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德国与俄国之间的资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一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 官方海报:祖国—母亲在召唤!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一战的准战败国,丧失了大量沙俄曾经占领的领土。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5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尚不及西方工业化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在远东,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补充回答:
[编辑本段]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中期军事实力对比 德军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架。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约4700辆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
苏军
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减员大约为800万-900万。但在1943年4月1日,对德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到1943年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除去戒备日本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1943年7月1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万5千9百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万2千人。1943年7月1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军火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万门。高射炮约8000-9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补充回答: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德军向苏联境内推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除了维护自己利益免遭军事扩张势头正猛的德意志帝国损害以外,他们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将德国这股他们认为的祸水引向苏联。在欧战战云密布的时候,斯大林对英法的妥协极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国的军事联盟谈判,转而和纳粹德意志帝国修好,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同时,德国因为避免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也要寻求先稳住苏联。这时,苏联和德国开始互相接近。这时的德意志帝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却因政治现实令他们双方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这时,当时世界面积第三大的国家(当时面积最大国是大英帝国,面积第二大国是法国)、世界第二的工业国和德国媾和,让英法独自面对强悍的法西斯德国,只能吞咽自己绥靖政策种下的苦果。
在远东,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冻港——旅顺。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大规模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苏联成为抗战初期中国的主要援助国。1938年和1939年,苏日之间由于满洲国边境问题爆发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二十世纪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领导的德国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则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势力。而此时的苏联,最高领袖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划分两国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芬兰以及东欧其他国家的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很快就席卷了中欧、西欧大陆、北欧和巴尔干半岛,1941年,德国控制了欧洲包括法国、波兰西部、荷兰、挪威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时的全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作战。
1930年代末的苏联,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但是生产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德国。另外,苏全国也刚从疯狂的肃反大清洗运动中慢慢恢复正常的国家秩序。在德军横扫欧洲之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到苏联的国家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德国的系列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Урал)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东方战线”,增加战略纵深等等。
在苏联的系列准备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是最具争议的,在建立东方战线的进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国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谴责。且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的顺利进行,只有英国凭借海洋的优势在拼死抵抗,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了,而德国的情报机构对苏联的错误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国家,便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计划代号:巴巴罗萨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罗萨计划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闪电战”从数个方向实施迅猛而深远的突击,占领苏联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苏联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辅(Київ,Киев)等,把苏联红军的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尔后向苏联腹地长驱直入,进抵阿尔汉格尔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尔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线,并用空军摧毁乌拉尔工业区,从而击败苏联。
巴巴罗萨计划出台半年后,苏联还浑然不觉,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国际劳动节,虽然英国等国和苏联间谍多次向斯大林汇报,德国将在1941年夏进攻苏联,但斯大林认为,英国和德国的战争见分晓之前,德国还没有能力进犯苏联。他甚至怀疑,这是英国间谍为了将苏联拉入对德作战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据俄罗斯学者鲍里斯·瓦季莫维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战秘密档案》(俄语版于2001年出版,中文翻译版于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书中披露,斯大林还曾有一个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该计划还比巴巴罗萨计划更早出台,只是由于苏联的战争准备还没有达到进攻的要求而被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先行一步。可见斯大林对德国的进攻计划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断错了,一场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战争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响。
补充回答:
[编辑本段]初期军事实力对比 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
总兵力:德国730万、苏联537.3万
初期直接作战兵力:德国550万(含罗马尼亚、匈牙利和芬兰等国军队) 苏联268万
编制:德国190个师(包括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苏联170个师另2个旅
坦克:德国4300辆、苏联新型坦克1475辆,大量旧式坦克
火炮:德国4.72万门(50毫米以上)、苏联3.75万门
作战飞机:德国4980架、苏联新型飞机1540架,大量旧式飞机
作战舰艇:德国192艘、苏联396艘
中期军事实力对比 德军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拥有一支非常庞大的军事力量。整个德国武装部队的总人数达到948万人。其中野战陆军425万、后备陆军等230万、空军170万、海军78万、武装党卫军45万。按4月1日统计,德军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5625辆。第1线飞机按3月1日的统计为6107架。不过在剔除了各种后备部队、大量在医院疗养的伤病员,海空军,以及占领区的维持部队后,德国可以用于东线的野战部队就远远没有那么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国及其盟军,在苏德战场一共拥有近400万正规陆军(200个德国师,40个盟军师),约4700辆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飞机,约4万门火炮迫击炮。
苏军
自开战以来,苏联已经损失了1467万军队,其中不可恢复减员大约为800万-900万。但在1943年4月1日,对德作战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远东和南部边境地区戒备部队,仍然有841万3千人。到1943年7月,连同内地军区在内,整个苏联武装力量总数增加到了1000万人左右。除去戒备日本土耳其的庞大部队(4月份多达近200万人),红军野战部队主力都被用于对德作战。1943年7月1日,红军陆军和空军部队,一共在苏德战场展开了606万5千9百人(其中陆军大约是560-570万)。再加上海军等部队,红军对德作战军总数为661万2千人。1943年7月1日,对德作战红军装备如下:火炮迫击炮105000门(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击炮和火箭炮)。根据1943年初红军火炮型号分析,这10万门火炮中,76毫米炮约15000门,100毫米以上火炮约9000门,迫击炮约7万门。高射炮约8000-9000门。坦克自行火炮10199辆(9831辆坦克,368辆自行火炮)。《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年》记载的数据有所不同,为坦克自行火炮9580辆,包括中重型6232辆,轻型3348辆。红军中重型坦克仅占总数的64%,远远低于德军92%的比率。不含在芬兰战线的311辆坦克,苏军作战军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辆,连同大本营预备队在内,则有12576辆。其中在6月30日可动为10060辆,可动率80%。低于德国装甲部队同期89%的可动率。作战飞机10252架(包括海军和远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飞机8948架。直接配合前线作战的航空部队,拥有6831架飞机。远程航空兵飞机950架。大本营战略预备队7月增至111万1千人,16782门火炮和迫击炮,2688辆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飞机。战略预备队的最高组织形式是草原军区。如前所述,该军区被配置在库尔斯克方向,构成纵深防御梯队。
补充回答: 德国进攻阶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时30分,德军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长战线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德军向苏联境内推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围歼白俄罗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苏军,兵源达50个师另2个旅,进而进攻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北方集团军群的兵力是29个师,任务是歼灭波罗的海沿岸的苏军,进攻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向基辅和整个乌克兰(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总方向进攻,把乌克兰的苏军主力消灭在第聂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达57个师另13个旅。此外,还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兰两个集团军,分别向摩尔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宁格勒方向实施突击。
战争刚开始,苏联西部66个机场遭到猛烈轰炸,苏军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飞即被毁于机场,苏联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前进了50至60公里。苏联国防委员会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前线战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