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热爱生命的事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读了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都会深深地被黄美廉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热爱生命的精神所感动。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就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并非只有你是不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不幸。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只看自己没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其实我们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读过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经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曾经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或震撼,曾经让我们感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领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动,以便使生命充满激情。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旷世奇才
贝多芬,国音乐家。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便显露出音乐才华。后来到波恩大学做旁听生,并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正当贝多芬奋发向上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 朵一种扰人的“嗡嗡”声攫住了贝多芬,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贝多芬已经受到乐坛的重视,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但却生机无限地在18世纪形式主义乐坛上铺展开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贝多芬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机,就会把音乐向前推进一大步,在音乐史上掀开新的一页。然而,这种无休止的“嗡嗡”声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透过这飘忽不定的迷雾,贝多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无声世界,看到了自己最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听觉已渐渐离他而去,消失在迷雾里。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轻松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秘密地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颤栗着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摇头。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贝多芬用尽他的整个心灵,对上苍,对万古不语的星空,悲愤地呐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呐喊之后便是愤怒的诅咒,他诅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
然而,贝多芬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呐喊,只能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诅咒,因为他害怕。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们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乐创作的仇敌们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
在几年前网球公开赛中,有了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最后一个关键的球,甲方发球,乙方接住,双方成平局.可就在这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场内,非常不凑巧的是,小鸟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当场坠地生亡.那位运动员不再关心比赛的输赢.他没有去接球,而是当着众多观众的面,虔诚的跪倒在那只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过失表示忏悔.
张海迪是山东省文登县人,5岁的时候,患了脊髓血管瘤,先后做过4次大手术,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这个严重瘫痪的孩子,本来可以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可是,她要为人民、为社会多做事情。她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雷诺瓦
在西洋的画家中,我特别欣赏法国的印象派大师雷诺瓦,他对色彩的运用,对光韵的捕捉,都有独到的手法。我尤爱他画的少女和小孩,纤柔典雅,眼波如水,彷佛随时都可以从画中走出来。看他的画,总给人一种明朗欢愉的感觉。 据说雷诺瓦也患有关节炎,到了晚年,全身的关节都坏了,只有坐在轮椅上绘画,他的画架也是特制的,有活动的轴可以将画布升降移动。由于两手的关节都告变形,无法拿笔,就将画笔绑在手上,朋友看他作画如此艰苦,问他何不放弃,他回答说:「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他至死都没有放弃他的画笔,他就死在他的画架旁。 多年来,我的右臂因一直不断写作而肿胀不堪,常常痛得无法弯曲,只有把手放在桌沿上用力压回来;而颈部和背部的关节也往往因为低头太久,不时向我提出严重抗议。每在这种时候,我就不自觉会想起雷诺瓦这句话,他留下的岂止是艺术的美,更留下了生命的美。在那样艰难痛苦的境况中,他仍然坚持对美的追求,努力地创作,这种对生命执着和热爱的精神,远比他不朽的名画更值得我们尊敬推崇。 是的,有一天痛苦会过去,眼泪也会过去,一切的不幸都将随时光消逝,但我们生命中还有一些永恒的东西可以留下,只要我们肯,我们总能留下一些什么。
邰丽华
无声世界飞出的“雀之灵”
―――访著名舞蹈演员邰丽华
“在人类共同生存的这个星球上
生活着6亿多残疾人
我们和正常人一样热爱生命渴望艺术
我们每一个舞蹈
都是我们心灵深处搏动的节奏
表演中的每一首乐曲
都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歌
用残疾的身躯挑战艺术的至境
将生命与激情凝练成美好的瞬间”
这首像诗一样有韵味的言语是发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心声,也是邰丽华的内心真言。
7月17日是一个不眠之夜,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们所表达的人性与艺术之美令人陶醉,所展示的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意志的力量,令人钦佩。在演出前的空隙,通过手语老师的传达,记者采访了一个在无声世界里享受艺术的坚强女孩儿―――邰丽华。
邰丽华给人第一感觉是透明、纯净,长期的无声世界使她拥有这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
直到5岁,邰丽华才知道自己的世界与别的小朋友的不一样,同龄人可以用“听声辨人”做游戏,可她与真实的世界隔着一幢无声的高墙,她只好用泪水化解无助与尴尬;别的小朋友可以升入正常的小学,而她只能进聋哑学校,在一片孤寂的世界里生活。聋哑学校的律动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振颤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当老师将木地板上的响鼓踏得咚咚地响,一种奇怪而自然的有节奏的振动刹那间传遍邰丽华的全身,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对另一个世界新奇的感知,她激动着,她兴奋着,眸子闪亮,小脸通红,她感觉到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美好,她对老师用三个手势表示:我―――喜―――欢。
从此,邰丽华尽情地投入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生命的旋律在起舞,生命之火在燃烧,使邰丽华重新认识她存在的意义,她觉得自己注定一生要用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和感激。
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欲望使她有新的决定,她决定到武汉去继续上学。(由于宜昌的聋哑学校没有中学),父母的爱怜和担心都没能挡住她前行的脚步,13岁的她只身到武汉上学,学着和正常人一样搭公车、买东西、和正常人交流。于是,湖北武汉街头多了一个清秀的小女孩,一个流连在教室中读书的聪明的中学生。只有当她用美丽的手语向你送出信息时,你才会知道她是一个聋哑姑娘。然而,这时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憧憬是什么。她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一天一天地长大,第一次从武汉回宜昌,远远望到自己家的家门时,她知道,自己真的长大了,长成一个大人了,而且长成一个正常人。
15岁的她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这年,武汉市歌舞团一位姓赵的女老师发现她是个舞蹈人才,但赵老师心里没底,觉得无法沟通是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只能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女孩的领悟能力再说。武汉歌舞团的排练厅里,赵老师考验这个新学生的第一个舞就是《雀之灵》,尽管邰丽华已经满头大汗,但毕竟没受过正规训练,擦腿、提腿不到位不准确,手位也不协调。最后,赵老师干脆就把她一个人扔到了排练室里,一个人走了。空荡荡的排练室,一个无声的生命孤零零的。她无望、她无助,但她想不管有多么坎坷,只要前面有路,她就要过去。此后的半个月,每天的24小时中她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其他一切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个。她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让赵老师对她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沉醉于舞蹈中的她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想用知识去证明自己是个生活的强者。1994年,湖北省美术学院的校园里,邰丽华再也不是那个几年前毫不引人注意的女孩,她和同龄人一样迈进大学的校门;和他们一起沐浴在大学教室的阳光里。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27岁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缥缈,轻灵舞动,她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假如没有当年的磨练就不会有今天,因为这位聋哑姑娘所赋予的《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她忘不了,1992年,在著名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人类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前来演出的都是世界上顶级的舞蹈家、音乐家。她和同伴们作为残疾演员,被赞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有人曾经问过邰丽华,你现在非常成功,但是有时候会不会觉得老天不公平,没有给你一个健全的身体。邰丽华认为,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
桑兰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桑兰曾在中国体操队享有"跳马冠军"的美誉,并获得过多项荣誉,但她却意外的在98年的体操练习中失手,于几秒间由矫健身手变成了瘫痪,然而坚强的她没有选择沮丧,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奥运梦想。
霍金
史蒂芬·霍金 1963年被诊断患了绝症。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他人进行交谈,而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霍金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论”。1974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9年任剑桥大学卢卡逊讲座教授———这是牛顿曾经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是随着他的名著《时间简史》走近中国读者的。这本“关于宇宙本性最前沿认识”的科普巨著被翻译成了40种文字,销售2500万册,把理论物理科学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久前,他的新著《果壳中的宇宙》问世并获得了“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26quot;国际海伦·凯勒%26quot;,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2.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赞同402| 评论(6)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读了上面的这个故事,我们都会深深地被黄美廉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热爱生命的精神所感动。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就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必须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并非只有你是不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不幸。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只看自己没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其实我们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读过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经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曾经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或震撼,曾经让我们感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领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变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动,以便使生命充满激情。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旷世奇才
贝多芬,国音乐家。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从小便显露出音乐才华。后来到波恩大学做旁听生,并去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正当贝多芬奋发向上的时候,一个巨大的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 朵一种扰人的“嗡嗡”声攫住了贝多芬,当时他还只是一个26岁的青年。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贝多芬已经受到乐坛的重视,他那动人的音乐清晰明亮,宛若初春大地的一抹新绿,虽然稚嫩,但却生机无限地在18世纪形式主义乐坛上铺展开来。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贝多芬只要把握住这个时机,就会把音乐向前推进一大步,在音乐史上掀开新的一页。然而,这种无休止的“嗡嗡”声日夜缠绕着贝多芬,像一个魔鬼在光明的道路上洒满阴森的迷雾。透过这飘忽不定的迷雾,贝多芬看到了一个寂寞的无声世界,看到了自己最宝贵的不可缺少的财富——听觉已渐渐离他而去,消失在迷雾里。
作为一个音乐家,贝多芬十分清楚失去听觉意味着什么。他无法听清楚朋友们轻松的谈笑,美妙的乐音也变得模糊不清。贝多芬秘密地去看医生,尝试着用杏红油和香草油敷在他的耳中,他颤栗着把全部希望都放在医生的手中。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医生已经对治愈他的耳疾表示摇头。恐惧、痛苦、忧伤和愤怒充满了贝多芬那年轻的心灵。在苦难中,贝多芬用尽他的整个心灵,对上苍,对万古不语的星空,悲愤地呐喊;“哦,上帝,上帝呀,往下看看不幸的贝多芬吧……”呐喊之后便是愤怒的诅咒,他诅咒大自然造物主加在他身上的不幸。
然而,贝多芬只能在无人的旷野中呐喊,只能撕扯着自己的头发诅咒,因为他害怕。他没有勇气向人们宣告自己是聋子,没有勇气去迎接朋友们的同情安慰和憎恨他音乐创作的仇敌们的讥讽与嘲笑,贝多芬宁愿独自一人忍受痛苦。
在几年前网球公开赛中,有了一个热爱生命的故事。
最后一个关键的球,甲方发球,乙方接住,双方成平局.可就在这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场内,非常不凑巧的是,小鸟被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当场坠地生亡.那位运动员不再关心比赛的输赢.他没有去接球,而是当着众多观众的面,虔诚的跪倒在那只小鸟面前,为自己的过失表示忏悔.
张海迪是山东省文登县人,5岁的时候,患了脊髓血管瘤,先后做过4次大手术,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这个严重瘫痪的孩子,本来可以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可是,她要为人民、为社会多做事情。她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雷诺瓦
在西洋的画家中,我特别欣赏法国的印象派大师雷诺瓦,他对色彩的运用,对光韵的捕捉,都有独到的手法。我尤爱他画的少女和小孩,纤柔典雅,眼波如水,彷佛随时都可以从画中走出来。看他的画,总给人一种明朗欢愉的感觉。 据说雷诺瓦也患有关节炎,到了晚年,全身的关节都坏了,只有坐在轮椅上绘画,他的画架也是特制的,有活动的轴可以将画布升降移动。由于两手的关节都告变形,无法拿笔,就将画笔绑在手上,朋友看他作画如此艰苦,问他何不放弃,他回答说:「痛苦会过去,美会留下。」他至死都没有放弃他的画笔,他就死在他的画架旁。 多年来,我的右臂因一直不断写作而肿胀不堪,常常痛得无法弯曲,只有把手放在桌沿上用力压回来;而颈部和背部的关节也往往因为低头太久,不时向我提出严重抗议。每在这种时候,我就不自觉会想起雷诺瓦这句话,他留下的岂止是艺术的美,更留下了生命的美。在那样艰难痛苦的境况中,他仍然坚持对美的追求,努力地创作,这种对生命执着和热爱的精神,远比他不朽的名画更值得我们尊敬推崇。 是的,有一天痛苦会过去,眼泪也会过去,一切的不幸都将随时光消逝,但我们生命中还有一些永恒的东西可以留下,只要我们肯,我们总能留下一些什么。
邰丽华
无声世界飞出的“雀之灵”
―――访著名舞蹈演员邰丽华
“在人类共同生存的这个星球上
生活着6亿多残疾人
我们和正常人一样热爱生命渴望艺术
我们每一个舞蹈
都是我们心灵深处搏动的节奏
表演中的每一首乐曲
都是我们血液中流淌的歌
用残疾的身躯挑战艺术的至境
将生命与激情凝练成美好的瞬间”
这首像诗一样有韵味的言语是发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心声,也是邰丽华的内心真言。
7月17日是一个不眠之夜,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们所表达的人性与艺术之美令人陶醉,所展示的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意志的力量,令人钦佩。在演出前的空隙,通过手语老师的传达,记者采访了一个在无声世界里享受艺术的坚强女孩儿―――邰丽华。
邰丽华给人第一感觉是透明、纯净,长期的无声世界使她拥有这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
直到5岁,邰丽华才知道自己的世界与别的小朋友的不一样,同龄人可以用“听声辨人”做游戏,可她与真实的世界隔着一幢无声的高墙,她只好用泪水化解无助与尴尬;别的小朋友可以升入正常的小学,而她只能进聋哑学校,在一片孤寂的世界里生活。聋哑学校的律动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振颤感受到节奏的变化。当老师将木地板上的响鼓踏得咚咚地响,一种奇怪而自然的有节奏的振动刹那间传遍邰丽华的全身,她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对另一个世界新奇的感知,她激动着,她兴奋着,眸子闪亮,小脸通红,她感觉到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美好,她对老师用三个手势表示:我―――喜―――欢。
从此,邰丽华尽情地投入一个充满新奇的世界,她爱上了舞蹈,虽然没有音乐,但是她用自己的心去伴奏。生命的旋律在起舞,生命之火在燃烧,使邰丽华重新认识她存在的意义,她觉得自己注定一生要用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她对世界充满了感恩和感激。
想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欲望使她有新的决定,她决定到武汉去继续上学。(由于宜昌的聋哑学校没有中学),父母的爱怜和担心都没能挡住她前行的脚步,13岁的她只身到武汉上学,学着和正常人一样搭公车、买东西、和正常人交流。于是,湖北武汉街头多了一个清秀的小女孩,一个流连在教室中读书的聪明的中学生。只有当她用美丽的手语向你送出信息时,你才会知道她是一个聋哑姑娘。然而,这时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什么,她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憧憬是什么。她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一天一天地长大,第一次从武汉回宜昌,远远望到自己家的家门时,她知道,自己真的长大了,长成一个大人了,而且长成一个正常人。
15岁的她已经有近10年的业余舞蹈经历。这年,武汉市歌舞团一位姓赵的女老师发现她是个舞蹈人才,但赵老师心里没底,觉得无法沟通是训练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只能先试验一段时间看看这个女孩的领悟能力再说。武汉歌舞团的排练厅里,赵老师考验这个新学生的第一个舞就是《雀之灵》,尽管邰丽华已经满头大汗,但毕竟没受过正规训练,擦腿、提腿不到位不准确,手位也不协调。最后,赵老师干脆就把她一个人扔到了排练室里,一个人走了。空荡荡的排练室,一个无声的生命孤零零的。她无望、她无助,但她想不管有多么坎坷,只要前面有路,她就要过去。此后的半个月,每天的24小时中她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其他一切时间都是在舞蹈。开始的时候她只能原地转几个圈,半个月以后就转到二三百个。她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让赵老师对她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沉醉于舞蹈中的她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想用知识去证明自己是个生活的强者。1994年,湖北省美术学院的校园里,邰丽华再也不是那个几年前毫不引人注意的女孩,她和同龄人一样迈进大学的校门;和他们一起沐浴在大学教室的阳光里。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如今27岁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缥缈,轻灵舞动,她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假如没有当年的磨练就不会有今天,因为这位聋哑姑娘所赋予的《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她忘不了,1992年,在著名的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人类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前来演出的都是世界上顶级的舞蹈家、音乐家。她和同伴们作为残疾演员,被赞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
有人曾经问过邰丽华,你现在非常成功,但是有时候会不会觉得老天不公平,没有给你一个健全的身体。邰丽华认为,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
桑兰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坚强、勇敢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整个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桑兰曾在中国体操队享有"跳马冠军"的美誉,并获得过多项荣誉,但她却意外的在98年的体操练习中失手,于几秒间由矫健身手变成了瘫痪,然而坚强的她没有选择沮丧,而是坦然地接受了命运的挑战,始终坚持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奥运梦想。
霍金
史蒂芬·霍金 1963年被诊断患了绝症。1985年,霍金又因患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他人进行交谈,而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霍金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提出了著名的“黑洞理论”。1974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9年任剑桥大学卢卡逊讲座教授———这是牛顿曾经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是随着他的名著《时间简史》走近中国读者的。这本“关于宇宙本性最前沿认识”的科普巨著被翻译成了40种文字,销售2500万册,把理论物理科学迁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久前,他的新著《果壳中的宇宙》问世并获得了“安万特科学图书奖”。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26quot;国际海伦·凯勒%26quot;,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2.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
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
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
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罗!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鸟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
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於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苏利文老师。
苏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苏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著,苏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
不过,苏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苏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赞同402| 评论(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