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展开全部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目前我国已将其例入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以及间接接触传播;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和因口腔内疱疹溃疡引起的口腔疼痛;一般仅需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破溃时有大量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可造成传播。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学龄前儿童为最易感的人群。
五. 手足口病有什么流行特点?
本病常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医院内感染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六、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病变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七.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八.手足口病预防原则主要有哪些?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目前对患病者的隔离一般不少于2周(由于手足口病患者的排毒期限迄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告,因此尚难确定其传染期)。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每日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疑似病人,杜绝带病入园的现象;餐具要做到餐次消毒,每日对玩具、用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卫生,减少间接接触传播,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教育指导少年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医疗机构要做好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⑴、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消毒双手;⑵、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进行消毒后再使用;⑶、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⑷、收治手足口病患者的房间不应再收治其他病人,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⑸、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目前我国已将其例入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以及间接接触传播;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病人症状一般轻微,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和因口腔内疱疹溃疡引起的口腔疼痛;一般仅需对症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破溃时有大量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三.手足口病是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可造成传播。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学龄前儿童为最易感的人群。
五. 手足口病有什么流行特点?
本病常易在托幼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医院内感染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欧美及亚洲等地没有严格的地区性,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六、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潜伏期一般3-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病变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初期可有轻度上感症状。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内消退。
七.手足口病会引起哪些并发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伴发无菌性脑膜炎时,其症状表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八.手足口病预防原则主要有哪些?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1、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3、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目前对患病者的隔离一般不少于2周(由于手足口病患者的排毒期限迄今尚未见系统的研究报告,因此尚难确定其传染期)。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5、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每日晨检,及时发现和隔离治疗疑似病人,杜绝带病入园的现象;餐具要做到餐次消毒,每日对玩具、用具、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保持卫生间的清洁卫生,减少间接接触传播,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教育指导少年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医疗机构要做好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控制:⑴、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消毒双手;⑵、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进行消毒后再使用;⑶、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⑷、收治手足口病患者的房间不应再收治其他病人,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⑸、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展开全部
手足口病是5-8月流行于5岁以下的宝宝的流行病,得病之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注意宝宝卫生健康和环境卫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手足口病是咋回事?#星知计划#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讲究卫生 预防着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手足口病啥症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