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 展开
 我来答
艳艳道7
2007-12-12 · TA获得超过533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7万
展开全部
原文: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

译文:

自明死了快要一年了,我一想到这就觉得很难过,悲痛就像当初一样。
不知道他当初叫你所遍排的文章,现在是否已经完成了?他所写的文章,自然足以流芳百世。虽然如此,但他所阐述的道理比较复杂,这要让后人明白清楚呀。字明家里的情况现在怎么样了?听朋友说,他的妻子很知书达理,一定能够赡养老人,抚育幼儿,以这来保全她的忠贞的节气。这件事情还得在丞相夫人的勉励帮助之下完成呀。使自明死后成为忠臣,而他的妻子活着成为贞洁的妇人,这也是伦理道德的一件美谈呀。我想你们大家一定会帮助促成这件事的。从前伊川先生曾经谈到这样的事,他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来看,这实在是迂腐之言。但从知书达理的人来看,一定知道这样做是很难的(也可做改变)。更何况丞相是一代元老,受大家的尊重,举手投足之间,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既然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不可不说明白。不敢登门直说这件事,希望通过你委婉地告诉他们,我不觉得这是超越我本分的事情(这是分内的事)。

PS:通读全文,此乃书信。“自明”乃一人名,非楼上所说的“自明朝灭亡以来”,“自明之亡”更不是一、二楼所说的自明离开了!
二楼基本是抄袭一楼的,鄙视!
单色河
2007-12-09 · TA获得超过673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自明离开一年了,想起来真难过,好像昨天才刚刚离开一样。
不知你的东西写完了没有?
渠(自明)所写下的道理,自然足以流传于世。
然而他说得前前后后的道理根据,也不能不让后人了解清楚。
自明的家务事怎么样了?
听朋友们说,你妹妹十分明礼,必定会赡养老人抚育幼儿,守节而终。
这件事也请丞相夫人(你妹妹她老妈)勉励帮助以成就之。
假若自明死后为忠臣,而其家室活著是贞洁的女子,这也是伦理道德上的一件美谈。我想你们兄弟,一定会赞成这件事。
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伊川先生的观点真是迂腐之言。然而从知识分子的观点看,才知道伊川先生的观点是多么不可动摇。
况且丞相乃一代元老,知识界的领头人,言谈举止不可不慎重。
既然我不巧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不能不说明白。
没有直接登门造访,老兄你明白的,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唐突呢。

没找到译文,自己看了下文章大概的意思。
只做一般了解,达人细究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0a3c707a2
2007-12-09 · TA获得超过53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4万
展开全部
自明离开一年了,想起来真难过,好像昨天才刚刚离开一样。
不知你的东西写完了没有?
渠(自明)所写下的道理,自然足以流传于世。
然而他说得前前后后的道理根据,也不能不让后人了解清楚。
自明的家务事怎么样了?
听朋友们说,你妹妹十分明礼,必定会赡养老人抚育幼儿,守节而终。
这件事也请丞相夫人(你妹妹她老妈)勉励帮助以成就之。
假若自明死后为忠臣,而其家室活著是贞洁的女子,这也是伦理道德上的一件美谈。我想你们兄弟,一定会赞成这件事。
昔伊川先生谈到这样的事时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伊川先生的观点真是迂腐之言。然而从知识分子的观点看,才知道伊川先生的观点是多么不可动摇。
况且丞相乃一代元老,知识界的领头人,言谈举止不可不慎重。
既然我不巧知道了这件事,基于道义,不能不说明白。
没有直接登门造访,老兄你明白的,不知道我这样做是否唐突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xmcllxx
2007-12-23 · TA获得超过10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9万
展开全部
“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中的“熹既辱知之”并不是“我既然知道了这件事”的意思,而是朱熹深得陈俊卿(即这里的“丞相”)器重,曾被陈延请至家中教授其子弟,即“知遇之厚”。而这个“辱”字是敬辞,用在对方施于自己的行为动作之前,意为对自己这样做使对方受到了侮辱。这种用法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就有“曩者辱赐书”,即“前不久承蒙您给我写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创作者jvpFseiTr8
2019-07-10 · TA获得超过423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253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177万
展开全部
二十六号,我从大溪口出发,进了瞿塘峡。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我仰头望苍天,却发现原本宽广的苍穹在山崖的夹缝里就像是一匹白练一般。再向前走,水位已经落下去了,看起来犹如油盎。经过圣姥泉,发现大石上有一个豁口,只要有人在旁边大喊,就会有泉水从中流出,不停的喊就不停的流,真是exotic啊。傍晚,到了瞿塘关,这里在唐朝时也叫夔州,与白帝城是相连的。杜甫有诗言道:"白帝城和夔州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语言也难以表达。关口的西门正对着石头堆,是碎石累积的结果,其高出水面二十余丈。当地人说:"到夏秋季水面暴涨之时,水位又会高于石头堆数十丈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8)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