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是如何继位的
2个回答
2012-04-23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继位风波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到热河秋狝,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驾。这年他六十一岁,“身体丰腴,精神强固”。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圣躬不豫”。当天,嘉庆帝到城隍庙拈香,又到永佑宫行礼,二十五日,病情严重,当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庆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体肥胖,天气暑热,旅途劳顿,诱发脑、心血管病而猝死。
[编辑]祖制家法
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燕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5],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道光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𫔎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学者认为“‘𫔎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编辑]宗室建议
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6],建议由旻宁继位。《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建议旻宁继位表明:嘉庆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𫔎匣,否则,托津、戴均元等就不会“犹豫”而不表态。所谓“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编辑]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在燕京宫阙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嗣位,关系极为重要。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激不尽!也是因为这个做法,让母子二人后来的感情更加亲近,后来所有正史只记载了避暑山庄公启𫔎匣之事。道光复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𫔎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谕……谨将𫔎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当年康熙继位,是孝庄太后的意思,但孝庄太后是用顺治遗诏名义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义。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宁继位虽被后世称颂为无私之举,但这在当时是违背“祖制”、“家法”的,况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庆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旻宁?如果懿旨同遗诏发生矛盾怎么办?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编辑]朝臣态度
《清史稿.托津[7]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搞.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这两条记载,同《清史搞.宗室禧恩传》记载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𫔎匣的情状:在嘉庆临终时,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监,翻箱倒柜,寻觅𫔎匣,最后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传》所载,禧恩建议立旻宁,托津、戴均元均犹豫,则并无其事。托津、戴均元开启金盒时,也没有见记载当事人旻宁在场。人们对此事的真伪产生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编辑]实录记载
《清仁宗实录》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清仁宗实录》是道光继位之后修纂的。
《清宣宗实录》也记戴:“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实录》是咸丰修的,不会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实录》相违背。
以上两个实录总算把这件事自圆其说。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𫔎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危时,临终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𫔎匣”,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同前面《清史搞.宗室禧恩传》的记载相矛盾。此为历史疑云之五。
由上看出,旻宁继位,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和皇弟瑞亲王绵忻的赞同,最主要是有军机大臣等开启𫔎匣的御书圣旨。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到热河秋狝,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驾。这年他六十一岁,“身体丰腴,精神强固”。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圣躬不豫”。当天,嘉庆帝到城隍庙拈香,又到永佑宫行礼,二十五日,病情严重,当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庆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体肥胖,天气暑热,旅途劳顿,诱发脑、心血管病而猝死。
[编辑]祖制家法
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燕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5],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道光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𫔎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学者认为“‘𫔎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编辑]宗室建议
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6],建议由旻宁继位。《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建议旻宁继位表明:嘉庆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𫔎匣,否则,托津、戴均元等就不会“犹豫”而不表态。所谓“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编辑]太后懿旨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在燕京宫阙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
“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嗣位,关系极为重要。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激不尽!也是因为这个做法,让母子二人后来的感情更加亲近,后来所有正史只记载了避暑山庄公启𫔎匣之事。道光复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𫔎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谕……谨将𫔎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当年康熙继位,是孝庄太后的意思,但孝庄太后是用顺治遗诏名义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义。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宁继位虽被后世称颂为无私之举,但这在当时是违背“祖制”、“家法”的,况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庆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旻宁?如果懿旨同遗诏发生矛盾怎么办?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编辑]朝臣态度
《清史稿.托津[7]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搞.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这两条记载,同《清史搞.宗室禧恩传》记载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𫔎匣的情状:在嘉庆临终时,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监,翻箱倒柜,寻觅𫔎匣,最后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传》所载,禧恩建议立旻宁,托津、戴均元均犹豫,则并无其事。托津、戴均元开启金盒时,也没有见记载当事人旻宁在场。人们对此事的真伪产生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编辑]实录记载
《清仁宗实录》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清仁宗实录》是道光继位之后修纂的。
《清宣宗实录》也记戴:“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𫔎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实录》是咸丰修的,不会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实录》相违背。
以上两个实录总算把这件事自圆其说。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𫔎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危时,临终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𫔎匣”,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同前面《清史搞.宗室禧恩传》的记载相矛盾。此为历史疑云之五。
由上看出,旻宁继位,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和皇弟瑞亲王绵忻的赞同,最主要是有军机大臣等开启𫔎匣的御书圣旨。
展开全部
道光是满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年少时就很引人注目。在木兰秋狝,以猎获最多,深受祖父乾隆的嘉许,称他是:“不坠满洲家风”,成年后,就是嘉庆18年,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大起义,林清率一部人马进攻紫禁城,史称“禁门之变”。
负责守护内廷的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像庄亲王绵课、成亲王永瑆这些人都早已吓傻了,再加上还有高、刘等几位太监作内应,宫内乱作一团。只有身为皇子的绵宁(就是道光)也还算镇静,开枪击毙一人,伤一人,义军这才被后续赶来的清军杀散,嘉庆从热河赶回来,先下罪己诏,后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赏食亲王双俸。此后,嘉庆死前,绵宁被正式确立为皇太子,奉遗诏即位。
道光本人才具很一般,这也就是他一生勤政却政治日荒的原因,他的曾祖父雍正在《朱批谕旨》中曾写道:朝廷用人乃头等大事,其余皆为枝叶耳。可是,道光在用人方面却是十足的失败。他最信任的两个宰辅,一个是曹振镛,一个是穆彰阿,老曹是主张“多磕头少说话”的第一人,老穆则贪得无厌。两人上下其手,把道光蒙蔽其中,道光原来很喜欢封疆大吏中的陶澍和阮元,就和老曹提起,老曹其人最怕有能人超越自己,于是,他就说:“两江离了陶某,恐怕漕运无人可及。”道光一生做的很有点声色的事情就是海运漕粮,结果,陶澍内调一事泡汤。再有,阮元,老曹说阮元这个人很能干,他的书法写的更好,道光平生最恨督抚、大臣不务正业,他认为,凡是官员要是多在其他地方用心,那么,本业一定干不好,话是对的。但是,矫枉过正就失之公平了,老曹一这样说,阮元终生再未进阶!
《清宫补闻》中记载:道光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晚上,彻夜不眠,绕殿逡巡,不停的拍案叹息,等上谕发下后,他连连流泪,说是对不起祖宗。他希望他的继任能够为他雪耻。
哪知道,他的儿子咸丰连北京城都丢了。满清中衰,乾隆是始作俑者,道光是光大者,此为定评。
负责守护内廷的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像庄亲王绵课、成亲王永瑆这些人都早已吓傻了,再加上还有高、刘等几位太监作内应,宫内乱作一团。只有身为皇子的绵宁(就是道光)也还算镇静,开枪击毙一人,伤一人,义军这才被后续赶来的清军杀散,嘉庆从热河赶回来,先下罪己诏,后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赏食亲王双俸。此后,嘉庆死前,绵宁被正式确立为皇太子,奉遗诏即位。
道光本人才具很一般,这也就是他一生勤政却政治日荒的原因,他的曾祖父雍正在《朱批谕旨》中曾写道:朝廷用人乃头等大事,其余皆为枝叶耳。可是,道光在用人方面却是十足的失败。他最信任的两个宰辅,一个是曹振镛,一个是穆彰阿,老曹是主张“多磕头少说话”的第一人,老穆则贪得无厌。两人上下其手,把道光蒙蔽其中,道光原来很喜欢封疆大吏中的陶澍和阮元,就和老曹提起,老曹其人最怕有能人超越自己,于是,他就说:“两江离了陶某,恐怕漕运无人可及。”道光一生做的很有点声色的事情就是海运漕粮,结果,陶澍内调一事泡汤。再有,阮元,老曹说阮元这个人很能干,他的书法写的更好,道光平生最恨督抚、大臣不务正业,他认为,凡是官员要是多在其他地方用心,那么,本业一定干不好,话是对的。但是,矫枉过正就失之公平了,老曹一这样说,阮元终生再未进阶!
《清宫补闻》中记载:道光在签署《南京条约》之前的晚上,彻夜不眠,绕殿逡巡,不停的拍案叹息,等上谕发下后,他连连流泪,说是对不起祖宗。他希望他的继任能够为他雪耻。
哪知道,他的儿子咸丰连北京城都丢了。满清中衰,乾隆是始作俑者,道光是光大者,此为定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