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教育的特点有那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方面,中国古代技术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造成科技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封闭性,阻碍了技术的正常发展。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没有真正的科学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没有被纳入正规教育的范围内。私塾教育过多的是人文道德教育,几乎没有科学技术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是靠师傅带徒弟、父子相传得以延续的。一旦这条链条断了,技术与知识也就失传了,中国占代许多绝技的失传很大程度就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科技发展和传播体系是封闭的。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没有将技术社会化。许多科学技术只是沿着很纤细的链条向下一代传递,使得技术始终处于失传的危险边缘。古代工匠们因为生计缘故,害怕技术传给别人而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往往保守技术,不愿外传。有的甚至只传给儿子,连女儿都不传授。一旦儿子有意外,技术失传就成了必然的事情。这一切都使得技术不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另一方面古代知识分子的工作重心在做官,在研究学习儒家经典,不在于研究科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这个人做官没有、做官的大小。科举制度为每一位知识分子入仕提供了可能。于是文人争相学习科举考试的科目,这些科目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几乎不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因此相对广泛与深入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更无从谈起。
希望能够帮到您!
另一方面古代知识分子的工作重心在做官,在研究学习儒家经典,不在于研究科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看这个人做官没有、做官的大小。科举制度为每一位知识分子入仕提供了可能。于是文人争相学习科举考试的科目,这些科目主要是儒家的经典,几乎不涉及自然科学的内容,因此相对广泛与深入的自然科学的教育更无从谈起。
希望能够帮到您!
展开全部
中国的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非宗教倾向,反对消极出世,主张积极入世,是其一大特点。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出于《易传》,《易传·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行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停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它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者就是入世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1]刻苦磨练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所喷发出来的进取力量,造就了历史上大批志士仁人,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治服务。
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便呈现出重政治的突出特点,即教育为政治服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实用科学作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主要形态,曾经长期持久而稳步地发展,这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实用科学的成果无疑是十分珍贵的科学遗产,其中有一些至今仍未被理论充分地开发。而作为科学形态来说,实用科学则是落后的。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批判地继承实用科学的历史传统,提倡悠久的工匠传统和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学者传统的结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