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展开全部
1、诸葛亮是位优秀杰出的政治家,可以看到,诸葛亮许许多多次留守成都,治理得很周到,有出类拔萃的政治才能。尤其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法治国,对任何人都是公平公正,所以在蜀国,小偷强盗几乎没有,百姓们都能平平安安过日子。诸葛亮看事情很周到,所以蜀国出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2、诸葛亮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为官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常人所不及也呀!诸葛亮对自己要求非常之严格,而且,对自己的部下一样要求严格,可谓是像包青天,狄仁杰那样的清官一样。
3、诸葛亮在战略战术上,却犯了极大的错误,至少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却不能说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多次失败。兵士不停的出征,劳民伤财,而诸葛亮却又没有一个大计划,只有“北定中原”况且这也违背了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里所说的几个条件,现在天下无变,蜀国也没有荆州。本身蜀国最弱小,被诸葛亮这样一折腾,更弱小了(幸好是刘禅停止了北伐,不然蜀国会死得更早),可以看得出他不是战略家。他也同时不是战术家,因为诸葛亮也仅仅只会按兵书上所说,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因此被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大将多次击败(不要相信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多次打败司马懿,其实是司马懿多次打败诸葛亮),说得不好听点,刘备出征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2、诸葛亮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为官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常人所不及也呀!诸葛亮对自己要求非常之严格,而且,对自己的部下一样要求严格,可谓是像包青天,狄仁杰那样的清官一样。
3、诸葛亮在战略战术上,却犯了极大的错误,至少在我看来,诸葛亮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却不能说是位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多次的北伐,多次失败。兵士不停的出征,劳民伤财,而诸葛亮却又没有一个大计划,只有“北定中原”况且这也违背了诸葛亮自己在隆中对里所说的几个条件,现在天下无变,蜀国也没有荆州。本身蜀国最弱小,被诸葛亮这样一折腾,更弱小了(幸好是刘禅停止了北伐,不然蜀国会死得更早),可以看得出他不是战略家。他也同时不是战术家,因为诸葛亮也仅仅只会按兵书上所说,而不懂得随机应变,因此被司马懿,曹真,张郃等曹魏大将多次击败(不要相信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多次打败司马懿,其实是司马懿多次打败诸葛亮),说得不好听点,刘备出征全军覆没,诸葛北伐积年无成,为蜀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评析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此地区隔秦岭相持。虽然关陇和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但由于中间相隔的秦岭山脉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双方在没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1、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当时有六条,它们是:
a、子午道:谷长300多公里,为秦岭最东部的通道,山高路险;
b、谠骆道:谷长210多公里,为秦岭中部的通道,道路非常崎岖;
c、褒斜道:谷长230多公里,为秦岭西部的通道,道路沿褒水、斜水河谷而建,部队行动困难;
d、秦岭西大散关:为绕过秦岭西入关中的主要道路,道路较平坦,约530公里;
e、秦岭东武关: 为绕过秦岭东入关中的通道,道路遥远,约600多公里;
f、秦岭西的祁山:为西线迂回线路,路程较远,但比较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和补给运输;但是必须先到陇右再由陇右进入关中。
2、关中地区(长安)通向陇右天水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五条,它们是:
a、北线:自关中沿泾河河谷可到达陇北的高平第一城,再迂回向南可到天水,是通向陇右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是路途较远,约600公里。
b、北中线:自关中向西北沿古丝绸之路沿穿越关山的山间小路,可到达陇右的广魏郡,再折向南可到天水。此路当时为小路较平坦,但不是主要道路,约400公里。
c、中线:自关中向西北到汧再直接向西,穿过陇山北部再向南到达天水郡。在当时是关中与陇右间最主要的大道,虽为山地,但较利于大部队行动。约330公里。
d、中南线:自关中直接沿渭河河谷和古丝绸之路(小路)可穿过陇山而到达天水郡,此路地形极为险峻,道路非常难行,完全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约250公里。
e、南线:自关中向西南出大散关,绕道武都,再折向北可达天水。此路道路较平坦,但路途最远,而且距离蜀国的汉中过近。约700公里。
(注:以上距离均为从地图上直接量取,可能与古代实际路途有所差异)
关中为四塞之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自古即为军事割据集团的起家之地,占领关中,东可以威胁魏国的中原,南可下宛城与荆州,北上则可以进攻并州,因此魏国是必须死保关中的。陇右处于关中的上游,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守关中必守陇右的说法。故关陇地区为魏国必须确保的地区。 二、战役开始前两国的基本战略和兵力部署
当时,魏国已经占据整个北方地区,拥有全国13个州中的11个(其中2个为占有一半)外加一个司隶部,而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州。在人口上,由于连年混战,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比汉朝桓帝时期的5648万减少了近5000万,特别是汉中与陇右地区,人口本就不多,到此时就更少了。
魏国全国的总兵力约35~40万,其分布情况大约是:
南方:扬州:8万,荆州:8万,徐州和豫州各3万,用于对抗吴国;
北方:幽州2万和并州1万,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
西北:雍州:1万,凉州: 2万,用于防御蜀国和西北少数民族;
其他州郡的常备军(青州、兖州、冀州):2万
中央的战略预备队:5~8万(包括禁卫军)。
蜀国由于战线很短,其总兵力估计为12~13万:
北方的汉中地区: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
南方地区:2万多,用于防备吴国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
中央:没有战略预备队,只有数千人的禁卫军。
魏国的总兵力要远远多于蜀国,但由于是两线作战,加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是东攻西守,故在关陇战区,魏军的兵力在防守时基本是少于蜀军的。例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数万人,魏军估计不超过万人(陈仓守军1000人);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诸葛亮、陈式军数万人,魏军为郭淮军数千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8万多人,魏军7~8万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自从公元219年刘备军占领汉中,曹操军退回关中地区后,三国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势。随后虽然在荆州连续进行了关羽进攻曹军、孙权偷袭关羽以及刘备进攻孙权的战争,但在关陇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双方没有发生很大的战争。
魏国自曹操由汉中撤退后,接受了谋臣的建议,采取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国策,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同时针对吴国实力强于蜀国的情况,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在东线的扬州和荆州前线一直保持着各8万人以上的两个方面军,而在西线的关陇前线仅留有2~3万人以下的军团,对蜀国进行监视和防御。
蜀国自刘备死后(公元223年),又重修了与吴国的关系,并加紧养精蓄锐,囤积兵马、粮草,并平定了南方地区,5年后的公元228年才突然开始了进攻魏国的战争。
蜀国的基本战略是:先取距离魏国较远的陇右,扩大地盘,再以陇右为根据地,配合汉中两面夹击关中地区,以后再视形势发展与吴国夹击魏国,达到消灭魏国,与吴国平分天下的目的,以至最终统一全国。
三、战役的真实进程
1、双方的目标
蜀军的战役企图: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
远期目标:占领陇右可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切断了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下一步占领整个河西地区打下基础;第二,自陇右进攻关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魏军自关中进攻陇右则很困难,将为今后攻占关中及整个中原占领一个重要的进攻基地;第三,陇右、河西历来出大将,占领此地可使蜀国补充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第四,占有陇右可以屏蔽汉中的上游,保证蜀国的基本安全;第五,此地地广人稀,可以取得不少的粮草,以减少益州的经济负担。
魏军的战役企图:陇右守军必须坚守重要城镇,关中部队应尽快以主力增援,以击退蜀军的突然进攻,收复陇右失地。
远期目标:魏军必须保持陇右的安全,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与河西的联系,并为以后时机成熟时进攻蜀国留下前进基地。
2、战前双方兵力
蜀军:总兵力:10万人
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带;
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
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邽、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
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夏侯茂、后改派大将军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等);
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郃等)
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3、战役详细过程
a、第一阶段:蜀军进攻:228年1月下旬,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兵,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
b、第二阶段:魏军防御和增援:蜀军刚开始行动时,魏国立即更换了关陇战区指挥官:由原来的安西将军、驸马夏侯茂(文官,无作战和领兵经验)改为大将军曹真。随后由荆州前线调右将军张郃回洛阳,魏明帝亲自派5万精兵由其统帅前往增援关陇战区。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
c、蜀军分兵作战:诸葛亮为尽快占领陇右,进行以下部署:前军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立即分别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城,务必在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攻占各城;马谡、高详等将统兵3万立即前出街亭、列柳城一线,死守陇山要隘,一定要坚守到攻城部队胜利后;诸葛亮自领中军3万人,坐镇西县,接应粮草,并作为战役预备队准备增援危险的方向。
d、魏军的进攻:曹真根据战场形势,判明了蜀军的战役企图,马上果断决定,5万主力野战精锐兵团全部投入进攻陇右的蜀军,由经验丰富的大将张郃与郭淮率领;自己仅留下不到1万人对抗赵云的部队并坚守关中。张郃发现蜀军正处于分兵作战的时期,立即火速进兵,企图在蜀军没有集中兵力之前将其各个击破。张郃自统4.5万精兵由陇山大路仰攻街亭,命郭淮领兵5000绕道列柳城包抄蜀军的侧翼。
e、蜀军的攻城行动:陇右的城镇是小而坚固,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加上蜀军远道而来,缺少重型攻城装备,急切间无法攻占陇右的各战略据点。魏延、吴壹等昼夜猛攻,还是毫无办法,白白损失了一些人马。
f、阻援与增援部队的决战:2月下旬左右,魏军的增援兵团与蜀军的阻援部队于街亭和列柳城一线展开了激战。首先马谡的部队被张郃的优势精锐兵团彻底击败,2.5万人最后仅1000多人在王平率领下逃了回来,马谡和其他将领均弃军而逃。北面街亭的主力失利造成南面的列柳城高详部军心大乱也被郭淮击败。
g、诸葛亮的撤退:转眼间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魏军与蜀军在陇右的兵力基本相等了,由于魏军自街亭南下就可以威胁到蜀军攻城部队的侧背安全,而诸葛亮估计在天水的平川上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加上军心已经动摇,于是决定趁魏军主力距离较远的时机,马上撤退,并从容带走西县的千余家百姓回汉中。
h、魏军的下一步行动:张郃胜利后,没有继续进攻和追击撤退的蜀军,而是转向收复了原先叛变的各郡县。这是因为张郃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加上刚与马谡军进行了激战还未休整,没有击败蜀军主力的把握,同时魏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收复陇右和防守陇右,没有必要去追击蜀军。
i、于是整个战役在3月底全部结束。整个战役自蜀军开始进兵共进行了2个月左右,结果是:蜀军损失3万人以上和大量的辎重、粮草,丢掉了陇右三郡的已占领的所有郡县,最关键的是错失了最好的攻占陇右的时机,战役企图完全没有实现。魏军损失数千人,收复了陇右地区,击退了蜀军的突然进攻,达到了战役企图。
整个战役自228年1月开始到4月全部结束。蜀军损失3万以上的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丢失了已经占领(或部分占领)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军在作战中损失数千人,但是收复了陇右的所有失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四、关键环节评述
此战的关键环节在魏、蜀方面各有3点:
蜀军: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2.马谡的迅速溃败,3.蜀军的攻城不力
魏军:1.增援非常迅速,2.曹真的判断准确,部署得当,3. 张郃军有力的突击
下面逐点进行分析讨论;
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估计大部分人不同意此观点,因为表面上看诸葛亮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
第一、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他认为马谡的兵团能够顶住张郃军很长的时间,而魏延等人能够在此期间攻占各战略要地。到时候再集中兵力居高临下击败魏军。他又判断魏军兵力少于蜀军,因此其增援行动应是谨慎而缓慢的。
第二、关键时刻分兵作战,导致被魏军各个击破。本来在对双方实力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分兵作战,但判断失误,则分兵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如果蜀军集中在一起,估计魏军也不敢发动如此的进攻,或者派少数兵力监视魏军守城部队,集中主力先击败魏军增援兵团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第三、过于谨慎,中军距离交战前线太远,使战役预备队不能及时投入增援,也是此战失败的关键之一。我一直不明白:在以后各次战役中均亲临第一线的诸葛亮此战中为何总在西县,注意;西县距街亭350里,距攻城部队也有150里,难道接应粮草的任务也需要3万人加上主将来完成吗?估计:是诸葛亮过于小心,怕魏军突然出大散关,包抄蜀军的退路,因此留守在此地,以便随时回撤阻击魏军的这一可能的进攻。
第四、是大家公认的一点:用人不当,错用马谡为阻援军团的司令。历史记载,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将兵马部署在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向山下冲击又没有效果,最后军心涣散,被魏军一举击败。本文对此有疑问:街亭附近的南山,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陇城的街亭,其附近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不大的小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势也比较平缓,根本无法供2万多兵马屯扎,要知道2万多人屯扎下来需要多少面积的地方吗,至少要3~5平方公里,2万多兵马不会都向电线杆一样站在山上吧。而且也不能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吧。所以见过南山的人都能明白:马谡不仅占领了南山,还占领了街亭西的小城(即街泉亭,但是不是古略阳)以及附近的其它小山,总之是按诸葛亮的部署占领了防御阵地。不过马谡确实不是魏国名将张郃的对手,魏军也不是陇右的普通守备军,而是皇帝亲点的中央预备队。而马谡等将领也实在是不争气,一战失利就丢下部队逃跑了(除王平外,但包括后来与马谡一起被斩首的将军李盛等),其实马上收拢部队还是能够继续作战的(王平就是例子)。马谡被斩,可能有些冤枉,这也是后来10万蜀军均流泪以及蒋琬反对杀马谡的原因。
第五、阻击阵地选择错误。我们都知道(看实地地形或者街亭的照片),街亭一带地势平坦,唯一的山还是无水源的死山,那么为何蜀军要在这种地方阻击强大的敌军呢?从东汉时期战役情况看,依托陇山阻击关中进攻,多在陇坻,而陇坻位于街亭东面60里,那里地势险要,只要堵住山口要道,敌军就难以攻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分析:蜀军本来是计划赶到陇坻阻击的,但是由于对敌人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导致蜀军没有来得及抢先占据陇坻,而只能在街亭就地阻击。虽然这个失误的原因还要归结到对敌军增援的速度判断上,但是街亭地形不利,是本次作战失利的重大导火索。
2、马谡的迅速溃败。此点是本次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马谡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在首战失利后,可能就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掌握整个部队,而自己狼狈逃窜了。其实,当时蜀军应还有许多部队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王平军)。假如马谡经验丰富,他应立即撤向蜀军的其他坚固阵地,收拢部队继续抵抗魏军的进攻。
第二,马谡没有采纳王平的意见,也没有派给王平较多的军队。在失利后能稳定局势的力量太小了。实际上,马谡的部队中,只有王平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他人估计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而由于王平文化水平很低(只认识几个字),熟读兵书的儒将马谡怎能重视王平呢。他重用的应当是与其差不多的熟读兵书的人。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也一直没有认识到王平的水平,直到此战后才明白过来,大大重用他(原只是一个偏将军,本部兵1000人,在25000人的马谡兵团中只能排在后面)。
第三,马谡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作战能力,以为居高临下一冲,魏军就被冲溃了。谁成想魏军乃训练有素、军法严明的精锐部队,连冲多次魏军根本就不动。其实魏军历来就训练有素,当年在定军山主将夏侯渊被黄忠伏击而死,其部队自动与张郃部合并在一起继续抵抗刘备的猛攻就是例子。
3、魏延的攻城不力。
客观的说,要魏延在短期内攻克如此坚固的城市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里应没有魏延很大的责任,而是诸葛亮的决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34年,也就是194年前,当时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领他几乎所有的精兵猛将第二次进攻隗嚣集团,在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和占领了差不多所有陇右的城镇后,只剩下上邽和西城两个小城市没有攻占,此两城一直坚守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被隗嚣借来5000蜀军一战将数万刘秀大军全部击溃。
4、魏军增援非常迅速。这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前提条件。
从蜀军1月开始进兵,2月7日张郃所统领的主力就已经到了长安(要知道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赶回洛阳,再统兵开往长安的)。估计2月下旬就在街亭与马谡开战了。而蜀军2月初才到达西县一带,马谡军再行军300里到达街亭,估计比张郃早不了几天时间。结果马谡没有时间进行从容的部署,比较仓促地迎战魏军。
5、魏军西线总司令曹真形势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是本次战役魏军胜利的基本条件。
曹真根据得到的情报,很快判明了蜀军的真实企图和兵力分布,果断决定:5万精锐野战兵团全部由张郃带领去陇右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队监视蜀军的疑兵和守卫关中地区(估计兵力少于赵云的疑兵,约数千人,因为《汉晋春秋》记载战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证明在两个战场蜀军兵力均多于魏军)。如果曹真被诸葛亮所欺骗,为了保护关中而留下大量的部队,那么张郃的西进兵团就会兵力不足,恐怕能否迅速击败马谡的阻援部队就要打上问号了。
6、张郃军的强力突击。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必要条件。
面对总体上兵力占优势的诸葛亮军,张郃抓住其分兵作战的时机,迅速接敌并随后发起果断而迅猛的攻击,以5万兵力一举击败依山固守的3万蜀军,使得陇右战场的形势立即改变:
魏蜀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相同了;
蜀军分散屯兵坚城之下,将遭到魏军的两面夹击;
原本因胜利进军而士气高涨的蜀军,遭此重击而军心动摇。
马谡和高翔的3万军队在被张郃击溃后,“兵将不相复录”,(资治通鉴语)除王平部外,其他将领均丢弃部队向南逃回,相信大部分的军队由于身处敌后数百里,逃回去的可能是很小的(将领有马骑,逃的比较快)。
总结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认为:
1、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不仅葬送了当时最好的偷袭魏国的机会,又损失了3万以上的精兵,外加马谡、李盛等军事将领(自己杀的);
2、重用马谡是本次战役最大的败笔,相信以魏延、或吴懿统军都不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或许他们也顶不住张郃的猛攻,但是不会发生大溃败;
3、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4、街亭的实际位置,既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镶主编)中所标明的庄浪东,也不在《中国通史地图册》(郭沫若主编)中所标明的天水东南,而是在今甘肃陇城镇东5里,也就是古略阳的东面。(另有一文专门讨论此问题)
5、诸葛亮缺乏率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缺点,在此战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的基本用兵和部署没有什么大问题,作战计划也比较合理,但是缺乏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导致蜀军遭此惨败的重要原因。
6、关于姜维投奔蜀国,相信《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比较准确,而《魏略》中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误——郭淮当时在长安,后随张郃进攻高翔军(见《三国志郭淮传》),而不可能在天水郡与马遵、姜维在一起。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本次战役蜀军与魏军兵力。
目前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大体上是:
——《魏书》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
——《汉晋春秋》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诸葛亮集》载刘禅三月下诏:“……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注引)
——《襄阳记》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注引)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
2、关于街亭城能否据守
我们首先要清楚街亭城是怎样一个城镇。有人认为街亭就是古略阳,而提出该城易守难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三国志辞典》:街亭——地名,亦称街泉亭。以在古街泉县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三国志辞典》:略阳——地名,西汉置。后为县,故址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约45公里。
《三国演义辞典》:街亭——地名,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后汉书列传第八盖延传》: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皆定。
由此可知,街泉不是略阳,当然更不可能是东汉来歙曾经坚守半年的那个略阳成了。由于街泉城此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坚守作战,因此,很可能街泉城不仅城小、而且残破不堪。对于马谡的大军而言,这样的城不仅不可能驻扎大军,也难以坚守,因为马谡没有时间加固城防。如果有时间,马谡完全可以赶到陇坻利用险要阻击。
街泉大致位于略阳东面5公里,由于古街泉城早已被后来的略阳城替代,因此,马谡只有退回略阳才能守城(当然略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当年来歙凭2000人抵抗半年,可知此城不大)。
3、关于蜀军的作战损失
具体的数目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失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结合战场位置和失败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明帝纪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曹真传记载: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传记载: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
由以上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结论:
a、马谡大军在街亭作战的结果是大败(大破),不是一般的战败,损失很大;
b、不见得作战中有多少人被斩杀,因为马谡很快就失去对部队的指挥逃命了;
c、部队失去指挥后,是众尽星散的场面,也就是说,除了王平本军千人外,其他均四散逃跑了(当然王平在回撤途中还收容了若干遇见的散兵,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王平以千人面对敌军5万,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战场附近收容散兵)。
d、街亭地处魏国内地,距离祁山前沿有400汉里(175千米),距离诸葛亮大本营汉中(到西边阳平关口)更是有1160汉里(175+335=510千米)。这些散兵游勇,希望他们穿越魏国敌境,逃回千里之外的汉中,基本没有可能。而且陇右各地刚刚被魏军收复,必然四处搜捕敌人逃兵。
因此,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战场上作战并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由于马谡兵团在作战失利之后失去控制,士兵基本都四散奔逃,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魏国各地被俘。
如果马谡的阻援兵团确实有25000左右,那么其损失当在23000人。再加上高翔在列柳城战败的损失,赵云在箕谷的不戒之失,蜀军本次战役的损失约3万人。
4、关于马谡阻援兵团的兵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军增援陇右,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兵力。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魏军兵力分布记载的变化,请看: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魏军一开始得到诸葛亮大举进攻的报告时,是决策曹真督诸军到关中郿县一带抵抗的,但是后来又有变化,变成了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去街亭。结合汉晋春秋记载说曹真的兵力还不如赵云的疑兵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开始,由于赵云大张声势出箕谷(关中方向),因此,魏国决定曹真都督各军集结关中郿县一带,准备反击蜀军的进攻。但是曹真赶到郿县以后,很快发现,这路蜀军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半天就是不出箕谷,因此很快识破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随后,张郃也从荆州前线赶到,曹真当机立断(自然也报告给魏帝),让张郃带走各军直接快速上陇,打击诸葛亮的主力,自己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赵云的疑兵。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郃的上陇兵团基本就是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精锐援军主力:5万人。如果雍州刺史郭淮带领的还是本地部队的话,那么上陇兵力还要多一些。
这时,我们再来看马谡的阻援兵力。如果诸葛亮得到了魏军大举上陇的情报,必然要派给马谡相应的兵力,要对抗5万精锐敌人,自己一方在没有提前进行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至少应有1/2的兵力才能有希望阻击成功。因此,马谡的兵力在25000人比较合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敌军的增援兵力,以为自己的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成功,这样敌人援军就大致只有万余人,因而只派给马谡不到万人。
但是,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战败的责任就完全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了。
一、魏国关陇与蜀国汉中地区的基本军事地理
魏国的关陇地区指关中和陇右(陇西——陇山以西)地区,关中为雍州,陇西为凉州;
魏蜀两国在此地区隔秦岭相持。虽然关陇和汉中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但由于中间相隔的秦岭山脉山高水险,道路崎岖,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使双方在没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发动军事进攻。
1、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汉中通向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当时有六条,它们是:
a、子午道:谷长300多公里,为秦岭最东部的通道,山高路险;
b、谠骆道:谷长210多公里,为秦岭中部的通道,道路非常崎岖;
c、褒斜道:谷长230多公里,为秦岭西部的通道,道路沿褒水、斜水河谷而建,部队行动困难;
d、秦岭西大散关:为绕过秦岭西入关中的主要道路,道路较平坦,约530公里;
e、秦岭东武关: 为绕过秦岭东入关中的通道,道路遥远,约600多公里;
f、秦岭西的祁山:为西线迂回线路,路程较远,但比较平坦,利于大兵团行动和补给运输;但是必须先到陇右再由陇右进入关中。
2、关中地区(长安)通向陇右天水的主要通道当时有五条,它们是:
a、北线:自关中沿泾河河谷可到达陇北的高平第一城,再迂回向南可到天水,是通向陇右北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是路途较远,约600公里。
b、北中线:自关中向西北沿古丝绸之路沿穿越关山的山间小路,可到达陇右的广魏郡,再折向南可到天水。此路当时为小路较平坦,但不是主要道路,约400公里。
c、中线:自关中向西北到汧再直接向西,穿过陇山北部再向南到达天水郡。在当时是关中与陇右间最主要的大道,虽为山地,但较利于大部队行动。约330公里。
d、中南线:自关中直接沿渭河河谷和古丝绸之路(小路)可穿过陇山而到达天水郡,此路地形极为险峻,道路非常难行,完全不适合大部队行动。约250公里。
e、南线:自关中向西南出大散关,绕道武都,再折向北可达天水。此路道路较平坦,但路途最远,而且距离蜀国的汉中过近。约700公里。
(注:以上距离均为从地图上直接量取,可能与古代实际路途有所差异)
关中为四塞之地,人口较多、经济发达,自古即为军事割据集团的起家之地,占领关中,东可以威胁魏国的中原,南可下宛城与荆州,北上则可以进攻并州,因此魏国是必须死保关中的。陇右处于关中的上游,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有守关中必守陇右的说法。故关陇地区为魏国必须确保的地区。 二、战役开始前两国的基本战略和兵力部署
当时,魏国已经占据整个北方地区,拥有全国13个州中的11个(其中2个为占有一半)外加一个司隶部,而蜀国仅有益州一个州。在人口上,由于连年混战,到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比汉朝桓帝时期的5648万减少了近5000万,特别是汉中与陇右地区,人口本就不多,到此时就更少了。
魏国全国的总兵力约35~40万,其分布情况大约是:
南方:扬州:8万,荆州:8万,徐州和豫州各3万,用于对抗吴国;
北方:幽州2万和并州1万,用于防备北方少数民族骑兵;
西北:雍州:1万,凉州: 2万,用于防御蜀国和西北少数民族;
其他州郡的常备军(青州、兖州、冀州):2万
中央的战略预备队:5~8万(包括禁卫军)。
蜀国由于战线很短,其总兵力估计为12~13万:
北方的汉中地区:10万,用于防备和进攻魏国;
南方地区:2万多,用于防备吴国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叛乱;
中央:没有战略预备队,只有数千人的禁卫军。
魏国的总兵力要远远多于蜀国,但由于是两线作战,加之魏国的总体战略是东攻西守,故在关陇战区,魏军的兵力在防守时基本是少于蜀军的。例如: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蜀军数万人,魏军估计不超过万人(陈仓守军1000人);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军诸葛亮、陈式军数万人,魏军为郭淮军数千人;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8万多人,魏军7~8万人;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10万多人,魏军6~7万人;
自从公元219年刘备军占领汉中,曹操军退回关中地区后,三国并立的局面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势。随后虽然在荆州连续进行了关羽进攻曹军、孙权偷袭关羽以及刘备进攻孙权的战争,但在关陇地区一直比较平静,双方没有发生很大的战争。
魏国自曹操由汉中撤退后,接受了谋臣的建议,采取修养生息、积蓄力量的国策,基本上停止了大规模的进攻。同时针对吴国实力强于蜀国的情况,确定了东攻西守的战略,在东线的扬州和荆州前线一直保持着各8万人以上的两个方面军,而在西线的关陇前线仅留有2~3万人以下的军团,对蜀国进行监视和防御。
蜀国自刘备死后(公元223年),又重修了与吴国的关系,并加紧养精蓄锐,囤积兵马、粮草,并平定了南方地区,5年后的公元228年才突然开始了进攻魏国的战争。
蜀国的基本战略是:先取距离魏国较远的陇右,扩大地盘,再以陇右为根据地,配合汉中两面夹击关中地区,以后再视形势发展与吴国夹击魏国,达到消灭魏国,与吴国平分天下的目的,以至最终统一全国。
三、战役的真实进程
1、双方的目标
蜀军的战役企图:趁魏军没有防备,关陇兵力空虚的时机,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个陇右地区,随后巩固防御,守住陇右。
远期目标:占领陇右可达到以下目的:第一,切断了关中与河西地区的联系,为下一步占领整个河西地区打下基础;第二,自陇右进攻关中,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而魏军自关中进攻陇右则很困难,将为今后攻占关中及整个中原占领一个重要的进攻基地;第三,陇右、河西历来出大将,占领此地可使蜀国补充许多优秀的军事人才;第四,占有陇右可以屏蔽汉中的上游,保证蜀国的基本安全;第五,此地地广人稀,可以取得不少的粮草,以减少益州的经济负担。
魏军的战役企图:陇右守军必须坚守重要城镇,关中部队应尽快以主力增援,以击退蜀军的突然进攻,收复陇右失地。
远期目标:魏军必须保持陇右的安全,才能保证关中的安全、与河西的联系,并为以后时机成熟时进攻蜀国留下前进基地。
2、战前双方兵力
蜀军:总兵力:10万人
东线:赵云、邓芝近1万人为疑兵出斜谷,企图吸引魏军主力于秦岭一带;
西线:诸葛亮、魏延、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9万多人出阳平关过祁山直插天水等地。
魏军:总兵力:6~7万人
防守部队:陇右各城(冀城、上邽、西县等地)数千人(天水太守马遵等),
长安等关中地区近1万人(安西将军夏侯茂、后改派大将军曹真;雍州刺史郭淮等);
中央增援部队:战略预备队5万人(右将军张郃等)
防御部队死守各战略据点,增援的精锐兵团快速自关中进兵陇右,救援被包围攻击的各郡县。
3、战役详细过程
a、第一阶段:蜀军进攻:228年1月下旬,蜀军开始从汉中出兵,2月进到祁山和西县一带。由于魏军没有防备,这一带基本没有什么兵力进行抵抗。因此蜀军很快就进到天水郡。当时陇右震动,安定、南安和天水三郡的部分城镇响应蜀军。
b、第二阶段:魏军防御和增援:蜀军刚开始行动时,魏国立即更换了关陇战区指挥官:由原来的安西将军、驸马夏侯茂(文官,无作战和领兵经验)改为大将军曹真。随后由荆州前线调右将军张郃回洛阳,魏明帝亲自派5万精兵由其统帅前往增援关陇战区。曹真守住秦岭的各个隘口,陇右各郡太守死守冀城、上邽、西县等未响应诸葛亮的重要城镇。
c、蜀军分兵作战:诸葛亮为尽快占领陇右,进行以下部署:前军魏延、吴壹等将统兵3万立即分别包围攻击冀城、上邽、西县等城,务必在魏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攻占各城;马谡、高详等将统兵3万立即前出街亭、列柳城一线,死守陇山要隘,一定要坚守到攻城部队胜利后;诸葛亮自领中军3万人,坐镇西县,接应粮草,并作为战役预备队准备增援危险的方向。
d、魏军的进攻:曹真根据战场形势,判明了蜀军的战役企图,马上果断决定,5万主力野战精锐兵团全部投入进攻陇右的蜀军,由经验丰富的大将张郃与郭淮率领;自己仅留下不到1万人对抗赵云的部队并坚守关中。张郃发现蜀军正处于分兵作战的时期,立即火速进兵,企图在蜀军没有集中兵力之前将其各个击破。张郃自统4.5万精兵由陇山大路仰攻街亭,命郭淮领兵5000绕道列柳城包抄蜀军的侧翼。
e、蜀军的攻城行动:陇右的城镇是小而坚固,短时间内很难攻克,加上蜀军远道而来,缺少重型攻城装备,急切间无法攻占陇右的各战略据点。魏延、吴壹等昼夜猛攻,还是毫无办法,白白损失了一些人马。
f、阻援与增援部队的决战:2月下旬左右,魏军的增援兵团与蜀军的阻援部队于街亭和列柳城一线展开了激战。首先马谡的部队被张郃的优势精锐兵团彻底击败,2.5万人最后仅1000多人在王平率领下逃了回来,马谡和其他将领均弃军而逃。北面街亭的主力失利造成南面的列柳城高详部军心大乱也被郭淮击败。
g、诸葛亮的撤退:转眼间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一,这样一来,魏军与蜀军在陇右的兵力基本相等了,由于魏军自街亭南下就可以威胁到蜀军攻城部队的侧背安全,而诸葛亮估计在天水的平川上蜀军不是魏军的对手,加上军心已经动摇,于是决定趁魏军主力距离较远的时机,马上撤退,并从容带走西县的千余家百姓回汉中。
h、魏军的下一步行动:张郃胜利后,没有继续进攻和追击撤退的蜀军,而是转向收复了原先叛变的各郡县。这是因为张郃考虑到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加上刚与马谡军进行了激战还未休整,没有击败蜀军主力的把握,同时魏军的战役目标就是收复陇右和防守陇右,没有必要去追击蜀军。
i、于是整个战役在3月底全部结束。整个战役自蜀军开始进兵共进行了2个月左右,结果是:蜀军损失3万人以上和大量的辎重、粮草,丢掉了陇右三郡的已占领的所有郡县,最关键的是错失了最好的攻占陇右的时机,战役企图完全没有实现。魏军损失数千人,收复了陇右地区,击退了蜀军的突然进攻,达到了战役企图。
整个战役自228年1月开始到4月全部结束。蜀军损失3万以上的军队和大量军事物资,丢失了已经占领(或部分占领)的天水、安定、南安三郡。魏军在作战中损失数千人,但是收复了陇右的所有失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
四、关键环节评述
此战的关键环节在魏、蜀方面各有3点:
蜀军: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2.马谡的迅速溃败,3.蜀军的攻城不力
魏军:1.增援非常迅速,2.曹真的判断准确,部署得当,3. 张郃军有力的突击
下面逐点进行分析讨论;
1、诸葛亮的指挥失误。估计大部分人不同意此观点,因为表面上看诸葛亮的部署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
第一、诸葛亮对双方实力判断错误,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他认为马谡的兵团能够顶住张郃军很长的时间,而魏延等人能够在此期间攻占各战略要地。到时候再集中兵力居高临下击败魏军。他又判断魏军兵力少于蜀军,因此其增援行动应是谨慎而缓慢的。
第二、关键时刻分兵作战,导致被魏军各个击破。本来在对双方实力判断准确的情况下,可以分兵作战,但判断失误,则分兵就是完全错误的了。如果蜀军集中在一起,估计魏军也不敢发动如此的进攻,或者派少数兵力监视魏军守城部队,集中主力先击败魏军增援兵团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第三、过于谨慎,中军距离交战前线太远,使战役预备队不能及时投入增援,也是此战失败的关键之一。我一直不明白:在以后各次战役中均亲临第一线的诸葛亮此战中为何总在西县,注意;西县距街亭350里,距攻城部队也有150里,难道接应粮草的任务也需要3万人加上主将来完成吗?估计:是诸葛亮过于小心,怕魏军突然出大散关,包抄蜀军的退路,因此留守在此地,以便随时回撤阻击魏军的这一可能的进攻。
第四、是大家公认的一点:用人不当,错用马谡为阻援军团的司令。历史记载,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将兵马部署在南山上,结果被魏军包围在山上断了水源,向山下冲击又没有效果,最后军心涣散,被魏军一举击败。本文对此有疑问:街亭附近的南山,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陇城的街亭,其附近的南山实际上是一座不大的小山(面积约0.5平方公里),山势也比较平缓,根本无法供2万多兵马屯扎,要知道2万多人屯扎下来需要多少面积的地方吗,至少要3~5平方公里,2万多兵马不会都向电线杆一样站在山上吧。而且也不能从山下一直排到山顶吧。所以见过南山的人都能明白:马谡不仅占领了南山,还占领了街亭西的小城(即街泉亭,但是不是古略阳)以及附近的其它小山,总之是按诸葛亮的部署占领了防御阵地。不过马谡确实不是魏国名将张郃的对手,魏军也不是陇右的普通守备军,而是皇帝亲点的中央预备队。而马谡等将领也实在是不争气,一战失利就丢下部队逃跑了(除王平外,但包括后来与马谡一起被斩首的将军李盛等),其实马上收拢部队还是能够继续作战的(王平就是例子)。马谡被斩,可能有些冤枉,这也是后来10万蜀军均流泪以及蒋琬反对杀马谡的原因。
第五、阻击阵地选择错误。我们都知道(看实地地形或者街亭的照片),街亭一带地势平坦,唯一的山还是无水源的死山,那么为何蜀军要在这种地方阻击强大的敌军呢?从东汉时期战役情况看,依托陇山阻击关中进攻,多在陇坻,而陇坻位于街亭东面60里,那里地势险要,只要堵住山口要道,敌军就难以攻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分析:蜀军本来是计划赶到陇坻阻击的,但是由于对敌人增援速度的判断失误,导致蜀军没有来得及抢先占据陇坻,而只能在街亭就地阻击。虽然这个失误的原因还要归结到对敌军增援的速度判断上,但是街亭地形不利,是本次作战失利的重大导火索。
2、马谡的迅速溃败。此点是本次战役失败的最直接原因。马谡犯了什么错误呢?
第一,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在首战失利后,可能就惊慌失措,没有及时掌握整个部队,而自己狼狈逃窜了。其实,当时蜀军应还有许多部队仍在坚守自己的阵地(如王平军)。假如马谡经验丰富,他应立即撤向蜀军的其他坚固阵地,收拢部队继续抵抗魏军的进攻。
第二,马谡没有采纳王平的意见,也没有派给王平较多的军队。在失利后能稳定局势的力量太小了。实际上,马谡的部队中,只有王平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其他人估计都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战。而由于王平文化水平很低(只认识几个字),熟读兵书的儒将马谡怎能重视王平呢。他重用的应当是与其差不多的熟读兵书的人。其实这一点与诸葛亮也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也一直没有认识到王平的水平,直到此战后才明白过来,大大重用他(原只是一个偏将军,本部兵1000人,在25000人的马谡兵团中只能排在后面)。
第三,马谡过低地估计了魏军的作战能力,以为居高临下一冲,魏军就被冲溃了。谁成想魏军乃训练有素、军法严明的精锐部队,连冲多次魏军根本就不动。其实魏军历来就训练有素,当年在定军山主将夏侯渊被黄忠伏击而死,其部队自动与张郃部合并在一起继续抵抗刘备的猛攻就是例子。
3、魏延的攻城不力。
客观的说,要魏延在短期内攻克如此坚固的城市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这里应没有魏延很大的责任,而是诸葛亮的决策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元34年,也就是194年前,当时的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率领他几乎所有的精兵猛将第二次进攻隗嚣集团,在消灭了隗嚣的主力和占领了差不多所有陇右的城镇后,只剩下上邽和西城两个小城市没有攻占,此两城一直坚守了半年的时间,最后被隗嚣借来5000蜀军一战将数万刘秀大军全部击溃。
4、魏军增援非常迅速。这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前提条件。
从蜀军1月开始进兵,2月7日张郃所统领的主力就已经到了长安(要知道张郃是从荆州前线赶回洛阳,再统兵开往长安的)。估计2月下旬就在街亭与马谡开战了。而蜀军2月初才到达西县一带,马谡军再行军300里到达街亭,估计比张郃早不了几天时间。结果马谡没有时间进行从容的部署,比较仓促地迎战魏军。
5、魏军西线总司令曹真形势判断准确、部署得当,是本次战役魏军胜利的基本条件。
曹真根据得到的情报,很快判明了蜀军的真实企图和兵力分布,果断决定:5万精锐野战兵团全部由张郃带领去陇右迎战诸葛亮的主力,自己仅留下很少的部队监视蜀军的疑兵和守卫关中地区(估计兵力少于赵云的疑兵,约数千人,因为《汉晋春秋》记载战后诸葛亮的谈话内容证明在两个战场蜀军兵力均多于魏军)。如果曹真被诸葛亮所欺骗,为了保护关中而留下大量的部队,那么张郃的西进兵团就会兵力不足,恐怕能否迅速击败马谡的阻援部队就要打上问号了。
6、张郃军的强力突击。是本次战役魏军获胜的必要条件。
面对总体上兵力占优势的诸葛亮军,张郃抓住其分兵作战的时机,迅速接敌并随后发起果断而迅猛的攻击,以5万兵力一举击败依山固守的3万蜀军,使得陇右战场的形势立即改变:
魏蜀双方的兵力对比基本相同了;
蜀军分散屯兵坚城之下,将遭到魏军的两面夹击;
原本因胜利进军而士气高涨的蜀军,遭此重击而军心动摇。
马谡和高翔的3万军队在被张郃击溃后,“兵将不相复录”,(资治通鉴语)除王平部外,其他将领均丢弃部队向南逃回,相信大部分的军队由于身处敌后数百里,逃回去的可能是很小的(将领有马骑,逃的比较快)。
总结以上的史料和分析,我认为:
1、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不仅葬送了当时最好的偷袭魏国的机会,又损失了3万以上的精兵,外加马谡、李盛等军事将领(自己杀的);
2、重用马谡是本次战役最大的败笔,相信以魏延、或吴懿统军都不会遭到如此惨重的失败。或许他们也顶不住张郃的猛攻,但是不会发生大溃败;
3、马谡不是诸葛亮的先锋军,先锋军是魏延军。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是夺占陇右各郡,而不是进军关中。马谡军是非常明确的阻援部队——街亭当时是关中通陇右的必经大道。至于说马谡统兵在前,是指马谡的部队位置确实在前面,阻援自然要在那个位置。
4、街亭的实际位置,既不在《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镶主编)中所标明的庄浪东,也不在《中国通史地图册》(郭沫若主编)中所标明的天水东南,而是在今甘肃陇城镇东5里,也就是古略阳的东面。(另有一文专门讨论此问题)
5、诸葛亮缺乏率领大兵团作战经验和应变能力的缺点,在此战中得到了证实。虽然他的基本用兵和部署没有什么大问题,作战计划也比较合理,但是缺乏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是导致蜀军遭此惨败的重要原因。
6、关于姜维投奔蜀国,相信《三国志姜维传》中的记载比较准确,而《魏略》中的记载有明显的错误——郭淮当时在长安,后随张郃进攻高翔军(见《三国志郭淮传》),而不可能在天水郡与马遵、姜维在一起。
五、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本次战役蜀军与魏军兵力。
目前有记载的资料很少,大体上是:
——《魏书》记载: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而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三国志明帝纪》注引)
——《汉晋春秋》记载:或劝亮更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诸葛亮集》载刘禅三月下诏:“……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注引)
——《襄阳记》记载: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三国志马谡传》注引)
虽然后主诏书说诸葛亮有20万人马,但是根据蜀汉国力,应为夸大之词。但是,另两个记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由于魏军仅从洛阳增援的就有5万兵力,加上原先陇右和关中的兵力,当接近7万人。而诸葛亮自己承认在两个战场上(指诸葛亮主力所在的陇右战场,以祁山代表和赵云疑兵所在的秦岭战场,以箕谷代表)的兵力均多于对手,那么至少在8~9万左右,否则只能是基本相当。再考虑到沿途留守、押运粮草人马等,诸葛亮的参战兵力当在10万左右。
2、关于街亭城能否据守
我们首先要清楚街亭城是怎样一个城镇。有人认为街亭就是古略阳,而提出该城易守难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
《三国志辞典》:街亭——地名,亦称街泉亭。以在古街泉县得名。故址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三国志辞典》:略阳——地名,西汉置。后为县,故址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约45公里。
《三国演义辞典》:街亭——地名,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后汉书列传第八盖延传》:延西击街泉、略阳、清水诸屯聚,皆定。
由此可知,街泉不是略阳,当然更不可能是东汉来歙曾经坚守半年的那个略阳成了。由于街泉城此前并没有进行过任何坚守作战,因此,很可能街泉城不仅城小、而且残破不堪。对于马谡的大军而言,这样的城不仅不可能驻扎大军,也难以坚守,因为马谡没有时间加固城防。如果有时间,马谡完全可以赶到陇坻利用险要阻击。
街泉大致位于略阳东面5公里,由于古街泉城早已被后来的略阳城替代,因此,马谡只有退回略阳才能守城(当然略阳也不是什么大城,当年来歙凭2000人抵抗半年,可知此城不大)。
3、关于蜀军的作战损失
具体的数目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失败的情况有详细记载。因此,我们结合战场位置和失败的情况,可以分析一下蜀军的损失。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
——马谡传记载: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明帝纪记载: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
——曹真传记载: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张郃传记载: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王平传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
由以上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确定以下结论:
a、马谡大军在街亭作战的结果是大败(大破),不是一般的战败,损失很大;
b、不见得作战中有多少人被斩杀,因为马谡很快就失去对部队的指挥逃命了;
c、部队失去指挥后,是众尽星散的场面,也就是说,除了王平本军千人外,其他均四散逃跑了(当然王平在回撤途中还收容了若干遇见的散兵,但是数量不会太多,因为王平以千人面对敌军5万,不可能长时间留在战场附近收容散兵)。
d、街亭地处魏国内地,距离祁山前沿有400汉里(175千米),距离诸葛亮大本营汉中(到西边阳平关口)更是有1160汉里(175+335=510千米)。这些散兵游勇,希望他们穿越魏国敌境,逃回千里之外的汉中,基本没有可能。而且陇右各地刚刚被魏军收复,必然四处搜捕敌人逃兵。
因此,分析的结论是:虽然战场上作战并没有很大的杀伤,但是由于马谡兵团在作战失利之后失去控制,士兵基本都四散奔逃,因而最后的结果就是在魏国各地被俘。
如果马谡的阻援兵团确实有25000左右,那么其损失当在23000人。再加上高翔在列柳城战败的损失,赵云在箕谷的不戒之失,蜀军本次战役的损失约3万人。
4、关于马谡阻援兵团的兵力
首先我们要知道魏军增援陇右,在街亭与马谡交战的兵力。我们注意到了一个魏军兵力分布记载的变化,请看:
——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张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魏军一开始得到诸葛亮大举进攻的报告时,是决策曹真督诸军到关中郿县一带抵抗的,但是后来又有变化,变成了加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去街亭。结合汉晋春秋记载说曹真的兵力还不如赵云的疑兵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一开始,由于赵云大张声势出箕谷(关中方向),因此,魏国决定曹真都督各军集结关中郿县一带,准备反击蜀军的进攻。但是曹真赶到郿县以后,很快发现,这路蜀军是雷声大雨点小,喊了半天就是不出箕谷,因此很快识破了诸葛亮的声东击西之计。
随后,张郃也从荆州前线赶到,曹真当机立断(自然也报告给魏帝),让张郃带走各军直接快速上陇,打击诸葛亮的主力,自己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赵云的疑兵。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张郃的上陇兵团基本就是魏国从洛阳派来的精锐援军主力:5万人。如果雍州刺史郭淮带领的还是本地部队的话,那么上陇兵力还要多一些。
这时,我们再来看马谡的阻援兵力。如果诸葛亮得到了魏军大举上陇的情报,必然要派给马谡相应的兵力,要对抗5万精锐敌人,自己一方在没有提前进行防御准备的情况下,至少应有1/2的兵力才能有希望阻击成功。因此,马谡的兵力在25000人比较合理。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诸葛亮错误估计了敌军的增援兵力,以为自己的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成功,这样敌人援军就大致只有万余人,因而只派给马谡不到万人。
但是,如果第二种情况成立,那么战败的责任就完全不在马谡,而在诸葛亮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在正史上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按照正史,蜀国没有一寸土地是诸葛亮打下的。三国演义写的诸葛亮的胜仗全部是虚构的,或者移花接木从别人头上抢功劳硬安到诸葛亮头上的。
1 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 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4 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甚至把败仗写成了胜仗,例如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明明是败了,小说却写成是胜仗,为了美化诸葛亮而颠倒黑白。
5 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6 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等均为虚构。
7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8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管粮草。
9 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非诸葛亮
10.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熟虚构
11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2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3 .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14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而且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15 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16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17 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 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18 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
19.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八阵图只是个普通的行军阵法,并无此神奇功效。
1 草”船”借箭:无此事,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借箭的是周瑜。)
2 气量狭小的周瑜:三气周瑜纯属罗贯中为抬高诸葛亮而虚构,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陈寿评价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 孔明借东风:纯属虚构(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4 孔明伐魏:并无七次实五次输的没演义那么漂亮,甚至把败仗写成了胜仗,例如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明明是败了,小说却写成是胜仗,为了美化诸葛亮而颠倒黑白。
5 火烧博望坡:非诸葛实乃刘备手笔。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6 舌战群儒:无此事诸葛面见孙权而已..诸如舌战群儒、群英会、苦肉计等均为虚构。
7 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无他
8 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管粮草。
9 取蜀攻略:由法正庞统完成,非诸葛亮
10.火烧上方谷:即是孔明差点烧死司马懿和魏延那回,纯熟虚构
11 .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12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13 .诸葛亮用兵如神:诸葛亮擅长内政治理,用兵并不是强项。
14 诸葛三气周瑜: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而且当时并未注意过诸葛亮。。。极少碰面…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15 曹真:病死于洛阳,并非被诸葛亮写信骂死==||
16 .诸葛亮骂死王朗:王朗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王朗被骂死,完全虚构。
17 空城计:虚构灵感应该来自赵云的空营计(诸葛亮只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才与司马懿相持于渭水。但作者写空城计又是有所本的,这个“本”就是《三国志》 中的裴松之注所引“郭冲三事”,但它是假的。因为诸葛亮屯兵汉中阳平时,司马懿还是荆州都督,无缘与诸葛亮抗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18 张郃:张郃先后败于赵云、马超等人之手,这在高手动辄大战数十回合平手的演义中实在是少见的。只能说,罗贯中好像颇不喜欢张郃….(猜想跟三国志里那句蜀军自孔明以下都惧怕他(张郃)脱不了关系)而正史中~张郃也不是中伏,而是追击孔明时膝盖被流箭射中,跟庞统一样死的满衰的。其实正史上的张郃相当厉害,诸葛亮曾屡次败于张郃之手。 )
19.八阵图退陆逊:陆逊退兵是因为魏国要攻打吴国,陆逊怕腹背受敌才退兵,八阵图只是个普通的行军阵法,并无此神奇功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按照演义的话
1,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2,借箭是因为孙刘联军少箭,周郎又想乘机杀了诸葛亮
3奸诈小人,但是是政治军事,文学家
4心胸狭窄的人,嫉妒贤能
5那是因为要突出诸葛亮的才能
6看了故事就该知道啊?
7这个不能说是典故,历史上没这件事,不过整个故事还是要说明诸葛亮的才 能有多大
8为了孙刘联军能打败曹操,刘备那是候无路可走,要是输了的话,刘备基本就完了
9为了刘备的前途
10这个重复问了
11为了说明诸葛亮识人心,看穿了曹操的为人,还是为了说明诸葛亮的才能
12这个到不知道,不过真用火的话,诸葛亮的形象就不能塑造出来了
13这现在演变为成语了
14还是赘述的问题......
15曹军不习惯水战,还在训练
16表现诸葛亮的才能
17是指语文课的课文吗?那不是原文,可以看下演义
18这个故事在演义里只是一小段,如果想知道前后发生的事,建议去看演戏,还是非常非常不错的书
1,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2,借箭是因为孙刘联军少箭,周郎又想乘机杀了诸葛亮
3奸诈小人,但是是政治军事,文学家
4心胸狭窄的人,嫉妒贤能
5那是因为要突出诸葛亮的才能
6看了故事就该知道啊?
7这个不能说是典故,历史上没这件事,不过整个故事还是要说明诸葛亮的才 能有多大
8为了孙刘联军能打败曹操,刘备那是候无路可走,要是输了的话,刘备基本就完了
9为了刘备的前途
10这个重复问了
11为了说明诸葛亮识人心,看穿了曹操的为人,还是为了说明诸葛亮的才能
12这个到不知道,不过真用火的话,诸葛亮的形象就不能塑造出来了
13这现在演变为成语了
14还是赘述的问题......
15曹军不习惯水战,还在训练
16表现诸葛亮的才能
17是指语文课的课文吗?那不是原文,可以看下演义
18这个故事在演义里只是一小段,如果想知道前后发生的事,建议去看演戏,还是非常非常不错的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