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茶叶的起源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
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常被称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瘛⑸缁嶙饔谩?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经》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茶经》是个里程碑。干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和探索,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到清朝时,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规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⑥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2、饮茶的发源时间
(1)神农时期: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2)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饮茶颇广。 我们现在还饮用着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3、饮茶发源地点的考证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4、发明饮茶的方式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1.祭品: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2.药物: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第四种,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5、茶树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产地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历史学家无从考证的问题,最后由植物学家解决了。他们按植物分类学方法来追根溯源,经一系列分析研究,认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了。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发现有野生茶树,国外学者中有人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异议,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争论。这些持异议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树为依据,同时认为中国没有野生茶树。其实中国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且现今的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的一株,树龄已达1700年左右,仅是云南省内树干直径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区,甚至野生茶树群落大至数千亩。所以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此外,又经考证,印度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引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茶树之变种。由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遂成定论。近几十年来,茶学和植物学研究相结合,从树种及地质变迁气候变化等不同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证明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论据,简单地讲,
有三个方面: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2.从地质变迁来看
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植物学家认为,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来看
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我国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也是三峡地区茶文化演进的真实写照。宋代曾在峡中为官或游览过三峡的骚人墨客,莫不有赞誉峡茶之吟唱,其中最钟情者,当属南宋大诗人防游。陆游于公元1170年5月人峡任夔州通判,写下了著名的《人蜀记》,对峡中山水胜迹、民俗风情、草木物产等都有生动真实的描述,是继《水经注》后反映三峡的名著。陆游在峡中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寄托了他对峡山、峡水、峡茶的深情眷恋,与三峡结下了珍贵的茶缘。他在《人蜀记》中记叙了峡中民间茶市的繁荣:“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他写的三峡诗页不乏咏茶之作,如《荆州歌》:“峡人住多楚人少,土垱争食茱萸茶”;《三峡歌》:“锦乡楼前看卖花,麝香山下摘新茶”。据《舆地纪胜》和《太平环宇记》载:锦乡楼在涪陵;麝香山在秭归县东南110里,因山多麝而得名。还有《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说明他颇得巴蜀民间煎茶之道。在西陵峡口的三游洞,陆游曾亲自取岩下山泉水煎茶细细品味,并即兴作《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诗云:“古经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茶名)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遂称此泉为“陆游泉”。唐宋时代的峡茶美名传天下,引得多少文人雅士幕名而来,留下茶文化千古风流佳话。
当茶叶作为人们生活饮料之风在唐代兴起之时,地处偏僻西南的三峡地区饮茶早已成为风尚,不仅已研制出了名茶,而且茶叶生产也具有相当规模,民间已掌握了一套采茶、制茶工艺,煎茶的方法更是独具特色。这一切都表明三峡地区饮茶之风尚更早于唐代。笔者推断:其时间可上溯至三国、秦汉、战国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三峡茶之起源与中国茶之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或者可以说,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古代茶之渊薮,是中国茶起源地之一是无可置疑的。为了探讨与论证这一见解,我们不妨简要介绍我国茶学界有关茶起源之研究成果以及共识与纷争。
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饮茶之风尚已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随着茶叶药用功能的发现与研究,其风愈见强盛,这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中外学者一致公认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茶叶的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定的,就是中国的意思;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日本、朝鲜、蒙古、伊朗、土耳其等亚州国家茶的读音均来自中国。现在日本盛行的茶道更是中国传播后之沿袭与发展。目前中国茶树品种多达600余种,足以证明茶原产地资源之丰富。
中国茶之为饮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其起源地点有云南说、贵州说、川西说、鄂西说、湖南说等等。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西南地区说,此说看似不甚具体,但笔者认为更符合山茶科植物共有的生物圈的科学实际,植物的生长没有省界,只有地域性。关于茶起源之时间,有上古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乃至魏晋诸说。茶叶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和茶叶专著作者如《茶叶通史》多采用陆羽《茶经》所说。《茶经·六之饮》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在《茶经·七之事》中叙述历代茶事时,陆羽再一次谈到与茶起源有关的人物事件:“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这便是茶起源于上古说、西周说所依的根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说茶作为饮料开始于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此说出自《神农本草经》之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但学者多以为《神农本草经》系秦汉时人伪托“神农”之名而作,带有很重的传说色彩,以此说茶起源于古时代神农氏令人难以足信。茶起源于西周说是我国茶学界大多公认的一种观点,常见于各种茶叶著作。其主要根据上晋·常琚撰《华阳国志·巴志》中的一段有关古代巴国历史和物产纳贡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以此证明在西周初期巴国便将茶叶作为贡品纳贡之,周武王伐约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66年,由此得出结论:“在我国确切记载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1)春秋时齐相晏婴饮茶之事,出自《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分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有学者视“茗菜”为茶。茶源于春秋说所据的另外文字记载,是《周礼·地官·掌菜》和《诗经》中“采荼”,茶学界一般视古文献中之“荼”为“茶”,实际上都是沿袭了陆羽《茶经》的说法。《茶经·一之源》:“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从木,当作‘’……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尔雅·木篇》:“木贾,苦荼。”郭璞《尔雅》曰:“树小似栀子,冬出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对《茶经》中所引用的古文献资料涉及我国春秋以前之茶事,一千多年来少见有异议。
近有青年学者方建先生,对上述有关茶叶起源的观点以及《茶经》中所载春秋以前之茶事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在《战国以前无茶考》(2)的专论中,对茶学界长期流行的多种误解经过逐一考证而予以否定。其一,是对《华阳国志·巴志》向周王朝贡茶的误解。他认为这是把巴国古史和巴国物产及纳贡两段不同的文字记载混为一谈,记载巴国以茶等纳贡的那段文字,其地名鱼复等皆是西汉置郡县名,同西周无涉;其二,《晏子春秋》中之“茗菜”乃是“苔菜”之误,与茶无关;其三,《周礼》、《诗经》中的“荼”,早有注家考释为“茅秀”(即茅草花)和“苦菜”,均不作茶解,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茶事了;其四,《茶经》记载了茶的别名:“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经考证,“蔎”字《说文》注曰:“蔎,香草也。”杨雄《方言》中“蜀西南人谓茶为蔎”是方言之读音,而非茶名。“木贾”据《说文》其本义为揪,是种落叶乔木,作为茶的别名,当始于《尔雅》。“茗”作为茶的别名始于《说文》,汉晋以来便作为茶的雅称而广泛使用,一直沿袭至今。关于茶的起源问题,方建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地说,茶起源于中国战国或秦汉之际的西周地区。”笔者认为,方建先生经过科学考证纠正了茶学界对古文献资料的误解,有益于茶史的研究。对茶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之说,也比较切合实际。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最具体、最可靠的把茶当作饮料的史料,当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公元二世纪)之记载:“孙浩每飨晏,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巴国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其史料比较真实可信,以茶纳贡之事虽不早于西周,但最迟也不会晚于西汉,从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巴地产茶、贡茶、饮茶颇为流行的情况判断,我国饮茶的历史还可大大提前。当然,这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证实。
方建先生说茶起源于西南地区,“似已成为海内外多数学者的共识。”三峡地区当然包括在其中。种种历史事象表明: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带,有着独特的生物圈和文化圈,是中国神秘文化之渊薮,也是中国稀珍动植物之渊薮。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区划,鄂西南、川东南(现为重庆)黔东、湘西为同一植被区域,“具有地质发育的共同性和地貌成因的统一,以及植物发生的一致性。”“武陵及巫山多为古生代沉积的灰岩及沙页岩;河谷盆地为白垩纪红色岩系(紫色砂页岩)。石灰岩岩溶地貌在本地区北部十分发育,这对植被分布有重要影响。”本区古老子遗植物丰富,如水杉属、台湾杉属、鹅掌揪属、领香木属、檫木属、金钱槭属、珙桐届、山白树属、串果藤属、水青树属、连香树属、香果树属等均在本区分布。”起源于上白垩纪的茶科植物,正是生长在这一自然地理生物圈之中,也可以说,这一地区是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故乡,是中国茶之起源地,这是无可质疑的。
古今研究茶起源的学者,多注重茶作为饮料的起源,所以难免走人误区。笔者之拙见,研究茶为饮料之起源,首先要研究山茶科植物之起源,这才是真正之源。先有茶树,才有茶叶作饮品的尝试与推广。一个不生长山茶科植物的地区,怎么可能成为茶的起源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前无茶”论或多或少有点武断,至少其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山茶科植物早就存在于自然界,原始人类尝遍百草时,遭遇到茶、尝试过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文字记载不是判断事物存在的唯一依据,人类许多生活习惯不见于文字记载,但它存在。
笔者认为:三峡地区与中国饮茶的起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或者说是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区。试从自然地理、古文献记裁、考古发现、民间生活习俗、三峡古代茶事等方面予以探讨与论证。
(一)三峡的地貌形态,形成了朱罗纪和白垩纪初期,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8。C,降雨量充沛,冬春多雾,是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也是茶科植物的古老产地。据《茶经》载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说明在1200多年前,三峡地区还有如此高大粗壮的野生茶树存在,茶树资源之丰富可以想见。正因为有大量野生茶树,才有可能过渡到大面积栽种。推想古人当是先采野生茶试饮,发现其饮用价值才逐步种植。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代峡州茶叶生产的盛况空前,饮茶之风甚盛,《茶经》云:“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说明从江陵到重庆家家户户都在饮茶,饮荼风尚当源于其悠久的饮茶历史。茶作饮料的历史虽仅见于战国后的文字记载,那么茶为饮的时间一定会向前大大推移;年代当更为久远。唯有如此方符合事物发展和历史演进之规律。
(二)茶之起源与巫、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话传说和《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乃始教于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载述来看,先民们最早发现的是茶能解毒的药用价值,于是将茶叶煮汁作为预防疾病之药饮用,久之成为生活习惯。而古时之医者多为巫师兼之,于是茶也就成了巫师手中驱邪祛病的“神茶”、“神水”,以至用于祭神。三峡地区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为巫人聚居之地,巫风炽盛,是著名的巫文化圈。先秦文献中记载巫师采药之事独见于巫山一带,《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即巫)山,巫咸、巫即……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有:“茶禅一味”说,有人认为茶风之形成得益于佛教的东传,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有一定关系,那也是东汉以后之事。茶为饮之风最早得益于巫、医而流传千古。
(三)在屈赋中我们虽然未直接见到‘茶’字,但用植物之茶果作饮料和把神的文字却有多处,这至少说明当时的人们已不满足于喝白水而在植物中寻求饮料了。“朝饮木兰之坠露今,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便是屈原的尝试。《九歌》中的“莫桂酒令椒浆”,椒浆便是花椒汁,亦可称为果茶,也有可能是陆游诗中所说峡人争飨的“茱萸茶”。《诗经·唐风》有一首诗题作《椒聊》,晋·陆机《疏》曰:“椒树似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茶与茱萸、花椒等植物芳香的花果混合煮汁饮用之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学界有研究花茶起源的学者认为这便是花茶的起源。三国’张揖(广雅)载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光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晋’孙楚《歌》唱道:“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据此种种,花茶也很有可能起源于荆、巴地区。
(四)我国有关茶的可靠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的西汉初。杨雄著《方言》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司马相如《凡将》篇载有“荈茶”。王褒所写的《僮约》篇中有“武阳买菜”、“烹茶尽具”之句。他们三人都是西汉时蜀地的著名的学者。汉代饮茶之事,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已得到验证,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简文中均有“椭一笥”的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椭(贾)就是茶树,古代写作‘茶’,《尔雅·释木》:‘贾,苦菜。’……古代茶叶可作羹饮,在马王堆简文中多次提到‘荼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释文曰:‘苦指苦荼而言’。苦羹,当指苦荼的肉羹。”
在魏晋南北朝的著作中,我们还见到了不少三峡一带出产名茶的记载。《桐君采药录》:“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夷陵图经》:“黄牛(峡)、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北堂书钞》引《荆州土地记》云:“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齐民要术》引《荆州地记》曰:“浮陵茶最好。”《归州志·物产》载:“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曰荈。州东南四十里王家岭产者良,烹贮碗中,经夜色不变。”对茶之称呼,与杨雄、郭璞所说吻合。茶字最早出现于巴蜀学者著作之中,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见识之早,饮用之早,方可能有记载之早。有关三峡一带多处出产真茗、好茶的记载,则证明在陆羽著《茶经》之前,峡州茶早已声名远播。
(五)自茶叶问世的两千多年来,三峡地区的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逐渐遭受人工破坏。已失去古代的原始风貌,但仍保持了较好的茶树生态环境,保留下来不少古茶遗存。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考查,三峡库区现存茶科植物有6届19种,其中山茶属5种。峡江两岸的山坡、溪畔、野生茶树仍随处可见。笔者曾采访过长期扎根在西陵峡的茶叶专家林作炎先生,他是名茶‘峡州碧峰’的研制人,也是将峡茶推向国内外市场的先行者。80年代初期,他为了培育早茶品种以赢得市场,曾漫山遍岭寻找早发芽的野生茶树、皇天不负苦心人,春寒料峭的惊蛰时节,终于在太平溪落佛村的山坡上发现了两株野生的大叶茶树。鹤立鸡群般在一片枯黄的灌木丛中吐出一丛丛嫩绿。民谚云:“惊蛰过,茶脱壳;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这两株野茶比一般茶树发叶要早半个多月!于是,他从分离植株中选育了早茶良种品系。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峡州远安县,在唐代就以盛产的“鹿宛茶”而闻名。真正的鹿宛茶只产在山环水绕的鹿宛寺,那是一种品质与形状奇特的茶:叶片卷曲、密生着白色的茸毛。泡出来的茶色却如绿豆汤一般。笔者60年代曾陪省里两位作家走访过鹿宛寺,在寺后的登仙岩上见到了三棵古老的白茶树,树干苍劲而叶片粉白粉白,为茶树中之罕见。据寺僧云:用此白茶叶制成的茶才是真正的鹿宛茶。饮之数夜不思眠。当地茶农曾尝试繁植,惜未能成功。在峡江两岸有许多小地理环境、小自然气候,出产的茶叶品味各异、独具特色。如生长溪边的‘溪茶’、涧边的‘涧茶’、山坡上的‘坡茶’、高山上的‘云雾茶’、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的‘富硒茶’……古时西陵峡的明月峡峭壁间曾生长有茶树,《清统一志》载云:“茶生其间为绝品。”遗憾的是如今早已绝迹而不见仙踪。
综上所述,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区内植物物种丰富、起源古老,是人们称作‘活化石’的第三纪子遗植物的幸存之地;同时,也是屈原所颂“后皇嘉树”——桔树的原产之地、和陆羽所赞“南方之嘉木”——茶树的原产之地。根据对古文献的考证与研究:至迟在战国时代民间已将茶作药用,早在西汉初期便见有茶作饮料的文字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载纳贡之茶的历史年代不会晚于西汉;陆羽著作《茶经》的公元七世纪,峡州一带之茶早己由野生进人人工栽培,茶叶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并有‘仙人掌’等名茶问世……由此推断三峡地区为饮茶的起源地或起源之一,当不属凭空臆想。也正因为如此,三峡茶的起源与中国茶的起源有着共同的渊源,解读三峡地区饮茶起源之迷,无疑是中国茶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这井蛙之见,或许对茶学界不无参考价值。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
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不少人认为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饮茶的发源时间
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 茶,“兴于唐盛于宋”。这也是三峡地区茶文化演进的真实写照。宋代曾在峡中为官或游览过三峡的骚人墨客,莫不有赞誉峡茶之吟唱,其中最钟情者,当属南宋大诗人防游。陆游于公元1170年5月人峡任夔州通判,写下了著名的《人蜀记》,对峡中山水胜迹、民俗风情、草木物产等都有生动真实的描述,是继《水经注》后反映三峡的名著。陆游在峡中还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寄托了他对峡山、峡水、峡茶的深情眷恋,与三峡结下了珍贵的茶缘。他在《人蜀记》中记叙了峡中民间茶市的繁荣:“晚次黄牛庙,山复高峻,村人来卖茶菜者甚众。”他写的三峡诗页不乏咏茶之作,如《荆州歌》:“峡人住多楚人少,土垱争食茱萸茶”;《三峡歌》:“锦乡楼前看卖花,麝香山下摘新茶”。据《舆地纪胜》和《太平环宇记》载:锦乡楼在涪陵;麝香山在秭归县东南110里,因山多麝而得名。还有《效蜀人煎茶戏作长句》,说明他颇得巴蜀民间煎茶之道。在西陵峡口的三游洞,陆游曾亲自取岩下山泉水煎茶细细品味,并即兴作《三游洞前岩下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诗云:“古经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茶名)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后人遂称此泉为“陆游泉”。唐宋时代的峡茶美名传天下,引得多少文人雅士幕名而来,留下茶文化千古风流佳话。
当茶叶作为人们生活饮料之风在唐代兴起之时,地处偏僻西南的三峡地区饮茶早已成为风尚,不仅已研制出了名茶,而且茶叶生产也具有相当规模,民间已掌握了一套采茶、制茶工艺,煎茶的方法更是独具特色。这一切都表明三峡地区饮茶之风尚更早于唐代。笔者推断:其时间可上溯至三国、秦汉、战国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年代。三峡茶之起源与中国茶之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或者可以说,三峡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古代茶之渊薮,是中国茶起源地之一是无可置疑的。为了探讨与论证这一见解,我们不妨简要介绍我国茶学界有关茶起源之研究成果以及共识与纷争。
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饮茶之风尚已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随着茶叶药用功能的发现与研究,其风愈见强盛,这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中外学者一致公认茶叶的原产地在中国,茶叶的植物学名是用拉丁文定的,就是中国的意思;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日本、朝鲜、蒙古、伊朗、土耳其等亚州国家茶的读音均来自中国。现在日本盛行的茶道更是中国传播后之沿袭与发展。目前中国茶树品种多达600余种,足以证明茶原产地资源之丰富。
中国茶之为饮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其起源地点有云南说、贵州说、川西说、鄂西说、湖南说等等。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西南地区说,此说看似不甚具体,但笔者认为更符合山茶科植物共有的生物圈的科学实际,植物的生长没有省界,只有地域性。关于茶起源之时间,有上古说、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乃至魏晋诸说。茶叶学术界的传统观点和茶叶专著作者如《茶叶通史》多采用陆羽《茶经》所说。《茶经·六之饮》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耀,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在《茶经·七之事》中叙述历代茶事时,陆羽再一次谈到与茶起源有关的人物事件:“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这便是茶起源于上古说、西周说所依的根据。“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是说茶作为饮料开始于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此说出自《神农本草经》之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但学者多以为《神农本草经》系秦汉时人伪托“神农”之名而作,带有很重的传说色彩,以此说茶起源于古时代神农氏令人难以足信。茶起源于西周说是我国茶学界大多公认的一种观点,常见于各种茶叶著作。其主要根据上晋·常琚撰《华阳国志·巴志》中的一段有关古代巴国历史和物产纳贡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以其宗姬封于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以此证明在西周初期巴国便将茶叶作为贡品纳贡之,周武王伐约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66年,由此得出结论:“在我国确切记载的“茶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1)春秋时齐相晏婴饮茶之事,出自《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分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卯茗菜而已。”有学者视“茗菜”为茶。茶源于春秋说所据的另外文字记载,是《周礼·地官·掌菜》和《诗经》中“采荼”,茶学界一般视古文献中之“荼”为“茶”,实际上都是沿袭了陆羽《茶经》的说法。《茶经·一之源》:“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从木,当作‘’……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尔雅·木篇》:“木贾,苦荼。”郭璞《尔雅》曰:“树小似栀子,冬出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对《茶经》中所引用的古文献资料涉及我国春秋以前之茶事,一千多年来少见有异议。
近有青年学者方建先生,对上述有关茶叶起源的观点以及《茶经》中所载春秋以前之茶事提出了新的挑战,他在《战国以前无茶考》(2)的专论中,对茶学界长期流行的多种误解经过逐一考证而予以否定。其一,是对《华阳国志·巴志》向周王朝贡茶的误解。他认为这是把巴国古史和巴国物产及纳贡两段不同的文字记载混为一谈,记载巴国以茶等纳贡的那段文字,其地名鱼复等皆是西汉置郡县名,同西周无涉;其二,《晏子春秋》中之“茗菜”乃是“苔菜”之误,与茶无关;其三,《周礼》、《诗经》中的“荼”,早有注家考释为“茅秀”(即茅草花)和“苦菜”,均不作茶解,当然也就更谈不上茶事了;其四,《茶经》记载了茶的别名:“其名,一曰荼,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经考证,“蔎”字《说文》注曰:“蔎,香草也。”杨雄《方言》中“蜀西南人谓茶为蔎”是方言之读音,而非茶名。“木贾”据《说文》其本义为揪,是种落叶乔木,作为茶的别名,当始于《尔雅》。“茗”作为茶的别名始于《说文》,汉晋以来便作为茶的雅称而广泛使用,一直沿袭至今。关于茶的起源问题,方建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概括地说,茶起源于中国战国或秦汉之际的西周地区。”笔者认为,方建先生经过科学考证纠正了茶学界对古文献资料的误解,有益于茶史的研究。对茶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之说,也比较切合实际。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最具体、最可靠的把茶当作饮料的史料,当是《三国志·吴志·韦曜传》(公元二世纪)之记载:“孙浩每飨晏,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华阳国志·巴志》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巴国历史、地理、物产、风俗,其史料比较真实可信,以茶纳贡之事虽不早于西周,但最迟也不会晚于西汉,从西汉时期西南地区巴地产茶、贡茶、饮茶颇为流行的情况判断,我国饮茶的历史还可大大提前。当然,这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证实。
方建先生说茶起源于西南地区,“似已成为海内外多数学者的共识。”三峡地区当然包括在其中。种种历史事象表明: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地带,有着独特的生物圈和文化圈,是中国神秘文化之渊薮,也是中国稀珍动植物之渊薮。据《中国植被》的植被区划,鄂西南、川东南(现为重庆)黔东、湘西为同一植被区域,“具有地质发育的共同性和地貌成因的统一,以及植物发生的一致性。”“武陵及巫山多为古生代沉积的灰岩及沙页岩;河谷盆地为白垩纪红色岩系(紫色砂页岩)。石灰岩岩溶地貌在本地区北部十分发育,这对植被分布有重要影响。”本区古老子遗植物丰富,如水杉属、台湾杉属、鹅掌揪属、领香木属、檫木属、金钱槭属、珙桐届、山白树属、串果藤属、水青树属、连香树属、香果树属等均在本区分布。”起源于上白垩纪的茶科植物,正是生长在这一自然地理生物圈之中,也可以说,这一地区是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故乡,是中国茶之起源地,这是无可质疑的。
古今研究茶起源的学者,多注重茶作为饮料的起源,所以难免走人误区。笔者之拙见,研究茶为饮料之起源,首先要研究山茶科植物之起源,这才是真正之源。先有茶树,才有茶叶作饮品的尝试与推广。一个不生长山茶科植物的地区,怎么可能成为茶的起源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战国前无茶”论或多或少有点武断,至少其提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山茶科植物早就存在于自然界,原始人类尝遍百草时,遭遇到茶、尝试过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文字记载不是判断事物存在的唯一依据,人类许多生活习惯不见于文字记载,但它存在。
笔者认为:三峡地区与中国饮茶的起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或者说是最早将茶作饮料的地区。试从自然地理、古文献记裁、考古发现、民间生活习俗、三峡古代茶事等方面予以探讨与论证。
(一)三峡的地貌形态,形成了朱罗纪和白垩纪初期,地理位置处于我国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18。C,降雨量充沛,冬春多雾,是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也是茶科植物的古老产地。据《茶经》载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这说明在1200多年前,三峡地区还有如此高大粗壮的野生茶树存在,茶树资源之丰富可以想见。正因为有大量野生茶树,才有可能过渡到大面积栽种。推想古人当是先采野生茶试饮,发现其饮用价值才逐步种植。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唐代峡州茶叶生产的盛况空前,饮茶之风甚盛,《茶经》云:“巴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说明从江陵到重庆家家户户都在饮茶,饮荼风尚当源于其悠久的饮茶历史。茶作饮料的历史虽仅见于战国后的文字记载,那么茶为饮的时间一定会向前大大推移;年代当更为久远。唯有如此方符合事物发展和历史演进之规律。
(二)茶之起源与巫、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神农尝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神话传说和《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乃始教于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载述来看,先民们最早发现的是茶能解毒的药用价值,于是将茶叶煮汁作为预防疾病之药饮用,久之成为生活习惯。而古时之医者多为巫师兼之,于是茶也就成了巫师手中驱邪祛病的“神茶”、“神水”,以至用于祭神。三峡地区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为巫人聚居之地,巫风炽盛,是著名的巫文化圈。先秦文献中记载巫师采药之事独见于巫山一带,《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即巫)山,巫咸、巫即……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有:“茶禅一味”说,有人认为茶风之形成得益于佛教的东传,这是一种误解,即使有一定关系,那也是东汉以后之事。茶为饮之风最早得益于巫、医而流传千古。
(三)在屈赋中我们虽然未直接见到‘茶’字,但用植物之茶果作饮料和把神的文字却有多处,这至少说明当时的人们已不满足于喝白水而在植物中寻求饮料了。“朝饮木兰之坠露今,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便是屈原的尝试。《九歌》中的“莫桂酒令椒浆”,椒浆便是花椒汁,亦可称为果茶,也有可能是陆游诗中所说峡人争飨的“茱萸茶”。《诗经·唐风》有一首诗题作《椒聊》,晋·陆机《疏》曰:“椒树似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香。”茶与茱萸、花椒等植物芳香的花果混合煮汁饮用之历史也十分悠久,茶学界有研究花茶起源的学者认为这便是花茶的起源。三国’张揖(广雅)载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光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桔子芼之……”晋’孙楚《歌》唱道:“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据此种种,花茶也很有可能起源于荆、巴地区。
(四)我国有关茶的可靠文字记载始于公元前的西汉初。杨雄著《方言》云:“蜀西南人谓茶曰蔎。”司马相如《凡将》篇载有“荈茶”。王褒所写的《僮约》篇中有“武阳买菜”、“烹茶尽具”之句。他们三人都是西汉时蜀地的著名的学者。汉代饮茶之事,在现代考古发现中已得到验证,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的简文中均有“椭一笥”的记载。有学者研究认为:“椭(贾)就是茶树,古代写作‘茶’,《尔雅·释木》:‘贾,苦菜。’……古代茶叶可作羹饮,在马王堆简文中多次提到‘荼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释文曰:‘苦指苦荼而言’。苦羹,当指苦荼的肉羹。”
在魏晋南北朝的著作中,我们还见到了不少三峡一带出产名茶的记载。《桐君采药录》:“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夷陵图经》:“黄牛(峡)、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北堂书钞》引《荆州土地记》云:“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齐民要术》引《荆州地记》曰:“浮陵茶最好。”《归州志·物产》载:“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曰荈。州东南四十里王家岭产者良,烹贮碗中,经夜色不变。”对茶之称呼,与杨雄、郭璞所说吻合。茶字最早出现于巴蜀学者著作之中,当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见识之早,饮用之早,方可能有记载之早。有关三峡一带多处出产真茗、好茶的记载,则证明在陆羽著《茶经》之前,峡州茶早已声名远播。
(五)自茶叶问世的两千多年来,三峡地区的植物资源与生态环境逐渐遭受人工破坏。已失去古代的原始风貌,但仍保持了较好的茶树生态环境,保留下来不少古茶遗存。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专家进行考查,三峡库区现存茶科植物有6届19种,其中山茶属5种。峡江两岸的山坡、溪畔、野生茶树仍随处可见。笔者曾采访过长期扎根在西陵峡的茶叶专家林作炎先生,他是名茶‘峡州碧峰’的研制人,也是将峡茶推向国内外市场的先行者。80年代初期,他为了培育早茶品种以赢得市场,曾漫山遍岭寻找早发芽的野生茶树、皇天不负苦心人,春寒料峭的惊蛰时节,终于在太平溪落佛村的山坡上发现了两株野生的大叶茶树。鹤立鸡群般在一片枯黄的灌木丛中吐出一丛丛嫩绿。民谚云:“惊蛰过,茶脱壳;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这两株野茶比一般茶树发叶要早半个多月!于是,他从分离植株中选育了早茶良种品系。陆羽在《茶经》中提到的峡州远安县,在唐代就以盛产的“鹿宛茶”而闻名。真正的鹿宛茶只产在山环水绕的鹿宛寺,那是一种品质与形状奇特的茶:叶片卷曲、密生着白色的茸毛。泡出来的茶色却如绿豆汤一般。笔者60年代曾陪省里两位作家走访过鹿宛寺,在寺后的登仙岩上见到了三棵古老的白茶树,树干苍劲而叶片粉白粉白,为茶树中之罕见。据寺僧云:用此白茶叶制成的茶才是真正的鹿宛茶。饮之数夜不思眠。当地茶农曾尝试繁植,惜未能成功。在峡江两岸有许多小地理环境、小自然气候,出产的茶叶品味各异、独具特色。如生长溪边的‘溪茶’、涧边的‘涧茶’、山坡上的‘坡茶’、高山上的‘云雾茶’、土壤中富含硒元素的‘富硒茶’……古时西陵峡的明月峡峭壁间曾生长有茶树,《清统一志》载云:“茶生其间为绝品。”遗憾的是如今早已绝迹而不见仙踪。
综上所述,三峡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使得区内植物物种丰富、起源古老,是人们称作‘活化石’的第三纪子遗植物的幸存之地;同时,也是屈原所颂“后皇嘉树”——桔树的原产之地、和陆羽所赞“南方之嘉木”——茶树的原产之地。根据对古文献的考证与研究:至迟在战国时代民间已将茶作药用,早在西汉初期便见有茶作饮料的文字记载,《华阳国志·巴志》所载纳贡之茶的历史年代不会晚于西汉;陆羽著作《茶经》的公元七世纪,峡州一带之茶早己由野生进人人工栽培,茶叶生产具有一定规模,并有‘仙人掌’等名茶问世……由此推断三峡地区为饮茶的起源地或起源之一,当不属凭空臆想。也正因为如此,三峡茶的起源与中国茶的起源有着共同的渊源,解读三峡地区饮茶起源之迷,无疑是中国茶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这井蛙之见,或许对茶学界不无参考价值。
参考资料: 小隐在线历史论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6-05-27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而且,在中国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茶的起源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 线路。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然而,同任何物种的起源一样,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类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为人们发现和利用。人类的用茶经验,也是经过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茶树的起源问题,历来争论较多,随着考证技术的发展和新发现,才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并确认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由于地质变迁及人为栽培,茶树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的传播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到了唐代,又传至日本和朝鲜,16世纪后被西方引进。所以,茶的传播史,分为国内及国外两条 线路。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的演变问题了。 2.茶在国外的传播 中国茶叶、茶树、饮茶风俗及制茶技术,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而传向全世界的。最早传入日本、朝鲜,其后由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16世纪至欧洲各国并进而传到美洲大陆,又由北方传入波斯、俄国。 唐代中叶,中国茶籽被带到日本种植,茶树开始向世界传播。据文献记载,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从天台山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后又经日僧南浦昭明在径山寺学得径山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日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印度是红碎茶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其茶种源于中国。印度虽也有野生茶树,但是印度人不知种茶和饮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国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现今,最有名的红碎茶产地阿萨姆。即是1835年由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中国专家曾前往指导种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发明了切茶机,红碎茶才开始出现,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饮料。 西方各国语言种"茶"一词,大多源于当时海上贸易港口福建厦门及广东方言中"茶"的读音。可以说,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识,茶的栽培加工技术,世界各国的茶叶,直接或间接,与我国茶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茶在秦汉以前即出现在四川一带,
最古老的茶当属藏茶。茶的品种有很多,比如红茶 绿茶 乌龙茶 碧螺春 普洱茶 茉莉花茶 毛尖 黄茶
苦丁茶 冻顶 清茶 铁观音 白茶 龙井 毛蟹 黄金贵 梅占等等。茶道是一种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神农被称为农之神,茶亦发源于神农氏。
最古老的茶当属藏茶。茶的品种有很多,比如红茶 绿茶 乌龙茶 碧螺春 普洱茶 茉莉花茶 毛尖 黄茶
苦丁茶 冻顶 清茶 铁观音 白茶 龙井 毛蟹 黄金贵 梅占等等。茶道是一种生活礼仪,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神农被称为农之神,茶亦发源于神农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