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改革背景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2-04-15
展开全部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长达18年之久(1964~1982年),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1/4。当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重要性主要还不在于它的时间较长。在这个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军事力量则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比历史上其他各个时期都高。另一方面,在这个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特别是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和整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沉重桎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而进行改革的客观条件则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成熟。可是,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错过了这个有利时机,未能坚持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这就使苏联这个曾经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发展的顶峰跌落了下来,在各方面出现了深刻的危机或临近危机的边缘。研究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18年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剖析这一时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于揭示后来苏联发生剧变的历史原因和教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主要问题

勃列日涅夫是在一次被称为“宫廷政变”的行动以后开始执政的。在1964年苏共中央十月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及其一班人通过事先密谋和突然袭击的方式,迫使赫鲁晓夫“自动”退休。这种做法当然是很不民主,也是很不光彩的。但是勃列日涅夫及其一班人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地取得夺权的胜利也并非偶然。

赫鲁晓夫在其执政的11年间,尽管在内外政策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和实践中强烈的惟意志论色彩,改革并未取得积极的成果。特别是在他的执政后期,国内的政治和经济都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工业管理体制反复无常的变化,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触及传统模式,反而使得广大干部和群众无所适从。农产品收购和自留地政策上的忽左忽右,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意地合并集体农庄和把集体农庄改变为国营农场,完全脱离了当时农村的实际,反映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思想。这些失误造成了1963年严重的农业危机。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中对各级党组织委员的更换比例作出的硬性规定对基层组织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1962~1963年间采取所谓的“按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机构的做法,削弱了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而且造成了干部队伍的混乱,引起了各级干部很大的不满。很多学者不无道理地认为,这是使赫鲁晓夫下台的一个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的揭发和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以及由此而来的所谓“解冻”运动,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却引起了党内外的思想混乱和某些错误思潮的抬头。“揭了盖子,又捅了漏子”。1在对外政策上既要与美国争夺,又不敢碰硬,甚至出现了1963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样的事件,使国家在全世界面前出丑,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尊严。勃列日涅夫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开始执政的。
匿名用户
2012-04-15
展开全部
【勃列日涅夫】他一上台,不得不对其前任的一些重要政策进行调整与修改。首先决定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时期以生产原则为基础分别成立的工业党组织与农业党组织;其次是强调恢复集体领导原则,形成由他(苏共总书记),波德戈尔纳(最高苏维埃主席)与柯西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三驾马车;三是改变党的作风与强调民主法制,批判唯意志论;四是取消地区管理原则,恢复部门管理原则;五是继续进行赫鲁晓夫后期酝酿的经济改革试验。
经过一番政策调整后,1965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九月全会通过决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经济体制的文件,决定在苏联推行新经济体制。实行这一体制的三项原则是:
(1)是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利于提高企业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是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的作用;(3)是贯彻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应该说,对于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 体制的国家,在改革初期实行以上三项改革原则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dengyaozhao
2012-04-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改革,最后证明失败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