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资料 急急急急急急 5
展开全部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里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 .d 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这首乐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协奏曲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9部(还有改编自J.C.Bach的K.107三首),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其它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里奥波尔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歌剧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毕生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 .d 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淫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这首乐曲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协奏曲
协奏曲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9部(还有改编自J.C.Bach的K.107三首),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安魂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莫扎特一生直到穷极潦倒之时,在他的音乐中也一直没有痛苦,而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其它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展开全部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莫扎特(欧洲著名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一般指本词条
莫扎特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展开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1]
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从慕尼黑、林茨到受弗朗西斯一世接见的维也纳之行后,他经由波恩、科隆、布鲁塞尔抵达法国,在巴黎他短暂碰壁,随后在英国重整旗鼓,在意大利度过的岁月则为莫扎特日后的歌剧创作提供了无限源泉。[2]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新任大主教科罗瑞多让莫扎特深切体会到萨尔茨堡的保守封闭。[2]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3]。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因不明[4]。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5]
中文名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外文名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国籍
奥地利
民族
奥地利人
出生地
奥地利-萨尔茨堡
人物关系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
父亲
人物生平
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6]
初露锋芒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7]
莫扎特21岁画像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8]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这时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8]
渐渐成熟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
莫扎特曾用过的钢琴
1780年,莫扎特完成歌剧《伊多梅纽》。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鸣曲式第一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一主题相对比的第二(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一、二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9]
维也纳时期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之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3]
莫扎特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10]
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创作新型作品。[11]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俗歌剧院开始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创作了一部喜剧型歌剧《剧院经理》。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12]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13]。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14]。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4]。
作品特色
综合评价
莫扎特善于把艺术中美好的东西和渗透生活的深刻性结合起来,再把强大的力量、直率的气质和刚毅的意志以及现实意义的感觉结合[15]。其作品具有古典乐派的严谨,对称的特点以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令人称道的是诗与音乐完美的结合,贯穿了他的创作时期的始终,因此也体现出不同时期的艺术特征和创作特点[16]。他的音乐作品主题完整,有着鲜明的轮廓,细小的结构单位之间也有精致的、动机的联系[17]。
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之一,其大量作品涉及各种体裁,其音乐博采德、奥、意、法诸国精华,风格典雅,感情真挚,朝气明快。后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富于创新精神,思维活跃。
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美妙动听、晶莹剔透、充满幽默感。[18]
主要范围
钢琴奏鸣曲
欢愉畅快、旋律优美、合声简洁、情绪明朗乐观,洋溢着青春活力,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无忧的世界。[15]
如《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其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19]
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中更多强调的是明暗法而不是对位法。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富有创作精神并且思维活跃,也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20]
从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中可以感觉到有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它显得豁达而超然。[21]
交响曲
在交响曲方面,莫扎特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22],自然流畅的旋律和精致复杂的技巧引人人胜[17]。因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23]。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