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宰相制度,为什么叫“宰相刘罗锅” 20
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刘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也算是位列宰相了,而影视作品或民间传说中为了凸显主人公的地位,便以世人都比较熟悉的宰相称之。
明清时期,“宰相”的定义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限定特指“最高行政长官”一人,只要是国家最高决策层的行政长官,都可以视为宰相的,比如康熙时期的内阁大学士纳兰明珠,当时就被称之为“明相”,索额图则被称之为“索相”。
这里的“相”,指的就是宰相之意,到了雍正时期,军机处成立,属于国家最高中枢机构,此时有资格被称之为军机大臣的,一般都可视为“宰相”,乾隆时期刘镛被视为“宰相”就很正常了。
其实和珅也是可以被称为“和相”的,但要分在什么时候,比如他在担任礼部侍郎的时候就不能这么叫,此时离最高行政机关还差得远呢,后来进入军机处,并任文华殿大学士之后才可以。
扩展资料:
刘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墉与纪昀、和珅并称为乾隆朝三大中堂,相传其人聪明绝顶、为官刚正,在民间有着“刘罗锅”的称呼。然而历史上的刘墉是否真是个罗锅,又是否曾中状元,并无确凿史据可考。
据一些杂文笔记记载,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相传当年殿试前十名卷册被递到乾隆皇帝面前,刘墉卷本来列为第一,但乾隆想提拔一位平民才俊,刘墉由于出身相门而被降格,与状元失之交臂。
此后民间有传言刘墉个子很高,常年躬身读书写字,背看上去有点驼,因此产生了“刘罗锅”的说法。也有史料指出,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而成为“刘罗锅”说法的出处。不过刘墉当时已是年届八十岁的老人,有些驼背弯腰本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成为刘墉是“罗锅”的证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墉
参考资料来源:
宰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多国设有相邦,尹令一职总摄全国政务与军事,宰相手中的权利足以威胁皇权;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此时的宰相可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到后面的唐宋时期,皇室开始将权利往自身回收,宰相的权利被分割的厉害,到了明朝,洪武13年彻底的废除了丞相,权利分给六部,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国家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言堂。
清朝时期,从官僚制度上来看,是已经没有了宰相这一职位的,刘墉称为宰相刘罗锅是编剧的不严谨导致的,20年前,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没有现在的高,发现了错误也没有及时的更正,也不方便更正,就让他这么过来了。
还有就是,刘墉虽然不是宰相,但他是军机处的大臣,所谓军机处是让封建统治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产物,军机处从属于皇权,刘墉作为军机处的大臣,他的权利也是很大的,虽然不至于到达丞相的水平。而在该剧中与刘墉相对应的大反派,大奸臣和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六部都有他的亲信,又与乾隆皇帝的关系极佳,可以算的是是清朝的“丞相”了。当然和绅虽然在乾隆在位期间,权倾朝野,但是毕竟是个大贪官,是个反面人物,电视剧是不可能也不会让他担任主角的。
刘墉并不是宰相,但是当时的电视剧无非就是给刘墉一个家喻户晓的职位来迅速塑造出刘罗锅的形象罢了。
自明初朱元璋废相后不置~
以6阁大学士(每阁二人)共同辅政 称内阁~
有首席辅政大学士 简称首辅 位同丞相~
清延明制~
清朝的大学士官职亦沿用明朝之制,但不设首辅。
故大学士同为宰相 如唐朝般一朝数相。
刘墉 为直隶总督时 已位至从一品~(总督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从一品,且直隶总督为全国总督之首)且授协办大学士,从一品。
此已为清朝汉臣所能获得的最高官爵。(正一品大学士,为满人)
故虽只副相,但言其宰相却无不妥。而清朝汉臣官爵最高如曾国藩者,文臣封侯,其品级亦为从一品(太子少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