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爱上学习,积极做家庭作业?
展开全部
我也在寻找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以下是一些找到的资料,希望对我们有帮助。希望采纳
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如果父母就是喜欢玩不喜欢学习的话,孩子没有好的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啊,这句话说的很对。
检讨一下你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不是孩子学习的时候,在那里看电视,或者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就很慢,拖拉,并且不用心。
小孩子贪玩是天性,规矩规矩学习其实是违逆性格的
考虑的是应该把学习和乐趣相结合,所谓快乐学习就是
要注意软硬兼施,既要灌输你的要求观点,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也有适当妥协,随小孩子性子人性玩耍一下
告诉他学习的时候就要专心,学习完了可以专心的玩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般的情况下,通过奖励和惩罚
(注意:绝不是体罚,“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反复几次,一个好的习惯就可形成了。 二、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还可以跟孩子讲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使他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帮助孩子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有浓郁学习兴趣的儿童能自觉学习,由学习兴趣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的动力。
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气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应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
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
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长、教师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添加评论
nk0224 | 2010-03-16 21:06:19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在家长身上。出现了孩子为家长学的现象,于是做作业缺乏主动性,没家长监督,孩子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孩子没有尝到学习的欢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家长把对孩子的爱狭隘化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比别人的孩子强,结果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成天要管他,而不是平等的对待他。家长承担了本应孩子自身承担的责任,孩子是在为家长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应该把责任还给孩子。
首先要做好亲子沟通的工作,其次还通过其他方面加以改进,如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通过切身体验来增强独立自控意识,或改变原有的熟悉环境等
功夫在诗外,不要头痛治头、脚疼按脚。通过其它方面的活动可以调整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这对学习诗是很有帮助的。
好多家长都头疼孩子不听话,
事实上这都是家长“产品开发的”的结果==刀子嘴,豆腐心;
孩子总是斗争、失败、再斗争,最后胜利;家长却是斗争、斗争、再斗争,最后失败。是因为家长太爱孩子了,可又太不会爱了!
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刀子嘴,豆腐心”,不能要,“豆腐嘴,豆腐心”,更不能要,尤其是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多少家长在饭桌上为了孩子而大伤脑筋,苦口婆心,几乎是三十六计都使尽了,却一筹莫展!事实上,吃饭就是吃饭,不能任孩子任性。
家长应该“豆腐嘴,刀子心”: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遵循一个原则,也就是态度要平静,原则要坚持,高压线,不能碰就是不能碰。态度平静,是要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教育孩子,才不至于情绪失控,让刀子嘴伤了孩子的自尊。理智的时候,家长才能让自己保持豆腐嘴,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若家长让孩子气得半死,恨不得揍一顿解气,则最好走开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在“豆腐嘴”的前提下,原则就一定要坚持,直到孩子意识到没有希望,是禁区为止,此为“刀子心”。
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从孩子小的时候便让她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只要你坚持原则的时候坚持了,让孩子明白,好比雷池,是越不得的,而且,还要告诉她,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当然,家长认为的雷池也不能太多,规矩太多,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其实教育并不排斥惩罚,对于该惩罚的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关键是把握豆腐嘴,刀子心的尺度。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同样一个道理,用什么方式表达,结果可能大不一样。越来越多 的家长意识到“拳头教育”太简单,因简单而无效,甚至有反作用;“口水教育”太空泛,因空泛而乏力,日渐无效。其实教育孩子重在引导!
首先家长应该调整心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那样。孩子生活在巨人世界里,内心非常脆弱。在具体操作上,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么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既给孩子面子,也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
原则之一: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信任: 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眼光,手势、语言和信任的力量。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见家长就浑身充满力量。
学会自豪:就像是孩子刚出生,每个家长都为自己创造的“生命”——孩子,而感到自豪。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会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自豪一样。
学会崇拜——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的。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还是回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状态,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不足而是美好前景。孩子就在这种充满欣赏的环境里成长,最终不知不觉学会了说话和走路。
原则之二: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尊重:如果仅信任孩子而不尊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孩子也不会认可。要看得起孩子,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他,替他做主,不关注他的心理需求,当他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打骂
学会倾听:倾听是尊重的标志之一。注意听孩子讲话,关注孩子的心情,在学习生活方面,替他排忧解难。通过倾听,你了解了孩子,他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培养他豁达坦诚的品格。
学会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教育是互动的过程。就像农民种庄稼要知道需要什么最好的养料一样,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
原则之三: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学会感激:孩子小时,哪怕在大人身上拉屎拉尿,家长都毫无怨言。孩子大了,家长不在感激孩子的生命,也不在爱孩子,而是爱分数,爱自己的面子,孩子内心充满失落。
学会陪伴:多与孩子平静的谈话。不在用时多少,而在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有沟通,了解孩子、引导孩子。孩子也可以增长知识,学会沟通的本领。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三个原则是每个孩子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这三个原则体现了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情。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激励:在看得起的前提下,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不要只是禁止孩子不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却还是不知道。
学会发掘:家长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闪光点不断赞赏,反复激励,给孩子被发现、认可、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这方面找出闪光点,甚至可以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学会分享:共享孩子成功的喜悦,要不断的让孩子看到成功,这样孩子才会坚持努力。过去说的是:不努力就不成功;现在应该是:不见成功就不会努力!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原则之五: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宽容:不等于放任,该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满足孩子精神需求。而不是无条件的满足物质需求;宽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
学会反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得人。遇到问题不是问孩子怎么了?而是我们自己怎么了?
学会等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速则不达,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孩子改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原则之六: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提醒: 孩子犯错误,要适当提醒作为补充,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也可以直接批评。但要平等朋友式的,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
学会批评: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前提。如:故事性批评;幽默性批评
学会分担: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分担忧伤,继而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在分享他的坚强。
这三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一个“导”字,对事情不对人。教家长怎样对孩子扬长避短。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态度改变有多大,孩子的变化就有多大。孩子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但家长只要坚持做,孩子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哎呀。没有好好整理。但是,还是找到蛮辛苦,希望采纳。
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如果父母就是喜欢玩不喜欢学习的话,孩子没有好的榜样。言传不如身教啊,这句话说的很对。
检讨一下你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状态,是不是孩子学习的时候,在那里看电视,或者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就很慢,拖拉,并且不用心。
小孩子贪玩是天性,规矩规矩学习其实是违逆性格的
考虑的是应该把学习和乐趣相结合,所谓快乐学习就是
要注意软硬兼施,既要灌输你的要求观点,使他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也有适当妥协,随小孩子性子人性玩耍一下
告诉他学习的时候就要专心,学习完了可以专心的玩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般的情况下,通过奖励和惩罚
(注意:绝不是体罚,“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反复几次,一个好的习惯就可形成了。 二、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还可以跟孩子讲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使他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帮助孩子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有浓郁学习兴趣的儿童能自觉学习,由学习兴趣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的动力。
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气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应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
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
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
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
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长、教师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添加评论
nk0224 | 2010-03-16 21:06:19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责任在家长身上。出现了孩子为家长学的现象,于是做作业缺乏主动性,没家长监督,孩子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其原因在于:孩子没有尝到学习的欢乐,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家长把对孩子的爱狭隘化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比别人的孩子强,结果把成人的意识强加给孩子,剥夺了孩子的权利,成天要管他,而不是平等的对待他。家长承担了本应孩子自身承担的责任,孩子是在为家长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应该把责任还给孩子。
首先要做好亲子沟通的工作,其次还通过其他方面加以改进,如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通过切身体验来增强独立自控意识,或改变原有的熟悉环境等
功夫在诗外,不要头痛治头、脚疼按脚。通过其它方面的活动可以调整孩子的情绪和心理,这对学习诗是很有帮助的。
好多家长都头疼孩子不听话,
事实上这都是家长“产品开发的”的结果==刀子嘴,豆腐心;
孩子总是斗争、失败、再斗争,最后胜利;家长却是斗争、斗争、再斗争,最后失败。是因为家长太爱孩子了,可又太不会爱了!
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刀子嘴,豆腐心”,不能要,“豆腐嘴,豆腐心”,更不能要,尤其是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多少家长在饭桌上为了孩子而大伤脑筋,苦口婆心,几乎是三十六计都使尽了,却一筹莫展!事实上,吃饭就是吃饭,不能任孩子任性。
家长应该“豆腐嘴,刀子心”: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遵循一个原则,也就是态度要平静,原则要坚持,高压线,不能碰就是不能碰。态度平静,是要在保持理智的情况下教育孩子,才不至于情绪失控,让刀子嘴伤了孩子的自尊。理智的时候,家长才能让自己保持豆腐嘴,知道哪句话该说,哪句话不该说。若家长让孩子气得半死,恨不得揍一顿解气,则最好走开几分钟,让自己冷静下来。在“豆腐嘴”的前提下,原则就一定要坚持,直到孩子意识到没有希望,是禁区为止,此为“刀子心”。
有些事情其实很简单,从孩子小的时候便让她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只要你坚持原则的时候坚持了,让孩子明白,好比雷池,是越不得的,而且,还要告诉她,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好。当然,家长认为的雷池也不能太多,规矩太多,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其实教育并不排斥惩罚,对于该惩罚的地方,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反而是对孩子的一种负责。关键是把握豆腐嘴,刀子心的尺度。
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同样一个道理,用什么方式表达,结果可能大不一样。越来越多 的家长意识到“拳头教育”太简单,因简单而无效,甚至有反作用;“口水教育”太空泛,因空泛而乏力,日渐无效。其实教育孩子重在引导!
首先家长应该调整心态,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那样。孩子生活在巨人世界里,内心非常脆弱。在具体操作上,以正向激励为主,告诉孩子怎么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既给孩子面子,也要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
原则之一: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信任: 充分给孩子信任的眼光,手势、语言和信任的力量。在孩子表现不尽人意时,更需要家长支持,让孩子看见家长就浑身充满力量。
学会自豪:就像是孩子刚出生,每个家长都为自己创造的“生命”——孩子,而感到自豪。自豪到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会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为他自豪一样。
学会崇拜——因为我们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的。就像黄山上的松树,各有所长,彼此不同。还是回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状态,看到的不是孩子身上的不足而是美好前景。孩子就在这种充满欣赏的环境里成长,最终不知不觉学会了说话和走路。
原则之二: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尊重:如果仅信任孩子而不尊重,居高临下的信任是苍白无力的,孩子也不会认可。要看得起孩子,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他,替他做主,不关注他的心理需求,当他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打骂
学会倾听:倾听是尊重的标志之一。注意听孩子讲话,关注孩子的心情,在学习生活方面,替他排忧解难。通过倾听,你了解了孩子,他也锻炼了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培养他豁达坦诚的品格。
学会请教:向孩子请教,就是研究孩子是怎么想的,最容易接受的方法是什么,教育是互动的过程。就像农民种庄稼要知道需要什么最好的养料一样,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
原则之三: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理解:就是换位思考,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学会感激:孩子小时,哪怕在大人身上拉屎拉尿,家长都毫无怨言。孩子大了,家长不在感激孩子的生命,也不在爱孩子,而是爱分数,爱自己的面子,孩子内心充满失落。
学会陪伴:多与孩子平静的谈话。不在用时多少,而在用心多少。只有陪伴才有沟通,了解孩子、引导孩子。孩子也可以增长知识,学会沟通的本领。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肯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这三个原则是每个孩子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这三个原则体现了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情。
原则之四: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激励:在看得起的前提下,告诉孩子怎样去做,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不要只是禁止孩子不许做什么,应当做什么却还是不知道。
学会发掘:家长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闪光点不断赞赏,反复激励,给孩子被发现、认可、重视的感觉。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在这方面找出闪光点,甚至可以小题大做、无限夸张。
学会分享:共享孩子成功的喜悦,要不断的让孩子看到成功,这样孩子才会坚持努力。过去说的是:不努力就不成功;现在应该是:不见成功就不会努力!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原则之五: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宽容:不等于放任,该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满足孩子精神需求。而不是无条件的满足物质需求;宽容意味着先接纳、后升华。
学会反思: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得人。遇到问题不是问孩子怎么了?而是我们自己怎么了?
学会等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速则不达,冰化三尺也非一日之暖。孩子改缺点的规律是: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
原则之六: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提醒: 孩子犯错误,要适当提醒作为补充,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也可以直接批评。但要平等朋友式的,这样孩子才容易接受。
学会批评: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是前提。如:故事性批评;幽默性批评
学会分担: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分担忧伤,继而鼓励他从失败中站起来,在分享他的坚强。
这三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一个“导”字,对事情不对人。教家长怎样对孩子扬长避短。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的态度改变有多大,孩子的变化就有多大。孩子在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反复,但家长只要坚持做,孩子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哎呀。没有好好整理。但是,还是找到蛮辛苦,希望采纳。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关键是培养兴趣,没有兴趣越是逼他越不好。
追问
那怎样才能培养兴趣呢?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
追答
这个。。。没有经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