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 我来答
风尘不掩繁华CR
2007-12-06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28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455万
展开全部
  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党的十五
  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
  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
  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
  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面对我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
  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我国4 0 多年特
  别是近2 0 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种区别于以往任
  何文化形态的全新的文化,具有突出的特点。首先,鲜
  明的时代性。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
  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
  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我国
  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
  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浓郁的民族性。一种源远流
  长的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和发展,自有其深刻
  的道理。不管人们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它都要作为一种
  历史的积淀和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社会心理的深层,
  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行为标准、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处世态度以及风俗习惯融为一体,成为“化
  民为俗”的东西,成为人们生下来就濡染其间的一种精
  神家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深深植根于
  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
  命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成果,形成了社会主义内容
  和中华民族形式相结合的全新的文化。第三,实事求是
  的科学性。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文化,正确地反映了自然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
  展规律,坚持了同自然观、社会观中一切非科学的文化
  思想进行坚决斗争的立场,为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
  供了理论依据。第四,高度的民主性。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
  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继承优良民主传
  统,增强民主意识,同封建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残余进
  行不妥协的斗争,使民主精神在广大群众中生根开花,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题中应有之义。贯彻“三
  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讨论、自由
  创作和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使文化园地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
  东西,使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成为海纳百川、兼
  容并包的博大体系,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要表现。第
  五,深广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
  创造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
  创造的最深厚的源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中汲取营
  养,又用健康的文化成果教育人民、服务人民,使之成
  为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第六,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文化事业繁
  荣昌盛的强大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要求深化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这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
  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
  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
  人才。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文化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对人们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重要影响。要坚持把社会效
  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
  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保证国家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
  化事业的发展格局。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改革,加强管
  理,建立健全既有竞争激励又有责任约束的机制。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
  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弱不仅要看物质财富
  的多寡和社会发展速度的快慢,而且要看文化事业和精
  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水平,要看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
  的程度。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
  的转化,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是
  文化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
  化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正如报告指出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
  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
  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早在1
  9 7 9 年1 0 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
  的纲领性要求,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
  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
  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二届
  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
  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三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
  促进。到了十四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被提到
  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指出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
  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进而指出在
  把物质文明建设搞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
  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是贯穿于新时期以来的我们党
  的一贯思想,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经济建设这
  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
  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物质文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否
  则就不是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点到什么时
  候也不能忘记。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
  神动力。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首先表现在它
  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
  情,从而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
  出:“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
  ,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
  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加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
  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可以激发他们建设社
  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和创造精神,形成推动物质文明建设
  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果没有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
  如果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中国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
  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巨大成就。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
  力支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能够提高劳
  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先进的教育
  、科学、文化,给人以知识武器,成为一种智慧的力量
  ,推动人们有效地建设现代化事业。智力文化水平的高
  低,集中反映着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总体水平。其发达
  程度同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
  并常常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生产的发展,主要
  表现为智力水平的提高。而人的智力的提高,又要受到
  科学文化知识的制约,受到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发
  展水平的影响。社会主义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
  生产率,就要有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在一个文盲、科
  盲充斥的国度里,很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很难有物
  质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大幅度增长。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保证现代化建设朝着
  正确方向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作为正确的
  思想价值导向,从思想上保证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
  发展。邓小平同志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
  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过程
  ,并不只是人和自然简单的物质交换过程,而且是在人
  与人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社会交往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行为要以科学的思想为先导,保证
  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如果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
  ,不加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
  侵蚀,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人们就将陷入思想
  混乱和精神危机,物质文明建设就不可能沿着社会主义
  方向健康发展。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建设现代化事业创
  造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中,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四个问题,
  其中第二个问题,就是“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他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通过创造安定
  团结的社会环境,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历史
  经验证明:“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能安
  下心来搞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不安
  ,国无宁日,人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
  溃的边缘,这个极其深刻的教训必须记取。在创造安定
  的社会环境方面,文化具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巨大
  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在复杂的国际
  国内背景下展开的。如何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
  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
  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化
  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
  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
  这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进程中,必须认
  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文化是当今世界一个国家开展国
  际竞争的重要力量。十五大报告将其作为“综合国力的
  重要标志”,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极其精辟的概括。加强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提高综合国力、增
  强国际竞争力之势所必然。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表
  现在物质力量上,也表现在文化和精神力量上。某些西
  方国家搞强权政治,基本手段之一,就是运用思想文化
  的方式干涉别国内政。如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能呈现
  强势状态,我们在国内治理和国际斗争中就难以掌握主
  动权。因此,我们必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
  化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去考
  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去考察,才能提高认识,统
  一思想,才能从根本上重视它、实践它,使之真正成为
  我们的精神力量。
linweichangx
2007-12-07 · TA获得超过93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5万
展开全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