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阐述心理学的ABC理论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RET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B的长期忽略,是一次哲学上的漏洞。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决定意识是本体论基本命题,物质居于主要地位而意识居于次要地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化,亦即,在一定情况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从木材到桌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木材(物质)引发出桌子的图示(意识),这一阶段物质决定意识;第二阶段是由桌子的图示(意识)引发出桌子的建造(物质),这一阶段是意识决定物质。
可以说,ABC理论就是关注了事物产生的第二阶段。就人的认知而言,这里面存在着两个层面: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客观事实即ABC理论中的A,主观认知即ABC理论中的B,主观认知一定是源于客观事实,但是未必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很重要,因为人们的下一步行动就是依靠主观认知而进行的。
这一点在历史哲学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人们相信发生了的历史比真正发生了的历史更为重要。这一点恐怕就是ABC理论的要义所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这句禅诗,或许正是ABC理论所试图达到的对人类心灵的劝慰。世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也是ABC理论在学习领域对人的规劝。
ABC主要是对问题产生的逻辑描述,加之情绪调控的手段,则构成了ABCDE理论。D即disputing驳斥,E即effects新效果。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世纪 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情绪的根源。
(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轻蔑和愤怒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2)艾里斯提出了10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存在于有情绪困扰或适应不良者身上,具体如下:
①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②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③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④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的灾祸。
⑤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⑥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⑦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是不能容忍的事。
⑧对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⑨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⑩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3)默兹比提出的五条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标准:
①合理的信念大多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则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的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们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合理的信念则难于做到这一点。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造成不良后果。一)艾利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3]。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因此,在对该理论的应用上,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必须与不合理的信息进行辩论,找到不合理情绪B,对不合理的信息提出挑战、分析。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会认为是A导致了C,即A→C,把B的过程给忽略掉了。其实,按照艾利斯的观点,应该是A→B→C,因为情绪是伴随思维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在B环节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
(二)对艾利斯ABC理论新的理解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语言是人类的特性,人的思维思维常常是运用内化的语言进行,我们人为情绪障碍是使用内化语言重复不合理信念的结果。而人们自身的内化语言是通过外化习得获得的,因此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应尽量避免接触于当时情绪色彩一致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如伤感的音乐、消极的语言文字描述。因为这些语言会对负面情绪起强化作用,不仅不会使不良情绪消除,反而会使不良情绪在头脑里巩固。由此可见,不良情绪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甚至是被巩固加深的不合理思维发生持续作用的结果。
其次,一方面因为人的记忆会受到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本身已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情绪认知过程A→B→C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事物的干扰而遗忘;另一方面,同样性质
的其他A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生,甚至是不良情境重复发生,如看到逝者的照片,走过与过去恋人昔日约会的地方等等,很多事情都是人们意料之外的,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为了巩固原有合理的认知,A→B→C中的B过程必须重复才能达到效果。
因此,运用艾利斯ABC理论处理不良情绪,人们要做的就是与头脑中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挑战、分析,以合理的思维取代不合理的思维,以合理的内部语言取代不合理的内部语言,以改变认知为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就为我们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找到了切入点。
四、大学生个体调控系统构建的过程
第一步:个体要明白当前的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并找出这些不合理事件的发生源,意识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个体要明白自己要对产生情绪困惑的不合理情绪负责,同时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不合理信念。
第三步:列出不合理信念,并逐一分析驳斥,找出不合理情绪的根源,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最终达到认知上的改变。这是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最重要的环节,需要比较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甚至,不良情绪还会出现反复、不合理信念随时会卷土重来,新的不合理信念也可能产生。因此个体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这个阶段通常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
第四步:在经过对不合理信念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
第五步:用新的合理信念来思考问题,并形成思维的自动化和公式化,形成调控情绪的条件反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旦不合理的情绪抬头,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消除,从而不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完全康复。
纵观这五个步骤,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通过接受培训或自学来掌握艾里斯ABC理论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不难,这也为大学生个体调控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五、影响B环节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
在ABC理论中,B环节是能否形成合理认知信念的环节,因此也是大学生个体能否成功构建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核心环节,影响B环节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主要有: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大学生本身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也是校园小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对待分数是60分万岁呢还是应该竭尽全力?尊重师长是以请客送礼为主还是要谦虚认真?是否有钱就有一切?交朋友是通过吃喝玩乐来实现还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大学生谈恋爱是两情相悦的寻求真爱还是从众心理,甚至只是想找个伴”等等。社会和校园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二)宿舍小环境因素
从刚踏入校园开始,与大学生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一般都会在同学、老乡、舍友中产生。而舍友则因宿舍这一特殊的环境使之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个体表露情绪,倾诉,寻求帮助的对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舍友的帮助方式、态度积极与否、归因方式、认知水平等对会对寻求帮助者产生重要影响。如对感情问题的开导,积极的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吵架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让双方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等等。消极的开导有“多花点钱,请客吃饭、送花、下跪求爱”“什么方法都用上,就不信追不上”等等。有心理学家说过“其实,我们周边的环境从本质上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关键在于你倾向选哪一种”.这些都告诉我们,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加强宏观上和谐心理健康大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三)认知因素
情绪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体对问题的认知角度。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前,对许多事物的不合理认知困惑着不少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和职业选择等现实境遇的感知与思考时所产生的困惑[4]。
首先是学习困惑。一是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用处不大,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结果学得很被动,也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二是有些大学生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对大学阶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适应不了,结果很努力,成绩却上不去,从而产生严重的自我挫败感。
其次是人际交往困惑。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他们常常为同学、朋友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难以沟通的人际关系而苦恼、彷徨或不知所措。再次就是情感关系困惑。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有恋爱就有失恋,失恋是爱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是恋人间情感共同体的瓦解,青年大学生常常陷入深深的情感困惑之中。
还有就是择业困惑。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大学生毕业后何去何从,多数人是没底的,觉得甚是迷茫。他们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很少涉足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动手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不知道怎么确定自己恰当的人生位置,容易陷入职业选择的认知困惑当中。
(四)归因因素
学业成功和失败是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当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因此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必须要重视归因,特别是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根据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我们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息;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则会使大学生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成功的期望会增强。同时,应防止大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且不可控因素,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应该防止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与难度低等外在因素。
(五)重要他人因素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f hers)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C.H.)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性支持”原理可以做为依据,如果人与人的关系时良好的,则一个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就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即使出现不利的情况或危机,亦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与关怀,给以很热情的帮助,从而渡过难关。人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社会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遇到逆境时,如果周围的同学、同事、亲人、老师、朋友表示关心、慰问、鼓励、支持,会使得自身感到温暖和力量。在这些人中会出现对自己影响很大的重要他人。在人生的转弯处,重要他人的建议尤其显得重要,鼓励就像一方灵丹妙药,给处于茫然的我们以灵感和转机,鼓起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在遭遇失败时,重要他人的鼓励如一缕春风一丝春雨,让我们失意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复苏;当我们信心不足,踌躇不前时,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手、老师的微笑会使得我们不畏失败,一往无前。
以上各因素都会影响着A→B→C中B环节能否建立合理的理念,进而也影响着大学生构建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成败。所以,大学生个体本身和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找出问题之所在。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对B的长期忽略,是一次哲学上的漏洞。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决定意识是本体论基本命题,物质居于主要地位而意识居于次要地位,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主次地位可以发生转化,亦即,在一定情况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从木材到桌子的过程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木材(物质)引发出桌子的图示(意识),这一阶段物质决定意识;第二阶段是由桌子的图示(意识)引发出桌子的建造(物质),这一阶段是意识决定物质。
可以说,ABC理论就是关注了事物产生的第二阶段。就人的认知而言,这里面存在着两个层面: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客观事实即ABC理论中的A,主观认知即ABC理论中的B,主观认知一定是源于客观事实,但是未必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很重要,因为人们的下一步行动就是依靠主观认知而进行的。
这一点在历史哲学上体现的尤为突出:人们相信发生了的历史比真正发生了的历史更为重要。这一点恐怕就是ABC理论的要义所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间本无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这句禅诗,或许正是ABC理论所试图达到的对人类心灵的劝慰。世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也是ABC理论在学习领域对人的规劝。
ABC主要是对问题产生的逻辑描述,加之情绪调控的手段,则构成了ABCDE理论。D即disputing驳斥,E即effects新效果。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情绪调节的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里斯(A·Ellis)于 20世纪 50年代首创的一种情绪调节法,又称ABC性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被称作ABC的过程。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后果(Consequence)。通常观点认为是A引起了C,而艾利斯则认为A是引起C的间接原因,更直接的原因是B。也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会引起行为和情绪的不同。因此,在受到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认识的方式来调节情绪,通过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来达到调节情绪的作用。
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人的思想往往是造成人情绪的根源。
(1)非理性信念有三个特征:
①绝对化要求:指一个人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想法通常与“必须”。“应该”、“一定”这类词联系起来。
②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所致。用这种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常会引起焦虑或抑郁的情绪,若用于评价他人,则会对他人持不合理评价,从而导致一味责备他人以及产生敌意、轻蔑和愤怒等情绪。
③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自己不愿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致使自己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难以自拔。这种信念会导致个体陷入严重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等。
(2)艾里斯提出了10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常存在于有情绪困扰或适应不良者身上,具体如下:
①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②有价值的人应该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③任何事物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④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的灾祸。
⑤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⑥过去的历史是现在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
⑦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是不能容忍的事。
⑧对有错误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责备和惩罚。
⑨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它们容易得多。
⑩要有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后盾才行。
(3)默兹比提出的五条区分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标准:
①合理的信念大多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事实;而不合理的信念则包含更多的主观臆测的成分。
②合理的信念能使人们保护自己,努力使自己愉快地生活;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产生情绪困扰。
③合理的信念使人更快达到自己的目标;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
④合理的信念可使人不介入他人的麻烦;不合理的信念则难于做到这一点。
⑤合理的信念使人阻止或很快消除情绪冲突;不合理的信念则会使情绪困扰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造成不良后果。一)艾利斯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3]。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身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因此,在对该理论的应用上,最核心的内容是人必须与不合理的信息进行辩论,找到不合理情绪B,对不合理的信息提出挑战、分析。一般情况下,人们常会认为是A导致了C,即A→C,把B的过程给忽略掉了。其实,按照艾利斯的观点,应该是A→B→C,因为情绪是伴随思维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在B环节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造成的。
(二)对艾利斯ABC理论新的理解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语言是人类的特性,人的思维思维常常是运用内化的语言进行,我们人为情绪障碍是使用内化语言重复不合理信念的结果。而人们自身的内化语言是通过外化习得获得的,因此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应尽量避免接触于当时情绪色彩一致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如伤感的音乐、消极的语言文字描述。因为这些语言会对负面情绪起强化作用,不仅不会使不良情绪消除,反而会使不良情绪在头脑里巩固。由此可见,不良情绪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甚至是被巩固加深的不合理思维发生持续作用的结果。
其次,一方面因为人的记忆会受到时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人们本身已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情绪认知过程A→B→C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事物的干扰而遗忘;另一方面,同样性质
的其他A事件可能随时随地地发生,甚至是不良情境重复发生,如看到逝者的照片,走过与过去恋人昔日约会的地方等等,很多事情都是人们意料之外的,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为了巩固原有合理的认知,A→B→C中的B过程必须重复才能达到效果。
因此,运用艾利斯ABC理论处理不良情绪,人们要做的就是与头脑中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挑战、分析,以合理的思维取代不合理的思维,以合理的内部语言取代不合理的内部语言,以改变认知为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就为我们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找到了切入点。
四、大学生个体调控系统构建的过程
第一步:个体要明白当前的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并找出这些不合理事件的发生源,意识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个体要明白自己要对产生情绪困惑的不合理情绪负责,同时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不合理信念。
第三步:列出不合理信念,并逐一分析驳斥,找出不合理情绪的根源,用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最终达到认知上的改变。这是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最重要的环节,需要比较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甚至,不良情绪还会出现反复、不合理信念随时会卷土重来,新的不合理信念也可能产生。因此个体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这个阶段通常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
第四步:在经过对不合理信念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
第五步:用新的合理信念来思考问题,并形成思维的自动化和公式化,形成调控情绪的条件反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旦不合理的情绪抬头,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消除,从而不再影响个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完全康复。
纵观这五个步骤,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通过接受培训或自学来掌握艾里斯ABC理论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并不难,这也为大学生个体调控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
五、影响B环节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
在ABC理论中,B环节是能否形成合理认知信念的环节,因此也是大学生个体能否成功构建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核心环节,影响B环节形成合理信念的因素主要有:
(一)社会大环境因素
大学生本身是社会大环境中的一员,也是校园小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对待分数是60分万岁呢还是应该竭尽全力?尊重师长是以请客送礼为主还是要谦虚认真?是否有钱就有一切?交朋友是通过吃喝玩乐来实现还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大学生谈恋爱是两情相悦的寻求真爱还是从众心理,甚至只是想找个伴”等等。社会和校园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们的价值取向。
(二)宿舍小环境因素
从刚踏入校园开始,与大学生个体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一般都会在同学、老乡、舍友中产生。而舍友则因宿舍这一特殊的环境使之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个体表露情绪,倾诉,寻求帮助的对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舍友的帮助方式、态度积极与否、归因方式、认知水平等对会对寻求帮助者产生重要影响。如对感情问题的开导,积极的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吵架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让双方更深入的了解对方”等等。消极的开导有“多花点钱,请客吃饭、送花、下跪求爱”“什么方法都用上,就不信追不上”等等。有心理学家说过“其实,我们周边的环境从本质上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关键在于你倾向选哪一种”.这些都告诉我们,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加强宏观上和谐心理健康大环境的基础之上的。
(三)认知因素
情绪是可以改变的,改变的关键在于改变个体对问题的认知角度。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当前,对许多事物的不合理认知困惑着不少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对学习、人际关系、情感关系和职业选择等现实境遇的感知与思考时所产生的困惑[4]。
首先是学习困惑。一是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用处不大,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结果学得很被动,也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从而产生认知上的困惑。二是有些大学生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灌输式”学习,对大学阶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适应不了,结果很努力,成绩却上不去,从而产生严重的自我挫败感。
其次是人际交往困惑。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困惑的问题之一,他们常常为同学、朋友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难以沟通的人际关系而苦恼、彷徨或不知所措。再次就是情感关系困惑。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有恋爱就有失恋,失恋是爱的心理平衡被打破,是恋人间情感共同体的瓦解,青年大学生常常陷入深深的情感困惑之中。
还有就是择业困惑。当今社会充满着竞争,大学生毕业后何去何从,多数人是没底的,觉得甚是迷茫。他们所学的都是理论知识,很少涉足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和动手能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不知道怎么确定自己恰当的人生位置,容易陷入职业选择的认知困惑当中。
(四)归因因素
学业成功和失败是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不同的归因倾向会引起不同的期望和情感体验,由此当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行为。因此构建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必须要重视归因,特别是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根据韦纳的三维归因理论,我们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因素,这样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和有能力感,进一步增强其今后承担和完成任务的信息;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等不稳定因素,则会使大学生相信改变未来的失败是可能的,成功的期望会增强。同时,应防止大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差,任务太难等稳定且不可控因素,因为这种归因方式会严重挫伤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还应该防止大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运气与难度低等外在因素。
(五)重要他人因素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f hers)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C.H.)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社会心理学家的“社会性支持”原理可以做为依据,如果人与人的关系时良好的,则一个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就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即使出现不利的情况或危机,亦会得到人们的谅解与关怀,给以很热情的帮助,从而渡过难关。人生活在社会上,离不开社会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遇到逆境时,如果周围的同学、同事、亲人、老师、朋友表示关心、慰问、鼓励、支持,会使得自身感到温暖和力量。在这些人中会出现对自己影响很大的重要他人。在人生的转弯处,重要他人的建议尤其显得重要,鼓励就像一方灵丹妙药,给处于茫然的我们以灵感和转机,鼓起勇气,去迎接新的挑战。在遭遇失败时,重要他人的鼓励如一缕春风一丝春雨,让我们失意的心灵得到滋润和复苏;当我们信心不足,踌躇不前时,母亲的眼神、父亲的大手、老师的微笑会使得我们不畏失败,一往无前。
以上各因素都会影响着A→B→C中B环节能否建立合理的理念,进而也影响着大学生构建个体情绪调控系统的成败。所以,大学生个体本身和心理咨询工作者应予以高度的重视,从因素分析的角度,找出问题之所在。
展开全部
ABC理论是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的核心,RET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ABC来自三个英文词的首字母。在ABC理论中,A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假如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是非理性信念或者是错误的、不合理的信念,就会导致情绪抑郁、行为异常。人们的抑郁、痛苦等消极情绪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就是非理性信念支配下的不合理思考产生的。艾利斯的ABC理论的三个要件:A、B、C,分别代表诱发事件、主观认知和反应结果,这三个要件构成一个简单顺畅的逻辑链条。传统分析直接在A与C之间建立关联,而忽略了B的作用。而B作用的发挥恰是人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晕,这怎么能放在数学的分类里
A是事件,B是信念价值观,C是结果。事件经过一个人的大脑的处理,会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采取不同的做法。
比如媳妇回家和婆婆打招呼,却发现婆婆态度不太好。如果她觉得婆婆不喜欢她,那么她就会心生怨气,觉得婆婆也很不好。如果她觉得自己做的什么事让婆婆不开心了,那么她会回想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以后改正。如果她觉得是婆婆今天身体不舒服,那么她还会去关心婆婆。
所以,不同的B会导致不同的C。也是“造成痛苦的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问题的态度”这句话的理论支持。
A是事件,B是信念价值观,C是结果。事件经过一个人的大脑的处理,会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采取不同的做法。
比如媳妇回家和婆婆打招呼,却发现婆婆态度不太好。如果她觉得婆婆不喜欢她,那么她就会心生怨气,觉得婆婆也很不好。如果她觉得自己做的什么事让婆婆不开心了,那么她会回想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以后改正。如果她觉得是婆婆今天身体不舒服,那么她还会去关心婆婆。
所以,不同的B会导致不同的C。也是“造成痛苦的从来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问题的态度”这句话的理论支持。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