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000字以上)
展开全部
综合实践:春节民俗、圣诞节习俗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别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了解西方文化圣诞节独特魅力,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和圣诞节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从中西文化中寻找差异,进而了解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春节和圣诞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联系有关人员讲授春节和圣诞节的神话起源、习俗等相关知识
2、准备一些中西方国家的春节和圣诞节的知识(来源包括图书、网上)。
3、学生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等)
4、准备好外出活动所需的一些设备,如相机等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分组制定计划
1、通过开题课,学生讨论得出研究的总课题《春节和圣诞节民俗》以及研究的3个主题:“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中西方文化差异”。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各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象适度含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一、春节的传说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二、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三、圣诞节的由来
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务必到伯利恒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四、圣诞节的习俗
圣诞树
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德国人于每年12月24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将薄饼乾挂在上面,象徵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16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
18世纪,这种风俗在德国信义宗信徒中颇流行,但直至19世纪才流行全国,成为德国根深柢固的传统。19世纪初,圣诞树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德国皇子艾伯特加以推广普及。维多利亚式圣诞树饰以蜡烛、糖果和花色糕点,用丝带和纸链吊挂在树枝上。早在17世纪圣诞树即由德国移民带到北美,至19世纪广为流行。在奥地利、瑞士、波兰和荷兰也颇流行。在中国和日本,圣诞树于19及20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多饰以彩色缤纷的纸花。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卡
圣诞卡(圣诞卡片)在美国和欧洲很流行,也是为维持远方亲朋好友关系的方式之一。许多家庭随贺卡带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闻,新闻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在过去一年的优点特长等内容。
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大小不拘。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礼。
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哪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圣诞帽。
宗教庆祝是以将临期/降临节开始的,将临期是对大约在11月尾基督降生预期的庆祝,将临期教会会有特别的活动或仪式.一般包括降临节颂歌,这段时间内使用将临期历庆祝,期间还会向儿童发送糖果和巧克力.在圣诞节前,教会会在教堂安排用许多圣诞活动,唱诗班也会在教堂里演唱圣诞歌曲. 在平安夜和圣诞节,特别活动包括子夜弥撒。
其他宗教信仰也会乘圣诞假日期间庆祝他们各自的冬季庆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犹太教的光明节,在21世纪的今天,家庭成员在光明节内也开始互赠礼物了。
圣诞节同时也合理的为伊斯兰世界接受,因为耶稣在伊斯兰教里也是一位先知,庆祝他的降生是没有理由被拒绝的.圣诞节的世俗庆祝对在西方国家的穆斯林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1、饮食文化:丰盛 精致
国人在春节里的饮食内容主要吃年夜饭(大鱼、大肉等)、吃饺子 、吃年糕等。外国人在圣诞节主要是吃圣诞大餐(以火鸡、鹅为主)。
中国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后一餐,也是最丰盛的一餐饭。一般家庭早早地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物,如阉制鸡、鸭、鱼等,到了吃饭时,大家围坐在大圆桌旁,餐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高高低低、错落地摆放着,不管是有富人还是穷人,似乎菜越多越表示喜庆。席间还要向长辈进酒,最后必须剩下一些菜,如鱼等,表示年年有余。往往大家吃饱了,还剩一桌菜。 传统的圣诞大餐,在最早的时候流行吃烤猪、火腿,后来是火鸡、三文鱼。总之是以肉为主。除了吃肉,圣诞大餐还得有红酒。另一部分是甜点,如饼干、蛋糕等。大家围坐西餐长桌,分餐制,吃完一道上一道,没有浪费。
从“年夜饭”和“圣诞大餐”的食物和人们吃的方式对比来看,中国人吃得热闹,吃得比较丰富,更注重的是在餐桌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非饮食本身。外国人吃的比较文明和精致,这或许也是沿袭了历代上流社会对于饮食的讲究。
2、礼节文化:传统 浪漫
中国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团聚,一般不会邀请外人,而且往往是男性家族亲人的团聚日。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在日期上也有规定: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父母,要到初三开始亲朋互拜。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少说也得有几千年的历史。
西方的圣诞节可不一样,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这一年一次的节日,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钟声响起,人们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见到人就拥抱,也不管认识不认识。
从中外人在节日里不同的社交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春节是一家人以吃为主的,家族制交流活动。而圣诞节,人们的交往要大气、开放。改革开放扩大了眼界,人们的社会交往愈来愈加频繁,除了家庭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西洋风俗补充了中式风俗的不足,我们想这也是年轻人喜欢过圣诞等“洋节”的原因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五、活动感想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和圣诞节文化,领略中国和西方文化魅力,理解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春节。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公共世界,传达出这个民族某些共享的文化知识和它观察生活、了解世界的认知方式,充分显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意识的原型。 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历史悠久,一般来说属于岁时节日。汉族古老的节日多是按照天地时令交会的节韵确定的,春节就是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轮转相联系,它与中华民族“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相关。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圣经中的耶稣基督的降生而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碰撞,圣诞节的宗教色彩已经不那么重了,而演变成所有人都可以考虑的喜庆狂欢性质的节日。
其实,无论中国的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它的实质都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中国人自发地过起了圣诞节,无非是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更多一些快乐时光。从这点而言,它就有天然的合理性。更何况,圣诞节所包含的欢乐与祥和,所包含的对幸福的向往和对他人的祝福,与我们中国人春节的精神实际上一脉相承。
满意请采纳~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别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了解西方文化圣诞节独特魅力,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和圣诞节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从中西文化中寻找差异,进而了解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春节和圣诞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联系有关人员讲授春节和圣诞节的神话起源、习俗等相关知识
2、准备一些中西方国家的春节和圣诞节的知识(来源包括图书、网上)。
3、学生准备各种资料(包括小故事、图片等)
4、准备好外出活动所需的一些设备,如相机等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 ,分组制定计划
1、通过开题课,学生讨论得出研究的总课题《春节和圣诞节民俗》以及研究的3个主题:“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春节和圣诞节的习俗”、“中西方文化差异”。
2、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合,分配好人员,选好各个小组长。然后由组长带领,明确活动目标、任务和要求,制定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
1、按小组开展调查、访问、图片收集、查找资料;实地考察;分析调查结果并对活动所获得的资料认真做好记录。由各组组长负责分工完成(访问方式有:实地访问、电话访问等形式,对象适度含盖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组员根据访问的情况做好记录)
2、集中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讨论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和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等。根据活动的体验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吸取教训,调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观点。
一、春节的传说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二、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三、圣诞节的由来
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稣降生的传说有关。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稣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务必到伯利恒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稣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四、圣诞节的习俗
圣诞树
圣诞树(Christmas tree)是圣诞节庆祝中最有名的传统之一。通常人们在圣诞前后把一棵常绿植物如松树弄进屋里或者在户外,并用圣诞灯和彩色的装饰物装饰。并把一个天使或星星放在树的顶上。
用灯烛和装饰品把枞树或洋松装点起来的常青树,作为圣诞节庆祝活动的一部分。近代圣诞树起源于德国。德国人于每年12月24日,即亚当和夏娃节,在家里布置一株枞树(伊甸园之树),将薄饼乾挂在上面,象徵圣饼(基督徒赎罪的标记)。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饼代替圣饼,还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蜡烛。此外,室内还设有圣诞塔,是一木质的三角形结构,上有许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饰以常青树枝叶、蜡烛和一颗星。到16世纪,圣诞塔和伊甸园树合并为圣诞树。
18世纪,这种风俗在德国信义宗信徒中颇流行,但直至19世纪才流行全国,成为德国根深柢固的传统。19世纪初,圣诞树传到英国;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德国皇子艾伯特加以推广普及。维多利亚式圣诞树饰以蜡烛、糖果和花色糕点,用丝带和纸链吊挂在树枝上。早在17世纪圣诞树即由德国移民带到北美,至19世纪广为流行。在奥地利、瑞士、波兰和荷兰也颇流行。在中国和日本,圣诞树于19及20世纪由美国传教士传入,多饰以彩色缤纷的纸花。
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不论是否基督徒,过圣诞节时都要准备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烛、彩花、玩具、星星,挂上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圣诞卡
圣诞卡(圣诞卡片)在美国和欧洲很流行,也是为维持远方亲朋好友关系的方式之一。许多家庭随贺卡带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闻,新闻一般包括家庭成员在过去一年的优点特长等内容。
圣诞袜
最早以前是一对红色的大袜子,大小不拘。因为圣诞袜是要用来装礼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东西,晚上他们会将自己的袜子挂在床边,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礼。
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哪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圣诞帽。
宗教庆祝是以将临期/降临节开始的,将临期是对大约在11月尾基督降生预期的庆祝,将临期教会会有特别的活动或仪式.一般包括降临节颂歌,这段时间内使用将临期历庆祝,期间还会向儿童发送糖果和巧克力.在圣诞节前,教会会在教堂安排用许多圣诞活动,唱诗班也会在教堂里演唱圣诞歌曲. 在平安夜和圣诞节,特别活动包括子夜弥撒。
其他宗教信仰也会乘圣诞假日期间庆祝他们各自的冬季庆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犹太教的光明节,在21世纪的今天,家庭成员在光明节内也开始互赠礼物了。
圣诞节同时也合理的为伊斯兰世界接受,因为耶稣在伊斯兰教里也是一位先知,庆祝他的降生是没有理由被拒绝的.圣诞节的世俗庆祝对在西方国家的穆斯林们来说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了。
五、中西节日文化的差异
1、饮食文化:丰盛 精致
国人在春节里的饮食内容主要吃年夜饭(大鱼、大肉等)、吃饺子 、吃年糕等。外国人在圣诞节主要是吃圣诞大餐(以火鸡、鹅为主)。
中国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后一餐,也是最丰盛的一餐饭。一般家庭早早地开始准备年夜饭的食物,如阉制鸡、鸭、鱼等,到了吃饭时,大家围坐在大圆桌旁,餐桌上摆满了各种菜肴,高高低低、错落地摆放着,不管是有富人还是穷人,似乎菜越多越表示喜庆。席间还要向长辈进酒,最后必须剩下一些菜,如鱼等,表示年年有余。往往大家吃饱了,还剩一桌菜。 传统的圣诞大餐,在最早的时候流行吃烤猪、火腿,后来是火鸡、三文鱼。总之是以肉为主。除了吃肉,圣诞大餐还得有红酒。另一部分是甜点,如饼干、蛋糕等。大家围坐西餐长桌,分餐制,吃完一道上一道,没有浪费。
从“年夜饭”和“圣诞大餐”的食物和人们吃的方式对比来看,中国人吃得热闹,吃得比较丰富,更注重的是在餐桌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非饮食本身。外国人吃的比较文明和精致,这或许也是沿袭了历代上流社会对于饮食的讲究。
2、礼节文化:传统 浪漫
中国的除夕夜,只是家人团聚,一般不会邀请外人,而且往往是男性家族亲人的团聚日。即使最知己的朋友也很知趣,不会在这一晚闯入别人的家宴。在日期上也有规定: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父母,要到初三开始亲朋互拜。这几乎成为约定俗成的风俗,少说也得有几千年的历史。
西方的圣诞节可不一样,它的前一晚是平安夜,圣诞老人要在这一夜降临,给每个人带来礼物和美好的祝愿。这一夜也和中国人一样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不同的是,这一年一次的节日,经常会邀请友人甚至外国朋友参加。如果是除夕夜,一到新年的钟声响起,人们欢呼雀跃,情不自禁地跑到大街上,见到人就拥抱,也不管认识不认识。
从中外人在节日里不同的社交方式,让我们感受到,春节是一家人以吃为主的,家族制交流活动。而圣诞节,人们的交往要大气、开放。改革开放扩大了眼界,人们的社会交往愈来愈加频繁,除了家庭还有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平安夜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一个欢聚的场所,西洋风俗补充了中式风俗的不足,我们想这也是年轻人喜欢过圣诞等“洋节”的原因吧。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组织评价。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活动中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以书面形式上交调查报告,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各个小组成员以不同的方式向同学分享展示自己的成果。最后老师和同学共同评价这次的活动。
五、活动感想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和圣诞节文化,领略中国和西方文化魅力,理解中西文化节日的差异,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春节。节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公共世界,传达出这个民族某些共享的文化知识和它观察生活、了解世界的认知方式,充分显现着一个民族文化和价值意识的原型。 中国传统的民族节日历史悠久,一般来说属于岁时节日。汉族古老的节日多是按照天地时令交会的节韵确定的,春节就是与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轮转相联系,它与中华民族“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哲学相关。
圣诞节,是基督教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圣经中的耶稣基督的降生而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在发展过程中各种文化的相互吸收和碰撞,圣诞节的宗教色彩已经不那么重了,而演变成所有人都可以考虑的喜庆狂欢性质的节日。
其实,无论中国的节日还是外国的节日,它的实质都是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中国人自发地过起了圣诞节,无非是希望自己的生活中更多一些快乐时光。从这点而言,它就有天然的合理性。更何况,圣诞节所包含的欢乐与祥和,所包含的对幸福的向往和对他人的祝福,与我们中国人春节的精神实际上一脉相承。
满意请采纳~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