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纳粹德国 的资料

分时期段 给我讲最好... 分时期段  给我讲最好 展开
 我来答
悦联读书破万卷
2012-04-17 · TA获得超过37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7万
展开全部
“第三帝国”名词的起源“第三帝国”一词源于意大利末世神学家、佛罗伦萨教派创始人尤阿兴姆‧菲奥雷斯(Joachim von Fiores)与其他中古世纪神学家对圣经经文的解释,原初意义是指“圣父之国”(Reich des Vaters)、“圣子之国”(Reich des Sohnes)之后的“圣灵之国”(Reich des heiligen Geistes),即上帝拯救世界后,完美、无止境、由圣父、圣子、圣灵统治、以基督为王的第三阶段神国(Reich)。

到了近代,“第三帝国”的概念已脱离神学领域,而被运用在浪漫主义文学甚至保守政治革命中。1923年阿图·莫勒·凡登布鲁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国”一书中主张创建一个取代魏玛共和国、同时在传统上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以及由普鲁士主导建立的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国家。这个概念在魏玛共和国时代被反民主份子与激进右派团体(包括纳粹)广为引用。

根据一本由一位保守派作家亚瑟(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 所写的书,神圣罗马帝国是第一帝国, 1871-1918 普鲁士帝国为第二帝国。亚瑟认为魏玛共和国在1919年的失败后,德国人要为德国重夺荣耀,建立“第三帝国”。

[编辑] 经济萧条与纳粹堀起(1933-1939)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巨额赔款使魏玛共和国之民主共和政府无法负担,之后遭遇的经济大萧条和未能解决失业、其他社会问题(如左派及士兵工人的暴动),使许多德国人转向支持右翼,希特勒之纳粹党则属极右翼中之一支。希特勒承诺减少失业人口及对经济、文化和军事进行改革。在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编辑] 思想控制运动在纳粹党控制德国最初的1933年开始,如5月10日一项焚书运动在全国大肆展开,大学生和教授也纷纷加入纳粹份子烧书的行列[1]。

[编辑] 掌控政权
纳粹大阅兵在1933年2月27日,国会纵火案后,希特勒声称是国会的第二大党德国共产党(也是纳粹党的主要政敌)所为,逮捕了共产党领袖,动员冲锋队将全国所有共产党党部占领并禁止共产党员参加3月初的国会选举,纳粹党赢得了44%的席位,联合国家人民党后又透过胁迫或贿赂的手段,强行通过了《授权法》,只有社会民主党未赞同,是为德国踏入纳粹极权的第一步,最终纳粹党利用《授权法》取缔了所有非纳粹政党。

1933年9月1日,希特勒在纽伦堡召开的纳粹党代表大会上首度使用“第三帝国”指称纳粹统治下、“国祚千年”的德国。

在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死后,希特勒顺理成章地控制德国(宣布为第三帝国之帝国总理并代行总统职权),废除总统制,立法成为德国元首(Führer),并派出100,000 名间谍,监察国内的评论家及异见者。

1939年7月10日,宣传部长戈培尔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第三帝国”作为官方名称,改以“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取代。详见德国历史。

当时,德国总体经济因纳粹党的战争经济计划的而得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许多政治对手、尤其是共产主义者和一些社会主义者,被送去集中营,在纳粹最初统治的时间里,就有数以千计的政治受害者死去或失踪。

[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及覆灭(1939~1945)参见: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4月30日,根据希特勒遗嘱,北部战区司令邓尼茨海军元帅任总统,宣传部长戈培尔为总理。但戈培尔在希特勒自杀身亡后随即自杀,很快邓尼茨向盟军投降。帝国终结。

[编辑] 国家社会主义参见:纳粹主义
国家社会主义一般又称作纳粹主义,“纳粹”(Nazi)是德语“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sozialist)的简称,原意是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简称国社党)的党员与拥护者。今天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则泛指一般极右法西斯主义者。

大德意志帝国(阿道夫·希特勒)与军国主义的大日本帝国(昭和天皇裕仁)和法西斯主义的意大利王国(本尼托·墨索里尼)结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同盟集团(Axis)。

[编辑] 经济政策经济大萧条时,失业人口激增,失业率高达40%,亚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领导时,起草了一项新经济政策。因于当时工会是共产主义者与共产党容易控制之地带,以及纳粹党的反共意识形态,新经济政策之其中一项即废除工会和实施严密的薪水控制。

希特勒另一方面又重新建军及进行大型工程(高速公路便是此时发明的),短时间内,失业人口大幅下降。(由六百万减至二百万)

[编辑] 特点纳粹政权的特点是政治上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Gleichschaltung),以缩减甚至消除贫富差距为目标,将德国全国进行重整,社会各部纳入各党组织,如劳动阵线(de:Deutsche Arbeitsfront)与其他从属于党组织的全国与地方性社团。并且,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北欧人)、社会和文化的“纯净”。纳粹党透过迫害其认定为不纯的事物来达到目的,特别针对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魏玛共和国,共产党等等)。这一时期的政治反对派,参见德国抵抗运动。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了高峰。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的其他人种被有组织地杀害。这种种族灭绝的行为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为“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纳粹委婉的在德语中称其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称杀死犹太人叫“最终解决”)。

纳粹党组织了一个混杂各种职能的“精英组织”——党卫队(Schutzstaffel,缩写SS,其标志为两个闪电形的字母S) ,其中包含准宗教职能、情报机构职能、准警察职能和一支武装力量(称作“武装党卫队”等。这支部队原本由经过严格挑选具有雅利安血统的人组成(但后期随着局势恶化而成分混杂),为纳粹武装力量中的精英,在战争后期常常充当战场救火队的角色。

纳粹党的二十五条政纲中有反自由经济制度的倾向,诉诸于国家的高度干预。纳粹并无像马克思主义诉诸于“生产工具的社会化”,不过其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政策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显现著一定的社会主义的精神的。

[编辑] 军事主条目:德意志国防军
早在1935年希特勒撕毁凡尔赛条约前,纳粹德国就以军国主义政策扩军,重建一次大战战败后的德国军事力量。除了陆海空三军外,还另有武装党卫军此一军事力量。1939年9月,希特勒对波兰宣战,以闪电战迅速消灭了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据估计,自1935年至1945年的德国士兵,约有1820万人,约阵亡530万人。除了正规军外,纳粹德国还有数个秘密警察组织,在全国进行监视;另外还有党卫队和冲锋队,也是其军事力量的来源之一。
Lizenzero
2023-11-06 广告
德国EPR是指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其基本原则是,对于在市场上投放包装商品的卖家而言,产品责任不仅针对产品本身,还包括所有外包装和(产品)部件,即那些消费者最终会丢弃的部分。根据德国当地法律规定,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原则下,卖家需要履行的有关...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Lizenzero提供
世象无常
2012-04-23 · TA获得超过31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5.8万
展开全部
上德文维基百科去查,上面很详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