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大学生沉迷与网络的哲学思考
5个回答
2012-04-25
展开全部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2012-04-25
展开全部
从基础存在论的角度是解释为日常生活状态的沉沦
沉沦大致是这样的,此在(就是人的意思)从本己的存在滑向大众化的存在-常人
常人是只知常人而不知自己最本真的心,海德格尔如此区分(虽然我以为不见得明朗),此在的生存状态解构:非本真性存在-本真性存在
而海德格尔认为要回到自己本真的存在,需要自己“良心”的启示和暗示,“常人”不是自己,不是此在自身甚至不是“人”,常人是被大众化遮蔽的存在,均质化的符号,象征
沉迷网络可看作真心的迷失。
以上是从存在论角度解释
从文化批判哲学看
渐渐的,人们只会对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现实中该怎样执笔书写;只会在虚拟空间上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只会在BBS上对着某场赛事品头论足,而忘记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只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热情呼喊,而忘记对水池上方的“合理利用每一滴水资源”看上一眼;只会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风情的图片,而忘记亲自踏上那些神秘辽阔的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渐渐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行为动力,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和亲近,甚至就如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连最本能的性欲也需要用计算机制造出的脑电波来满足……
人的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中谈到,人的异化,是人与其创造的客体的分离。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和反对人的东西。一方面,媒介给人们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的、物质极端发达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沦为整日为物质而疲于奔命的忠实奴隶,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沉沦大致是这样的,此在(就是人的意思)从本己的存在滑向大众化的存在-常人
常人是只知常人而不知自己最本真的心,海德格尔如此区分(虽然我以为不见得明朗),此在的生存状态解构:非本真性存在-本真性存在
而海德格尔认为要回到自己本真的存在,需要自己“良心”的启示和暗示,“常人”不是自己,不是此在自身甚至不是“人”,常人是被大众化遮蔽的存在,均质化的符号,象征
沉迷网络可看作真心的迷失。
以上是从存在论角度解释
从文化批判哲学看
渐渐的,人们只会对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现实中该怎样执笔书写;只会在虚拟空间上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只会在BBS上对着某场赛事品头论足,而忘记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只会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热情呼喊,而忘记对水池上方的“合理利用每一滴水资源”看上一眼;只会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风情的图片,而忘记亲自踏上那些神秘辽阔的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渐渐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行为动力,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和亲近,甚至就如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描述的那样,连最本能的性欲也需要用计算机制造出的脑电波来满足……
人的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中谈到,人的异化,是人与其创造的客体的分离。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和反对人的东西。一方面,媒介给人们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的、物质极端发达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沦为整日为物质而疲于奔命的忠实奴隶,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突然不知道方向了;
2、很有可能是虚拟比现实更能吸引人。
关于第一点,很多时候,很多人或许在心里认为,考了大学就万事大吉,自然就这样了。
至于第二点,这不止是大学生会出现的状态,还包括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白领。
被吸引的理由有很多种,有些人为了逃避、有些人为了寻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事实上,多少都有些社交综合症的状态吧。
这是以‘沉迷’作为前提来说的,不沉迷的运用不在此列哦O(∩_∩)O~
2、很有可能是虚拟比现实更能吸引人。
关于第一点,很多时候,很多人或许在心里认为,考了大学就万事大吉,自然就这样了。
至于第二点,这不止是大学生会出现的状态,还包括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乃至白领。
被吸引的理由有很多种,有些人为了逃避、有些人为了寻一种心灵上的满足。事实上,多少都有些社交综合症的状态吧。
这是以‘沉迷’作为前提来说的,不沉迷的运用不在此列哦O(∩_∩)O~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任何一个没有思考过人生,并对人生没有长远规划的人是很容易沉迷于某种易得的简单快乐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广阔途径,但沉迷于网络则是有害的。可以说网络也是一花花世界,对人有极强的诱惑力。其实大学生仍是属于被教育阶段,因此学校不仅只是要教授书本知识,更应教育和培养学生如何对待自身的现实生活方式,即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校园生活。
但实际上好象学校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并不太关心,而且误认为大学已经是可以放任自主的时候了。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为沉迷网络也创造了环境条件。
但实际上好象学校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并不太关心,而且误认为大学已经是可以放任自主的时候了。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为沉迷网络也创造了环境条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