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教学设想:语文版七年级上的《树林和草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作家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屠格涅夫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他笔下的景物总是在朴实的描写中散发出浓郁的诗意,给人无穷的遐想和美的享受!托尔斯泰称赞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教学本文,可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体验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对话,通过反复阅读、对话,来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最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作家是如何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根据此思路,我设计了“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深入文本,凸现作者——透过文本,直面作者——拓展延伸,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教学尝试:
一、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
师 :作家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优美的散文会让我们心动,令我们陶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心品味美丽的语言,说说:初读此文,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生1:我只想说一个字“美”!
生2:我觉得俄罗斯草原的景物实在太神奇了!
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灌木丛非常奇特。
生4: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称来写。我觉得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个导游,我们读者仿佛是一群游客。在他的带领,解说下,我们走进俄罗斯草原,领略到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美妙风光!读完全文,我们好象真的到了俄罗斯草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亲切!
生5: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俄罗斯草原有一种神秘的美感。因为在那里一会儿是火辣辣的天气,一会儿就雷电交加,风雨迷茫!让人措手不及。
师 :这种时晴时雨的夏季天气,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谚来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 ……
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给足学生阅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学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比较到位,有的可能不着边际。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迈出第一步做到敢说会说。学生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他们便有了一种参与的趋向,并使之在后面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
师 :刚才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朋友《树林和草原》,大家都谈了对她的初步印象,大家愿意再走近看看她吗?
生(异口同声、兴致勃勃地):愿意
师 :《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生1:我最喜欢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那时“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灯火闪烁,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写道:“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温馨!夜幕降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和平的感觉。
生2:我最喜欢黎明时候的景色。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清新,而且孕育着勃勃生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生3:我最喜欢太阳越升越高之后。因为这段时间是最富有夏天的个性的。我们都知道,夏天是非常炎热的。在作者的笔下,就充分渲染了这种炎热。如:“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我们知道:夏天的炎热之后必定跟随着雷阵雨。这就是夏天的另一个个性。雷阵雨过后,一扫先前的酷暑,使人感到清爽!作者写道:“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夏日雨后清新芬芳的空气!
生4:我最喜欢黄昏来临了的时候。因为每天的这个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踏着落日的余辉,纷纷走在回家的路上,使人感受到了劳作一天后的充实!而且这个时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样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终于消失,然后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最后,“夜幕降临了”。这个时间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景色的变换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是神奇了!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生5:是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很美,却一如昙花一现。
师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词,是吗?
生6:是的,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主题歌。
师 :你能唱唱吗?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众生:唱吧,唱吧。
生8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爱。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师生鼓掌!
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受。
师 :刚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了自己喜欢的时间段的景色。说得都很精彩!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俄罗斯草原景色变化万千,各有情趣!可谓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那么如果要给文章配乐,你会选取怎样的一段音乐呢?
生1:欢快的,活泼的。
生2:舒缓的优美的轻音乐。
生3:我觉得所配的这段音乐应该和天气的变化相应和。比如“黎明的时候”应该舒缓一些,优美一些,使人感觉身心舒畅!“太阳越升越高”以后,音乐要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而加快节奏,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酷暑难当的时候,音乐也应该表现一种烦躁、难耐的情绪!而当暴风雨来临这一段应该是整段音乐的高潮:先是“风突然吹来,又急驰而去”;雷声轰鸣;乌云翻滚。这是暴风雨的前奏。接着,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痛快淋漓地敲打在人的身上。人们飞速地奔跑,躲雨!……我觉得音乐都应有所表现。暴风雨过后的音乐,应该是舒缓的,优美的,可爱的,温馨的……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 :我听得都快入迷了!你对语言文字,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觉。实在太精彩了!
让我们抓住这些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凸现作者
师: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看谁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兴奋,跃跃欲试):好!
生1:我觉得“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欢“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生3:我喜欢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生4:我觉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 ……
师 :想不到大家的品读都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难分高下,可谓旗鼓相当!我想屠格涅夫听到这些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在中国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活泼可爱少年知音!
生(开心地):笑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竞争性体制,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使整个对话教学过程在学生自我推进意识中得到完善,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透过文本,直面作者
师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1:我觉得是因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而且还抓住了不同时间段不同景色的特点。
生2:我想是因为屠格涅夫善于观察吧。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生3:在观察的时候,可以说他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因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观察的时候可以说是动用了所有的感官:触觉、视觉、味觉、听觉、还有味觉。
师:有道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
生4:我觉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还因为他善于锤炼语言,擅长描写。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贪婪”,“摇摇摆摆”等词语都用得非常准确!
生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 ……
师: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写美写活,光靠这些够了吗?
生5:我想是不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于景。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说是无处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师 :我同意。我们说: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情”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使人感到宁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层层楚天阔”则引人感伤;“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促人奋起!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给人以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赋予自然景物鲜活的生命与无穷的魅力!比如说同是“花”这种景物:杜甫就曾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诗句。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于是同一种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仅仅做到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写作!
这一环节在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之后,意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他们透过文本,直接和作者对话。读写结合,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一般写法。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 拓展延伸: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
1、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乐应该选取怎样的乐曲?为什么?
(二)读写结合
1、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写一段寓情于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几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官)进行描写。
2、课外选读有关写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国作家的作品。
教后有感:
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谓神思飞扬。精彩富有个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气氛相当活跃。细细品味,我认为这都应归功于“对话”。
首先,“对话”让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纵观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除了学生和教师外,还有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就是文本《树林和草原》以及隐藏在文本内的作者屠格涅夫。而且这第三者不止一个,而是33个。因为课堂上共有33个人(包括32个学生和一个教师)而每个人阅读文本《树林和草原》的体验和感受都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譬如第二个问题:谈谈自己最喜欢文本中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同学们有的说喜欢黎明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黄昏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太阳越升越高时,也有的说喜欢夜幕降临时的景色……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眼中、心中《树林和草原》最美的景色。而且阐述喜欢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极富个性。经过同学们与文本心与心的充分交流,《树林和草原》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使原本“躺着”的,“死”的,平面的文字变成“站着”的,“跳着”的,甚至是“跑着”的“活”的立体的文字。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在这堂课上,33个文本,和33个人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三维立体式的对话,并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其次,“对话”改变以往重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生成。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解构。然后把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我还发现,“对话”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教师不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唯师独尊的没什么个性的学生了。我从传统意义上的“授道、传业”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自尊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有效地组织对话教学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认为“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
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应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是非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开放性问题。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都是自由度很大的话题式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自由开放地回答。譬如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谈读了文本后的原初体验。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的回答完全是全自由,全开放的。学生初读文本后,可以谈感受到的东西,欣赏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甚至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从语言上,结构上,内容上,写法上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谈;谈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是整段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自由开放的问题。学生怎么回答,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回答?完全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对话后,生成的新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除此以外,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案例中的四个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形成螺旋形的对话。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初到一个地方,谈的是对它的初步印象(个性化的原初体验);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选择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最吸引你的景点,欣赏它美丽的景色(个性化的感受文本内容);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品评令你心动的图景(个性化地品味语言);第四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和其他游客一起讨论为什么这里的景色会如此美丽(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共同探讨景观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原因)?
另外,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文本进行对话。否则,黑色的精灵(文本)和她的缔造者(作者)是不会从幕后走到台前来和我们对话的。只有学生和老师热情地不遗余力地“千呼万唤”,她才会“始出来”。当她那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记住:对话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才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教学尝试:
一、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
师 :作家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优美的散文会让我们心动,令我们陶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心品味美丽的语言,说说:初读此文,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生1:我只想说一个字“美”!
生2:我觉得俄罗斯草原的景物实在太神奇了!
生3: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者笔下的灌木丛非常奇特。
生4:这篇文章,作者用了第二人称来写。我觉得这很棒!作者仿佛是一个导游,我们读者仿佛是一群游客。在他的带领,解说下,我们走进俄罗斯草原,领略到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美妙风光!读完全文,我们好象真的到了俄罗斯草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亲切!
生5: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俄罗斯草原有一种神秘的美感。因为在那里一会儿是火辣辣的天气,一会儿就雷电交加,风雨迷茫!让人措手不及。
师 :这种时晴时雨的夏季天气,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谚来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 ……
这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要给足学生阅读体验的时间。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和文本进行直接对话。学生的初步感知和理解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比较到位,有的可能不着边际。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迈出第一步做到敢说会说。学生有了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他们便有了一种参与的趋向,并使之在后面的活动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
师 :刚才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朋友《树林和草原》,大家都谈了对她的初步印象,大家愿意再走近看看她吗?
生(异口同声、兴致勃勃地):愿意
师 :《树林和草原》这篇散文描写了俄罗斯草原上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之后的美丽的景色,可以说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每个时间段都是那么地吸引人。当然“一千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就请大家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吧?
生1:我最喜欢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那时“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灯火闪烁,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写道:“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温馨!夜幕降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和平的感觉。
生2:我最喜欢黎明时候的景色。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清新,而且孕育着勃勃生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生3:我最喜欢太阳越升越高之后。因为这段时间是最富有夏天的个性的。我们都知道,夏天是非常炎热的。在作者的笔下,就充分渲染了这种炎热。如:“静止的空气中发散出火辣辣的热气”;“你对面的丛林晒得火辣辣的,在阳光底下仿佛颜色发黄了”。我们知道:夏天的炎热之后必定跟随着雷阵雨。这就是夏天的另一个个性。雷阵雨过后,一扫先前的酷暑,使人感到清爽!作者写道:“暴风雨过去了;你走出来。我的天啊,四周一切多么愉快地闪耀着亮光,空气多么新鲜、清爽,草莓和蘑菇多么芬芳!……”。看到这里,我仿佛置身其中,呼吸着夏日雨后清新芬芳的空气!
生4:我最喜欢黄昏来临了的时候。因为每天的这个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踏着落日的余辉,纷纷走在回家的路上,使人感受到了劳作一天后的充实!而且这个时候的景色是非常迷人的:先是“晚霞像火焰一样燃烧”,“空气似乎特别清澈,像玻璃一样”。接着“鲜红的光辉”在各种景物上投下的影子越拉越长,直至终于消失,然后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发出颤抖的闪光来”……最后,“夜幕降临了”。这个时间段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景色的变换却非常快,我觉得作者笔下的大自然实在是神奇了!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我想起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生5:是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很美,却一如昙花一现。
师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词,是吗?
生6:是的,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主题歌。
师 :你能唱唱吗?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众生:唱吧,唱吧。
生8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爱。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师生鼓掌!
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受。
师 :刚才大家都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了自己喜欢的时间段的景色。说得都很精彩!从黎明到夜幕降临,俄罗斯草原景色变化万千,各有情趣!可谓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那么如果要给文章配乐,你会选取怎样的一段音乐呢?
生1:欢快的,活泼的。
生2:舒缓的优美的轻音乐。
生3:我觉得所配的这段音乐应该和天气的变化相应和。比如“黎明的时候”应该舒缓一些,优美一些,使人感觉身心舒畅!“太阳越升越高”以后,音乐要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而加快节奏,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酷暑难当的时候,音乐也应该表现一种烦躁、难耐的情绪!而当暴风雨来临这一段应该是整段音乐的高潮:先是“风突然吹来,又急驰而去”;雷声轰鸣;乌云翻滚。这是暴风雨的前奏。接着,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痛快淋漓地敲打在人的身上。人们飞速地奔跑,躲雨!……我觉得音乐都应有所表现。暴风雨过后的音乐,应该是舒缓的,优美的,可爱的,温馨的……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 :我听得都快入迷了!你对语言文字,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觉。实在太精彩了!
让我们抓住这些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凸现作者
师: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看谁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兴奋,跃跃欲试):好!
生1:我觉得“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欢“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生3:我喜欢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生4:我觉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 ……
师 :想不到大家的品读都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难分高下,可谓旗鼓相当!我想屠格涅夫听到这些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在中国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活泼可爱少年知音!
生(开心地):笑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竞争性体制,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使整个对话教学过程在学生自我推进意识中得到完善,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透过文本,直面作者
师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1:我觉得是因为屠格涅夫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而且还抓住了不同时间段不同景色的特点。
生2:我想是因为屠格涅夫善于观察吧。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生3:在观察的时候,可以说他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因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观察的时候可以说是动用了所有的感官:触觉、视觉、味觉、听觉、还有味觉。
师:有道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
生4:我觉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还因为他善于锤炼语言,擅长描写。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贪婪”,“摇摇摆摆”等词语都用得非常准确!
生5: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等,从而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 ……
师: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写美写活,光靠这些够了吗?
生5:我想是不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于景。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说是无处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师 :我同意。我们说: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情”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使人感到宁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层层楚天阔”则引人感伤;“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促人奋起!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给人以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赋予自然景物鲜活的生命与无穷的魅力!比如说同是“花”这种景物:杜甫就曾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诗句。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于是同一种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仅仅做到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写作!
这一环节在品味文章精彩的语言之后,意在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他们透过文本,直接和作者对话。读写结合,了解写景抒情类散文的一般写法。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 拓展延伸: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
1、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乐应该选取怎样的乐曲?为什么?
(二)读写结合
1、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写一段寓情于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几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官)进行描写。
2、课外选读有关写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国作家的作品。
教后有感:
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谓神思飞扬。精彩富有个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气氛相当活跃。细细品味,我认为这都应归功于“对话”。
首先,“对话”让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纵观这节课,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除了学生和教师外,还有第三者的存在。这个第三者就是文本《树林和草原》以及隐藏在文本内的作者屠格涅夫。而且这第三者不止一个,而是33个。因为课堂上共有33个人(包括32个学生和一个教师)而每个人阅读文本《树林和草原》的体验和感受都不尽相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譬如第二个问题:谈谈自己最喜欢文本中哪个时间段的景色。同学们有的说喜欢黎明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黄昏时的景色,有的说喜欢太阳越升越高时,也有的说喜欢夜幕降临时的景色……他们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阅读审美体验,说出自己眼中、心中《树林和草原》最美的景色。而且阐述喜欢的理由,也各不相同,极富个性。经过同学们与文本心与心的充分交流,《树林和草原》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使原本“躺着”的,“死”的,平面的文字变成“站着”的,“跳着”的,甚至是“跑着”的“活”的立体的文字。正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文本和作者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人”。在这堂课上,33个文本,和33个人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三维立体式的对话,并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其次,“对话”改变以往重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生成。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解构。然后把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我还发现,“对话”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教师不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唯师独尊的没什么个性的学生了。我从传统意义上的“授道、传业”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自尊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有效地组织对话教学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认为“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
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应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是非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开放性问题。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都是自由度很大的话题式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自由开放地回答。譬如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谈读了文本后的原初体验。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的回答完全是全自由,全开放的。学生初读文本后,可以谈感受到的东西,欣赏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甚至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从语言上,结构上,内容上,写法上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谈;谈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是整段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自由开放的问题。学生怎么回答,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回答?完全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对话后,生成的新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除此以外,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案例中的四个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形成螺旋形的对话。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初到一个地方,谈的是对它的初步印象(个性化的原初体验);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选择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最吸引你的景点,欣赏它美丽的景色(个性化的感受文本内容);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品评令你心动的图景(个性化地品味语言);第四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和其他游客一起讨论为什么这里的景色会如此美丽(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共同探讨景观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原因)?
另外,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文本进行对话。否则,黑色的精灵(文本)和她的缔造者(作者)是不会从幕后走到台前来和我们对话的。只有学生和老师热情地不遗余力地“千呼万唤”,她才会“始出来”。当她那神秘的面纱被撩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们记住:对话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然后才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充分交流。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