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13根弦 VS 21根弦
日本筝有13根琴弦,而我们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古筝都是21根弦。
为什么足足差了8根琴弦呢?这还得从日本筝的起源说起。
在秦国时,古筝最早为5弦,后来演变为12弦,到隋唐增加到13弦。隋唐之后,古筝再经改良,元明时期为14弦,清代时期为16弦,近代又由17、19弦不等而发展到21-25弦。
现在我们所说的日本筝,在日本历史中记载是随着遣唐使(相当于今天的日本留学生)东渡到日本的。
因此日本筝在形制上及演奏方法上传承了唐代十三弦筝的一些特点。
除了琴弦数量不同,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中国筝筝尾呈弧形
而日本筝筝首同筝尾一样是笔直的,且多出的弦会在此处系成圆形。
是不是咱们的中国古筝颜值要高出许多呢?
第二,跪姿VS坐姿
日本筝演奏者一般跪坐于琴首,右手放于琴柱右侧,左手放于琴柱左侧。
演奏时弹弦点均在琴首的10厘米左右处,左手最远放置在离琴柱约20厘米处。
相比日本人的“跪姿”,我们中国人弹古筝的“坐姿”也有讲究。
弹琴时身体坐姿应靠近筝的右端,同时身体距筝约15公分,上身放松挺直,左脚稍前,右脚稍后,双腿自然弯曲。
那么比起中国人坐着弹琴,日本人跪着弹是不是吃力许多呢?
事实恰巧相反。由于日本筝的面板弧度大,弦距比较大,而且弹奏时使用手腕和手指大关节较多。所以跪坐弹奏,手臂向下斜发力会容易、省力许多。
第三,三指义甲VS八指义甲
观察下面这张图,一个义甲,就能发现三点不同:
首先,日本人弹古筝,右手带义甲,左手不带义甲;而我们弹中国古筝是两只手都要佩戴。
其次,日本筝的义甲是三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不佩戴;而我们左右手只有小拇指不带义甲。
最后,现代日本筝义甲还有流派之分。当时十三弦筝随着中国的燕乐传入日本,后来一部分流落到寺院和民间,产生了生田流、山田流两个俗筝流派。
日本筝常用生田流义甲,呈长方形,多用树脂制成;而我们的义甲多用玳瑁或塑料制成。
下图是山田流的义甲,形状呈椭圆形,看着比咱们的义甲高级许多。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带义甲时只需湿润一下手指,就可以一下子带进套里,是不是比起我们的“胶带缠绕法”要方便很多呢?
在异国文化中经过一千二百多个春秋后,当今被称为KOTO的日本筝已发展成了日本人民群众十分喜爱的一种民族音乐形式。
在一些重要聚会或典礼上也常能聆听到筝的演奏。
在国际音乐交流中,日本筝作为极具特色的民族乐器,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筝乐文化的根始终是在中国,之前我们曾专题介绍过:古筝如今已成为乐器界的新晋网红,特别是近几年古筝新曲目的不断创作,古筝技法的不断创新,古筝表现力的不断提高,在异国街头、在潮流秀场、在音乐会......古筝都十分抢镜!
筝乐文化,路还很长,但已启程!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1》结构名称不同:
日本古筝:
日本筝(koto),拨奏弦鸣乐器。8世纪初,中国唐代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先后演变为乐筝(乐筝即中国唐筝 把它叫做日本筝显然是谬误)、筑筝、俗筝等日本传统乐器。三者构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撑。弦名从远至近分别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为、巾。琴身笔直。自古将筝比作“龙”,并依此为各部件命名。
中国古筝:
中国古筝(意大利语:LaCetra)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2》创始时间,发扬人不用:
日本古筝:
始于17世纪,盲人八桥检校(1614~1685)在江户(东京)习得筑紫流筝曲后,到京都将其改编增补,并作筝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为俗筝及日本筝其筝曲的创始人。筝的传统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义甲弹拨,左手按弦。1921年宫城道雄创制17弦筝,已被广泛采用。俗筝演奏的筝曲多为声乐曲,也有据传为八桥检校所作的《六段》等器乐曲。宫城道雄创作的筝与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海》,成为现代名曲。20世纪60年代后,三木稔等作曲家为俗筝创作了为数众多的筝曲。
中国古筝: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1》结构名称不同:
日本古筝:
日本筝(koto),拨奏弦鸣乐器。8世纪初,中国唐代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先后演变为乐筝(乐筝即中国唐筝 把它叫做日本筝显然是谬误)、筑筝、俗筝等日本传统乐器。三者构造基本相同:桐木制长方形音箱面上张弦13根,每根弦用 1柱支撑。弦名从远至近分别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斗、为、巾。琴身笔直。自古将筝比作“龙”,并依此为各部件命名。
中国古筝:
中国古筝(意大利语:LaCetra)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2》创始时间,发扬人不用:
日本古筝:
始于17世纪,盲人八桥检校(1614~1685)在江户(东京)习得筑紫流筝曲后,到京都将其改编增补,并作筝组歌、分段曲等,因而成为俗筝及日本筝其筝曲的创始人。筝的传统演奏方法是右手拇、食、中指套上义甲弹拨,左手按弦。1921年宫城道雄创制17弦筝,已被广泛采用。俗筝演奏的筝曲多为声乐曲,也有据传为八桥检校所作的《六段》等器乐曲。宫城道雄创作的筝与尺八的二重奏曲《春之海》,成为现代名曲。20世纪60年代后,三木稔等作曲家为俗筝创作了为数众多的筝曲。
中国古筝:
自秦、汉以来古筝从中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了各种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流派。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正如曹正所言“茫茫九派流中国”,各派的筝曲及演奏方法各具特色。
据悉,这次展览系省博从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引进。东方乐器博物馆的三分之一馆藏都“移驾”省博,包括该馆珍藏的国内首套甘美兰——这套印尼索罗王宫廷的传统乐器由80多件乐器组成,如今正陈列在编钟馆原先放编钟的位置。据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介绍,就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来讲,两者正巧也旗鼓相当。
昨天下午,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还为前来参观的观众奉献了一场互动演奏,一些单从模样和演奏方法很难看出“亲缘”关系的乐器同台献声,并“坦白”它们的身世。由古筝演奏、极具少数民族风格的现代曲目《幻想曲》引起观众极大兴趣。据介绍,作为最受欢迎的我国民族乐器之一,筝最早起源于中国,曾经过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等变化。除我国外,泰国、越南等国也有筝,不过弹法音阶各不相同。在唐代,我国的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并落地开花,先后演变为乐筝、筑筝、俗筝等日本传统乐器,并保留了我国古代的演奏手法、音阶和形制。“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例如从我国传入日本的尺八、从国外传入我国的唢呐。”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说。
比手指还小的是巧舌如簧中的“簧”,比炮筒还粗的是超过5米的洞钦,外型特别的泰国围锣……除了来自世界各地难得一见的实物,该展览还首次大量运用多媒体,观众可现场调看各种乐器的使用视频,并欣赏到它们发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