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书画成就有哪些

求了!!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求了!!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展开
 我来答
chenjiajunlkj
2012-04-13 · TA获得超过603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978
采纳率:79%
帮助的人:4970万
展开全部
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郭守敬的《授时历》等等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的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郭荣曾让郭守敬拜当时天文、地理专家刘秉忠为老师。郭守敬32岁那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每奏一项,元世祖都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授提举诸路河渠。不久,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宁夏一带,修复了不少古渠,提升为都水少监。

元朝初期,承用金朝的大明历。大明历的误差已很显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下令由太子赞善王恂、都水监郭守敬领导,设立太史局,召集南北历官,修订新历。并且命御史中丞张文谦、枢密副使张易主管此事。王恂主要负责历法本身。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他自己也作了许多观测。经过四年努力,新历告成,被命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就在这一年,王恂病故,当时尚有许多材料尚未整理定稿。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最终写成定稿。

晚年,郭守敬又转归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春,他领导整修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经一年多的时间,运河修通,定名通惠河。为了解决通惠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筑了白浮渠,“引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漕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积水潭上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极景象。

中医成绩显著.

宋元时期,隋唐两代兴起的国家对医药进行管理与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

宋代的医学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是分开设立的,新设翰林医官院是管理机构,太医局则是医学教育机构,这与唐代有所不同。元代以太医院为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为教育机构,名称虽不同,路子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的分类是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对医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显然较为粗糙。宋代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疡科、金镞书禁科,比唐代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元代更是增加到了十三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是唐代的三倍多。

从唐代到元代,医学分科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这种快速的发展,正说明原来的不成熟。而从元代再往后,分科的速度又趋缓,则表明了宋、元时代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

医学分科的成熟与精细,对于医学人员的专门化、技术的精益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对医药技术发展更直接的促进措施,是国家组织编纂医药著作,主要是本草类与医方类的医书。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枣《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编纂这样的大型医药书籍,一般的私人自然是无力组织进行的,而它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由国家组织编纂医书,其功至伟。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下诏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组织校正出版重要的医书。这是个重要的举措,对于重要医书的出版起了保证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促进医学发展的举措。

如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医官院铸造了俞穴铜人两个,作为针灸教学与考试医生之用。这两个铜人的声名甚至传到了金国,以至在高宗建炎二年金宋议和时,金方居然将索要铜人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又如,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开封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又称熟药所)。接着,又陆续在各地开设和剂惠民局(简称惠民局或和剂局)。这种药局既卖药也看病,完全是现代国立医院门诊的雏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此,元、明两代也依然采用。

在国家对医药事业的大力推动下,整个国家的大形势对医药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为这时期的医药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二、迟迟成形的法医学与艰难起步的解剖学

法医检验,是对凡有人生伤亡案件进行审理的首要而重要的步骤。

在《礼记·月令》、云梦睡虎地秦简律书中,都有临案勘察伤亡情况的记录,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医萌芽状况。

法医学的起源虽早,但成形较迟。据说在北齐有徐之才的《明冤录》,是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但这部书不久就失传了,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反映出法医这一学科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成形。

但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磨炼考验,法医学成形的时刻有幸降临在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期,和凝、和□父子联手撰著了《疑狱集》(公元951年)。

到两宋时期,这类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部,如无名氏的《内恕录》、郑克的《折狱龟鉴》(公元1200年)、桂万荣《棠阴比事》(公元1213年)、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等。在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诞生了一部汇集众说,体系完整的法医学名著枣《洗冤录》。

《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宋提刑洗冤集录》,五卷,宋慈撰著。

宋慈(1186??249),字惠父,福建建宁建阳童游里人,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宋慈长期职事政务,尤其是历任广东、江西、湖南等处提刑,对于法医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洗冤录》卷一载《条令》等4篇,总论法医的法令原则与基本方法;卷二载《初检》等12篇,讲述各种尸体的情况与尸检方法;卷三载《验骨》等5篇,卷四载《验他物及手足伤死》等10篇,卷五载《验罪囚死》等22篇,都是讲述各种伤亡的状况与原因,以及尸体发掘、救死方法等。

宋慈对法医的重要性、法医的职责,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对法医的责任心尤其重视,强调必须不惧脏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宋慈指出,法医的工作程序应该是:到达现场后,先要进行对有关人员的询问,再记下尸体的位置,验看周围场所,最后进行尸检。

宋慈对于各种伤亡的鉴别极为精细、准确,对自杀、他杀、病故的区别十分精细和准确。

如,对于吊尸,宋慈指出:要仔细观察吊起的现场与被吊者颈部的情况,还有绳索的情况。要注意吊的高度、绳子的结法、上面有没有尘土、绳子是否移动过。如果是死后遭绳扎的,死尸上就没有"紫赤"、"血 "而只有"白痕"。

其他如溺死、烧死、自刑与杀伤等等,都有详细的阐述。

在书末,还附有各种救死方。如人工呼吸、用明矾蛋白解砒霜毒等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洗冤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法医著作,既是《内恕录》等著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宋慈自己的经验心得,达到了一个相当系统而高超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形成。

在《洗冤录》问世后直到西方近现代法医学传入以前,它一直是古代中国法医学的指导性著作。在现代,《洗冤录》已经被译成荷、法、德、日、朝、英、俄等多国文字,真正成为了世界法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与法医事业紧密相关的是解剖尸体的工作。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尸体解剖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医学工作,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古代中国却是一个不见于明文的"禁区",是一个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

但历史记载在宋代有两次尸体解剖,而且绘成了图谱,难道是这"禁区"与"雷池"从此就被打破了?

第一次尸体解剖是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048年),由画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

第二次是崇宁年间(公元1102?106年),也由画工绘成图,经医生杨介整理校对,著成《存真图》一卷。

这两幅图的原件都没有能流传下来,但《存真图》的图谱被元代孙焕的《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录用而保存了下来,多少还能让后人有些幸运感。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解剖是成功的,记载的内容是基本正确的,所存的图虽然疏略粗糙,但价值依然极高,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著。

可从此以后,人体解剖又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于是,不由人们要探究宋代解剖的人体究竟是什么人。

幸好在文献中有据可查,才使后人不致永远被蒙在鼓中。第一次被解剖的,图名中写得很明白,姓名是欧希范。欧希范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本是广西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诱杀后,又被剖腹刳肠(参见郑景壁《剧读录》)。第二次被解剖的,人名已经无从可知了,但也可能是一位农民起义者(杨介《存真图》自序。皆录自《中国医籍考》)。

由此可知,宋代的解剖实在是偶尔为之的特殊例子,"禁区"与"雷池"并没有被打破,一切依然如旧。

然而,正因为如此,宋代的两次解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三、金、元四大家

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名医与流派层出不穷。达到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最负盛名的,则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恪守《内经》、《伤寒》的传统体系,又各有所创新,形成各自的风格。

1.刘完素

刘完素(公元1110?200?年)字守真,河北河间人,人称"刘河间"。

刘完素一生嗜好医学,不愿为官,坚持在民间行医。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技精良,深得民众欢迎。他一生医著甚多,有《素问要旨》、《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药证》、《伤寒直格》、《医方精要》、《三消论》等。其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与《三消论》两书,后人疑为托名之作。

《素问要旨》,主要论述五运六气。《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加以引申、发挥,从而确立他的火热立论的主张。《宣明论方》也是在于阐发他的运气之理。《伤寒直格》是将致病机理中的寒、热二症加以区分,并继续主张他的热病之长。

总的来看,刘完素在运气学说上颇有发展,强调运气的"常"与"变"应该辩证相待。在致病机理上,对火、热的因素更有心得,治疗也以寒凉药物的运用为长,故有"寒凉派"之称。

2.张从正

张从正(1156?228)字子和,自称"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兴定中(公元1217?222年)曾任太医,但不久即辞去,亦在民间从医。

张从正的著作较少,今存仅《儒门事亲》一书。

《儒门事亲》15卷,由零散的10种著作合成,为后人所编。前3卷是原本《儒门事亲》,张从正原著。其余部分是他对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讲求医里"的实录,由麻氏等编辑成书。

除前3卷《儒门事亲》外,其余卷4?为《直言治病百法》,卷6~8为《十形三疗》,卷9为《杂记九门》,卷10为《撮要图》,卷11为《治病杂论》,卷12为《三法六门》,卷13为《治法心要》,卷15为《世传神效名方》,另有《三复指迷》1卷,文已佚失。又,《撮要图》后附有《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与《病机》,在《治病杂论》后附有《河间先生三消论》,最后附有《太医先生辞世诗》5首。

张从正的医学思想沿着刘完素的思路而又有所发展,他赞从刘完素一直信仰的"六气致病"说,把各种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归于六淫的邪气入侵,在治病原则上很自然地以"攻邪"为主,补养为次,在具体治疗手段上也就以汗、吐、下这三法为主,甚至认为攻就是补,于是得了"攻下派"的称呼。

张从正的医学风格十分鲜明,三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但他的"速攻"之策颇招致异议,因此对他的评价往往赞扬与批评兼而有之。

3.李杲

李杲(1180?251)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李杲出身于"赀富乡里"的财主之家,因母病死于庸医而立志学医,拜张元素为师,学成后名在其师之上。

李杲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发明》、《用药法象》等。

李杲的行医特点非常鲜明,他的医学思想集中在脾胃诊治上,他以传统的五行理论"脾胃为土"枣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理论:(一)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二)脾胃之气必须升降有序,序乱则致病;(三)火为元气之贼,治则以"甘温除热"为主。

李杲这一思想,是与"外感"论相反的学说,因此他力主内补除病。他的这种偏重于内的倾向,也在获得好评的同时招致了某些批评。

4.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358年)字彦修,义乌(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翁。

朱震亨学初宗文,后因母病、师病而改学医,44岁始师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学成后,又深研《内经》、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学说,参以《易经》太极之理,作"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名声始传于四方。

朱震亨的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以《格致余论》与《局方发挥》最为著名。

朱震亨最著名的思想就是"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

"相火"论的要点为:(一)人有居火(心火)与相火(在肝肾、膀胱、三焦、心包、胆)。(二)相火主动,所以能生生不息。(三)相火为元气之贼。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要点为:(一)天地、人身都是"阳有余,阴不足"。(二)相火易动,故阴易泄,故阳更有余而阴更不足。

朱氏的这一思想,是刘完素火热说的新发展,因此他的医术强调滋阴降火,并创制了"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养阴膏丸,从而得到了"滋阴派"(或称"养阴派")之名
吴子之子
2012-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3万
展开全部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宋词和优秀词人

1.苏轼开创词的豪放风格

2.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3.辛弃疾发扬苏词的豪放风格

三、元曲和关汉卿

1.元朝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2.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四、绘画和书法

1.山水、花鸟、风俗画和《清明上河图》

2.书画家赵孟

3.“宋四家”和赵孟的书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莫尘若水
2012-04-08 · TA获得超过19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万
展开全部
宋、元是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宋元时期开始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上宋代开创了一些史学编著的新体例、新方法、新思想,后两者加以继承并发扬,但由于具体时代背景不同,两者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史学的鼎盛期。当时由于内忧外患形式的加剧,“使得北宋最高统治者们实在没有余力再去对文化事业的各个方面实行其专制主义。因此,他们对于儒释道三家无所轻重于其间,对于思想、学术、艺术领域的各个流派,也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加上当时印刷术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史学发展到北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史书数量大增,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史部书564部,21950卷,宋人著作189部,5644卷。宋代史书(部)占清初以前三分之一,卷数占五分之一。北宋史学的另一特点就是开创了多种史书体例,如: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这种编年史体,称为通鉴体,成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南宋袁枢撰成《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另外还有典制体、方志、纲目体、学案体、金石学等等。

北宋史学的发展还得益于官修史学的重视和私修的盛行。当时的史书编撰机构比较完善,设立了八大修书机构:起居院、时政记房、日历所、实录院、国史院、会要所、编修敕令所、玉牒所等。这导致了官修史学成果丰硕,编修完成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国史、实录、会要等。同时民间开文禁,允许私修,也促使一批史学著作出现,主要集中在唐、五代十国史:宋初,薛居正《五代史》(即《旧五代史》);宋仁宗时,欧阳修成《新唐书》等。

在了解宋代史学发展概况时,其中出现的一些意义深远的巨著也令人赞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这种编年史体,称为通鉴体,成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同时它文献资料丰富引书226种,以至于做学问“后世不可无此书”。加上文字流畅、思想鲜明又称为一部有价值的文学名著。郑樵《通志》,史学的集大成者,内容丰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为后人留下史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元史学同两宋史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一方面表现出自身的民族特点,一方面又鲜明地反映出对于多民族国家历史的认同,是中国史学反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随着“天下一家”,承认元朝统治,总结“行汉法”历史经验的思想被日益提倡;在夷夏观、正统观的论辩中,史学思想中积极的、进步的民族观念冲破了“夷夏之防”,在辽、金、宋三史编撰的问题上摈弃了以辽、金为“闰位”,以宋为“正统”的偏狭观念,从而确立了“三史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原则。从而保证了辽、金、宋三史对各少数民族历史的丰富记载,这在历代正史的编撰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其次,元代开疆拓土,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大帝国,开创了中西交通的新时代,形成了元代社会对外开放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元代史学的世界性意识也特别突出,边疆史地、域外史地著作的数量不断增多。元代史家的世界性意识通过大量的史地著述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边疆、域外史地著作如《长春真人西游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岛夷志略》、《北使记》、《安南行记》、《异域志》等等,记载了西部、北部边疆,包括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等广阔领域,对域外史地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皆超越了前代。然而,由于元代毕竟只是一个马上民族,统治时间较短,汉化较浅,因而在史书的编撰上又暴露出来一些轻浮

在官修史书弱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私修史书则比较兴盛。重修前代各史:柯维骐《宋史新编》、王洙《宋史质》、李清:《南北史合注》等.

文学。你可以参考 宋元文学史 这本书

书画 南北艺术传统 古代木构建筑:喻皓《木经》、李诫《营造法式》、保国寺大殿(从三分的比例来看,建筑立面就由前代的厚重沉着变为轻盈俊秀,体现了宋人的审美倾向)、佛宫寺释迦塔(空间造型高拔沉稳,远观如天柱地轴,形象刚健,近看则变化有致,疏密相同) 佛教石窟艺术:大足北山第125号数朱手观音,北宋(被称为“北山石刻之冠”)、大足宝顶山第18号摩崖养鸡女,南宋(衣着朴实,表情和蔼,使人完全忘却了这是在宗教的背景下进行说教)、李公麟《圣贤图》、武宗元《朝元仙仗图》
综上所述,两宋三百余年的南北文化发展,调动了文人士大夫、宫廷画家、民间艺匠以及方外的僧道,共同来表现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创作出了这个时期辉煌的视觉艺术成就。
翰林图画院 《群鱼戏藻图》(艺墨色为主的钩描渲染,把水中游曳的鱼儿表现的极为真实)、崔白《双喜图》(以败荷浮雁和水上风物,借助水墨的笔致,显示出残缺的美感)、赵佶《柳鸦芦雁图》《芙蓉锦鸡图》、李迪《鸡雏待饲图》、《四天王木函彩画》、赵佶《听琴图》、张择瑞《清明上河图》、李唐《采薇图》、马麟《静听松风图》、李嵩《货郎图》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李成《茂林远(山由)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许道宁《渔夫图》、郭熙《早春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山峦侯约图》、《丹枫哟鹿图轴》、武元直《赤壁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马远《水图卷(四幅)》、夏圭《溪山清远图》
文人书画家的追求 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诸上座帖》、米芾《蜀素帖》、苏轼《枯木怪石图》、李公麟《五马图》、赵葵《杜甫诗意图》
中国陶瓷的巅峰 双耳三足鼎,宋、双贯耳瓶,南宋、玫瑰紫釉盆托,北宋、刻花白瓷瓶,宋
蒙古和元帝国 均釉贴花双耳三足炉、元世祖出猎图、水墨山水,元,山西大同宋家庄冯道真墓、永乐宫三清殿藻井、朝元图,山西苪城永乐宫
元初的江南画坛 郑思肖,墨兰图卷、龚开,中山出游图
赵孟頫和书画一律 赵孟頫《洛神赋》、鲜于枢《苏轼海棠诗》、赵孟頫《双松平远图》《水村图》《红衣西域僧图》《秋郊饮马图》、任仁发《二马图》、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高克恭《云横秀岭图》
元中后期的文人画艺术 李士行《古木丛篁图》《山水图》、黄公望《天池石壁图》《富春山居图》、吴镇《渔父图》、王蒙《青卞隐居图》、倪瓒《六君子图》《渔庄秋霁图》《竹枝图卷》、方从义《神岳琼林图》、张渥《九歌图卷》
喇嘛教和其他宗教艺术 庙应寺白塔、欢喜金刚,莫高窟第465窟、千手千眼观音,莫高窟第3窟、萨迦南寺、居庸关云台、居庸关云台天王像浮雕、凤凰寺、清净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angjiam201
2012-04-08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8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41万
展开全部
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朝是个群星汇粹的年代,寇准、包拯、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沈括、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的人物。宋朝因为极其重视文教,学术文化的成就极高,中国文化至此更趋精深成熟,所以更方面的人才也就不断的涌现了。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理学家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东南三贤:朱熹、张拭、吕祖谦。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重要的是宋朝许多名人文化大家,都是出身贫苦。范仲淹、欧阳修都是单身家庭出身,自幼贫寒。范仲淹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谢氏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朱姓的人家。范仲淹从小生活极其艰苦,喝粥度日苦读。欧阳修年少时家里买不起笔纸,他母亲用芦秆画地教他识字。最终两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文化大家,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范仲淹、欧阳修或许命运相近,两人成为真正的朋友。王安石、苏洵、苏轼、曾巩都是欧阳修培养扶植起来的文化大家。苏轼又培养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陆游是曾巩的学生,陆游、辛弃疾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的交往聚会组成了文化沙龙、文学俱乐部。宋朝民间涌现了许多的文学社体,总之宋朝是文化人的天堂。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宋是中国文明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使神韵文明向绝对化发展,还使平民文化发展起来。戏艺,有滑稽剧、杂技、傀儡戏、皮影戏、说话、杂剧等等。其中杂技就有上百种。宋人小资情节严重,宋词中抒发的感情大多都是抒发那种浅斟低唱的闲情逸趣。宋词体现了宋朝稳定的政治局势、繁荣丰富优越的社会生活。娼妓业的兴盛起源于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宋代的娱乐业则分得更明确,大致分为了“官妓”、“声妓”、“艺妓”、“商妓”四类。宋代的“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大部分可以买艺不买身。她们大多数相当于现代的文艺工作者。她们一般都是才貌双全的,有的人对琴、棋、歌、诗、书、画、等有很深造诣的,有的可以称上是那个方面的艺术家了。“官妓”是最为人们仰慕。她们不只是相貌出众,还非常有才华的。她们品貌、学识、才智和艺术趣味都非常出众超群。现在的演员明星、或从事文艺工作的女人都难以比上她们,因为以前的红楼女子是从小培养、不断的熏陶出来的,而现在的一些演艺界女士,长得漂亮点只上两年学就有可能成为明星……可以说一个宋代的名妓,要比现代的女明星强不少。
元代在文化上基本上乏善可陈,值得一说的是元曲,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远、白朴四大家。书画上有倪瓒、赵孟頫等名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藤七o小爷
2012-04-08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在这一时期,对道德和人伦产生了一种近乎宗教的信仰。在史学领域的典型表现是正统论被赋予了新的解释。所谓正统,即合理的历史统序。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分裂和政治立场的不同,正闰之辩时有表现。沈约著《宋书》,斥北魏为“索虏”,魏收作《魏书》,指南朝为“岛夷”。吕氏、王莽、武后以及汉之魏、吴,晋之汉、赵、诸燕都是“伪统…‘窃统”。为了更好地体现历史的道德,“《春秋》书法”得到发展和完善。朱熹所撰《资治通鉴纲目》,即将历史事实的表达方法与道德理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书法” (用字规则)来严篡弑之诛,倡节义,明道德,成为宋代义理史学的典范,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明时期,官修史书的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自宋迄明,官修正史计有《旧五代史》、《新唐书》、《辽史》、《宋史》、《金史》、《元史》等6种。这一时出现了司马光《资治通鉴》和郑樵《通志》两部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宋代史书还出现了一种新的体例——纪事本末体。
元初绘画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秉承两宋遗风,特别是刘李马夏,追求一种皴法,另外一条已经在这个时候真正实践苏轼所提倡的文人画的东西了。元代是承前启后的时期,它的编码系统已经改变,它要用一套逻辑、语言来重现世界的手法变了,同时解读画的标准也改变了,改变成了文人画的体系,但是文人画的体系关键是四个字:书法用笔。这个时期代表人物之一有倪瓒,他是所谓的最为含蓄蕴结,最为简单。其《六君子图》,在简单中充满了一种自我克制的笔墨情趣,所以有人说,如果江南人家当时没有倪瓒的画是没有身份的标志。有一本书曾讲述倪瓒去世后不久,当地有文人仰慕他的名声,希望把他传世的绘画整理出来,编成目录,当年大概有几十幅,后来到了明初的时候又有人整理变成了100多幅,清初的时候又整理变成了200多幅,大体是这些东西假的越来越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