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

上面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请你课外收集一下相关的资料,并简单的记叙下来。你也可以收集其他科学家的实际,记下来的和大家进行交流。... 上面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什么呢?请你课外收集一下相关的资料,并简单的记叙下来。你也可以收集其他科学家的实际,记下来的和大家进行交流。

短文为:
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您写的《堆叠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展开
 我来答
小蜜子HAO哟
2012-04-19 · TA获得超过70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5万
展开全部
答案一:
没有摘取
所谓皇冠上的明珠是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即: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2个素数之和
陈景润证明到: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p1+p2*p3的形式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虽然只差一步,但其中的距离如鸿沟,人类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陈景润是目前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近的人
答案二:
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简称为(1+2)。而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答案三:
哥德巴赫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奇因素之和,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3个奇因素之和。这个命题也叫千古之谜“1+1“。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他的证明方法被誉为“陈氏定理”,陈景润本人也被人称为“推动了群山的发展”,更获得了飞人博尔特的称号。冠上的明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曾经陈景润的老师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王后,数论是王后上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上的明珠”。
答案四: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1”改变成“2+1”,2+1是正确的)
答案五:

应该是数论皇冠上的明珠,也可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俗称(1+1),即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1966年,我国陈景润证明1+2,这是目前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结果,虽然离1+1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难于上青天。
灵巧又舒缓的雪花B
2013-04-24 · TA获得超过147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8万
展开全部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解开了
追答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  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  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 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解开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可爱又敏锐丶典范O
2013-04-08 · TA获得超过47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6.6万
展开全部
答案一:
没有摘取
所谓皇冠上的明珠是指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即: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2个素数之和
陈景润证明到:任意一个不小于6的自然数都能表示成p1+p2*p3的形式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虽然只差一步,但其中的距离如鸿沟,人类目前为止还不能解决,陈景润是目前离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最近的人
答案二:
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简称为(1+2)。而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答案三:
哥德巴赫曾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即: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奇因素之和,任何一个大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成3个奇因素之和。这个命题也叫千古之谜“1+1“。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他的证明方法被誉为“陈氏定理”,陈景润本人也被人称为“推动了群山的发展”,更获得了飞人博尔特的称号。冠上的明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其实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曾经陈景润的老师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王后,数论是王后上的王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王冠上的明珠”。
答案四:
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具体内容:哥德巴赫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而陈景润却用一次次数学计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把哥德巴赫猜想原来的“1+1”改变成“2+1”,2+1是正确的)
答案五:

应该是数论皇冠上的明珠,也可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俗称(1+1),即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1966年,我国陈景润证明1+2,这是目前对于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结果,虽然离1+1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难于上青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宛若熙萱
2013-04-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万
展开全部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就是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n212210
2012-04-19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1.5万
展开全部
指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牛顿
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