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皮肤病(牛皮癣)这种病怎么治可以除根?这种病遗传吗?
展开全部
差不多是在十六、七天前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看到“ 刘瑶战胜牛皮癣的辛酸路 ”这篇文章写得不错,百f度一下: 刘瑶战胜牛皮癣的辛酸路 ,f就能看到这篇文章,去看看吧,可能会对你带来帮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让中国预警机翱翔蓝天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
时间倒回至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一架背驮着“蘑菇云”的预警机腾空而起,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架预警机就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
空警2000不仅看得远,而且第一次全面采用相控阵技术,是一款技术先进的预警机。它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封锁,标志着中国完全具备了自主研制预警机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装备信息化建设进程取得了突破。
空警2000是一项集全国之力的“国字号工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在各方积极配合下,带领出一支优秀团队完成了这个任务。
今天,中国制造的预警机也已经走出国门,成为继美国、以色列、瑞典之后世界上第四个预警机出口国。据悉,中国在2011~2014年间向某国提供了4架预警机。有趣的是,陆军也是我国第一型出口预警机的总设计师。
采访陆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殊不知这个预警机总师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多番“骚扰”下,陆军,这个做人严格、做事严谨的预警机总设计师,终于打开话匣子谈及了中国预警机横空出世“背后的故事”以及他的成长记忆、他的感人情怀、他的澎湃激情。
闫佳贺铮
立志报国
儿时的陆军曾经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所贡献的人。
如今身为预警机总设计师,陆军无疑是圆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而圆梦的背后,是陆军与团队成员们数年的埋头钻研,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1964年,陆军出生在苏州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母亲则是教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以来便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生长在风景秀丽古吴郡的陆军,从小就受到了父母严谨细致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年幼的他自小便明白“凡事需自立自强”的道理。
陆军从身为转业军人的父亲的口中,很早了解了中国近代被侵略与奴役的历史,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那段从苦难到自立自强的拼搏过程深深地感染了年幼的他。
于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此便成为他始终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
“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个刻苦的人。”这是少年时期老师们对陆军的普遍评价,而陆军自己也常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句话来自勉。
这种勤奋努力的劲头让质朴肯干的陆军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认可。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随着高考的全面恢复,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和尊重科学的浪潮。
面对这朝气蓬蓬的时代,原本对学习就很有兴趣的陆军,在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顺利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而在选择专业时,由于父亲所从事的是与电子领域相关的工作,抱着“子承父业”的想法,陆军没太多迟疑就填了电子专业。而这一选择,成就了陆军一生的事业。
陆军回忆道,当时的南京工学院提倡“止于至善”的校训,当时他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这种日子很苦,但陆军因为打小就受父亲“家庭军事化管理”的缘故,不仅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陆军自幼家贫以致身体不是太好,但南京工学院这样的半军事化管理不仅为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了基础,更为他锻炼身体打开了便易之门——一直到现在,陆军仍然保持着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在这样严格的环境之下,陆军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在专业学习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他日后长期从事电子科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5年,成绩优异的陆军顺利拿到了心仪已久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此时,陆军遇上了他人生道路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导师——即后来引领他走向雷达、预警机研究之路,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所长王小谟院士。
王小谟所长求贤若渴,一举花了40万元到中国科技大学招录培养7名定向生,毕业后需要去38所工作,陆军因成绩优异被幸运选上。这一个偶然的选择改变了陆军的人生轨迹。
“人的一生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遇到王小谟院士就是我一生当中最幸运的事。”陆军感慨地说。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求学成长经历,陆军认为:“人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多年来,他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衷始终未曾改变,“一定要认准方向,并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初出茅庐
1988年,24岁的陆军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按照定向培养的约定踏上前往贵州38所的道路。
当时38所地处贵州都匀大坪镇,交通闭塞、环境恶劣。陆军从上海出发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再倒汽车,接着步行才终于看到38所的厂区。
当时的他真的很难想象,王小谟所长是怎么带着一两千人在这样“连飞机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找飞机的雷达”?
“当时的‘三线’大坪镇,是那种一到那里就能深刻体会到王小谟院士他们的工作是多么艰苦。”陆军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三线”生活的艰苦。贵州的冬天虽然不像北方那般寒冷,但透骨的湿冷却更让人难熬。
初到38所的陆军并不惧怕艰苦,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好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在王小谟具有长远战略性的布局考虑之下,38所虽地处偏远,但正在通过引进人才和合作等方式,集全国优秀资源做一些极具战略意义的科研课题。
“七五”期间38所共承担11项课题,新人到来后王小谟将他们一一加入课题进行锻炼。
“胆子最大,敢闯敢拼,是个先锋。”这是王小谟对陆军的第一评价。当时陆军共参加了两项课题,并且担任了其中一项课题的负责人。领导给予了陆军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帮助,让陆军得以放下一切包袱,潜心投入到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之中。
初生牛犊不怕虎,甫一上任,陆军就将自己“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股精神,加上领导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与科学方式、方法,使陆军收获了成果——11项课题中,他分别参加与领导了两个项目,并且完成速度最快。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初来乍到的出色表现,陆军为自己迎来了新的机会。
1991年,王小谟正式委派他担任炮兵某重点新型目标指示雷达的总设计师。这也是年仅27岁的陆军第一次担任总设计师,距离硕士毕业仅3年,而且他还未获得工程师的头衔。
“一个小毛孩能担起总师的重任?”那时团队内部和各方面对王小谟的任命质疑声不断。但王小谟对陆军的能力很有信心,陆军也并未因自己资历尚浅而畏首畏尾,而是毅然接下这一重任。
为圆满完成平均无故障间隔达到400小时的艰巨任务,陆军努力消化前辈积累的相关技术,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的配合,在5年内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如今在很多军区信息化演练场里,经常还能看到这部出自陆军科研团队研制的雷达的身影,同时该部雷达还出口至国外,备受买方青睐。
T-50的未来之路
一款战机从设计之初的消息频传,到研制阶段的不断变体,再到试飞阶段的风险频发、高潮迭起,直至正式列装的姗姗来迟,总会给人一系列的故事。然而,对于俄罗斯五代机T-50而言,尽管可预见的列装日期直至现在依然无法确定,但它背后的故事已经足够丰富,人们甚至已经很难为其技术的不断变化理出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了。与命运多舛的T-10(苏-27)相比,俄罗斯五代机的研发可谓扑朔迷离,其终结版T-50从整体看尽管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但与俄罗斯人五代机最初的设计已经相去甚远。
不断变体的五代机计划
俄罗斯军机五代机计划,是前苏联航空大国博弈的最后一个梦魇。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美苏军机技术追逐,在三代机的竞争中终于决出了高下。当俄罗斯人依然沉迷于速度与高度之争时,美国人灵感突发,在60年代提出了三代机的全新技术理念。随着上世纪70年代初期F-15、F-16的相继问世,苏联人第一次被美国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尽管苏联人在70年代末实现了两款“拉明”(西方代号,米格-29与苏-27的原型机,最终的定型版与原型机改动巨大)疑似三代机的首飞,但随着80年代初美国第一代隐身战机F-117的首飞,美苏两国的航空技术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等到美国人于80年代中期提出四代机方案的时候,苏联人已经有些不明觉厉,从而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技术全面开花式的无序竞争,这边I-44、1.42玩得正酣,那边苏-35、37、47不断升级,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种无序竞争依然没有看到结果。
其实,在整个俄罗斯五代机探索的前期,当美国人坚定地走着隐身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之路时,俄罗斯人依然执着于机动性的追逐,所不同的是米高扬公司更执着于速度与机动性,而苏霍伊则公司对新的气动外形情有独钟。俄罗斯人这种漫无目的的技术探索,耗散了其严重不足的国防投入,导致各种型号的研发走走停停,但他们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对机动性的不断追求,令他们在矢量推力与气动外形设计方面获得了意外的收获,这份收获终于在2013年发酵,苏-35与T-50在巴黎和莫斯科的两次航展上大放异彩,为俄罗斯航空赢得了自信与颜面。
其实,回顾20世纪最后10年的俄罗斯军机研发历程,与其说是在进行五代机型号的技术整合,还不如说是在对新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俄罗斯独特的研发体制,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像美国的NASA一样,投入大量资金为未来20年的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他们只能利用各种型号的原型机改型,不断加入新的技术元素,这种技术轨迹可以从苏-27系列飞机的不断改型中看出来。尽管这10年的盲目探索没能在T-50的最终版中有太多体现,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探索性型号中,看出俄罗斯人的技术纠结。而这10年也恰恰是米高扬和苏霍伊此消彼长的10年,米高扬公司最终为他们的理念性错误付出了代价,而苏霍伊则在一次次渐次递进的小幅技术攀升中找到了感觉。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人提出下一代战机计划时,米高扬公司依然是行业老大。米格1.42作为俄罗斯人的下一代战机,没有过多的抄袭F-22,但从气动外形上看也并没有什么新意。米高扬公司放弃了米格-29和苏-27的气动外形特点,尽管其技术研发过程一直处于高调亮相的状态,但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验证机首飞之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可以说这种技术上脱胎换骨式的产品生不逢时。与米高扬公司的自负与莽撞相比,苏霍伊公司显得现实得多,他们立足于在苏-27系列飞机上的技术微调,试图通过对技术成熟型号的优化改型,获得性能上的不断升级,从苏-30、32的功能上的拓展(由空空型向空地形和海军型转化),再到苏-35、37、47气动外形上的不断创新,苏式飞机风生水起,不仅型号如旋转马车般的不断变幻,其优越的性能也在一次次航展上得以展示。
1992年,随着四代验证机YF-22的首飞,美国人对下一代战机的技术打磨基本定调,4S也渐渐成为下一代战机核心理念从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时俄罗斯人不得不停止五代机毫无方向性的技术探索,开始固化下一代战机的基本定位和战技指标。为了继承其的技术优势、缩短研制周期,他们将下一代战机定位为突出机动性、注重隐身性、强调继承性,至此,充满迷雾的俄罗斯五代机计划终于初露端倪,而苏霍伊公司则借助于苏-27系列飞机所带来的商业上的成功,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大蛋糕。
从已经透露的各种信息看,T-50计划大致启动与21世纪初。对苏霍伊公司而言,从技术的角度看T-50的设计难度并不大,苏-27系列飞机的多款改型,为他们的气动外形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飞控技术与发动机矢量推力技术的研发中,俄罗斯人的技术一点都不亚于美国人,即使是在相对滞后的航电技术方面,俄罗斯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有理由相信,T-50的首飞只会比美国隐身战机的首飞至多晚10年。因此,2005年从俄罗斯就传出了T-50即将首飞的消息,然而,T-50的首飞并没有如期而至,从07年到08年又拖到09年,最终连09年底的结点也没有保住,导致T-50首飞姗姗来迟的原因不是他们在关键技术上遇到了障碍,而是另一个老大难技术问题——发动机。
五代机心脏病何时治愈
就像俄罗斯三代机一样,从五代机研制和试飞中,听到最多负面消息的就是发动机。由于没有美国和西方诸国在发动机研发方面技术合作机制,俄罗斯人在发动机技术探索中一直独自前行,尽管凭借其强大的情报系统,俄罗斯人总能从西方先进发动机上找到技术灵感,但航空发动机是一项细活,唯有在技术细节的不断打磨,才能打造性能、寿命、可靠性和使用性优越的产品。俄罗斯人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差的恰恰是细节上的精雕细刻,其推力尚能与美欧发动机接轨,但其使用维护性、可靠性方面则相去甚远,而使用寿命更是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
随着苏-27系列战机在技术上的成功,俄制三代发动机AL-31F在技术上也日臻成熟,14吨级左右的推力对于三代机而言或许可以称得上动力强劲,但对五代机而言,要实现超音速巡航与超机动性,这个量级的推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俄罗斯人必须为他的下一代战机设计一款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为米格1.42而研制的AL-41系列发动机启动并不晚,但发动机的研发周期大致需要20年,上世纪80年代末启动的AL-41发动机计划,由于技术与经费问题,前期的技术探索步履蹒跚,随着米格1.42计划的下马,该计划更加境遇不堪,等到21世纪初五代机项目确立之时,AL-41计划已经成了T-50计划最大的拖累。等到T-50首飞之时,该发动机依然无法堪用,只能使用过度型产品AL-31的改进型,而本已成熟的矢量推力技术,也没能在2010年的首飞中使用。
2008年,在T-50战机即将首飞之际,由于各项技术都已基本定位,俄罗斯人对T-50的首装充满信心,从设计局到俄罗斯政府员,对外发布的都是2013年首装的消息,这样的自信实属罕见,这既体现了俄罗斯人追赶美国五代机的决心,也表明了其在相关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但AL-41发动机在最后时刻显然出了问题,直到201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尽管T-50以双机高调亮相,但发生的地面事故,还是将AL-41的问题暴露无疑,而T-50的首装也由2013推迟到了2015年。
不过,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T-50的惊艳表演似乎透露出了某种信息,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人似乎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借助于优越的矢量推力技术,T-50的表演可谓惊世骇俗,其超机动性不仅超越了三代机升级版苏-35,一些经典的超机动动作,甚至连F-22也难以完成,T-50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超机动战机。
如何解读T-50的技术特点
俄罗斯五代机的最大技术亮点在于矢量推力技术。一项发动机控制技术对于现代战机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许多人对此其实并不太了解,以直接力为关键控制技术的五代机超机动性能,真正了解的人也并不多,因此,当T-50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秀机动的时候,依然有人用布加乔夫机动这样的名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真正了解T-50超强的机动性能,还必须从超机动的基本原理说起。与三代机的高机动不同,所谓超机动指的是现代战机在大迎角小速度范围内,借助于矢量推力等直接力的控制,在空气动力微乎其微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改变飞机纵轴的指向来实现大角速度的机动。而三代机的机动其实是借助于速度所形成的空气动力,通过向心力改变飞机轨迹,从而实现飞机状态的变化。在五代机的超机动过程中,轨迹的变化可以很小,甚至几乎静止在原地,但机头指向的变化却瞬时完成,这与三代机的超临界机动从原理上已经完全不同。像苏-27等三代机所完成的眼镜蛇机动、钟形机动、尾冲机动,其机头的向上运动依然是空气动力在起作用,而其向下机动则是在安定力矩的作用下完成的,其中飞行员操控的贡献其实很小,因此超临界机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操控型机动,而是一种自发的可预期的机动,这与超机动完全是由主动控制完成的原理截然不同。
矢量推力技术的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技术验证机X-31,该试验机以喷流舵面的形式实现了推力的矢量控制,在该机的试飞中,美国人验证了任意状态下稳定的可能性,和低速大迎角条件下的主动控制机动的有效性。尽管X-31的矢量推力技术依然是初级的,但其验证的技术却揭示了现代战机超机动的基本原理:稳定与主动控制。所谓稳定,是指非借助于飞机的安定性,而是利用控制舵面和发动机矢量推力,实现飞机在任意状态下的角速度稳定,而所谓主动控制,是指不借助于空气动力,完全靠直接力实现飞机指向的控制。
就像当年一些人对三代机高机动性实战意义的质疑一样,今天依然有人对五代机的超机动的战术意义表示怀疑。其实,超机动对于中等速度以上速度区间的机动性贡献并不明显,其意义在于,当飞机进入小速度区间时,也就是飞机的操控性能严重衰减的时候,超机动确保了飞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而近距空战打成大迎角小速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失去了速度优势,如果没有超机动能力,飞机几乎就成了一个靶子,此时超机动性能优劣与否是决定性的。而对于超视距攻击而言,超机动所提供的优越的机头指向能力,对导弹锁定和攻击包线的扩展意义重大,在发现即击毁的现代空战中,谁能首先锁定目标就意味着空战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超机动不仅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必杀秘籍,而俄罗斯人在超机动领域的技术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弥补了其五代机隐身技术上的不足。
俄罗斯人在矢量推力技术的探索中,没有因袭美国人的技术模式,他们独辟蹊径采用了喷口转向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喷口转向矢量推力的方向性、控制力度和准确性,其矢量推力的效能比喷流舵面要高出很多,但喷口转向技术也有其复杂性,由于发动机矢量推力的控制效能太强,在与飞控系统的交联上,从软件设计的角度难度很大,其突出问题是稳定控制的难度,由发动机喷口转向所形成的操控力矩太大,很难通过舵面加以平衡,而由于控制失当而产生的角速度发散将是致命的,其产生的力矩和惯性耦合足以使一架飞机解体。俄罗斯人通过在苏-30、35、37和米格-29OVT等型号上的技术探索,已经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矢量推力技术,该技术在新版苏-35和T-50上的成功运用,所形成的机动性优势令人震惊。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像俄罗斯人一样如此熟练地掌握矢量推力与飞发一体化控制技术。
俄罗斯五代机T-50除了在矢量推力技术上的一枝独秀外,其气动外形设计方面也保持了苏霍伊公司的传统优势。与F-22战机隐身优先的理念不同,T-50所体现的是气动性能优先的设计理念,其从外形上看尽管为了体现隐身性,但基本设计依然延续了苏-27系列飞机的传统,其机身更薄,其翼载荷更小,其速度特性、机动特性一定会优于F-22。从隐身的角度看T-50在外形设计上似乎存在明显的缺憾,但俄罗斯人将会用其所特长的等离子技术加以弥补。而一旦AL-41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达到设计指标,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应该不在话下。因此综合分析,从技术上看T-50与F-22各有千秋,各自体现了两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从超机动能力这一块,美国人想要超越俄罗斯短时间内似乎难以实现。
T-50何时列装
我认为,如果解决了AL-41发动机的技术问题,T-50列装的时间周期不是问题,尽管它的首飞才过去3年,但由于T-50在气动外形和飞控系统方面采用了大量的成熟技术,所要解决的是技术融合方面的问题,总的工程试飞周期5年完成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根据俄罗斯官方在2015年实现首装承诺,T50可以按预期实现首装。
我认为T-50未来最大的变数不是首装会拖延多久,而是这款飞机总的采购量到底有多少。如果T-50也想美国的F-22那样只有200~300架的采购规模,其成本将是俄罗斯难以承受的,尽管从92年以来俄罗斯军机的换代窗口一直冻结,随着老旧苏-27与米格-29的淘汰,T-50的采购规模应该不小,问题是俄罗斯不可能在未来全面装备隐身飞机,由于没有像F-35这样的高低搭配性战机,如果俄罗斯全面更换T-50形成未来的单机型大面积列装的局面,那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像苏-35这样的四代半战机也必将与T-50共同作战,而四代半战机的性能在三代机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其作战效能与五代机相比到底孰优孰劣还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另外从俄罗斯的国力来看大面积装备T-50是难以承受的,如果没有外贸出口,T50要形成超过500架以上的生产数量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五代机的迅速发展,中、美、俄三国竞争外来军机出口市场的格局以经初见端倪,T-50能否凭借其技术优势和适当的成本优势获得外贸上的成功,现在还难以预料。总之,T-50未来的命运还充满变数,而随着无人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速发展,五代机的军事运用空间到底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
加拿大军事评论杂志汉和防务评论2013第9期刊文,对中国海军近年来的海外活动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海军三大舰队频繁出访,积累了丰富的大洋巡航经验,在多个港口进行过补给,但中国在短期内建海外基地似乎不那么可行;文章还提到,近年来,中国海军频繁出入轻津海峡、宫古海峡、冲绳海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什么“岛链”之说。
文章称,中国海军可能要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说法已经存在多时,但迄今为止,人们并未看到任何国家存在中国海军基地。
文章认为,所谓“海军基地”,不仅仅是拥有补给权,还必须拥有完整的基地内行政管辖权,军事上,除了具备基本的食物、淡水等补给能力之外,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弹药储备,否则军事基地的说法就不能完全成立。
其实,关于此前所谓“中国将建海外基地”的说法,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就曾表示,目前中国军队没有海外基地。舰艇编队在执行远航任务期间在沿岸国港口就近补给,是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
汉和文章还认为,从目前中国对外政策基本方针分析,立即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存在诸多困难,短期内似乎不那么可行。同时,中国海军三大舰队频繁出访五大洲四大洋,积累了丰富的大洋巡航经验,在多个港口进行过补给,也是事实。研究这些补给港口、访问国家的性质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十分重要,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以海军保卫海上能源安全的时代。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海军频繁出入轻津海峡、宫古海峡、冲绳海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什么“岛链”之说,文章还夸张地声称,“东海”的概念已经涵盖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广阔的西太平洋甚至太平洋。而多批次亚丁湾护航,拓展了中国海军的远航视野,不止一次在也门、阿联酋进行过补给,还远航到了以色列、保加利亚等地。中国海军还访问了南美的智利等国家、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国家。小腿膝盖以下掉皮、出水,不是流脓,就是水,不疼不痒,无色无臭。先是右腿重左腿轻,后来左腿重右腿轻。他半年前曾患银屑病,有发展成红皮症的趋势,当时小腿皮肤就有出水现象。经过治疗,现在银屑症红皮症已经基本控制住。,北方人,一直身体非常好。皮肤病我倒是知道一点:寻常性银屑病急性进行期由于外用强烈刺激性药物或长期内用皮质激素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而诱发。少量可由寻常性银屑病自行演变而成。脓包型银屑病在消退过程中亦可出现红皮病。皮疹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及大量鳞屑,部分患者可见岛屿状正常皮肤。患者常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常增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让中国预警机翱翔蓝天
——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
时间倒回至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阅兵仪式。
一架背驮着“蘑菇云”的预警机腾空而起,作为空中编队的排头兵引领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广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这架预警机就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国产预警机——空警2000。
空警2000不仅看得远,而且第一次全面采用相控阵技术,是一款技术先进的预警机。它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封锁,标志着中国完全具备了自主研制预警机的能力,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装备信息化建设进程取得了突破。
空警2000是一项集全国之力的“国字号工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预警指挥机总设计师陆军在各方积极配合下,带领出一支优秀团队完成了这个任务。
今天,中国制造的预警机也已经走出国门,成为继美国、以色列、瑞典之后世界上第四个预警机出口国。据悉,中国在2011~2014年间向某国提供了4架预警机。有趣的是,陆军也是我国第一型出口预警机的总设计师。
采访陆军,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殊不知这个预警机总师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多番“骚扰”下,陆军,这个做人严格、做事严谨的预警机总设计师,终于打开话匣子谈及了中国预警机横空出世“背后的故事”以及他的成长记忆、他的感人情怀、他的澎湃激情。
闫佳贺铮
立志报国
儿时的陆军曾经有一个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所贡献的人。
如今身为预警机总设计师,陆军无疑是圆了自己童年的梦想。而圆梦的背后,是陆军与团队成员们数年的埋头钻研,是中国电子信息领域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1964年,陆军出生在苏州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母亲则是教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古以来便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生长在风景秀丽古吴郡的陆军,从小就受到了父母严谨细致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年幼的他自小便明白“凡事需自立自强”的道理。
陆军从身为转业军人的父亲的口中,很早了解了中国近代被侵略与奴役的历史,中华民族所经历的那段从苦难到自立自强的拼搏过程深深地感染了年幼的他。
于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此便成为他始终坚定不移的人生目标。
“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是个刻苦的人。”这是少年时期老师们对陆军的普遍评价,而陆军自己也常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句话来自勉。
这种勤奋努力的劲头让质朴肯干的陆军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认可。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随着高考的全面恢复,全国掀起了一股学习和尊重科学的浪潮。
面对这朝气蓬蓬的时代,原本对学习就很有兴趣的陆军,在1981年以优异的成绩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顺利考上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而在选择专业时,由于父亲所从事的是与电子领域相关的工作,抱着“子承父业”的想法,陆军没太多迟疑就填了电子专业。而这一选择,成就了陆军一生的事业。
陆军回忆道,当时的南京工学院提倡“止于至善”的校训,当时他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这种日子很苦,但陆军因为打小就受父亲“家庭军事化管理”的缘故,不仅不觉得苦反而乐在其中。
陆军自幼家贫以致身体不是太好,但南京工学院这样的半军事化管理不仅为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了基础,更为他锻炼身体打开了便易之门——一直到现在,陆军仍然保持着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在这样严格的环境之下,陆军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在专业学习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他日后长期从事电子科学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85年,成绩优异的陆军顺利拿到了心仪已久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此时,陆军遇上了他人生道路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导师——即后来引领他走向雷达、预警机研究之路,时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所所长王小谟院士。
王小谟所长求贤若渴,一举花了40万元到中国科技大学招录培养7名定向生,毕业后需要去38所工作,陆军因成绩优异被幸运选上。这一个偶然的选择改变了陆军的人生轨迹。
“人的一生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机遇,遇到王小谟院士就是我一生当中最幸运的事。”陆军感慨地说。
回顾自己多年来的求学成长经历,陆军认为:“人要立长志,不能常立志。”多年来,他坚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衷始终未曾改变,“一定要认准方向,并且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初出茅庐
1988年,24岁的陆军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按照定向培养的约定踏上前往贵州38所的道路。
当时38所地处贵州都匀大坪镇,交通闭塞、环境恶劣。陆军从上海出发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再倒汽车,接着步行才终于看到38所的厂区。
当时的他真的很难想象,王小谟所长是怎么带着一两千人在这样“连飞机都看不见的山沟沟里研究找飞机的雷达”?
“当时的‘三线’大坪镇,是那种一到那里就能深刻体会到王小谟院士他们的工作是多么艰苦。”陆军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三线”生活的艰苦。贵州的冬天虽然不像北方那般寒冷,但透骨的湿冷却更让人难熬。
初到38所的陆军并不惧怕艰苦,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好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在王小谟具有长远战略性的布局考虑之下,38所虽地处偏远,但正在通过引进人才和合作等方式,集全国优秀资源做一些极具战略意义的科研课题。
“七五”期间38所共承担11项课题,新人到来后王小谟将他们一一加入课题进行锻炼。
“胆子最大,敢闯敢拼,是个先锋。”这是王小谟对陆军的第一评价。当时陆军共参加了两项课题,并且担任了其中一项课题的负责人。领导给予了陆军最大程度的信任和帮助,让陆军得以放下一切包袱,潜心投入到自己所负责的项目之中。
初生牛犊不怕虎,甫一上任,陆军就将自己“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股精神,加上领导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与科学方式、方法,使陆军收获了成果——11项课题中,他分别参加与领导了两个项目,并且完成速度最快。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初来乍到的出色表现,陆军为自己迎来了新的机会。
1991年,王小谟正式委派他担任炮兵某重点新型目标指示雷达的总设计师。这也是年仅27岁的陆军第一次担任总设计师,距离硕士毕业仅3年,而且他还未获得工程师的头衔。
“一个小毛孩能担起总师的重任?”那时团队内部和各方面对王小谟的任命质疑声不断。但王小谟对陆军的能力很有信心,陆军也并未因自己资历尚浅而畏首畏尾,而是毅然接下这一重任。
为圆满完成平均无故障间隔达到400小时的艰巨任务,陆军努力消化前辈积累的相关技术,另一方面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的配合,在5年内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如今在很多军区信息化演练场里,经常还能看到这部出自陆军科研团队研制的雷达的身影,同时该部雷达还出口至国外,备受买方青睐。
T-50的未来之路
一款战机从设计之初的消息频传,到研制阶段的不断变体,再到试飞阶段的风险频发、高潮迭起,直至正式列装的姗姗来迟,总会给人一系列的故事。然而,对于俄罗斯五代机T-50而言,尽管可预见的列装日期直至现在依然无法确定,但它背后的故事已经足够丰富,人们甚至已经很难为其技术的不断变化理出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了。与命运多舛的T-10(苏-27)相比,俄罗斯五代机的研发可谓扑朔迷离,其终结版T-50从整体看尽管没有超出人们的想象,但与俄罗斯人五代机最初的设计已经相去甚远。
不断变体的五代机计划
俄罗斯军机五代机计划,是前苏联航空大国博弈的最后一个梦魇。起始于上世纪40年代末的美苏军机技术追逐,在三代机的竞争中终于决出了高下。当俄罗斯人依然沉迷于速度与高度之争时,美国人灵感突发,在60年代提出了三代机的全新技术理念。随着上世纪70年代初期F-15、F-16的相继问世,苏联人第一次被美国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尽管苏联人在70年代末实现了两款“拉明”(西方代号,米格-29与苏-27的原型机,最终的定型版与原型机改动巨大)疑似三代机的首飞,但随着80年代初美国第一代隐身战机F-117的首飞,美苏两国的航空技术差距被拉得越来越大,等到美国人于80年代中期提出四代机方案的时候,苏联人已经有些不明觉厉,从而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技术全面开花式的无序竞争,这边I-44、1.42玩得正酣,那边苏-35、37、47不断升级,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这种无序竞争依然没有看到结果。
其实,在整个俄罗斯五代机探索的前期,当美国人坚定地走着隐身化、信息化和多功能化之路时,俄罗斯人依然执着于机动性的追逐,所不同的是米高扬公司更执着于速度与机动性,而苏霍伊则公司对新的气动外形情有独钟。俄罗斯人这种漫无目的的技术探索,耗散了其严重不足的国防投入,导致各种型号的研发走走停停,但他们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对机动性的不断追求,令他们在矢量推力与气动外形设计方面获得了意外的收获,这份收获终于在2013年发酵,苏-35与T-50在巴黎和莫斯科的两次航展上大放异彩,为俄罗斯航空赢得了自信与颜面。
其实,回顾20世纪最后10年的俄罗斯军机研发历程,与其说是在进行五代机型号的技术整合,还不如说是在对新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俄罗斯独特的研发体制,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像美国的NASA一样,投入大量资金为未来20年的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他们只能利用各种型号的原型机改型,不断加入新的技术元素,这种技术轨迹可以从苏-27系列飞机的不断改型中看出来。尽管这10年的盲目探索没能在T-50的最终版中有太多体现,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探索性型号中,看出俄罗斯人的技术纠结。而这10年也恰恰是米高扬和苏霍伊此消彼长的10年,米高扬公司最终为他们的理念性错误付出了代价,而苏霍伊则在一次次渐次递进的小幅技术攀升中找到了感觉。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人提出下一代战机计划时,米高扬公司依然是行业老大。米格1.42作为俄罗斯人的下一代战机,没有过多的抄袭F-22,但从气动外形上看也并没有什么新意。米高扬公司放弃了米格-29和苏-27的气动外形特点,尽管其技术研发过程一直处于高调亮相的状态,但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验证机首飞之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可以说这种技术上脱胎换骨式的产品生不逢时。与米高扬公司的自负与莽撞相比,苏霍伊公司显得现实得多,他们立足于在苏-27系列飞机上的技术微调,试图通过对技术成熟型号的优化改型,获得性能上的不断升级,从苏-30、32的功能上的拓展(由空空型向空地形和海军型转化),再到苏-35、37、47气动外形上的不断创新,苏式飞机风生水起,不仅型号如旋转马车般的不断变幻,其优越的性能也在一次次航展上得以展示。
1992年,随着四代验证机YF-22的首飞,美国人对下一代战机的技术打磨基本定调,4S也渐渐成为下一代战机核心理念从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此时俄罗斯人不得不停止五代机毫无方向性的技术探索,开始固化下一代战机的基本定位和战技指标。为了继承其的技术优势、缩短研制周期,他们将下一代战机定位为突出机动性、注重隐身性、强调继承性,至此,充满迷雾的俄罗斯五代机计划终于初露端倪,而苏霍伊公司则借助于苏-27系列飞机所带来的商业上的成功,凭借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大蛋糕。
从已经透露的各种信息看,T-50计划大致启动与21世纪初。对苏霍伊公司而言,从技术的角度看T-50的设计难度并不大,苏-27系列飞机的多款改型,为他们的气动外形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飞控技术与发动机矢量推力技术的研发中,俄罗斯人的技术一点都不亚于美国人,即使是在相对滞后的航电技术方面,俄罗斯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有理由相信,T-50的首飞只会比美国隐身战机的首飞至多晚10年。因此,2005年从俄罗斯就传出了T-50即将首飞的消息,然而,T-50的首飞并没有如期而至,从07年到08年又拖到09年,最终连09年底的结点也没有保住,导致T-50首飞姗姗来迟的原因不是他们在关键技术上遇到了障碍,而是另一个老大难技术问题——发动机。
五代机心脏病何时治愈
就像俄罗斯三代机一样,从五代机研制和试飞中,听到最多负面消息的就是发动机。由于没有美国和西方诸国在发动机研发方面技术合作机制,俄罗斯人在发动机技术探索中一直独自前行,尽管凭借其强大的情报系统,俄罗斯人总能从西方先进发动机上找到技术灵感,但航空发动机是一项细活,唯有在技术细节的不断打磨,才能打造性能、寿命、可靠性和使用性优越的产品。俄罗斯人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差的恰恰是细节上的精雕细刻,其推力尚能与美欧发动机接轨,但其使用维护性、可靠性方面则相去甚远,而使用寿命更是存在数量级上的差距。
随着苏-27系列战机在技术上的成功,俄制三代发动机AL-31F在技术上也日臻成熟,14吨级左右的推力对于三代机而言或许可以称得上动力强劲,但对五代机而言,要实现超音速巡航与超机动性,这个量级的推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俄罗斯人必须为他的下一代战机设计一款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为米格1.42而研制的AL-41系列发动机启动并不晚,但发动机的研发周期大致需要20年,上世纪80年代末启动的AL-41发动机计划,由于技术与经费问题,前期的技术探索步履蹒跚,随着米格1.42计划的下马,该计划更加境遇不堪,等到21世纪初五代机项目确立之时,AL-41计划已经成了T-50计划最大的拖累。等到T-50首飞之时,该发动机依然无法堪用,只能使用过度型产品AL-31的改进型,而本已成熟的矢量推力技术,也没能在2010年的首飞中使用。
2008年,在T-50战机即将首飞之际,由于各项技术都已基本定位,俄罗斯人对T-50的首装充满信心,从设计局到俄罗斯政府员,对外发布的都是2013年首装的消息,这样的自信实属罕见,这既体现了俄罗斯人追赶美国五代机的决心,也表明了其在相关技术方面的长足进步。但AL-41发动机在最后时刻显然出了问题,直到2011年的莫斯科航展上,尽管T-50以双机高调亮相,但发生的地面事故,还是将AL-41的问题暴露无疑,而T-50的首装也由2013推迟到了2015年。
不过,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T-50的惊艳表演似乎透露出了某种信息,种种迹象表明俄罗斯人似乎在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借助于优越的矢量推力技术,T-50的表演可谓惊世骇俗,其超机动性不仅超越了三代机升级版苏-35,一些经典的超机动动作,甚至连F-22也难以完成,T-50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超机动战机。
如何解读T-50的技术特点
俄罗斯五代机的最大技术亮点在于矢量推力技术。一项发动机控制技术对于现代战机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许多人对此其实并不太了解,以直接力为关键控制技术的五代机超机动性能,真正了解的人也并不多,因此,当T-50在今年的莫斯科航展上秀机动的时候,依然有人用布加乔夫机动这样的名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真正了解T-50超强的机动性能,还必须从超机动的基本原理说起。与三代机的高机动不同,所谓超机动指的是现代战机在大迎角小速度范围内,借助于矢量推力等直接力的控制,在空气动力微乎其微的情况下,通过直接改变飞机纵轴的指向来实现大角速度的机动。而三代机的机动其实是借助于速度所形成的空气动力,通过向心力改变飞机轨迹,从而实现飞机状态的变化。在五代机的超机动过程中,轨迹的变化可以很小,甚至几乎静止在原地,但机头指向的变化却瞬时完成,这与三代机的超临界机动从原理上已经完全不同。像苏-27等三代机所完成的眼镜蛇机动、钟形机动、尾冲机动,其机头的向上运动依然是空气动力在起作用,而其向下机动则是在安定力矩的作用下完成的,其中飞行员操控的贡献其实很小,因此超临界机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操控型机动,而是一种自发的可预期的机动,这与超机动完全是由主动控制完成的原理截然不同。
矢量推力技术的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技术验证机X-31,该试验机以喷流舵面的形式实现了推力的矢量控制,在该机的试飞中,美国人验证了任意状态下稳定的可能性,和低速大迎角条件下的主动控制机动的有效性。尽管X-31的矢量推力技术依然是初级的,但其验证的技术却揭示了现代战机超机动的基本原理:稳定与主动控制。所谓稳定,是指非借助于飞机的安定性,而是利用控制舵面和发动机矢量推力,实现飞机在任意状态下的角速度稳定,而所谓主动控制,是指不借助于空气动力,完全靠直接力实现飞机指向的控制。
就像当年一些人对三代机高机动性实战意义的质疑一样,今天依然有人对五代机的超机动的战术意义表示怀疑。其实,超机动对于中等速度以上速度区间的机动性贡献并不明显,其意义在于,当飞机进入小速度区间时,也就是飞机的操控性能严重衰减的时候,超机动确保了飞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而近距空战打成大迎角小速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一旦失去了速度优势,如果没有超机动能力,飞机几乎就成了一个靶子,此时超机动性能优劣与否是决定性的。而对于超视距攻击而言,超机动所提供的优越的机头指向能力,对导弹锁定和攻击包线的扩展意义重大,在发现即击毁的现代空战中,谁能首先锁定目标就意味着空战的胜利,从这个意义上讲超机动不仅不是花拳绣腿,而是必杀秘籍,而俄罗斯人在超机动领域的技术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弥补了其五代机隐身技术上的不足。
俄罗斯人在矢量推力技术的探索中,没有因袭美国人的技术模式,他们独辟蹊径采用了喷口转向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喷口转向矢量推力的方向性、控制力度和准确性,其矢量推力的效能比喷流舵面要高出很多,但喷口转向技术也有其复杂性,由于发动机矢量推力的控制效能太强,在与飞控系统的交联上,从软件设计的角度难度很大,其突出问题是稳定控制的难度,由发动机喷口转向所形成的操控力矩太大,很难通过舵面加以平衡,而由于控制失当而产生的角速度发散将是致命的,其产生的力矩和惯性耦合足以使一架飞机解体。俄罗斯人通过在苏-30、35、37和米格-29OVT等型号上的技术探索,已经积累了非常成熟的矢量推力技术,该技术在新版苏-35和T-50上的成功运用,所形成的机动性优势令人震惊。可以说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像俄罗斯人一样如此熟练地掌握矢量推力与飞发一体化控制技术。
俄罗斯五代机T-50除了在矢量推力技术上的一枝独秀外,其气动外形设计方面也保持了苏霍伊公司的传统优势。与F-22战机隐身优先的理念不同,T-50所体现的是气动性能优先的设计理念,其从外形上看尽管为了体现隐身性,但基本设计依然延续了苏-27系列飞机的传统,其机身更薄,其翼载荷更小,其速度特性、机动特性一定会优于F-22。从隐身的角度看T-50在外形设计上似乎存在明显的缺憾,但俄罗斯人将会用其所特长的等离子技术加以弥补。而一旦AL-41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达到设计指标,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应该不在话下。因此综合分析,从技术上看T-50与F-22各有千秋,各自体现了两国的技术优势,特别是从超机动能力这一块,美国人想要超越俄罗斯短时间内似乎难以实现。
T-50何时列装
我认为,如果解决了AL-41发动机的技术问题,T-50列装的时间周期不是问题,尽管它的首飞才过去3年,但由于T-50在气动外形和飞控系统方面采用了大量的成熟技术,所要解决的是技术融合方面的问题,总的工程试飞周期5年完成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说,根据俄罗斯官方在2015年实现首装承诺,T50可以按预期实现首装。
我认为T-50未来最大的变数不是首装会拖延多久,而是这款飞机总的采购量到底有多少。如果T-50也想美国的F-22那样只有200~300架的采购规模,其成本将是俄罗斯难以承受的,尽管从92年以来俄罗斯军机的换代窗口一直冻结,随着老旧苏-27与米格-29的淘汰,T-50的采购规模应该不小,问题是俄罗斯不可能在未来全面装备隐身飞机,由于没有像F-35这样的高低搭配性战机,如果俄罗斯全面更换T-50形成未来的单机型大面积列装的局面,那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像苏-35这样的四代半战机也必将与T-50共同作战,而四代半战机的性能在三代机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其作战效能与五代机相比到底孰优孰劣还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另外从俄罗斯的国力来看大面积装备T-50是难以承受的,如果没有外贸出口,T50要形成超过500架以上的生产数量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国五代机的迅速发展,中、美、俄三国竞争外来军机出口市场的格局以经初见端倪,T-50能否凭借其技术优势和适当的成本优势获得外贸上的成功,现在还难以预料。总之,T-50未来的命运还充满变数,而随着无人机、临近空间飞行器的飞速发展,五代机的军事运用空间到底有多大还是一个未知数。
加拿大军事评论杂志汉和防务评论2013第9期刊文,对中国海军近年来的海外活动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海军三大舰队频繁出访,积累了丰富的大洋巡航经验,在多个港口进行过补给,但中国在短期内建海外基地似乎不那么可行;文章还提到,近年来,中国海军频繁出入轻津海峡、宫古海峡、冲绳海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什么“岛链”之说。
文章称,中国海军可能要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说法已经存在多时,但迄今为止,人们并未看到任何国家存在中国海军基地。
文章认为,所谓“海军基地”,不仅仅是拥有补给权,还必须拥有完整的基地内行政管辖权,军事上,除了具备基本的食物、淡水等补给能力之外,还需要拥有一定的弹药储备,否则军事基地的说法就不能完全成立。
其实,关于此前所谓“中国将建海外基地”的说法,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就曾表示,目前中国军队没有海外基地。舰艇编队在执行远航任务期间在沿岸国港口就近补给,是各国海军的通行做法。
汉和文章还认为,从目前中国对外政策基本方针分析,立即建立海外军事基地存在诸多困难,短期内似乎不那么可行。同时,中国海军三大舰队频繁出访五大洲四大洋,积累了丰富的大洋巡航经验,在多个港口进行过补给,也是事实。研究这些补给港口、访问国家的性质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十分重要,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以海军保卫海上能源安全的时代。
文章称,近年来,中国海军频繁出入轻津海峡、宫古海峡、冲绳海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什么“岛链”之说,文章还夸张地声称,“东海”的概念已经涵盖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广阔的西太平洋甚至太平洋。而多批次亚丁湾护航,拓展了中国海军的远航视野,不止一次在也门、阿联酋进行过补给,还远航到了以色列、保加利亚等地。中国海军还访问了南美的智利等国家、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国家。小腿膝盖以下掉皮、出水,不是流脓,就是水,不疼不痒,无色无臭。先是右腿重左腿轻,后来左腿重右腿轻。他半年前曾患银屑病,有发展成红皮症的趋势,当时小腿皮肤就有出水现象。经过治疗,现在银屑症红皮症已经基本控制住。,北方人,一直身体非常好。皮肤病我倒是知道一点:寻常性银屑病急性进行期由于外用强烈刺激性药物或长期内用皮质激素突然停药或减量太快而诱发。少量可由寻常性银屑病自行演变而成。脓包型银屑病在消退过程中亦可出现红皮病。皮疹特点为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及大量鳞屑,部分患者可见岛屿状正常皮肤。患者常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常增高。
2006-02-22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牛皮癣在现代医学称为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升高趋势。据调查,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白种人明显高于黄种人,黑种人次之。如美国近年来的调查,其发病率为2.6%,患者多达600-700万人,远远高于中国。因该病顽固难治,仍被列为当今世界皮肤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的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一、银屑病(牛皮癣)分型与临床特征
临床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一)寻常型牛皮癣(银屑病)牛皮癣图谱
寻常型牛皮癣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后显露光滑的薄膜,再刮后可出现多个细小出血点。上述鳞屑,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该病的三大临床特征。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膝、肘关节伸侧和头部,少数病人的指(趾)甲呈点状(顶针状)凹陷。临床上有急性进展期、静止期和消退期。
进展期:特点为皮疹多呈点滴状,色泽鲜红而发展迅速,鳞屑较多,易脱落,多有瘙痒感觉。正常皮肤如受到外伤等刺激后,可继发为牛皮癣皮损,医学称之为同形反应。
静止期:病情保持于静止阶段,无新疹出现,旧疹也不见消退。
退行期:皮疹缩小,逐渐消失。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斑。
(二)脓疱型牛皮癣(银屑病),分为泛发性、限局性两型。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少见。本型发病急剧,有全身不适并伴有弛张性高热等全身症状及白细胞增多。皮损初发为急性炎性红斑,表面有多数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黄白色无菌浅在性小脓疱。脓疱可扩大融合形成“脓糊”状。常累及广大皮面,甚至可扩延全身。其病原因多与寻常性银屑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剂后,骤然停药而发病,或与感染、药物刺激有关。本病病情较重,常呈周期性复发,预后较差。
2.局限性脓疱牛皮癣(银屑病),又称掌跖脓疱病,多限于掌跖,常在大小鱼际或足跖部成批发生多数淡黄色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基底潮红。约经1~2周脓疱破裂,结痂,脱屑。以后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时轻时重。自觉痒或疼痛。可累及指甲,呈混浊肥厚,有嵴状隆起。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常可见有银屑病皮损。亦有先发于掌跖,经多次反复发作后转变为泛发性者。
3. 肢端脓疱病是银屑病的少见类型,其特点是好发于手指和脚趾的远端,肢端脓疱病经常继发于局部皮肤的外伤和感染。患者有疼痛感和功能障碍,指趾甲可以出现变形,在严重病例有骨质破坏。对这种类型银屑病的治疗一直较为棘手,煤焦油制剂、口服视黄醛等药物有时候对肢端脓疱病有效。
(三)关节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性关节炎,常继发于寻常型牛皮癣或牛皮癣多次反复恶化后,亦可先出现关节症状或与脓疱性牛皮癣及红皮病性牛皮癣并发。关节症状与牛皮癣皮损有平行关系,本病多见于男性。临床主要特征为有银屑病史或与牛皮癣并发的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累及远心端小关节,伴有指(趾)甲损害,类风湿因子阴性。此外,可参考X线检查所见。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多侵犯近心端小关节,但不伴发牛皮癣,类风湿因子阳性。 本病可长期迁延,治疗较为困难。
(四)红皮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多因寻常性牛皮癣急性进行期应用刺激性较强药物或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停药或减量方法不当所致。此外,脓疱性牛皮癣在脓疱消退过程中,亦可出现红皮病。本病约占牛皮癣的1%。
初起时在原有银屑病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延成大片,最后全身呈现弥漫性潮红浸润,在弥漫性潮红浸润中,常有片状正常“皮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应与由其他原因(如药疹、毛发红糠疹等)引起的红皮病鉴别,后者无牛皮癣史。牛皮癣图谱
二、牛皮癣(银屑病)的发病原因与机理的最新研究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目前有遗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多方面的学说,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临床上以往多以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以及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因以上药物及其配制的各种制剂,,对机体肝,肾和免疫功能有严重损坏作用;部分患者用后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停药后病情反跳加重恶化的毒副作用,已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牛皮癣(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毒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分析大量的临床资料,认为牛皮癣的发病是由先天易感基因,在机体气血平衡失调,外界环境气候,风湿寒热,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起的血热,血燥与表皮细胞过度增生性病变。久病伤肾,久病多瘀,加之治疗过程中反复不当的应用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与激素类药物;又致病情趋向顽固恶化难治愈。
三、中药银屑康治疗(牛皮癣)的研制与作用机理
根据我们以上的见解,我们以补肾养血治本,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治标,重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中医理论为基础,选择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中草药配成的“银屑康”“平屑汤”系列,治疗牛皮癣(银屑病)收到独特疗效。1990年 ,以中国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万章教授为首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研究与当今较好的西药乙双吗啉及中药克银方对照,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和经得起疗效重复等优越之处”。该研究在1998年(建国后40年间)全国中医治疗牛皮癣(银屑病)秘方评选中名列第一,入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教授主编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银屑病篇,《平屑方治疗银屑病(牛皮癣)临床观察研究》课题,1991年荣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1996年获国际中医药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卫生部医促会验证推荐证书,1999年获世界传统卫生组织(WTHO)圣塔妮卡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列为2000年世界传统卫生组织两百项国际性推广成果。并收入《世界名医文献库》。该项研究成果在2002年(北京)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再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国卫生信息报〉,〈香港信报〉,〈世界信息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做过报道。
四、银屑康服用方法
银屑康系纯中草药精制提取制制成浓缩颗粒冲服剂,该药每晚睡前一次冲服,具有服用方便,治疗作用缓和,常期服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应用该药治疗30--6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患者在3周内见效。初发病患者多在1—2个疗程内痊愈,患病时间长,病情较为严重,且又反复不当的应用过细胞毒类或激素药治疗,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受到一定损害的患者,其见效与治愈的时间要延长,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痊愈,为防止复发,对愈后患者还要坚持服一疗程的药做巩固治疗。对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在服用银屑康的同时,根据临床辩证可再配合汤剂治疗。
【典型病例】
例一:苏怀山,男,聊城市梁水镇季庄农民,15年前全身患银屑病(牛皮癣)久治不愈,1984年服用“银屑康”2疗程痊愈,随访15年未复发。
例二:王金生,男,41岁,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矿工人,15年前因出汗后突受雨淋而至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脱白屑,并逐渐扩大成片。先后经白血宁,乙双吗啉等内服和外用药治疗时轻时重。二个月前又因精神刺激和感冒,使皮损加重,皮疹基底鲜红,覆盖鳞屑层层。1982年2月7日服用“银屑康”治疗3周,皮疹变薄,色泽变淡,继用30天,大部恢复正常,继续服用30天痊愈,随访9年未复发。
例三:项俊峰,山东省汶上县退休干部,10年因出汗受风全身患银屑病,由于反复应用亚胺,双吗啉等细胞毒类药,而诱发了右肺支气管鳞癌,虽经手术切除,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又致牛皮癣遍布全身,1987年9月来诊时,身体非常虚弱,白细胞下降至3300mm3。经“银屑康”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四:吉林省长白山林管局的周某患牛皮癣20余年,害得他与妻子分居多年,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1987年他从《大众日报》看了《治牛皮癣的吴梦平》新闻报道后,求治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五:香港刘风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癣15年,历经美国,日本等多家医院治疗收效不佳,1988年她从《银屑病通报》看了吴梦平发表的论文后,求治3个疗程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在1998年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对我所治疗的银屑病(牛皮癣)病例进行的远期疗效随访调查中,辽宁省鞍山钢铁厂的李国光、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煤矿的孙全才、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西村的于焕玲、济南市大桥镇政府的王德祥和历城区姚墙镇陈庄的陈延水、济南汽车总厂的高玉兴、莘县王庄集退休教师王守身和余粮海村的张素英、聊城市梁水镇季庄村的苏杯山等数百名患者,经应用中药银屑康治愈后,至今已15年以上没有复发。因此而获得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颁发的验证推荐证书。
五、银屑病(牛皮癣)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
因该病病因复杂,患者除坚持正确的治疗外,还应避免对病情的不利刺激,这对预防复发和恢复痊愈也较为重要。患者应做到: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注】细胞毒药类药主要有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轻粉,水银等。激素类药物主要有: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A等,以上药物对部分患者虽有短暂的近期效果,但对机体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停药后可使病情反跳加重顽固恶化。给患者彻底痊愈带来一定困难,应尽量避免应用。
一、银屑病(牛皮癣)分型与临床特征
临床一般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一)寻常型牛皮癣(银屑病)牛皮癣图谱
寻常型牛皮癣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初起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以后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形成边界清楚的斑片,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后显露光滑的薄膜,再刮后可出现多个细小出血点。上述鳞屑,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该病的三大临床特征。该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呈对称性分布,好发于膝、肘关节伸侧和头部,少数病人的指(趾)甲呈点状(顶针状)凹陷。临床上有急性进展期、静止期和消退期。
进展期:特点为皮疹多呈点滴状,色泽鲜红而发展迅速,鳞屑较多,易脱落,多有瘙痒感觉。正常皮肤如受到外伤等刺激后,可继发为牛皮癣皮损,医学称之为同形反应。
静止期:病情保持于静止阶段,无新疹出现,旧疹也不见消退。
退行期:皮疹缩小,逐渐消失。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斑。
(二)脓疱型牛皮癣(银屑病),分为泛发性、限局性两型。
1.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少见。本型发病急剧,有全身不适并伴有弛张性高热等全身症状及白细胞增多。皮损初发为急性炎性红斑,表面有多数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黄白色无菌浅在性小脓疱。脓疱可扩大融合形成“脓糊”状。常累及广大皮面,甚至可扩延全身。其病原因多与寻常性银屑病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剂后,骤然停药而发病,或与感染、药物刺激有关。本病病情较重,常呈周期性复发,预后较差。
2.局限性脓疱牛皮癣(银屑病),又称掌跖脓疱病,多限于掌跖,常在大小鱼际或足跖部成批发生多数淡黄色针头至粟粒大小脓疱,基底潮红。约经1~2周脓疱破裂,结痂,脱屑。以后又在鳞屑下出现小脓疱,时轻时重。自觉痒或疼痛。可累及指甲,呈混浊肥厚,有嵴状隆起。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常可见有银屑病皮损。亦有先发于掌跖,经多次反复发作后转变为泛发性者。
3. 肢端脓疱病是银屑病的少见类型,其特点是好发于手指和脚趾的远端,肢端脓疱病经常继发于局部皮肤的外伤和感染。患者有疼痛感和功能障碍,指趾甲可以出现变形,在严重病例有骨质破坏。对这种类型银屑病的治疗一直较为棘手,煤焦油制剂、口服视黄醛等药物有时候对肢端脓疱病有效。
(三)关节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又名牛皮癣性关节炎,常继发于寻常型牛皮癣或牛皮癣多次反复恶化后,亦可先出现关节症状或与脓疱性牛皮癣及红皮病性牛皮癣并发。关节症状与牛皮癣皮损有平行关系,本病多见于男性。临床主要特征为有银屑病史或与牛皮癣并发的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累及远心端小关节,伴有指(趾)甲损害,类风湿因子阴性。此外,可参考X线检查所见。应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后者多侵犯近心端小关节,但不伴发牛皮癣,类风湿因子阳性。 本病可长期迁延,治疗较为困难。
(四)红皮病型牛皮癣(银屑病),多因寻常性牛皮癣急性进行期应用刺激性较强药物或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停药或减量方法不当所致。此外,脓疱性牛皮癣在脓疱消退过程中,亦可出现红皮病。本病约占牛皮癣的1%。
初起时在原有银屑病皮损部位出现潮红,迅速扩延成大片,最后全身呈现弥漫性潮红浸润,在弥漫性潮红浸润中,常有片状正常“皮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常伴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不适等。应与由其他原因(如药疹、毛发红糠疹等)引起的红皮病鉴别,后者无牛皮癣史。牛皮癣图谱
二、牛皮癣(银屑病)的发病原因与机理的最新研究
牛皮癣的发病原因目前有遗传,免疫功能紊乱,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多方面的学说,但至今尚无明确定论。临床上以往多以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以及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等激素类药物治疗。因以上药物及其配制的各种制剂,,对机体肝,肾和免疫功能有严重损坏作用;部分患者用后虽有一定的短期效果,但停药后病情反跳加重恶化的毒副作用,已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在近年来召开的全国银屑病防治协作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是防治牛皮癣(银屑病)的方向,西医抗癌药和激素类药物有严重毒副作用,应尽量避免使用”。
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临床研究和分析大量的临床资料,认为牛皮癣的发病是由先天易感基因,在机体气血平衡失调,外界环境气候,风湿寒热,精神刺激,外伤感染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引起的血热,血燥与表皮细胞过度增生性病变。久病伤肾,久病多瘀,加之治疗过程中反复不当的应用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等细胞毒类抗癌药与激素类药物;又致病情趋向顽固恶化难治愈。
三、中药银屑康治疗(牛皮癣)的研制与作用机理
根据我们以上的见解,我们以补肾养血治本,清热凉血,化瘀解毒治标,重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中医理论为基础,选择经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上皮细胞过度增生的中草药配成的“银屑康”“平屑汤”系列,治疗牛皮癣(银屑病)收到独特疗效。1990年 ,以中国中西结合皮肤病专业委员会主任秦万章教授为首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研究与当今较好的西药乙双吗啉及中药克银方对照,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小和经得起疗效重复等优越之处”。该研究在1998年(建国后40年间)全国中医治疗牛皮癣(银屑病)秘方评选中名列第一,入编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熙明教授主编的《中国中医秘方大全》银屑病篇,《平屑方治疗银屑病(牛皮癣)临床观察研究》课题,1991年荣获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993年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1996年获国际中医药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卫生部医促会验证推荐证书,1999年获世界传统卫生组织(WTHO)圣塔妮卡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列为2000年世界传统卫生组织两百项国际性推广成果。并收入《世界名医文献库》。该项研究成果在2002年(北京)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上,再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中国卫生信息报〉,〈香港信报〉,〈世界信息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做过报道。
四、银屑康服用方法
银屑康系纯中草药精制提取制制成浓缩颗粒冲服剂,该药每晚睡前一次冲服,具有服用方便,治疗作用缓和,常期服用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应用该药治疗30--6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患者在3周内见效。初发病患者多在1—2个疗程内痊愈,患病时间长,病情较为严重,且又反复不当的应用过细胞毒类或激素药治疗,机体的免疫功能等受到一定损害的患者,其见效与治愈的时间要延长,一般需要3个月以上痊愈,为防止复发,对愈后患者还要坚持服一疗程的药做巩固治疗。对脓疱型、关节病型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在服用银屑康的同时,根据临床辩证可再配合汤剂治疗。
【典型病例】
例一:苏怀山,男,聊城市梁水镇季庄农民,15年前全身患银屑病(牛皮癣)久治不愈,1984年服用“银屑康”2疗程痊愈,随访15年未复发。
例二:王金生,男,41岁,黑龙江省双鸭山煤矿工人,15年前因出汗后突受雨淋而至全身起红色小丘疹,瘙痒脱白屑,并逐渐扩大成片。先后经白血宁,乙双吗啉等内服和外用药治疗时轻时重。二个月前又因精神刺激和感冒,使皮损加重,皮疹基底鲜红,覆盖鳞屑层层。1982年2月7日服用“银屑康”治疗3周,皮疹变薄,色泽变淡,继用30天,大部恢复正常,继续服用30天痊愈,随访9年未复发。
例三:项俊峰,山东省汶上县退休干部,10年因出汗受风全身患银屑病,由于反复应用亚胺,双吗啉等细胞毒类药,而诱发了右肺支气管鳞癌,虽经手术切除,但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又致牛皮癣遍布全身,1987年9月来诊时,身体非常虚弱,白细胞下降至3300mm3。经“银屑康”治疗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四:吉林省长白山林管局的周某患牛皮癣20余年,害得他与妻子分居多年,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1987年他从《大众日报》看了《治牛皮癣的吴梦平》新闻报道后,求治3个月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例五:香港刘风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癣15年,历经美国,日本等多家医院治疗收效不佳,1988年她从《银屑病通报》看了吴梦平发表的论文后,求治3个疗程痊愈,随访10年未复发。
在1998年卫生部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对我所治疗的银屑病(牛皮癣)病例进行的远期疗效随访调查中,辽宁省鞍山钢铁厂的李国光、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煤矿的孙全才、河南省南乐县千口镇西村的于焕玲、济南市大桥镇政府的王德祥和历城区姚墙镇陈庄的陈延水、济南汽车总厂的高玉兴、莘县王庄集退休教师王守身和余粮海村的张素英、聊城市梁水镇季庄村的苏杯山等数百名患者,经应用中药银屑康治愈后,至今已15年以上没有复发。因此而获得中国医促会信誉度调查委员会颁发的验证推荐证书。
五、银屑病(牛皮癣)防护措施与注意事项
因该病病因复杂,患者除坚持正确的治疗外,还应避免对病情的不利刺激,这对预防复发和恢复痊愈也较为重要。患者应做到:一,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二,忌口适当,勿食辛辣鱼虾,海鲜等过敏腥发物。三,洗浴时切忌水温过高或过低,一般以30—37度为宜。四,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免受刺激,避免过度劳累。五,治疗选药适中,切忌滥用细胞毒类和激素药。急性进展期应避免刺激性较强的外用药物。
【注】细胞毒药类药主要有白血宁,乙亚胺,乙双吗啉,环磷酰胺,轻粉,水银等。激素类药物主要有:地塞米松,强的松,倍他米松和进口针剂康宁克通—A等,以上药物对部分患者虽有短暂的近期效果,但对机体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停药后可使病情反跳加重顽固恶化。给患者彻底痊愈带来一定困难,应尽量避免应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给你介绍个民间偏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内服处方:首乌、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威灵仙、乌梢蛇各20克,当归、甘草各15克,苦参、丹皮各12克,凌霄花10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用处方:樟脑、柳酸各15克,五虎丹10克,95%酒精500毫升
用法:药浸酒精内7天后,搅匀,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日2次
疗效:内外用药1周,治愈率达90.5%
内服处方:首乌、代赭石、珍珠母各30克,威灵仙、乌梢蛇各20克,当归、甘草各15克,苦参、丹皮各12克,凌霄花10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用处方:樟脑、柳酸各15克,五虎丹10克,95%酒精500毫升
用法:药浸酒精内7天后,搅匀,用棉签蘸药涂擦患处,日2次
疗效:内外用药1周,治愈率达90.5%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