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小记者,你会向老人提哪些问题?

74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艾尼亚特·斯拉木于36年前自费在村里修一座桥,在这几十年里又义务进行7次维护翻修。从中年修到老年,老人的善举不仅感动了村民,更感动了全国网友。你从老人... 74岁的维吾尔族老人艾尼亚特·斯拉木于36年前自费在村里修一座桥,在这几十年里又义务进行7次维护翻修。从中年修到老年,老人的善举不仅感动了村民,更感动了全国网友。
你从老人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展开
 我来答
劳动咨询专家
2012-04-18 · TA获得超过51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7万
展开全部
  对此,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感觉。也许它是对大美生命的憧憬向往,是对纯洁灵魂的怦然心跳,是对刹那间永恒的善良寄托,等等。时至今日我们也仍然无法为“感动”做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义。但是,我们知道,这份感动绝不是作家画师笔下个体而细微的感觉,它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这份感动更不是坊间的空穴来风,它一定源于传统美德的召唤,源于生死抉择的震撼,源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10年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每一次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的时刻。一个个普通平凡的名字,代表着一个个鲜活而富有热度的生命扑面而来。他们或因舍生而忘死,崇高得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真诚得让人感动;或因朴素而高贵,纯粹得让人感动;或因善良而坚强,执着得让人感动;或因大爱而无疆,无私得让人感动——100多位“感动人物与群体”,跨过了年龄与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深深地烙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丰碑上。

  这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的感动吧。中国,只有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把“感动”这个博大恢弘的命题书写得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最精准地把握住这个概念的真谛与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讲,《感动中国》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的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它所倡导的感动,它所追逐的梦想,就存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匿名用户
2012-04-18
展开全部
我曾经是一名21世纪的小学生,一名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有父母、老师的关心,从来都不愁吃穿。有一些同学甚至每天身穿“李宁”,脚踏“安踏”来上学,小轿车接送。我们每天都坐在宽敞而又明亮的教室里吮吸着知识的玉露;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直接去找老师。而在学校里,我们又有许多同龄的同学在一起玩耍、学习。尽管我们已经18岁,却还不知道真正的“黄莲”是什么滋味儿。

而你,一个生活在封闭的村庄里没有任何的外界的联系,只有一件破皮袄作为一个穷人的你,每天去修桥在我们快乐学习时,你却在桥里干活,尽管你早可以颐养天年然而,在生活条件相差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却比你要逊色得多。我们有一些同学经常欠交作业,在学校里欺负同学,在家里是长辈疼的“小皇帝”。而你在进入退休,尽管生活十分痛苦,却还是默默地承受家乡的建设。相比之下,我们怎能不惭愧呢?

斯拉木老人,感谢你,感谢你告诉了我如何对待村庄的落后;感谢你让我知道如何改变现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