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学社会学的2000字论文 5
展开全部
医学社会学是研究健康和疾病的社会原因及其影响的学科。它采用社会学的观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健康和医学实践。
一、健康:医学社会学视角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2、健康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演变
① 疾病是由罪恶魂灵引起 ② 人的健康受总体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
④ “物种医学”和社会空间医学”的出现 ⑤健康:回到整体的人A “治疗至上”论的动摇
以使用药品为主来实施医学干预成为医生处理临床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治疗至上(upon to treat)”。
B 生活条件的改善C 现代健康观念的回归慢性病: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疾病D 贫穷和健康:仍在关注的问题
二、传染病重新出现: 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再度凸显
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特点: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新传染病杀伤力惊人
新老传染病肆虐的原因
致病菌逐步适应环境,提高本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由于人们轻视了传染病,给细菌及病毒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滥用药物、性行为不检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不注意卫生
环球旅行中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传染病“传遍整个世界”。3、性传播疾病(STDs)
导致性传播疾病高发的原因
(1)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减少了对意
外怀孕的担心;
(2)世界各地城市青年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意识;
(3)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型的雇佣
形式
(4)建立多个性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医学社会学的发展1、早期的医学社会学
2、医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首先,出现了医学社会学研究朝着与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关的研究领域的转化。
其次,医学社会学和普通的社会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 艾滋病和社会一、艾滋病概况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致死性疾病,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抵抗像癌症、肺炎和各种病毒感染的能力,让人体暴露于对任何疾病都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中。
2、惊现
3、发现
结论:
艾滋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接触有恒定相关关系
是由病毒引起的
通过病毒进入血液而发生的
性交和静脉药物使用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4、危害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
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
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影响社会安定
对后代的不良影响
使家庭陷入危机
5、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社会因素
(1)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
性别文化:
(2)微观因素
吸毒与淫乱:
同性恋: 同性恋者极少只限于和一个人发生性行为
同性恋者具有特殊的性行为方式
血液制品污染:
6、 各国的艾滋病状况
二、艾滋病是医学社会问题
1、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要素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艾滋病具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首先,它的产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结果。(
其次,艾滋病的后果也带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最后,艾滋病的防治是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
2、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三、中国的艾滋病现状
1、流行状况2、传播途径3、艾滋病仍在蔓延的原因
毒品问题
性产业的存在
同性恋问题4、艾滋病患者的艰难生存1)事实
“主要地位”,这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地位的一般状态,主要是来自于其职业。而艾滋病会呈现出主要地位的特征。
)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社会排斥”,是指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社会排斥”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受主流社会的排挤过程。
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
自我责任论: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所造成的,甚至是由于他们不参与社会而形成的自我排斥。
“艾滋病是上帝在花园里除草的方式”
社会结构生成论:即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
从地区分布看:艾滋病患者80%在农村
由于发达城市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情况较落后城市和地区好
从职业分布看: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归国劳工、无业游民、个体从业者和性工作者
他们的生活水平低,文化知识结构差,卫生保健意识弱
从性别分布看: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比例上升
随着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滞留在城市的农村年轻女性中,有一部分人不能找到适当的工作,或者工薪过低不能满足致富要求,于是她们转而成为城市的性工作者。
社会政策创造论:由于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现有的政策法规既不为社会包括艾滋病患者所广泛了解,也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无法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意识形态认可论:人们认为这些艾滋病患者遭到社会排斥是在为自己的放纵行为承担后果。 对死亡的恐惧也使人们认为远离、排斥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
社会流动反映论:艾滋病患者在病情公开后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使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支撑,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向下流动而没有任何向上甚至水平流动的可能性,造成艾滋病患者不肯到医院就诊或就诊后隐瞒病情、远走他乡。
5、艾滋病的防治: (1)取得的进展
制定 “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
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
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
(2)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护问题
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救助问题
艾滋病宣传问题
政策落实问题
(3)对策
扩大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的区域范围
继续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广度和力度
落实全国各地艾滋病防治的领导责任制
增加人权保障:立法保护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医疗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保密和隐私权、言论权、结婚权和旅行权等等。
第三章社会紧张
紧张(stress)可以定义为个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精神——躯体反应,它可以给个人带来恐惧或焦虑。
一、社会紧张的社会学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这一理论把个体看成是有创造性的会思考的生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机械地对社会过程的影响做出或多或少的反应。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的基本内容
(1)我们是通过想像自己在他人而前的形象如何来看待自己的;
(2)我们想像他人对我们形象的判断;(3)我们想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决定了我们必然会经历某种自我感受,如自豪或自卑。
镜中我理论对于紧张的理解
一个人把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知觉,是与他人的反应相互关联的。很显然,一旦当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想像与他人反应不相符合时,紧张就会产生。
(2)威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情境定义”对紧张的解释
第一,同样的危机并非都会对所有人起同样的作用;
第二,对于危机的调适和控制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把现有状态和他过去所经历的类似状态进行比较后,根据他以往的经验修正其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3)欧文·戈夫曼“人生如剧场” 理论 (1ife as theatre) (1)一个人的形象;
(2)一个人和与其类似的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经验;
(3)社会环境;
(4)人们通过言语或行动所表达出来的他或她自己的信息。
2、涂尔干: 功能论 一个概念: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各个有机部分合整为一体的过程和情态。它决不等于是各个结构组织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在各部分之间的特殊结合以及关联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二、紧张的生理学反应1、“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学变化模式2、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状的理论 三、紧张的社会因素1、角色紧张
包括生活事件和慢性紧张
其实质是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的冲突
关于角色
第一类的生活事件像离婚,结婚或失去职业;
第二类的慢性紧张如角色负担过重
2、紧张适应能力
影响个人对付能力的因素
学校
家庭
社会激励体系
结论
个人生理损害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
(1)刺激情境,包括情境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他/她动机的强度;
(2)个人应付刺激情境的能力,如遗传学因素的影响,个人技巧,天生的能力和过去的经验;
(3)个人在应付问题上的社会准备;(4)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影响。
3、社会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对个人提供的社会支持——主观归属感、被接受感和被需要感的满足可以帮助个人减少紧张作用于躯体和精神上的有害作用。
4、生活变迁
1、极端情境 自然灾害、战争对社会、心理影响灾害激发急性的心理紧张:情感障碍,由于忍受悲痛、财产损失、经济损失和恶化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焦虑。
强烈的连贯性是关键因素
连贯性是一种个人行为倾向,它让个人用信任的观点看待世界,相信事件都是可预见的,具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地解决的信念。
连贯性的获得:迎接挑战、参与形成结果(通常是满意的)、对付不同程度的刺激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研究基于一种假说,即几种紧张事件在一个人生活中的积累最终会产生一种紧张后效应。 大量的证据支持任何类型的环境变化,只要它需要个人去适应,就会产生特异的紧张反应。 生活变化的纬度:(1)变化的程度;(2)变化的不可预知性;(3)受到影响的个人生活层面(是个人的还是职业的)。
变化既快又预料不到的状况紧张性最强 不可预知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最大的紧张,随后引起了健康损害。是个人对变化的性质的认识决定了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效果。当生活事件被认为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时候,抑郁主诉、疾病症状和就诊的增加就会不断发生。许多研究人员发现,不少人在经历了紧张生活事件之后特别倾向于寻求医生服务。
5、紧张和社会经济地位 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能越好地应付紧张情境,应付紧张对躯体的作用。这一优势随着社会等级的降低而成比例地减少。
三、社会紧张导致的健康问题1、过劳死(1)定义: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2)原因:
工作时间过长
对自身的期望值高、精神压力大
劳动强度加重
(3)临床表现与死因 临床表现
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
最常见的直接死因
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4)过劳死在日本 (4)中国面临“过劳死”威胁远离过劳死
1.每年做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他检查。
2.善于劳逸结合。短期旅游,爬山远眺,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
3.坚持运动。
4.保持心情舒畅,做一个“乐天派”。
2、自杀和抑郁症 社会紧张会导致人的情绪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是抑郁症。自杀也是社会紧张造成的,自杀与社会紧张的关系是以抑郁为纽带的。
(1)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
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
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
曾有自杀未遂史;
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
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
生活质量低;
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原因:
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适应能力差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情感问题;
社会评定问题,即大学期间的各种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
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珍爱生命,远离自杀
自杀是痛苦的
自杀的每一种方式都让人感到痛苦不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解脱的快感。
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
是可以避免的
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有的人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其中包括足够的社会支持、良好的自信心、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
各地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2)抑郁症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兴趣或愉快感缺乏、动作减少为主要特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它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状就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抑郁症的危害
导致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表现
1.抑郁心境。
2.快感缺失 。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4.睡眠障碍。 5.食欲改变。
6.躯体不适。 7.自我评价低。
8.自杀观念和行为, 9.其它。老
抑郁的原因
抑郁症引发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紧张、竞争激烈,人们郁积的苦闷心情无法得到疏泄。
(3)如何避免自杀和抑郁
自我调适:
1、循序渐进。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 2、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3、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记下你的观念,以便更
好地澄清它。 4、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
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
提出挑战。
5、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观念,你越是同情
自己,放弃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等观念,你越可能从
病症中恢复。 6、挑战消极观念,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挫折与失败做好充
分的心理准备。
寻求帮助:
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
一、健康:医学社会学视角1、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2、健康和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演变
① 疾病是由罪恶魂灵引起 ② 人的健康受总体环境因素的影响③人体被看成是遵循物理和化学原理的“机器”似的统一体
④ “物种医学”和社会空间医学”的出现 ⑤健康:回到整体的人A “治疗至上”论的动摇
以使用药品为主来实施医学干预成为医生处理临床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这被称为“治疗至上(upon to treat)”。
B 生活条件的改善C 现代健康观念的回归慢性病:长期的难以治愈的疾病D 贫穷和健康:仍在关注的问题
二、传染病重新出现: 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再度凸显
1、“老”传染病卷土重来
特点: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新传染病杀伤力惊人
新老传染病肆虐的原因
致病菌逐步适应环境,提高本身的生存能力 同时,由于人们轻视了传染病,给细菌及病毒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
滥用药物、性行为不检点、环境污染、城市拥挤、不注意卫生
环球旅行中的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使传染病“传遍整个世界”。3、性传播疾病(STDs)
导致性传播疾病高发的原因
(1)口服避孕药的使用减少了对意
外怀孕的担心;
(2)世界各地城市青年的性解放和
性自由意识;
(3)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型的雇佣
形式
(4)建立多个性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医学社会学的发展1、早期的医学社会学
2、医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首先,出现了医学社会学研究朝着与卫生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有关的研究领域的转化。
其次,医学社会学和普通的社会学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第二章 艾滋病和社会一、艾滋病概况1、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致死性疾病,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丧失抵抗像癌症、肺炎和各种病毒感染的能力,让人体暴露于对任何疾病都毫无抵抗力的状态中。
2、惊现
3、发现
结论:
艾滋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性接触有恒定相关关系
是由病毒引起的
通过病毒进入血液而发生的
性交和静脉药物使用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4、危害削弱了社会生产力,减缓了经济增长
人均出生期望寿命降低
民族素质下降,国力减弱
影响社会安定
对后代的不良影响
使家庭陷入危机
5、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社会因素
(1)宏观因素
经济发展:
性别文化:
(2)微观因素
吸毒与淫乱:
同性恋: 同性恋者极少只限于和一个人发生性行为
同性恋者具有特殊的性行为方式
血液制品污染:
6、 各国的艾滋病状况
二、艾滋病是医学社会问题
1、艾滋病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要素
(1)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
(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3)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4)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艾滋病具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首先,它的产生是诸多社会问题的结果。(
其次,艾滋病的后果也带有明显的社会问题的特征
最后,艾滋病的防治是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
2、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三、中国的艾滋病现状
1、流行状况2、传播途径3、艾滋病仍在蔓延的原因
毒品问题
性产业的存在
同性恋问题4、艾滋病患者的艰难生存1)事实
“主要地位”,这是一种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最重要地位的一般状态,主要是来自于其职业。而艾滋病会呈现出主要地位的特征。
)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社会排斥”,是指大民族完全或者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这种偏见和歧视建立在一个社会有意达成的政策基础上。
“社会排斥”反映了社会弱势群体受主流社会的排挤过程。
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
自我责任论:即艾滋病患者遭受社会排斥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所造成的,甚至是由于他们不参与社会而形成的自我排斥。
“艾滋病是上帝在花园里除草的方式”
社会结构生成论:即社会排斥是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造成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并非是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
从地区分布看:艾滋病患者80%在农村
由于发达城市卫生保健业的发展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情况较落后城市和地区好
从职业分布看:基本上集中在农民、归国劳工、无业游民、个体从业者和性工作者
他们的生活水平低,文化知识结构差,卫生保健意识弱
从性别分布看:近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比例上升
随着大批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滞留在城市的农村年轻女性中,有一部分人不能找到适当的工作,或者工薪过低不能满足致富要求,于是她们转而成为城市的性工作者。
社会政策创造论:由于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缺乏力度和深度现有的政策法规既不为社会包括艾滋病患者所广泛了解,也缺乏约束力和强制力,因此,无法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
意识形态认可论:人们认为这些艾滋病患者遭到社会排斥是在为自己的放纵行为承担后果。 对死亡的恐惧也使人们认为远离、排斥艾滋病患者是一种正当的自我保护行为。
社会流动反映论:艾滋病患者在病情公开后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社会排斥,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使大多数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难以支撑,这使得艾滋病患者在本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向下流动而没有任何向上甚至水平流动的可能性,造成艾滋病患者不肯到医院就诊或就诊后隐瞒病情、远走他乡。
5、艾滋病的防治: (1)取得的进展
制定 “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
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可得到免费、匿名咨询和初筛检测;
对艾滋病患者的遗孤实行免费上学;
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咨询、筛查和抗病毒药物治疗;
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纳入政府救助范围,给予必要的生活救济。
(2)存在的问题 艾滋病患者的权利保护问题
对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救助问题
艾滋病宣传问题
政策落实问题
(3)对策
扩大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的区域范围
继续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广度和力度
落实全国各地艾滋病防治的领导责任制
增加人权保障:立法保护艾滋病人的基本人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医疗权、居住权、就业权、教育权、保密和隐私权、言论权、结婚权和旅行权等等。
第三章社会紧张
紧张(stress)可以定义为个人对刺激产生的一种过强的精神——躯体反应,它可以给个人带来恐惧或焦虑。
一、社会紧张的社会学理论 1 、符号互动论 这一理论把个体看成是有创造性的会思考的生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机械地对社会过程的影响做出或多或少的反应。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的基本内容
(1)我们是通过想像自己在他人而前的形象如何来看待自己的;
(2)我们想像他人对我们形象的判断;(3)我们想像他人如何看待我们决定了我们必然会经历某种自我感受,如自豪或自卑。
镜中我理论对于紧张的理解
一个人把他或她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客观存在的知觉,是与他人的反应相互关联的。很显然,一旦当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想像与他人反应不相符合时,紧张就会产生。
(2)威廉·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情境定义”对紧张的解释
第一,同样的危机并非都会对所有人起同样的作用;
第二,对于危机的调适和控制能力取决于一个人把现有状态和他过去所经历的类似状态进行比较后,根据他以往的经验修正其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3)欧文·戈夫曼“人生如剧场” 理论 (1ife as theatre) (1)一个人的形象;
(2)一个人和与其类似的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经验;
(3)社会环境;
(4)人们通过言语或行动所表达出来的他或她自己的信息。
2、涂尔干: 功能论 一个概念:社会整合
社会整合指社会的各个有机部分合整为一体的过程和情态。它决不等于是各个结构组织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在各部分之间的特殊结合以及关联方式所产生的结果。
二、紧张的生理学反应1、“反抗或逃避”的生理学变化模式2、一般适应性综合症状的理论 三、紧张的社会因素1、角色紧张
包括生活事件和慢性紧张
其实质是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的冲突
关于角色
第一类的生活事件像离婚,结婚或失去职业;
第二类的慢性紧张如角色负担过重
2、紧张适应能力
影响个人对付能力的因素
学校
家庭
社会激励体系
结论
个人生理损害或变化的程度取决于
(1)刺激情境,包括情境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他/她动机的强度;
(2)个人应付刺激情境的能力,如遗传学因素的影响,个人技巧,天生的能力和过去的经验;
(3)个人在应付问题上的社会准备;(4)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的影响。
3、社会群体因素
群体成员对个人提供的社会支持——主观归属感、被接受感和被需要感的满足可以帮助个人减少紧张作用于躯体和精神上的有害作用。
4、生活变迁
1、极端情境 自然灾害、战争对社会、心理影响灾害激发急性的心理紧张:情感障碍,由于忍受悲痛、财产损失、经济损失和恶化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焦虑。
强烈的连贯性是关键因素
连贯性是一种个人行为倾向,它让个人用信任的观点看待世界,相信事件都是可预见的,具有任何问题都能得到合理地解决的信念。
连贯性的获得:迎接挑战、参与形成结果(通常是满意的)、对付不同程度的刺激
2、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研究基于一种假说,即几种紧张事件在一个人生活中的积累最终会产生一种紧张后效应。 大量的证据支持任何类型的环境变化,只要它需要个人去适应,就会产生特异的紧张反应。 生活变化的纬度:(1)变化的程度;(2)变化的不可预知性;(3)受到影响的个人生活层面(是个人的还是职业的)。
变化既快又预料不到的状况紧张性最强 不可预知的生活事件导致了最大的紧张,随后引起了健康损害。是个人对变化的性质的认识决定了生活事件对健康的效果。当生活事件被认为是不可预知、不可控制的时候,抑郁主诉、疾病症状和就诊的增加就会不断发生。许多研究人员发现,不少人在经历了紧张生活事件之后特别倾向于寻求医生服务。
5、紧张和社会经济地位 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越高,他就能越好地应付紧张情境,应付紧张对躯体的作用。这一优势随着社会等级的降低而成比例地减少。
三、社会紧张导致的健康问题1、过劳死(1)定义: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 (2)原因:
工作时间过长
对自身的期望值高、精神压力大
劳动强度加重
(3)临床表现与死因 临床表现
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减退、头痛头昏、腰痛背酸、食欲不振、视觉紊乱
最常见的直接死因
冠心病、脑出血(高血压)、心瓣膜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等。
(4)过劳死在日本 (4)中国面临“过劳死”威胁远离过劳死
1.每年做一次体检,包括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及有关心脏的其他检查。
2.善于劳逸结合。短期旅游,爬山远眺,忙里偷闲听听音乐、跳跳舞、唱唱歌。
3.坚持运动。
4.保持心情舒畅,做一个“乐天派”。
2、自杀和抑郁症 社会紧张会导致人的情绪发生改变,最常见的是抑郁症。自杀也是社会紧张造成的,自杀与社会紧张的关系是以抑郁为纽带的。
(1)自杀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应是在肉体、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完全良好。”而自杀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异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抑郁、思维迟钝、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人格解体、注意力缺乏、性欲缺乏、失眠等。
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
现已明确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
曾有自杀未遂史;
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
近期内严重的抑郁症状;
生活质量低;
失业等巨大社会生活压力
大学生的自杀现象
原因:
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适应能力差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情感问题;
社会评定问题,即大学期间的各种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
由于家庭贫困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的学生上了名牌大学后对自我的期望值比较高,他会想自己是全中国最棒的学校的学生,不能失败,要比同龄人出众,这样压力就会更大。”
珍爱生命,远离自杀
自杀是痛苦的
自杀的每一种方式都让人感到痛苦不堪,并没有想象中那种解脱的快感。
自杀造成的“后遗症”亦不容忽视
是可以避免的
许多积极的因素可以预防有的人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其中包括足够的社会支持、良好的自信心、稳定而幸福的婚姻、和睦的家庭关系等。
各地高校均设立心理辅导机构;
(2)抑郁症
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兴趣或愉快感缺乏、动作减少为主要特征,且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它可以导致患者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若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状就会反复发作、慢性化,造成精神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
抑郁症的危害
导致自杀行为的“罪魁祸首”是抑郁症。
抑郁症的表现
1.抑郁心境。
2.快感缺失 。3.无明显原因的持续疲劳感。 4.睡眠障碍。 5.食欲改变。
6.躯体不适。 7.自我评价低。
8.自杀观念和行为, 9.其它。老
抑郁的原因
抑郁症引发的原因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紧张、竞争激烈,人们郁积的苦闷心情无法得到疏泄。
(3)如何避免自杀和抑郁
自我调适:
1、循序渐进。将大事分割成小块,一次只做一件。 2、多参加有益的活动。 3、抑郁时,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观念,记下你的观念,以便更
好地澄清它。 4、注意找出你抑郁的主题(例如,寻求赞同、羞耻、不幸福
的人际关系、不现实的理想、完美主义),找到后向它们
提出挑战。
5、使用理性/同情性思维方式挑战自己的观念,你越是同情
自己,放弃认为自己很糟糕,没价值等观念,你越可能从
病症中恢复。 6、挑战消极观念,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对挫折与失败做好充
分的心理准备。
寻求帮助:
在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不要默默承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