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专制皇权的评价

清朝前期专制皇权的评价... 清朝前期专制皇权的评价 展开
可爱小精灵霏霏
2007-12-11 · TA获得超过27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皇权的加强
清朝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末代王朝。清朝政权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的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形态,皇权是这一政治制度的核心。全国的封建统治机器,组织繁复,等级森严,上下左右,紧密连结,形成一个庞大的统治网,皇帝则掌握着这个统治网的张弛与伸缩。皇帝是上天意志的体现者,他的言语就是法律,他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专制皇帝要求一切人和宇宙万物都要匍匐在自己的脚下,不容许任何对立的、离心的倾向。中国历史上,专制皇权在长时期中的发展变化、盛衰隆替是政治史上的大事情,它关系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国家实力的强弱、统治效率的高低以及各阶层、各派系的力量平衡。清朝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皇权特别强大,是宋、明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统治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又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国家,中央权力必须集中。而在封建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这种中央集权必然表现为专制皇权的加强;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农民以及其它力量反封建的斗争日益尖锐,为维护其经济基础的封建上层建筑必然也要日益加强其镇压和控制的职能。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对封建的中央专制集权也应作如是观。在专制主义恐怖统治和残酷压迫的一片黑暗中,也能够聆听到历史前进的轻碎的步伐声,而人类所曾完成的灿烂夺目的伟大功绩几乎都带着野蛮性的烙印。
清朝的专制皇权在和各种对立势力、各种离心倾向的斗争中得到了加强与发展。入关以前和入关初期,皇权为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同诸王旗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由此而酿成爱新觉罗皇室内部一幕又一幕的残杀悲剧。在当时,不战胜内部诸王旗主的对立和离心倾向,就不可能有效地打击农民军和南明王朝,不可能平定“三藩”叛乱,也就不可能统治全中国。到了康熙以后,诸王旗主的势力已大大削弱,反映满族亲贵势力集团的意志、曾经左右军国大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形同虚设,而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诸王旗主的努力还在继续进行下去。康熙十八年规定八旗王公府邸官员的名额,各旗设都统、副都统“掌宣命教养,整诘戎兵,以治旗人”④,各旗都统直接听命于皇帝,各旗王公无权干预旗务。康熙晚年又派自己的儿子们管理旗务,以加强对各旗的控制。雍正上台以后,由于王公旗主与“夺嫡事件”有牵连,更不遗余力打击旗主的势力,进一步打破旗主与属下旗人的隶属关系。雍正说:“五旗之人,竟有二主,何以聊生”⑤,严格规定旗主除少数侍从外,若调拨补用旗内人员,必须“列名请旨”。旗主对旗下人“不许擅行治罪,必奏闻交部”⑥。同时,禁止宗室王公“交通外吏”,将下五旗的护军撤归营伍。从此,消除了干扰皇权的障碍,保证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
清王朝又吸取了历代专制统治的经验,从一开始就严密防范可能动摇、侵犯和篡夺皇帝权力的弊端。在历史上,宰相擅权、母后专政、外戚篡夺、宦官横行、大臣朋党、士民结社,几乎与专制皇权的发展形影不离,使得皇权经常发生剧烈的动荡。而清朝专制皇权,除了到清末慈禧太后擅权数十年之外,没有发生象汉、唐、宋、明母后、外戚、宦官、朋党所造成的政治动乱,主要因为清朝统治者采取了种种防范措施。如顺治时就作出太监干政,结纳官员,擅奏外事,凌迟处死的规定,特立铁牌,世世遵守。太监受内务府衙门的严格管理,不能形成自身的权力系统,各级官吏可以监督外出的太监。乾隆时,一个很低微的热河巡检张若瀛杖责不法太监,受到奖励,特旨擢升七级。又如对于朋党问题,清初就严厉禁止,在各地的府学、县学内设立卧碑。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同时借奏销案、科场案、通海案、明史案,对江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大肆镇压,明朝以来结社分党的风气遂渐收敛。以后清朝的几个皇帝都再三禁止朋党。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③。雍正痛恨朋党,因此写了一篇《朋党论》,告诫百官,以维护专制皇权集于一身。

清朝前期和中期的几个皇帝都精明干练,勤于政务。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心躬自断制”⑦。雍正更是事必躬亲,精力过人,有人评论他管得太琐屑具体,他破口大骂:“无知小人,辄议朕为烦苛琐细,有云:人君不当亲庶务者。……此皆朋党之锢习未去,畏人君之英察而欲蒙蔽耳目,以自便其好恶之私”①。为了防止大臣蒙蔽,他还设立特务机构,亲自掌握,“设缇骑,四出侦伺,凡闾阎细故,无不上达”②。乾隆说:“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人者”③,“朕亲阅本章,折中酌定,特降谕旨,皆非大臣所能参予”⑤。这三个皇帝统治中国将近一个半世纪,他们个人能力和性格足以独揽大权,不致旁落,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体推上历史的最高峰。

二、清朝的政权组织

1.中枢机关的演变——议政王大臣

会议、内阁、南书房、军机处

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权力的行使,必需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一整套庞大的官僚机构,这是专制皇权的两个主要支柱。

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最高的中枢机构。“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⑥。这种政治体制,权力分散于一小撮王公贵族之手,不适于专制统治的需要,后来,议政制度随着王公旗主势力的削弱而趋于衰落。

有清一代,内阁“赞理机务,表率百僚”,名义上是中枢首脑机关。一六五八年(顺治十五年)清王朝仿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兼殿阁衔,共分四殿二阁: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时减去中和殿,增加体仁阁,遂成三殿三阁之制。清初,大学士官阶不高,仅为五品,在鳌拜等辅政期间,根据“率循祖制,咸复旧章”①的原则,废内阁,恢复内三院。康熙清除了鳌拜集团,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内阁制度的时设时废,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维护满族祖制的势力和倾向于援
棋七奇
2007-12-10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4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63万
展开全部
(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形同虚设,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清朝前期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一方面有利于维护清朝统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制的空前加强,说明其已经走向反动,人民受到空前压制,进一步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4ed7081
2007-12-15 · TA获得超过74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8万
展开全部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