玉兔之沐浴。 《集韵》或作𣴲。
3【盥】
部首:皿,部外笔画:11,总笔画:16
拼音:guàn 注音:ㄍㄨㄢˋ
五笔86:QGIL
五笔98:EILF
仓颉:HXBT
郑码:nbkl
笔顺编号:3211253451125221 四角号码:771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76E5
古籍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古玩切,音贯。《说文》澡手也。《增韵》以盤水沃洗曰盥。《易·观卦》盥而不荐。《注》盥,将祭而洁手也。《左传·僖二十三年》奉匜沃盥。《礼·乡饮》《酒义》盥洗扬觯。《魏书·武帝纪》临祭就洗,以手拟水而不盥。
又《集韵》灌祭也。或作灌。《正韵》通作祼果。
又《广韵》古满切《集韵》《韵会》《正韵》古缓切,𠀤贯上声。义同.《说文》从臼水临皿。《正字通》澡涤者两手掬水。象形。
4、【洗】
简体部首:氵,部外笔画:6,总笔画:9
繁体部首:水
拼音:xǐ xiǎn 注音:ㄒㄧˇ ㄒㄧㄢˇ
五笔86:ITFQ
五笔98:ITFQ
仓颉:EHGU
郑码:vmrd
笔顺编号:441312135 四角号码:341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6D17
古籍解释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蘇典切,音铣。《说文》洒足也。《史记·高祖纪》使两女子洗足。
又洁也。《书·酒诰》自洗腆致用酒。
又姑洗,律名。《周语》姑洗所以修百物,考神纳賔。《白虎通·五行论》洗者,鲜也。
又姑洗,钟名。见《左传·定四年》。
又洗马,官名。
又姓。
又《广韵》《集韵》《韵会》先礼切《正韵》想礼切,音姺。与洒同。涤也。《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又承水器也。《仪礼·士冠礼》设洗于东荣。
又石名。《山海经》华山之首曰钱来之山,其下多洗石。
又洗手,花名。《枫窻小牍》鸡冠花,汴人谓之洗手花。
考证:〔《史记·高帝纪》使两女子洗。〕 谨照原文高帝改高祖。洗字下增足字。
举例:
①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列传》) 译文:刚洗过头的人,戴帽子时一定会弹一弹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穿衣服时一定会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尘。(振,抖,抖动。)
②至汤寺,浴于汤池。(《游黄山记》) 译文:到达汤寺,在汤池温泉中洗了个澡。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侍坐》) 译文:一起到沂水边洗澡,到舞雩台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沂,沂水;风,乘凉,吹风)
④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盥.栉,走马抵门。(《报刘一丈书》) 译文:晚上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盥,本义是洗手,此处也指洗脸;栉,梳头。)
⑤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回到旅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女仆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灌,通“盥”,洗手;沃盥,浇水洗手;支,通“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